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6-19 12:07:28| 人氣1,3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印邊境衝突的淵源+評論分析 - 中印衝突的導火線+時政風雲 - 看兩國邊境衝突***-德國之聲-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印邊境衝突的淵源*** 

                              作者: 李魚

(1)中印2000公里邊境, 12萬平方公里糾紛

中印邊界總長近2000公里,其中有12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存在領土糾紛。有領土糾紛的邊界涉及西段(600公里)、中段(450公里)和東段(650公里)3個部分。2020年5月,中印在錫金北部發生衝突;6月16日,中印在拉達克的巴勒萬河谷發生士兵肢體衝突,造成數十人傷亡,至少印方稱有20名士兵死亡。

(2)麥克馬洪線

馬克馬洪線McMahon Line是一條英國探險家測量印度時畫下的一條英屬印度同西藏之間的邊界。1914年,英國外交官麥克馬洪召集中、印、藏三方會議,由於中華民國不同意分割西藏的麥克馬洪線、藏方未能得到事先秘議的獨立轉而也放棄承認麥克馬紅線,結果中藏均沒有簽署《西姆拉條約》。印度和緬甸則認為麥克馬洪線是歷史疆界。時至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拒絕承認麥克馬洪線,但把它看作是實際控制線。1962年中印之戰中,中國軍隊雖然一度佔領了該地重鎮達旺,但後來撤回到實際控制線以北。

(3)藏南(印度:阿魯納恰爾邦

藏南在印度被稱為“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面積約為6萬平方公里,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側。它的西面是不丹,東面是緬甸,向南是印度,北邊是中國的西藏。中國稱該地為藏南,屬於西藏自治區行政區劃。不過,按照“麥克馬洪線”的劃分,該地屬於印度,印度也實際控制該地,只是藏方以及中華民國當年均拒絕在條約上簽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延續這一路線。1948年,剛剛獨立的印度開始派兵進入這個地區,1960年,印度完全佔領了麥線以南部分,中國控制麥線以北。1972年,印度在該地成立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7年,該區改為“阿魯納恰爾邦”。

(4)錫金問題

英國於1887年強佔錫金國,次年出兵西藏。1950年,獨立之後的印度稱為錫金的保護國,1975年正式將其納為“錫金邦”。2003年,印度總理瓦杰帕伊訪問中國後,北京承認新德里對錫金的主權,同時印度亦承認中國對西藏主權。2005年之後中國出版的地圖上已不再將錫金標註成主權國家。

(5)1962年中印之戰: 印度總理尼赫魯大敗

1960年4月,中印兩國政府為尋求解決領土爭端,由中國總理周恩來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新德里會談,但未取得共識。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爆發。中國軍隊當年10月20日從邊境的東西兩處同時發起進攻時,兵力是印度軍隊的5至10倍。中國軍隊當時一直深入到印度今天的阿魯納恰爾邦省和喜馬拉雅地區。整個戰爭延續了一個月,總共造成2000人喪生。1962年11月20日,中國單方宣布停火,並撤至麥克馬洪線後20公里處。戰爭之後中印關係因邊界衝突走入低谷。

(6)中印關係改善,甘地總理開啟總理互訪

1988年12月19日至23日,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並與鄧小平會晤。這是34年來印度總理首次訪問中國。這次訪問被看作是中印關係經過多年的緊張期之後開始轉暖的標誌。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 Narasimha Rao)訪華期間,雙方簽署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這次訪問標誌著中印關係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印雙方共簽署了5個有關和平解決邊境衝突的協定。

(7)特別代表會晤機制,習莫頻繁會晤

自2003年中印建立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機制以來,雙方已舉行22輪特代會晤。印方的特別代表是國家安全顧問,中方最高代表則多為外交部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印度總理莫迪之間的互動相當頻繁。

(8)2017年中印洞朗地區對峙

佔地約100平方公里的洞朗(Doklam)是中國和不丹之間存有爭議的地區,印度也從未對該地宣示過主權。2017年6月,印度以“接到不丹政府的求助”、“支持不丹主權”為由,派兵越過中印邊界,阻止中國在那裡修築公路,形成同中國軍隊長達71天的對峙。不丹是中國14個鄰國中唯一一個沒有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其國家的外交權和防務權掌握在印度手中。2014年莫迪以總理身份第一個訪問的國家便是不丹。

(9)2020年中印衝突又起

5月5日,在位於拉達克地區的海拔四千多米的班公錯湖(Pangong Tso lake),中國和印度軍方人員相互投擲石塊、木棒、鐵棍等,雙方都有人員受傷。5月9日,印度錫金邦那圖拉山口,中印軍人相互投石並發生肢體衝突,有數十人受傷。6月16日,在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的中印士兵衝突中,有3名印度士兵在與解放軍的衝突中死亡。當天稍晚時,印度軍方宣布印度士兵的死亡人數提升至20人。 

Archivbild | Indien Ladakh | Chinesische Truppen an Grenze mit Banner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評論分析 - 專訪:"實際控制線"的掌擴權是中印衝突的導火線***

                      採訪記者: William Yang 2020-06-18

<葛萊斯曼(Derek Grossman)是蘭德公司的資深分析師,專門研究亞太地區的軍事與安全議題。>

中印兩國自五月開始便在靠近“實際控制線”的邊境區域發生數次軍事衝突,而本週一雙方爆發45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軍事衝突,導致數十名士兵喪命。蘭德公司專家葛來斯曼(Derek Grossman)分析,雖然目前情勢令人擔憂,但他仍樂觀認為中印兩國能找到方法避免衝突持續擴大。  

德國之聲:在中印士兵上一次沖突發生不到兩週後,週二雙方於邊境又發生45 年來死傷最嚴重的一次軍事衝突,至少有數名士兵喪命。與之前的軍事衝突相比,您認為這次的衝突為何持續這麽久?又是什麽原因導致最近一次的衝突傷亡比之前還慘烈? 

葛萊斯曼:針對這一波中印邊境的衝突,各界有許多揣測,所以很難非常斬釘截鐵的說哪個原因是導致衝突持續這麽久的最關鍵因素。其中一個理論是,印度2019年8月單方面的“併吞”了查謨和克什米爾,這也導致中國從根本的重新衡量他們在“實際控制線”的戰略定位。中國原本在拉達克地區所掌控的區域,在印度“併吞”查謨和克什米爾之後,已受到影響。 

另一個猜測是,中國與印度軍隊在邊境的巡視變得越來越有侵略性,而他們巡視的路線甚至會重疊,所以這也可能導致雙方在戰略的考量上出現誤差。還有專家認為,印度在“實際控制線”這一側的領土內所建造的基礎建設計畫刺激了中國做出某種程度上的回應,因為中國也在附近建造基礎建設計畫。 

此外,自從新冠疫情爆發後,中國似乎不斷想找機會展現他們的實力,所以他們不僅在中印邊境挑戰印度,也多次派遣軍機飛近台灣領空,或是在中南海也是動作頻頻。雖然我們很難實際了解中國這些舉動背後的意涵,但我認為這與中國想展現實力並無直接關係,因為中國早在新冠疫情爆發前,便已不時在亞太地區發動一些侵略性的舉動。 

我認為這次自五月爆發的一連串衝突,還是與“實際控制線”周圍的議題比較有關聯,包含雙方都提升了巡視時的侵略性,以及中印兩國在邊境周圍發展的基礎建設計畫。舉例來說,2017年中印在洞朗高地附近爆發的衝突,便是直接與一項造路工程有關。 

德國之聲:中國與印度都指責對方是最新一輪軍事衝突的始作俑者,而雙方在談判的過程中,似乎也很難找到一個平息衝突的共同點。這是因為“實際控制線”與邊境周圍的區域對兩國來說都太重要了嗎?還是這與兩國領袖想保留面子有關? 

葛萊斯曼:我認為很大一部分是兩國領袖為了保留顏面。中國與印度是兩個亞洲強權,他們也都對此引以為傲。此外,兩國的媒體在這一輪的軍事衝突中,不斷想透過一些聳動的內容或言論來逼迫另一方屈服。即便如此,我認為問題的癥結點並非在此,而是在於當年劃分“實際控制線”背後的一些歷史糾葛。 

中國已與大部分周邊國家劃清了領土界線,所以從他們的角度來看,與印度劃清邊境是理所當然的。然而,中國政府心中對於“實際控制線”應該訂在哪早有清楚的概念,而印度也是同樣的。所以在我看來,導致雙方爆發軍事衝突的核心問題仍然與領土有關。

infografik Karte Umstrittener Grenzverlauf zwischen China und Indien CN

德國之聲:中國與印度的外長周三針對邊境問題通了電話,試圖找到一個解決軍事衝突的方式。雖然雙方對舒緩緊張關係有達成共識,但他們似乎沒有談論到該採取哪些實際的作為。你認為雙方該做出哪些妥協才能讓中印的緊張關係得到緩解? 

葛萊斯曼:重點是雙方要先找到立即舒緩緊張關係的方式,之後再慢慢找尋永久的解決方法。我認為,其中一個永久的解決方案是中國必須與印度交換雙方認知中“實際控制線”在地圖上的位置,並運用這兩個地圖去談論出最終的邊界。然而,我不認為中印兩國短期內會朝這個方向努力。 

週一(6月18日) 爆發的流血衝突似乎是因為印度士兵認為中國並未拆除搭在爭議地區的帳篷,所以印度士兵放火燒了中國的帳篷,而這個舉動導致中國採取了強烈的回應。雙方必須要盡可能的實現在近期談判中所做出的承諾,努力緩解緊張關係,避免雙方在離開爭議地區的時候互相攻擊,因為這種作法只會導致衝突再次升級。 

德國之聲:在雙方試圖交涉談判之際,印度卻命其邊境的軍隊保持高度警戒。根據目前兩國在這個議題上所衍伸出的氛圍,你認為中印的邊境衝突將如何發展? 

葛萊斯曼:雖然過去幾週爆發的暴力衝突與越來越激烈的言論確實令人擔憂,但我還是樂觀的認為中印兩國可以找到緩解緊張關係的方式,因為沒有任何一方現在想展開一場全面戰爭。對中國來說,與印度爆發戰爭會讓北京無法專注於其軍事戰略上的首要目標,也就是將勢力往太平洋擴張,並讓美國丶澳大利亞與日本有機會在該區域孤立中國。 

對印度來說,中國是其第一大貿易夥伴,而如果與中國開戰的話,印度在沒有其他國家的援助下,很可能是會打敗戰的。兩國如果真的開戰,其他國家前來援助印度的機率也不高。不過,由於中印兩國都是擁有核武的國家,所以雖然兩國在喜馬拉亞山的邊境區域很難真的展開全面性的戰爭,各界仍不該完全忽視這個情況發生的可能性。

支配中印關係的一種社會心態 

在中印關係中,還必須關照一個現象,即中國民眾中普遍存在的對印度的輕視,這是支配中印關係的一種社會心態。洞朗事件如果就事論事,中國其實並沒有損失什麼,甚至考慮到外交形勢,避免一場戰爭的發生,對中國還利大於弊。然而,民間輿論認為中國輸了,原因就在於這種普遍瞧不起印度的心態,認為中國不應該對印度讓步,在民眾看來,中印就好像兩個不同級別的拳擊手,中國是那個重量級的拳擊手,印度是那個輕量級的拳擊手,前者本可輕而易舉擊敗對方,卻對對方讓步,讓印度得寸進尺。

那麼這個失敗的責任無疑出在中國政府尤其習近平身上。這對習的權威是有損害的。  習如今又面臨同樣情形,在中印爭執中"軟不得",一軟就會被民眾認作外強中乾,雖然有時強者的"軟"從長遠考慮未必對國家不利,然而被民族主義激化的大眾是不看長遠的。"硬"對民眾來說雖然看起來爽,可沒有足夠勢力支撐的"硬",效果會適得其反。中國目前的情況就有點這樣,對印度很難"硬得起",一硬會使中國限於兩面作戰的困境。 

如前所述,中國當下的"主題"是如何應付美中衝突和對抗。在這個主題下,其他都是次要的、枝節的問題,要對抗美國,就需減少和搞好同其他大國的關係,若過去有矛盾盡量壓下或消除矛盾,不能再去製造新矛盾或升級已有矛盾。印度顯然看準了這點,顯得有點有恃無恐,目的就要逼中國在邊境爭議中作出更大讓步。假如中國為懲罰印度而升級武裝衝突,向印度開戰,就公開製造了一個敵人,讓印度完全倒向美國,這於中國的整體戰略環境是非常不利的。這還不考慮在山地高原作戰,軍事上是否有絕對必勝的把握。 

習近平不會主動尋求同印度開戰 

在軍事專家看來,中印軍事力量的對比,中國可能勝在武器裝備比印度強,劣勢是補給線長,同時高原作者部隊沒有印度人數多;印度勝在山地作戰部隊戰鬥力強,補給線短,劣勢是首都離邊境太近,在中國的轟炸範圍內。另外,高原作戰不能不考慮氣候問題,但氣候對中國的影響比印度大。因此一般的看法是,如果戰斗在短期內結束,對中國有利,若拖長,中國就很不利。可想而見,戰爭一旦打響,印度會盡量讓戰事延長,而且美國很可能在軍事上幫助印度抵抗中國攻擊。即使最後雙方打成平局,於印度可謂報了當年一仗之仇,民族士氣會大漲;於中國士氣會衰落,因為中國本來是可能打贏的。此外,還要考慮戰事拖長,台灣會不會趁之獨立的問題,台灣若獨立,又會引發一連串的國際政治反應,將遠遠超出中國的掌控能力。

因此,中國政府和習近平不會主動尋求同印度開戰。這在西部戰區的聲明中表明了這點,在譴責印度軍方挑起事端后,聲明只是要求印方嚴格約束一線部隊,立即停止一切侵權挑釁行動,與中方相向而行,回到對話會談解決分歧的正確軌道上來。那麼,印度是否會主動挑起爭?也不會。儘管有美國的政治支持和可能的軍事幫助,但畢竟也存在打不贏的概率,若戰敗,不但報不了62年之仇,鑑於印度內部的種族、教派衝突和地方的分離傾向,很可能國家會出現分裂,另外,也要防巴基斯坦偷襲。所以莫迪和印度軍方在印度士兵犧牲這件事上,雖態度強硬但也對和平解決爭端保留一席之地。 

然而,不排除雙方前線官兵因高漲的民族情緒而做出錯誤的判斷或者鋌而走險。假如這次雙方不是用原始的石頭木棍等而是有人在情急之下開槍,事情的性質就完全不一樣,很可能出現一場小規模的戰鬥,再由小規模引發更大規模的戰爭。但難以保證下次還會這樣。尤其對印度來說,新冠疫情導致1億多人的失業和經濟困難,從莫迪、國防部長到反對黨再到國內輿論,民族主義的悲情被鼓動渲染起來,有消息說,印度軍方已把開槍的權力下放到一線邊防部隊,讓他們相機行事,這就極可能觸發戰爭。

所以,中印戰爭是否會打響,更大可能取決印度的表現和反應。前面講了,鑑於中國面對的國際局勢,中國雖不會主動開第一槍,然而為了在公眾面前不能對印度的挑釁顯得過軟,中國政府很可能會採取戰爭之下的某種高強度施壓方式,但這又會刺激印度做出過度反應,反過來激化中方情緒,從而螺絲上升引爆戰爭。 

Indien Proteste gegen Grenzverletzungen durch China (AFP/S. Kanojia)

邊境衝突之下,憤怒的印度抗議者焚燒中國國旗和習近平畫像 

              ***時政風雲 - 中印媒體怎麼看兩國邊境衝突?***

                 Hans Spross, Hao Gui,鄒宗翰2020-06-18

印度報紙和中國官媒在兩國邊境發生血腥事件後都要求雙邊繼續對話。不過,從印度的角度來看,印度政府必須“覺醒”,並評估北京擴大的影響力。

中印邊境衝突讓印度人民興起反中情緒,憤怒的人民燒毀有中國國旗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圖像。

  (德國之聲中文網) 《印度時報》 (Times of India)一篇評論文章寫道,可以想見“中國的侵略”是警告印度不要與其他國家一起要求對新冠病毒起源進行獨立調查。報導還用“絕對合法”形容國際社會的要求。 

內容還說:“如果北京成功地讓印度向中國的外交立場磕頭,這也將向其他鄰國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呈現亞洲的事情是由誰來決定。因此,印度應該做的正是中國不希望的事情,並以外交反制措施來應對。” 

在此背景下,評論主筆建議印度當局在香港、西藏和新疆等侵犯人權的行為上採取強烈批判立場,並改善與台灣當局的關係。 

內容甚至談到:“應該以牙還牙,以貿易為武器,對中國進口產品實施制裁。北京不能一邊在實控線上殺害我們的士兵,一邊從我們的巨大市場中獲益。” 

《印度快報》 (Indian Express)則寫道:“中國軍隊殘忍殺害20名印度士兵,有可能破壞雙方高級軍官幾天前才達成的軍事和解。”

作者還提到了兩國相互指責對方違反了雙方達成的共識。 

報導內容說:“毫無疑問,在翻譯的過程中很多東西會被漏掉。於此同時,中國的冒險主義違反了習近平與莫迪多次會晤達成的協議。新德里應啟動與北京的所有政治和軍事溝通渠道明確聲明這一點。” 

該報還稱,2013年至2017年期間,新德里的許多政客因此前與中國在邊境爭端中取得的外交成功而陷溺在“假安全感”中。 

“印度政府再也不能忽視中國的世界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根據這種變化,北京可以對付任何人......印度再也不能對中國抱有政治幻想了。” 

中國媒體反應  中國媒體對於此事的報導與官方同一口徑,內容大部份也以中方軍事力量處於優勢,“要打不怕、但仍以和和談為重”作為主旋律。 

相關內容並不像印度強調雙方士兵傷亡人數,而是專注於追責印方。針對這件事最積極發言的就是《環球時報》中文版主編胡錫進。 

他寫道:“中方不想讓兩國民眾對雙方傷亡數字進行對比,從而刺激兩國公眾的情緒。這是北京的善意。”  他也表示,“印度輿論中這些年談中印友好的少了,迎合'價值觀同盟''印太戰略'這些外來概念的多了。” 

但他強調不管美國如何介入,“對印度來說,什麼樣的外部關係都代替不了它與中國的關係,因為它從南亞搬不走。”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眾號“俠客島”6月17日則表示,“如果想給印度一個教訓,事情的結果是明擺著,因為中方的戰鬥力毋庸置疑,但無論如何,誰也不願意真走到戰爭那一步。” 

文章以過去中印之間的衝突“洞朗事件”舉例稱:“印度在對華政策上秉持的是機會主義心態,習慣於貪圖一時的小利小惠,而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文章最後警告印方要“端正態度,嚴懲肇事責任人,嚴格管束一線部隊,立即停止一切挑釁性舉動。”文中並說在事涉中國領土主權的問題上,“別再搞這種耍無賴的小把戲”。

Aktivisten der Orgnisation Swadeshi Jagran Manch protestieren gegen China in New Delhi (Reuters/A. Fadnavis)

印度民族主義組織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RSS)的一個分支Swadeshi Jagran Manch活動人士在抗議中國的活動中高喊口號:“不因外交磕頭”。

Indische Armee Lastwagen auf dem Weg nach Ladakh (Reuters/D. Ismail)

正在前往拉達克的印度軍方車輛  (鑑於目前的中印邊境衝突,如果說中印開戰在過去基本不可能的話,現在則不排除,但中國不會主動開第一槍。)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