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0-28 01:33:38| 人氣1,19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連橫家-破六國合縱的-*張儀*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張儀」的圖片搜尋結果

                    連橫家-破六國合縱的-*張儀*

張儀(前373年-前310年),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提倡連橫,即秦國聯合其他諸侯國中的幾個,然後對抗其他的諸侯國,多次破壞了六國的合縱,為秦惠文王重用,卒於魏國

張儀是魏國公族支庶子弟,和蘇秦同為鬼谷子的徒弟。張儀學成之後遊說諸侯,任楚國相國昭陽的門下客。曾經同楚國的相國共飲。後來楚相丟了一塊璧(相傳為和氏璧),楚相下人認為張儀「儀貧無行」,必是張儀所為,打了他數百下。張儀不服,楚相放了他。

張儀之妻子悲憤道:「你要是不讀書、不遊說諸侯,怎麼會受到這樣的侮辱?」張儀對著他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其妻笑道:「還在。」張儀說:「這樣就夠了。」

公孫衍於前333年攻取魏上郡雕陰(今陝西甘泉南),俘魏主將龍賈,斬首八萬。蘇秦擔心秦國乘勝攻擊他所輔佐的趙國,遂決定用計讓張儀前往秦國。蘇秦先邀請不得志的張儀前來,但張儀抵達後,蘇秦卻故意冷淡以對。受到刺激的張儀便轉往秦國,但蘇秦暗中派人幫張儀打點一切,以利其晉見秦王。當張儀得知真相,便誓言在蘇秦相趙之日絕不策劃攻趙以報恩情。

但前332年,秦國派公孫衍聯合齊魏一起征伐趙國,被趙王責備的蘇秦遂自請前往燕國說服後者攻齊,合縱還是瓦解了。後來秦國重用張儀,勸說各國幫助秦國進攻其它的弱國,史稱「連橫」。被張儀逼走的公孫衍入魏國,原本幫助秦國「連橫」的他轉為向魏王鼓吹「合縱」。  

魏將公孫衍在前323年發起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之事來對抗張儀的連橫策略。但張儀成功拉攏齊、楚等國,不久楚國就派兵伐魏,公孫衍和魏相惠施的合縱策略受到挫折。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張儀代表秦國遊說魏王,提出讓秦魏聯合攻韓,由秦得三川,魏得南陽,魏王同意,張儀為魏相。

此時公孫衍遊說韓王,讓韓王直接把南陽割給魏國以瓦解攻韓聯盟,於是公孫衍奪得張儀的功勞,受魏惠王重金獎賞。前319年,魏國驅逐張儀回秦,並爭取各國合縱對付秦國,公孫衍由魏將升任魏相邦。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其子秦武王即位。武王素與張儀有隙。武王元年(前310年),張儀離開秦國,回到家鄉魏國,是年五月卒於魏。張儀縱橫於戰國中期的外交舞台二十餘年,聲名顯赫,孟子的弟子景春稱:「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張子》十篇。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中所載,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與張儀的連橫同時對峙的可能為犀首(即公孫衍)的合縱,而非蘇秦的合縱;蘇秦亦未用計入張儀於秦,這些都不同於《史記》與《資治通鑑》所言。

戰國中後期,秦、齊為當時兩大強國,都極力向中原地區擴張。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為有雄心者必然之舉。張儀與蘇秦一起師事鬼谷子,蘇秦最早向秦惠王建「吞併諸侯,稱帝再治」之計,未被秦惠王接受,幾經挫折,蘇秦說服了弱小的韓、趙、魏、楚、燕及齊,聯合以抗強秦,這種「合眾小以攻一強」的策略稱之為「合縱」,蘇秦因合縱之成功,終於身佩六國之相印,成為最有名的合踨家。

張儀離開了鬼谷子,來到了秦國,見了秦惠王,就是拒絕了蘇秦、堅持「用人唯賢」的秦惠王
這時的秦惠王,正為諸國的合縱而煩惱,張儀以其能言善辯之才,分析當時的情勢,秦惠王頗為認同,認為是個人才,遂被秦惠王封為相國,直接参予謀劃討伐諸侯的大事。他推出了連橫政策,這種「事一强以攻眾弱」的策略,稱之為「連橫」。

楚懷王見利與齊斷交:張儀既為秦惠王重用,他認為破壞六國的合縱是當務之急。他深知六國之中,雖聽蘇秦之計而合縱聯盟,但內部仍有矛盾,不是真的齊心協力。他先從楚國下手。在六國之中,齊、楚是大國,他先以貴重的厚禮買通楚懷王的寵臣「靳尚」,引見楚懷王。秦國是當時最大的強國,派使者來,楚懷王乃熱切的接待。

張儀開門見山,動之以利直接的說:「秦王派我來與貴國交好,只要你與齊國斷交,秦國願與貴國永遠和好,還願意把商于六百里的土地獻給貴國。」

楚懷王是個貪小利的人,心想有秦國與我交好,我又何必要靠齊國呢!就高高興興的同意了。只有陳軫提出反對意見,他對懷王說:「秦國為什麼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是因為大王跟齊國訂了盟約,楚國有了齊國作自己的盟國,秦國才不敢來欺負我們。要是大王跟齊國絕交,不就任由秦國宰割了!秦國如果真的願意把商于的土地讓给我們,大王不妨派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後,再跟齊國绝交也不遲


楚王那能聽得下忠言!一面與齊國絕交,一面跟著張儀到秦國接收商于。楚國的使者到咸陽去接收商于,張儀一概否認,說沒有這回事,你一定聽錯了,秦國的土地怎會輕易送人?我說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是我自己的土地送給你,不是秦國的土地。使一回報,楚王氣得立刻發兵攻打秦國,秦國不僅迎戰,還約了齊國助戰,楚國一敗塗地,從此元氣大傷。

張儀後來又先後到齊國、燕國、趙國、韓國、衛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就這樣六國的合縱聯盟終於被張儀破壞了。總之張儀之流,都是朝秦暮楚不可信的政客罷了。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張儀由趙國西入秦國,憑藉出眾的才智.被秦惠王任為客卿,籌劃謀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國仿效三晉的官僚機構開始設置相位,稱相邦或相國,張儀出任此職。他是秦國置相後的第一任相國,位居百官之首,參預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軍事生涯。     

張儀拜相後,積極為秦國謀劃。他採用連橫術迫使韓、魏太子來秦朝拜,並與公子華(桑)攻取魏國蒲陽(今山西隰縣)。又遊說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國把上郡15縣,包括少梁<今陝西韓城南)一起獻給秦國。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張儀又率軍攻取魏國的陝縣(今河南陝縣)。這樣,黃河天險為秦所占有。隨著秦國威勢的不斷增長,張儀輔佐秦惠文君於同年稱王,秦國國勢日益強盛。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秦國為了對抗魏惠王的合縱政策,進而達到兼并魏國國土的目的,張儀運用連橫策略,與齊、楚大臣會於齧桑(今江蘇沛縣西南)以消除秦國東進的憂慮。張儀從齧桑回到秦國,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國由於惠施聯齊,楚沒有結果,不得不改用張儀為相,企圖連秦、韓而攻齊楚。其實張儀的最終目的是想讓魏國做依附秦國的帶頭羊。由於連橫威脅各國,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魏國人公孫衍受齊、楚、韓、趙、燕等國的支持,出任魏相,張儀被驅逐回秦。     

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張儀再次任秦相國。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馬錯的建議,遣張儀、司馬錯等人率兵伐蜀,取得勝利,旋即又滅巴、苴兩國。這樣秦國占據了富饒的天府之國,有了鞏固的大後方,為秦國的經濟發展和軍事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齊國,但憂慮齊、楚結成聯盟,便派張儀入楚遊說楚懷王。張儀利誘楚懷王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聽信此言,與齊斷絕關係,並派人入秦受地,張儀對楚使說:「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國的使臣返回楚國,把張儀的話告訴了楚懷王,楚懷王一怒之下,興兵攻打秦國。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Z年)秦兵大敗楚軍于丹陽(今豫西南丹水之北),虜楚將屈丐等70多人,攻占了楚的漢中,取地600里,置漢中郡(今陝西漢中東)。這樣秦國的巴蜀與漢中連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的威脅,也使秦國的疆土更加擴大,國力更加強盛。《史記·張儀列傳》中說:「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無疑張儀是其中最傑出的一個。     

張儀誑楚之後,又於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韓、齊、趙,燕等國進行遊說,使得五國連橫事秦。同一年,張儀因功封得五邑,封號為武信君。  

張儀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外連衡而斗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脆譎的謀略,縱橫捭闔,遊說諸侯,建樹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藉外交手段,採用連橫策略,「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張,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稱讚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張儀使用軍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國「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這為秦國的霸業和將來的統一起了積極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張儀素為秦武王不滿,離秦赴魏,卒於魏。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