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 10 年(1936 年)二高女(今臺南女中)的新年會,學校是日本政府規訓同化的重點場域,透過各種活動、儀式讓學生接受「新曆年」。(圖片來源/臺南女中百年老照片)
「新年」是一整年最重要的節慶。從清末至今,臺灣歷經不同政權,從一個年演變成兩個新年,新舊文化交錯嫁接地存在。在日治政權壓力下,選擇迎新曆年或舊曆年,也成為當時臺灣人的難題與文化抵抗策略。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臺灣歷史所研究員林玉茹,以4名臺灣仕紳為本,從他們的日記一起來回顧,過去的臺灣人都過哪個年?又是怎麼過年?
清末到日治,一個年變兩個年
「5、4、3、2、1,新年快樂!」跨年倒數,陪伴許多人迎接新的一年;緊接著,充滿「年味」的圍爐、壓歲錢在農曆新年登場──現在的我們已經很習慣過上「兩個年」。但一百年前的臺灣也是這樣嗎?臺灣人何時開始過起現代新年呢?
「日治時期」是轉變的關鍵。清末到日治時期,臺灣人從傳統舊曆年,逐漸轉變為兩度迎年。林玉茹大致分成四個階段:舊曆元旦的延續與變容(1890-1918)、新曆元旦的引入與競爭(1896-1918)、兩度迎年:規訓與不完全同化(1919-1936)、皇民化的抑制:舊曆新年的抵抗和隱形(1937-1945)。
過去的臺灣人如何過新年?先讓我們看看以下場景:
1911 年,住在臺中豐原的張麗俊,除夕夜凌晨三點起床,點燭焚香、恭神敬祖,此時的街頭「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更新年」。九點他帶孩子燒紙錢,午後往慈濟宮、廣和宮進香,玩梨園,傍晚赴晚宴。
從張麗俊的日記可以看到,家戶熱熱鬧鬧歡慶傳統新年,以各種傳統儀式迎年,這也是清末以來多數臺灣人的新年生活。
昭和十年(1936 年)的迎神活動。傳統舊曆年,從 12 月 16 日的尾牙、送神、除夕、新年、回娘家、接神、拜天公,整個正月都在節慶中。 (資料來源/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日治時代,新曆年首度進入臺灣
時間回到 1895 年,日本統治臺灣後,象徵現代化的西曆被引入。 1909 年,日本政府正式廢除太陰曆;但為了懷柔治臺,仍允許臺灣人過舊曆年,從學校及政府機關漸進推動新曆年。
居住在新竹的黃旺成,先後擔任公學校老師、西席教師(家庭教師)。從他的日記《黃旺成先生日記》,雖然他仍過舊曆年,但學校作為廢舊曆的重點場域,多少影響了這些學童家庭。例如,1912 年除夕,由於廢舊曆,黃旺成必須到公學校上課,結果學生人數過少而停課。隔年初一到初三,學校規定上半天課,來的學生還是不多。一直到 1916 年,除夕當天包含校長演講、訓話共上了 3 小時,顯示學校循序漸進地打壓舊曆年。
然而,常民文化並不容易被撼動。擔任保正(類似今日的村里長)的張麗俊,接受的是傳統漢學教育。因為保正身分,張麗俊在 1907 年時曾參加官方新年活動,他描述現場觥籌交錯、杯盤狼藉,因為日人習慣在春酒宴喝得爛醉。當時,僅少數與官方相關的臺灣人會參加新年賀慶,返家後也不過節。
從他的日記《水竹居主人日記》,他始終使用農曆為主,也一直維持過舊曆年。這也是 1918 年以前臺灣人的節慶習慣,多數人一如往常過著舊曆元旦,日本引入的新曆年並未普及。
日治時期臺人過新曆年:春酒、出遊、名片交換會
改曆雖然被視為同化的第一步,但前期成效只讓部分臺灣人在元旦時掛上門松、國旗和稻草繩,「配合過新年」。實際上,多數人還是遵循舊曆傳統。張麗俊在 1916 年時首度在新曆年張貼春聯,日記中卻誠實寫道:「只是聊應故事而已。」
掛門松、稻草繩是日本傳統的新年儀式,現今日本依然可見。(資料來源/iSock)
直到 1910 年代末期,氣氛開始有了改變。1919 年,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上任,改採內地延長主義、推行同化措施。城市裡的商家在元旦歇業,中上階級、知識分子逐漸過起新曆年,參與日本帶入的新年活動,夾雜新舊元素的新曆年開始盛行於大城市。
例如,張麗俊、黃旺成頻繁參加臺灣人舉辦的春酒。1930 年時,就連臺灣民族運動領袖林獻堂,也經常出席類似尾牙的「忘年會」活動。其中,「名片交換會」規模不斷擴大,從幾百人變成千餘人。後來還有許多婦女團體加入,甚至出現了女性名片交換會,顯示職業婦女已然成形,女性的地位及意識漸漸抬頭,就連新年活動也打破性別藩籬。
新年出遊,也在這個時期開始蔚為流行。
1914 年開園的圓山動物園,在日治時代是新潮的現代化景點,也是新春熱門出遊地,許多父母會在新年假期帶小孩動物園玩。圖為 1920 年代,二高女學生到動物園校外旅遊。(圖片來源/臺南女中百年老照片)
林獻堂的日記便反映了上層階級的節慶生活,顯示他如何從過一個年到兩個年。作為全臺知名人物、傳統大家族、抗日份子,《灌園先生日記》林獻堂家中到 1929 年才慶賀新曆年,子女會向父母行元旦祝賀禮,參與公學校的祝賀式。然而,拜祖先、圍爐等傳統祭儀依舊在舊曆年進行,顯示他的心中仍以舊曆為重。
1920 年代以後,大城市裡中上階層的臺灣人,普遍過起「兩度迎年」的生活。
貼春聯、春酒、圍爐、燒香拜佛等傳統習俗,也同時混用在農曆年與新曆年。林玉茹認為,如果沒有後續戰爭,妥協式的「兩個新年」模式,也許會一直持續下去。
勤勞報國週,嚴禁舊曆年!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隨著戰情規模擴大,局勢有了變化。新任總督小林磯造以皇民化為治臺方針,要將臺灣人改造成「真正的日本人」。其中之一就是「廢舊正」,嚴格禁止過舊曆年,更在舊曆新年實施「勤勞報國週」,要求勞工繼續上班。
但在高壓恫嚇下,舊曆年仍未消失。過年時的肉豬需求一向特別高,1938 年報載彰化市宰殺了450 頭豬,雖比前一年減少,仍遠高於平日的 50 頭,市民其實依舊偷偷地過年。基隆市街上雖不見娛樂活動,但私下賭博情況盛行。就連臺北街頭也湧現打扮時髦的男女,電影院人潮滿座。
舊曆年禁令非但無效,反而招來知識份子的抵抗。留日歸國的醫師吳新榮,在日記中寫下:「在鄉下生活的人豈能夠輕易地忘卻數千年來的習慣嗎?」,他甚至批評殖民政府:「打破迷信、革新政策,本來一直是我們所贊成、主張的,但是我們對於這段期間所採行的強制手段和愚民政策無法認同。」
在警察與保甲嚴密監控下,廢舊正還是達到了一定效果。日治末期,部分的城市青年逐漸只過新曆年,不過舊曆年了,而且一定得要參拜神社、去遊樂園才像過新年,爆竹及春聯也在農曆年間消聲匿跡。然而,許多臺灣人自有隱形、地下化的對策。例如,吳新榮到友人家參加「舊曆年末的小宴」,「在三樓的小閣樓,節制地過了兩三小時」。林獻堂一家直到日本戰敗,都還是在舊曆除夕「如例」圍爐祭祖,過著隱形年。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尤其是農村,雖因戰時配給制度不得不過新曆年,底層臺灣人依舊以舊曆年為主,只是將儀式隱形化。這也是為何戰爭一結束,百姓立刻歡天喜地過起舊曆新年,新曆年反而無人問津。
城市接受新曆年,農村堅守農曆年
日治時代,臺灣人的節慶生活從一個年轉變成兩個年,新舊年在政權影響下競爭更趨白熱化。舊曆年從未完全消失,但新曆年接受度則有地區、城鄉、階級、行業別的落差。
北部強調儀式的「內地化」,參拜神社、吃年糕、和日人一樣喝屠蘇酒團拜;南部則將舊曆年風俗嫁接到新曆,像是規定寺廟鳴鐘擊鼓,以讓市民參拜。
北部城市裡的商家隨新曆年休業,中上階層、日本會社員工、教職員以及有學童的家庭,最早接受新曆新年的生活作息。但鄉村卻是另一番風景,吳新榮寫道,1935 年的臺南佳里,「在這草地過這正月,全然不出氣分……休正的人大概是官吏、職員而已」。
升旗典禮、摸彩、歲末出清,都來自日本新年
在日本統治以前,臺灣已有部分相似的新春習俗,例如賀正(在紅紙寫上名字)、走春、春酒。隨著日本引入新曆年,又帶來了新的過年儀式,包含了神社歲時祭、歲末出清、摸彩。有些我們至今仍很眼熟,比如歲末出清、摸彩活動依然是百貨商家年末主打,元旦升旗典禮、掛國旗也從日治時期保留至今。
其中,對民間最深遠的影響為何?林玉茹認為是出遊的習慣。當時因學校放假,父母會帶孩子到公園、遊樂園、動物園;各種同鄉會、婦女會、同學會也趁著假期聚會。這個風氣流傳活躍至今,新年全家旅遊、出國依然風行。
相較之下,立門松、掛草繩在臺灣已不見蹤影。林玉茹將消失的儀式解讀為「不具有普遍意義與價值」,她說:「農村吃飽都有問題,哪裡來的門松、年糕?不符合生活需求的儀式自然會消失。」
同樣的例子也出現在清朝,當時臺灣人會在除夕夜殺黑鴨祭神,剪紙虎塗上鴨血、豬血或生肉後燒掉,但晚清時期便不見記載。林玉茹認為,在沒有政策禁止的狀況下消失,代表與人們的生活習慣脫節。
「舊曆年為什麼可以保存?因為過個好年、家族團聚、祭祖等儀式意涵太重要了。『過好年』是為了讓明年過得更好。」
天然抗日分子:農村只過「咱的年」
1945 年日本戰敗後,臺灣人很快重新過起舊曆年,原因為何?林玉茹分析,一方面是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強調「去日本化」,另外,強推的新曆年文化也並未真正走入人民心中。
林玉茹認為,節慶生活不僅能反映當代人的文化觀,也展現出具體而日常的常民文化實踐。(圖片來源/研之有物授權轉載)
知識份子原本傾向支持更改新曆,認為這是現代化的展現,可是日本採用高壓政策,反而讓不少人有意識地抵抗。但林玉茹意外發現,真正抵抗日本的中堅份子在「農村」!由於農、漁村按太陰曆進行農耕、捕魚,經濟也難有餘裕配合新曆年儀式,這些底層庶民沒有強烈的抗日意識,但秉持「照舊過日子」的態度,反而彰顯出常民的文化固著性。
農民稱呼舊曆年為「咱的年」,新曆年是「日本人的年」。
潛意識中強烈區隔不同。林玉茹直呼:「他們才是真正的抗日英雄!政府奈何不了。」至於商人階級雖較有資本,但傳統結帳日在年底,一時難以更改,因此商家也多習慣過舊曆年。
百年後的今日,在全球化影響與商業活動的推波助瀾,兩度迎年已成為當代我們習以為常的節慶生活。儘管年輕世代熱衷跨年活動,普遍過起兩個新年,但林玉茹認為,具有內在意涵價值的舊曆年,不會輕易消失。
*2020年「12生肖」該注意啥?屬虎做好一事「鼠」錢數不完*
今日新聞NOWnews編輯中心 / 綜合報導- 2020年1月23日 上午10:44
生肖屬鼠的人,今年迎來自己的「本命年」,但本命年犯太歲,運勢會起伏較大,各方面可能都會有不順心的事情發生,不過沒關係,可以到廟裡「安太歲」或是準備一些化太歲的物品,提防流年不順;事業方面,要注意與人相處不要太衝動,不經大腦思考說話容易得罪人,千萬要注意嚴防小人出現;感情方面,單身者不要心急脫單而匆忙與人交往,非良緣的感情會讓自己身心俱疲。
生肖牛今年的運勢整體還算不錯,事業方面呈上升趨勢,只要踏實勤懇工作,將會有升職加薪的可能,運勢也會越來越旺,正財滾滾來,不過投資時要特別注意,不要投入自己不太了解的項目上;感情方面,桃花非常旺,但要注意爛桃花的出現,如果不是良緣要理性停止交往,不要被一時戀愛感沖昏頭。
生肖虎今年運勢相當旺財,工作認真負責完成項目,都很有可能得到上司肯定認同,得到加薪升職的機會,且今年有貴人運,在遇到難關時總會有人悄悄出現幫助,但切記要保持「謙虛」的態度,如果太驕傲自滿可能會導致超旺好運消失;感情方面,有伴侶者要多和另一半多溝通,試著講出心裡的話,否則容易有不必要的誤會發生。
生肖兔今年運勢平平,在職場上需要多加小心,與人相處要特別警言慎行,不要粗心,導致被人利用,可能會為警惕他人讓你背黑鍋,其次要多抓住學習機會,不要吝嗇多向長官表現自己優秀的一面;感情方面,不要胡亂猜忌另一半,次數太多容易讓對方感到心寒,學會信任感情會更升溫。
生肖龍今年運勢尚可,事業方面還算得心應手,能夠如期完成好每件項目,也能夠獲得長官讚賞,同事之間也和睦沒有太大狀況,不過要特別注意「時間分配」需要懂的勞逸結合,閒暇時間可以運動,提高身體素質會讓運氣變得更好;感情方面,今年的你可能容易壞疑感情變淡,總覺得對方沒有那麼黏人,但請別太過擔心,這只是感情平淡期,平常心面對,若真的無法忍耐也可以大方說出來。
生肖蛇今年在職場上與同事互動頻繁,切記與人交往不要當個「高冷人」,也不宜做太多的變動決定,雖然工作在今年不會特別出色,但也不會出現太大的錯誤或問題;感情方面,今年蛇年桃花運旺,非常有可能順利脫單,不過不管是被追求還是主動出擊,都要多加了解一番再做決定,多一點時間看清楚對方的真心。
生肖馬今年子(鼠)午(馬)相衝,也是犯太歲的一年,煩心的事情可能會比較多,也要小心容易跟別人起衝突,莫名其妙變得固執,要多收斂自己的脾氣,職場上也要小心說話方式,以免得罪別人,另外出門要特別留意安全問題,開車要集中精神,千萬不可疲勞駕駛。
生肖羊今年羊年處於「害太歲」的年份,屬相與今年的太歲相害,與人不和,易遭人誤解,或者遭小人破害,要多鍛鍊自己的自身能力,遭遇他人批判也不要太放在心上,對於別人不同看法,可以耐心聽完再發表看法,嚴厲對待自己可以讓今年的你更進步;感情方面,小吵怡情大吵傷身,要克制脾氣,以免日後後悔。
生肖猴今年運勢大吉大利!各方面都呈上升趨勢,工作只要靜下心,認真完成每項任務,都將會有很好的回報,但注意要守財,今年的你容易亂花錢,要好好守住荷包,才不會到年底坐吃山空;感情方面,多和同學、朋友、同事來往,有相親也要積極應約,今年桃花朵朵開,千萬不要輕易放走良緣。
生肖雞屬雞今年也犯太歲,可以準備畫太歲的物件,來化解流年不順,事業方面,在今年會很忙碌,悶著頭做事很難得到上級青睞,要抓住能夠表現的機會,適當的展現自己;單身的人要特別小心,容易在不還不太瞭解對方情況就交往,遇到爛桃花可能性恨大,不小心就會人財兩失。
生肖狗今年事業運特別好,付出的心血都會被看到,不僅增加自信心,連薪水也會跟著漲高高,但投資者要小心,不要去嘗試不熟、風險大的項目;感情方面,單身者桃花運旺盛,但要注意不要過分挑惕,好好看看對方的真心,有機會遇到一份佳緣。
生肖豬揮別了 2019 年的本命年,屬豬的人新的一年將好運滿滿,但也不能懈怠,工作上還是要腳踏實地,不勞而獲的心態不可有,免得丟失了今年的好運氣;感情方面,改掉死宅的習慣,多出門參加聚會活動,有相親也不要抗拒,單身的人今年桃花會爆棚、順利脫離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