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2-08 00:09:14| 人氣1,0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全球變暖加速洋流+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上升風速促進熱帶和南大洋流動+ 12萬年前氣候重現?☆☆

推薦 1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全球變暖加速洋流☆☆ 

                     科技 - 2020年02月07日 22:55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科學家們發現,現在有四分之三的洋流的流動速度比起二十年前來要快。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科學家們發現,自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每十年海洋上空的風速增加約2%,這意味著十年內海洋洋流的速度增加約5%。

研究人員確信,由風速加快引起的這一現像在全球範圍內都會發生,特別是在熱帶緯度地區。速度加快不僅在海洋上空,而且還發生在2公里的海洋深處。

研究人員寫道,了解海洋環流的變化對於了解氣候變化及其影響非常重要。洋流在全球範圍內運送熱量,進而會影響到海洋中的棲息者和天氣。

近年極地冰層快速融化,其中一個原因是全球暖化氣溫升高,不過最新研究指出,高溫海水與洋流,也是加速冰層融化的因素。這對人類和海洋生態衝擊也相當大。

丹麥氣象研究所(Danish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學者也表示,光在2019年夏天就曾一次消失110億噸的表面冰層。 

德國「艾佛瑞德維根納極地海洋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的海洋學家夏芙(Janin Schaffer)領導的研究團隊,3日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發表研究報告。研究團隊鎖定格陵蘭東北部「北緯79度冰河」(Nioghalvfjerdsfjorden Glacier)的冰舌(ice tongue)地形,彙整2016至2017年間的海水溫度資料,分析水溫與冰河融化之間的關係。 

所謂的冰舌,是冰河延伸的一部分,格陵蘭冰舌,最長約80公里,報告指出格陵蘭冰川快速消融的重要原因:一道來自大西洋的溫暖洋流通過冰河,攜帶大量熱量接觸水下的冰,加速冰河融化。 

過去20年間,格陵蘭冰河融化的冰層,佔全球海平面上升量的25%,而根據期刊《自然》(Nature),在2019年12月刊載的研究報告顯示,現今格陵蘭冰層的融化速度,竟是1992年的7倍之多,若格陵蘭冰層全部融化,海平面將會上升逾7公尺。

丹麥氣象研究所學這默特蘭(Ruth Mottram)也指出,2019年可說是氣候變遷的最顯著的一年,大部分的地區創下歷史高溫,格陵蘭冰層甚至出現一天消失110億噸表面冰層的現象,這些融冰水可以裝滿440萬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直到2019年7月,格陵蘭冰層消失1970億公噸,速度相當驚人。 

海水溫度上升是氣候危機的一環,海水若是過溫暖將接連引發極端天候發生,例如降雨量更加豐沛的颶風。此外,海水溫度也會影響海洋生態,除了眾所皆知的珊瑚白化死亡,目前,科學家已經觀察到許多魚類數量減少,連帶影響漁業與人類食物來源。

溫室效應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由於礦物燃料的燃燒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濃度增加,由於這些氣體的溫室效應,在過去100年裡,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大約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計將再升高1~3℃。

當全世界平均溫度升高1℃,巨大的變化就會產生:海平面會上升,山區冰川會後退,積雪區會縮小。由於全球氣溫升高,就會導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區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區降水減少。如西非的薩赫勒地區從1965年以後乾旱化嚴重;中國華北地區從1965年起,降水連年減少,與50年代相比,華北地區的降水已減少了1/3,水資源減少了1/ 2;中國每年因乾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

當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升高3℃,人類也已經無力挽回了,全球將會糧食吃緊。由於氣溫升高,在過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預計到2050年海平面將繼續上升30~50厘米,這將淹沒沿海大量低窪土地;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旱澇、低溫等氣候災害加劇,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約數百億以上美元的經濟損失。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上升風速促進熱帶和南大洋流動☆☆ 

               來源: 中國科學報-責任編輯:侯茜2020-02-07

海洋中環繞大陸的巨大洋流可被視為地球的循環系統,每一支洋流的水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河流流量的總和。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導,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提出了這一結論。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10年增加15%。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Susan Wijffels說,這將促進大量其他方面的工作,如果加速是事實,它可能會影響噴流、天氣模式和海洋深處貯存的熱能數量。

海洋學家曾懷疑氣候變暖正在影響海洋洋流,但迄今為止,觀測結果還沒有顯示出這種趨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論文主要作者胡石建認為,只有全球圖景才能揭示總體趨勢。

然而,目前還沒有對世界各地洋流進行持續、直接測量的方法。胡石建研究組轉而將對海洋和大氣的觀測與計算機模型結合進行重分析,以形成一幅全球圖景。但這種方法很難在數十年的時間跨度中使用,觀測值變化(比如新衛星的投入使用)會導致未知的偏差。

因此,該研究組結合了5種不同的洋流重分析方法,以期揭示真正的趨勢。在每一種方法中他們都逐月提取海洋的動能(忽略渦流和風暴的擾動),結果均顯示,自1990年前後以來,其有明顯增長。

這是真的嗎?Argo陣列—— 一個分佈於全球的近4000個機器人浮標網絡獲得的數據提供了最好的檢測。在過去15年中,這些漂浮物一直在海洋下2000米左右浮動,測量溫度和鹽度。

數據顯示了風在何處造成水堆積,形成壓力差,從而推動大規模的水流動。將這些數據與漂浮物自身軌跡結合起來,研究人員可以重建整體的洋流和速度。

這組數據由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海洋學家Alison Gray編制,涵蓋了2005年至2010年的6年時間。胡石建發現,相比再分析模型,這組數據揭示了更清晰的全球洋流加速。

未參與該研究的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海洋學家Eleanor Frajka-Williams說,“Argo數據中的證據絕對令人驚訝。”

Gray對加速的幅度感到震驚。但她指出,驅動大多數洋流的海風在過去30年中一直穩步增加。胡石建說,有充分的證據表明人類活動對這種增強作出了貢獻。

例如在南半球,臭氧層的消耗和溫室效應引起的升溫改變了大氣環流,將南大洋西風向南推,或導致了南極洋流輕度增強和擴散。同時,變暖的熱帶大西洋熱量推動了驅動太平洋信風的沃克環流。

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氣候科學家Gerrit Lohmann認為,儘管如此,還是不能排除自然波動的可能性。過去幾十年裡,北美西部的長期降溫導致太平洋的風加速,這種降溫可能反映了海洋的自然振盪。

洋流加速可能產生全球性影響。比如,更強大的熱帶洋流能把更多溫暖海水帶到高緯度地區,因為CO2在溫水中溶解度較低,這可能會減緩海洋對大氣CO2的吸收。高緯度地帶變暖也可能改變天氣模式。同時,胡石建補充說,這種加速達到海洋深處,可能會增加海洋深處的熱量儲存,幫助減緩陸地變暖。

“這是第一次全球性研究,有很多不確定性。”研究合作者、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Janet Sprintall說。

最有力的證明可能來自今年晚些時候發布的Argo最新數據。Wijffels說,可能還需要10年的觀察才能確定這一趨勢真實存在且受全球變暖驅動,“這篇論文確實突顯了我們在判斷正在發生的事情上準備不足”。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威脅人類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於陸地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大陸氣溫升高,與海洋溫差變小,進而造成了空氣流動減慢,霧霾無法短時間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霧霾天氣增多,影響人類健康。汽車限行,暫停生產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氣候變暖和霧霾污染。

為阻止全球變暖趨勢,1992年聯合國專門製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於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約熱內盧簽署生效。依據該公約,發達國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將他們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及其它“ 溫室氣體 ”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時的水平。另外,這些每年二氧化碳合計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60%的國家還同意將相關技術和信息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的這些技術和信息有助於後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目前已有197個國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約。

用受限的生活方式,減少熱量排放:工業服務於生活,生活用品受限,工業自然減少。減少熱量排放應放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上,用固定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制定出固定的生活用品,用固定的生活用品,限制生活用品的濫用,用有限度的使用生活用品,達到限量生產,限量加工,從而抑制工業氾濫,減少熱量排放。

20~21世紀中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動,總的來看氣溫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21世紀北極平均氣溫上升了1.6℃以上。

全球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於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系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 溫室氣體 ",它們對太陽短波輻射可見光(3.8~7.6nm,波長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如紅外線)具有高度的吸收性。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其中與百姓關係最密切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此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溫室效應的加劇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人類燃燒煤、油、天然氣和樹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進入大氣層後使地球升溫,使碳循環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16萬年的全部歷史紀錄,而且尚無減緩的跡象。

大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氣候變暖的根源。國際能源機構的調查結果表明,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佔全球總量的一半。調查表明,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0噸,排放的二氧化碳佔全球總量的23.7%。中國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11.73噸,約佔全球總量的13.9%。

減緩變暖

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想法,要圍繞地球建立一個由小微粒或太空飛船組成的人工太空環,遮蔽熱帶陽光,調節地球溫度。

一些反對者認為,這種想法肯定會有一些副作用,一個能夠對太陽光進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帶將會使我們的每個夜空都變成和滿月時一樣明亮;而且預算將高得驚人,可能達到6萬億到200萬億美元,就連全球資金最為充足的科研機構美國航空航天局也無法承擔,如果把散射粒子改為太空飛船的話,預算額可能會少一些,估計能降到5000億美元左右。

地球誕生以來,大氣溫度曾經幾度升降,太陽輻射、雲層遮蔽和溫室氣體等各種因素都曾經或正在影響著我們的氣候。如果給地球圍上一個粒子或飛船組成的“腰帶”的話,赤道上空就會出現一個陰影,要部署這些粒子,就必須使用一些專門的控制飛船,像牧羊犬一樣照看粒子群。

過去的一個世紀,地球溫度明顯上升,未來一百年間這一趨勢還會繼續下去,很多研究都證實地球氣溫將在未來幾個世紀裡提高1~20華氏度,海平面明顯上升,一些海濱城市將不復存在。有科學家指出,減少太陽光照射,地球溫度就會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系統完全可以實現這一目的。不過,有科學家指出,人們還無法計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陽光,又有多少陽光被反射回太空,而這正是實施上述計劃的關鍵一步。

NASA衛星測繪地圖展示全球變暖趨勢 NASA衛星測繪地圖展示全球變暖趨勢 美國研究顯示,古代農民活動曾使世界避免進入新冰川期。結果說明,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不是新現象,它可能持續了數千年。英國《觀察家報》援引研究人員的話說,砍倒大樹並開墾第一片田地的史前農民使地球大氣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發生了很大變化,全球氣溫因此逐漸回升。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威謙·拉迪曼說:“要不是早期農業活動帶來的溫室氣體,目前地球氣溫很可能還是冰川時期的氣溫。”研究表明,如果沒有人類干預,地球會比20世紀低2℃,蔓延的冰蓋和冰川會影響世界大部分地區。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為寒帶(北方)森林、溫帶森林和熱帶森林三類。據介紹,今天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大自然經過8000年的進化才逐漸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淪為伐木業大規模開採利用的目標。

在熱帶地區,許多21世紀已蕩然無存的森林就是在過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過4.5億公頃的熱帶森林被吞噬,佔世界熱帶森林總面積的20%;還有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在砍伐、農田開墾和礦產開採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產品交易還在繼續加劇,尤其是在擁有熱帶森林的發展中國家和政府執法不力的俄羅斯等國。而國際市場對廉價木產品的需求,又進一步惡化了這一狀況。 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2.5~10.4華氏度)。

   ☆☆12萬年前氣候重現?海平面比今天高10米,未來可能會更高☆☆

                 作者-*朱張航宇*-2019-11-26 18:38:52

海平面上升是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最大挑戰之一,精確預測對我們適應氣候變化至關重要。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們發現125000年前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變暖的時期,海平面比今天還要高10米。對此,科學家們經研究發現未來地球海平面上升幅度可能超過10米。

未來有多可怕?

海平面上升是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最大挑戰之一,精確預測對我們適應氣候變化至關重要。上一次全球海平面持續飆高是什麼時候?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們發現125000年前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變暖的時期,海平面比今天還要高10米。對此,科學家們經研究發現未來地球海平面上升幅度可能超過10米。

經研究,地球上一次間冰期發生在距今125000-118000年前,全球平均氣溫比今天高出約1℃。在此期間,全球海平面慢慢攀升,直至到達超過今天海平面10m的位置。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貢獻者正是南極冰蓋,格陵蘭冰蓋在隨後的數年前後才開始融化。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也研究表明,在過去10000年來南極冰層的融化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驅動力。

當南極洲的冰蓋發生融化,融水改變了地球海洋洋流的循環模式,進而導致北極地區變暖,最終造成格陵蘭冰蓋的融化。 

地球氣候的周期整體來說包括冰河期和較溫暖的時期。地球目前正處於起始於10000年前的間冰期,這在地質史上並不奇怪,但最為嚴重的是,過去200年裡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全球變暖比以往更快,更加極端!這意味著12萬年前的模型根本不足以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趨勢。

據衛星數據,目前全球海平面正在以3毫米/年的速度上升,且預計這一速率還會繼續上升,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幅度將達到70-100厘米(相對於2000年),具體情況則取決於人類溫室氣體的排放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的衛星數據都未能將冰崖考慮在內,這些已經離開冰架、漂入海洋中的巨型冰山應該也一併算入海平面的上升幅度之中。

 ​

在125000年前的間冰期中,地球平均溫度與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極為接近。儘管這兩次間冰期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有所不同,太陽的輻射水平也相去甚遠,但考慮到10米的海平面落差,科學家預計未來極地冰蓋對海平面的影響力將大大增加,遠超原有預期。此外,上一次間冰期間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為280ppm,而今天這一數字已突破400ppm!    ​

最嚴重的是,上一次間冰期間南北極的冰蓋流失有上千年的時差,而今天的南北兩極則同時快速消融。對此,科學家警告稱:如果氣候變化繼續發展下去,未來地球海平面上升幅度可能遠遠不止於10米。

       ☆☆ 2020年“高燒不退”?全球首月氣溫再創紀錄☆☆ 

           作者-*朱張航宇*-2020-02-07 20:26:12

自進入2020年以來,澳大利亞世紀大火、新冠病毒接踵而至,世界陷入一片混亂。據世界歐盟氣候監測系統的數據顯示,2020年1月份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月,其中歐洲溫度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3℃!對此科學家警告稱,2020開年即“高燒不退”,地球氣候的平衡再一次被打破。   

哥白尼氣候變化中心(C3S)在一份聲明中稱,在從挪威到俄羅斯的近十個國家中,溫度比近30年同期基準高出了約6℃,這是前所未有的。過去的五年是2010-2019年的10年代中最熱的年份,也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科學家表示,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新的極端高溫從每十年、每年到每月一更新已變得司空見慣。   

而2019年——有史以來第二高溫年份——僅僅比2016年低0.04℃。2016年之所以成為歷史上的最熱年是由於強大的厄爾尼諾現象使太平洋溫度大大升高,這是周期性的自然天氣現象。據C3S表示,2020年1月份比2007年1月(有史以來最暖1月)溫度高約0.2°C,比1981-2010年同期平均溫度高3.1℃。這值得所有人警醒。   

對亞洲而言,日本和中國東部地區的平均溫度均高於往年同期水平。與此同時,整個俄羅斯地區、美國、加拿大東部等地也出現異常高溫。同樣,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氣溫也高於正常水平,正因如此,毀滅性的大火破壞了大面積森林。全球範圍內來看,僅有非洲大陸北部的記錄有所下降。   

研究人員認為,造成今天這一現狀的原因該歸於超額的大氣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二氧化碳含量已達80萬年來的最高水平。聯合國去年表示,在未來十年裡,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必須下降7.6%,才能將全球變暖增幅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C的水平。   

如今,全球各地都感受到了全球變暖的影響,包括極端天氣肆虐、海平面上升,這對人類和其他物種的生存造成了嚴重威脅。2019年12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曾強調並警告稱:我們這個世界為遏制全球氣候變化所做的努力還遠遠不夠,未來全球變暖可能陷入“無可挽回的地步”!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