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2-30 14:19:11| 人氣2,2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明亡國原因之「忠臣之禍」】-*蕭伯遠*+【崇禎這個讓後人同情的可憐人】-*史海拾趣*

推薦 1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明亡國」的圖片搜尋結果

        大明亡國原因之「忠臣之禍」-*蕭伯遠*-歷史 

之所以說大明亡國是悲劇,主要是大明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帝國,自1127年北宋亡國到1912年清帝退位凡785年之間,漢人政權只有大明統治過全國276年,尤其是漢民族的核心區中原地區卻有510年在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尤其是滿清入關之初,大肆屠殺,更加是漢民族的悲劇。     

大明的歷史是值得漢人驕傲的,有人評價說沒有漢朝的外戚干政,沒有唐朝的諸藩割據,沒有宋朝年年送別人的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康熙乾隆兩位滿清的精英皇帝到了南京都要給朱元璋上墳,並且行的是三跪九叩的大禮,雖說有收買江南士人的人心之嫌,但也可以看出滿清政權對大明的認可和敬仰,可是這被譽為「治隆唐宋」的大明最後還是倒下了,最後亡國的階段,讓人看了又悲又恨。 

大明亡國的原因有許多,有人說始於萬曆帝,因為他是個懶惰的皇帝,也有人說是崇禎帝的原因,他不會用人,也有人說明朝的官員太腐敗,骨子裡已經爛了,還有人說階級矛盾太嚴重,土地都被貴族和大地主占據了,眾說紛紜,都有一定道理,本文今天從一點出發,說說大明的亡國悲劇原因。 

崇禎帝上台之後,自然災害很厲害,崇禎帝在位17年,幾乎年年有災害,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連北京都死了不少人,北面女真年年侵擾,國內饑民造反,形勢已經岌岌可危,不過政權還在大明手裡,錢糧兵馬都不是起義軍和女真人可比的,但是最後卻亡了,崇禎帝最後上吊殉國,臨死之前說奸臣誤國,讀過明史之後,崇禎帝確實說得有道理。

「大明亡國」的圖片搜尋結果

第一個要說的就是袁崇煥。

先說袁崇煥並不是說袁崇煥有多重要,相反袁崇煥根本不重要,主要是明末的其他主要文臣將領身上都可以看到這個人影子。殺袁崇煥一般都認為是崇禎帝袁崇的污點,其實這是冤枉崇禎帝了。袁崇煥是個欺君罔上的人,向皇帝許諾說自己五年可以復遼,別人問他那你如何收服遼地呢,有什麼策略呢,袁崇煥卻說五年復遼是安慰皇帝的,別人又對他說,要是皇帝五年後要你兌現承諾,你到時候怎麼辦,袁崇煥知道話說得太滿了,其實袁崇煥自己也知道,很難收復遼地,對女真只能處於戰略防守,袁崇煥唯一一次取得的勝利就是寧遠大捷,其實寧遠大捷根本不能稱為大捷,只不過是用西方的火炮成功防守了寧遠城。袁崇煥知道自己說了大話了,於是硬著頭皮向皇帝提各種要求,而且這些要求都苛刻,崇禎帝卻全部滿足了他,對他寄予厚望,可惜不要說五年了,第二年女真就打到北京城門口來了,你叫崇禎帝怎麼不惱火。

再說一個袁崇煥幹的事情,就是殺毛文龍。袁崇煥殺毛文龍可以說是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滔天大罪,這個罪不光是對大明來說的,更加是對後來被滿清屠殺的漢民來說的。毛文龍確實有點問題,不過朝廷上到皇帝,下到兵部都知道毛文龍在大明對付女真上所起的巨大作用,這就是在朝鮮方面牽制住女真。袁崇煥殺了毛文龍之後,毛文龍的原先部下們叛變的太多了,最有名的就是後來滿清進關的急先鋒三順王,這三位順王就是後來被滿清封為定南王的孔有德,平南王的尚可喜,還有靖南王的耿仲明,尤其是孔有德,在明史崇禎帝的本紀里,幾乎都是記載的大明如何對付孔有德聯合耿仲明的造反,到了崇禎六年才結束,要知道大明這個時候已經非常疲憊了,哪裡經得起這樣的折騰。崇禎帝給袁崇煥制定了許多罪名,其他方面沒有證據不好說,但就憑這兩點袁崇煥就該殺。

袁崇煥從崇禎元年上任到崇禎二年下獄,只有一年多的時間,他非但沒有收復寸土,更加沒有有效防守,都讓女真人打到北京城下了。不但這樣,而且排除異己,先是殺毛文龍,後來他和抗清名將滿桂不合,於是就把滿桂調走了。可就是這種禍國殃民之人,卻還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美名,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大明亡國」的圖片搜尋結果

第二要說楊嗣昌。

要說直接滅掉大明的不是滿清,而是李自成。明末由於天災,引起農民起義。其中第一位闖王是高迎祥,高迎祥死了之後,他的外甥李自成做了闖王,楊嗣昌就是崇禎帝最為倚重的鎮壓農民起義的代表人物。他的名氣沒有袁崇煥大,但是做的事情卻比袁崇煥多多了,在這裡我還是很奇怪,為什麼袁崇煥的名氣會這麼大,他其實在明末將領里都排不上前五名。像孫傳庭,孫承宗,盧象升等哪個不比他厲害,對大明的功勞也是比他高多了,估計都是後來寫明史的清朝人搞的鬼。

楊嗣昌有大局觀。他清晰的理解了大明這時候所處環境,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對滿清準備議和,先解除一方的威脅,避免兩線作戰,專心鎮壓農民起義,然後修養生息,最後再對付滿清。這其實是大明的唯一出路,可是楊嗣昌的觀念沒有得到貫徹,反對者太多,崇禎帝也沒有辦法,反對者里就孫傳庭和盧象升,這時候楊嗣昌的局限性就表現出來了,他對孫傳庭打壓,把這明末最有能力的將領抓起來,關進監獄達三年之久,在孫傳庭進監獄之前,農民起義已經被鎮壓得差不多了,高迎祥都被抓起來殺了,李自成躲了起來,身邊都沒幾個人,張獻忠也投降了,可三年之後孫傳庭出獄重新啟用後,卻發現大勢已去,李自成已經擁兵幾十萬了。

楊嗣昌雖然有大局觀,但是心胸狹隘,剛愎自用,處理不好與將領的關係,除了和洪承疇關係不錯,其他將領幾乎和他都合不來,這個合不來是要了命的,農民起義屢屢起死回生都是因為這個。不過與楊嗣昌不合的將領也有責任,不以大局為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左良玉,就是這個人放跑了張獻忠。

最後說說盧象升。盧象升做了兵部尚書之後,和楊嗣昌唱對台戲,堅決反對與滿清議和,盧象升帶兵打仗還行,可是大局觀不行,是個將軍,不是戰略家,這點與楊嗣昌有差距。盧象升是忠臣不假,最後戰死沙場,為國捐軀,是大明的烈士,不過他犯下的錯誤是巨大的。

由於他反對議和,堅決抗清,導致皇太極報復性打擊大明,渡海打擊山東,崇禎皇帝沒有辦法,只能調來鎮壓起義的部隊防守,盧象升由於和楊嗣昌不合,最後孤軍與滿清在巨鹿決戰,最後戰死,滿清俘虜了46萬人收兵而回,不但自己死了,而且讓農民起義軍得到喘息的機會,最後死灰復燃,愈演愈烈。盧象升為首的這群反對議和的所謂忠臣對大明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就和劉鶚的老殘遊記里說的一樣,清官不一定就是好官,忠臣不一定就是好的大臣。

其實崇禎帝一朝倒是沒有什麼奸臣,只有一群沒有戰略眼光,互相傾軋的自私之臣,崇禎帝17歲上台,被這樣的一群敗類包圍,想來也是可悲。

「大明亡國」的圖片搜尋結果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崇禎這個讓後人同情的可憐人】-*史海拾趣* 

明朝歷代諸帝中,崇禎是個最讓後人同情的可憐人:以太祖皇帝為榜樣,勞心勞力勵精圖治,辛辛苦苦十七年,卻內外敗績不斷,打擊連連,百官更是昏聵無用,不是混事就是敗事。到最後大廈將傾,北京淪陷,落得悲情上吊煤山的下場。臨終前撕心裂肺高呼一句「諸臣誤我。」幾個世紀以來,也總令後人心痛。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崇禎身邊就真的沒有能臣嗎?相較於明太祖朱元璋,崇禎起點可高多了,皇權在握,天下人才僅可取之。但一個事實卻是:崇禎與一個鐵腕君主最大的差距,不是勤勞,而是用人。

看看他曾經無比信用的臣子們,有幾個靠譜的?崇禎帝朱由檢在位的十七年中,內閣大學士像走馬燈一樣的換來換去,前後達五十人次。但溫體仁卻在頻繁的人事變動中穩居內閣首輔要職達八年之久。他這八年在幹什麼?醉心於排除異己、打擊政敵,貪污受賄,在政事上碌碌無為的溫體仁,整日忙於和好人作對。

要說他用過的人,一個好人沒有,當然也不對。但更嚴重的情況是,即使遇到了靠譜的臣子,他也不會用。至少有三個人,倘若他能用對,不會亡得這樣快,做個中興之主也是有可能的。第一個人,便是盧象升。

「大明亡國」的圖片搜尋結果

苦命的盧象升 

崇禎知道這個人,還得從他在位第二年,皇太極首次破關南下,兵臨北京說起。當時大明防線崩潰,各路援軍畏縮不前,十九歲的青年皇帝,第一次體會到心寒齒冷的痛苦。

卻有一個年輕人,給他送來了春天般的溫暖:不到30歲的大名府知府盧象升,竟然在當地招募了1萬多民團,千里迢迢到京城來勤王。面對兇悍的滿洲八旗和燒殺劫掠的慘相,這群從未見過刀兵的民兵,以及那位相貌俊秀的知府,非但毫無懼色,反而群情激昂,多次積極請戰,嗷嗷叫著要去玩命。至於盧知府本人,更屢次建言戰事,對戰局的分析和戰略的制定,各個都絲絲入扣,事後對照,十分靠譜。

於是崇禎也記住了這個靠譜的人,記住了他的聰明,睿智,帶兵有方,更重要的是他的熱血與忠誠:盧象升。 

盧象升,字建斗,江蘇宜興人,天啟二年中進士。先做戶部主事,又做大名知府,在崇禎二年那場兵災前,他的日子過得很普通,東林黨眾正盈朝時,大家都忙著巴結東林黨,他偏不巴結。後來魏忠賢當權了,大家又忙著巴結閹黨,他還不巴結。

別人閒著的時候喜歡看書下棋聽戲,他閒著的時候喜歡騎馬射箭練武;別人讀的書,最多是四書五經,他最喜歡的一本,多年來走到哪裡帶到哪裡,卻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然後就是崇禎二年,他徹底不普通了一把,後金軍來了,別人要麼縮頭要麼逃命,他招了1萬人,雄赳赳氣昂昂要上戰場。

從這以後,不普通的盧象升,就走上了一條不普通的人生路。崇禎三年升了官,提拔成負責練兵的昌平、大名、邢台三地練兵的參政。巧合的是,這三個地區,恰是當年戚繼光薊州招兵的地方。盧象升捧著戚繼光的書,有樣學樣地摸索著干,外帶自己一點發明創造。

到了崇禎六年,真箇練出了一支精銳來。這時明朝西北農民起義已經大起,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沒完沒了地在陝西、山西、河南等地折騰。盧象升臨危受命,先率軍開赴山西,在山西冷水村大破農民軍數萬人。此戰異常兇險,盧象升先率軍破敵,將農民軍逼至山崖,對方用冷箭射傷盧象升額頭,盧象升不懼,抹著滿臉血提刀帶頭衝鋒,終把這股農民軍擊潰。此戰得勝後,盧象升有了一個綽號「盧閻王」。這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被命名為「天雄軍」。

天雄軍之所以戰鬥力強,與盧象升對戚繼光軍事思想的研讀不無關係,但他同樣也有自己的發明。天雄軍的士兵,大多來自同一個地方,且相互之間多有親屬關係,凝聚力極強。與此同時,天雄軍的中級軍官,許多都是由富有戰鬥經驗的文官擔任,這些人無匪氣有血氣,打起仗反而更勇猛,紀律性更強。

當然如此凝聚力,也得益於盧象升本人的「幹部帶頭作用」,每次打仗,他都是沖在最前面,另外軍隊有軍規:衝鋒時,軍官要衝在士兵前面,軍官落在士兵後面的,戰後定斬不饒,真箇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上面這幾條,幾百年後幾個湖南書生有樣學樣,打造出了一支深遠影響近代中國史的鐵血強兵:湘軍。

從崇禎六年起,盧象升率領他的天雄軍,先戰湖北旬陽六縣,率孤軍深入山谷絕地,九戰九捷,消滅農民軍馬回回部數萬人,繼而又在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官升「五省總理」,節制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並被賜尚方寶劍。6個月後,盧象升在洛陽大破李自成,並一路追殺到滁州,與30萬農民軍血戰,經一天一夜戰鬥,再次打垮李自成,迫使李自成逃往陝西。短短3年間,盧象升大小百餘戰,先後擊敗李自成、高迎祥、張獻忠等部,可謂大明朝的擎天柱石。

此時的大明帝國,已經是內憂外患,如此擎天柱石,自然是哪裡有裂縫往哪裡頂。內戰的裂縫剛剛頂住,外戰又來了。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一月,清軍(此時後金已經改國號為清)大舉進攻宣府、大同地區,這兩地自隆慶年間和蒙古封貢互市以來,已經「六十年不識兵革」,當地守將不敢接戰,只是龜縮堡壘消極防守,二月,明王朝把正在與農民軍血戰的盧象升調任宣大總督。之後兩年,盧象升在當地整頓軍隊,修築邊防工事,將一直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天雄軍」帶來,在當地吸納精壯,擴軍備戰,到崇禎十一年時,已有了2萬人規模。他深信,這支彼時中原戰場最精銳的軍隊,將是他匡扶天下的利器。

這段時間,崇禎對盧象升保持了推心置腹的信任,期間朝中不斷有言官彈劾他,崇禎皆充耳不聞。特別是崇禎十年,盧象升的好友戶部尚書侯旬(即戲劇家侯方域的父親)獲罪,刑部尚書鄭三俊意圖從寬發落,被大怒的崇禎連帶陪綁,眼看兩人性命不保,遠在宣大的盧象升主動為二人說情,崇禎隨即應允,將兩人開釋。這時期的崇禎,對盧象升是信任備至的,然而到了崇禎十一年八月,盧象升遭遇了崇禎最大的信任危機。

這年八月,清軍再次集結8萬大軍,由多爾袞率領經蒙古草原繞道南下,進攻北京外圍。九月二十二日,清軍破密雲,殺薊遼總督吳阿衡,兵下通州,眼見北京城危在旦夕。盧象升火速馳援,臨危受命被崇禎委任「總督天下兵」,賜尚方寶劍。彼時盧象升,手握宣大精騎、關寧鐵騎等諸路勁旅,旌旗招展,與清軍八旗相持。

深知責任重大的盧象升決定主動出擊,九月三十日,盧象升進軍保定,決定先打保定清軍。是日深夜,盧象升發起夜襲,派3000精銳奇襲,戰前下死命令「刀必見血,馬必喘汗,人必帶傷,違者斬」。戰事爆發後,盧象升身先士卒,明軍奮勇衝殺,清軍反應不及,一度潰卻。

當盧象升欲主動出擊時,卻驚訝地發現,他的後續部隊竟突然消失了。原來崇禎派來的監軍太監高起潛竟擅自撤退,把率先沖陣的盧象升給「曬」了。還好明軍死戰,終從清營突圍而出,但是傷亡過半。經此一戰,保定清軍稍卻。可兵部尚書楊嗣昌卻大肆渲染,指責盧象升擅自出戰,以至大敗。次日盧象升被崇禎下詔申斥,滿腔殺敵之心,連遭冷水。

高起潛給盧象升搗亂,是因為人品問題。高起潛此人性情貪婪,是崇禎信任的「御馬監總管」,出外監軍時常大肆索賄,如洪承疇、邱禾嘉等人皆大筆賄賂,唯獨盧象升不買帳,自然結了梁子。

楊嗣昌整盧象升,是因為「路線問題」,彼時明朝內憂外患,楊嗣昌堅信「攘外必先安內」,主張與清軍媾和,盧象升卻不願攙和,在馳援京城面見崇禎時,就曾以「臣只知帶兵打仗」一句,諷刺楊嗣昌的求和政策,二人因此結怨。而崇禎本人也在戰和之間猶豫不定。卷進這個漩渦,盧象升自然處處掣肘。

保定之戰後,崇禎求和之心大起,楊嗣昌又添油加醋,為不讓盧象升給議和大事搗亂,崇禎一面命盧象升進兵巨鹿,一面將盧象升本部兵馬盡數拆分。十一月,盧象升進抵巨鹿抗敵,身為「總督天下兵馬」的他,手裡竟然只剩下1萬兵馬,他的精銳天雄軍大部以及原本應由他指揮的關寧鐵騎,皆被高起潛扣著。

巨鹿地處要衝,是清軍必爭之地,見盧象升兵少,清軍起初存輕視之心,多次發動進攻,都被盧象升奮力打退,整整一個月,清軍竟數度攻巨鹿不克。這時楊嗣昌又添亂,將盧象升的士兵又調出5000歸高起潛,十二月,多爾袞集中8萬主力圍攻巨鹿,開戰之前,盧象升抱定必死之心,召集當地鄉民哭泣說:「我等死在旦夕,不願連累百姓遭兵。」

為免當地百姓生靈塗炭,決定主動進攻,向清軍主力發起「自殺式攻擊」。百姓無不感動,紛紛捐出家中僅有口糧。十二月十五日,盧象升率部在蒿水橋與清軍接站,8萬清軍將盧象升部重重包圍,戰鬥從中午打到深夜,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後,清軍終於全殲了盧象升部5000兵馬,盧象升本人在格殺了20多名清軍後,率僅有20餘人沖向清軍軍陣,亂箭之中壯烈殉國。

可恨的是,盧象升血戰時,高起潛率領的數萬精兵與他相隔50里,卻見死不救。盧象升殉國後,楊嗣昌還在拚命整他的「黑材料」,甚至逼迫巨鹿知府誣陷盧象升「畏敵怯戰」,盧象升屍首被楊嗣昌扣押50天不上報。盧象升死後,崇禎竟然兩年多不給撫恤,直到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才給予追諡,可謂刻薄之極。崇禎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盧象升堅決主戰,不合他的心思。一棵擎天柱石,雖是被清軍殺死,不如說是被崇禎坑死。 

盧象升的死,對明王朝的打擊是沉重的,在明末農民起義時期,盧象升是對農民軍勝率最高的將領,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皆一度被他打得奄奄一息,他親手打造的天雄軍,即使在對陣滿洲八旗時也毫不遜色。人品上,盧象升屬於絕對苦行僧式的人物,為官清廉,作戰身先士卒,公平處事,凡事起帶頭作用,比如部隊缺糧,他就帶頭斷糧,部隊打仗,他就帶頭衝鋒。其人格魅力,就連許多囂張跋扈的兵匪也格外敬服,比如關寧鐵騎的悍將祖寬,鎮壓農民起義初期,是個出了名的貪婪橫暴的角色,洪承疇、楊嗣昌皆不能節制他,他唯獨對盧象升服服帖帖。如此人物,竟無法在崇禎手下施展拳腳,晚清名臣左宗棠西征時,讀到盧象升傳,不禁感嘆道:「如此際遇,誠為天下志士恨。」

盧象升的殉難,好比一根擎天大柱轟然倒塌,明朝這座危樓,已經抗住在風雨了。

「大明亡國」的圖片搜尋結果

炮學先驅孫元化

孫元化是上海浦東高橋人,家境富裕,現在的話說就是富二代。年輕時,他就充滿激情,異常自信,喜歡爭辯,被人稱作狷狂。對於這種評價,他不以為然,乾脆以火東為號,引以為豪。 

晚明的嘉定,有一批類似三國時代南陽式的隱士群體。其中最著名的被稱作「嘉定四君子」,唐時升是其中一位。然而,這位智者對於孫元化的態度卻耐人尋味。有記載證明,他非常喜歡這位年輕聰明的鄰居,但他始終沒有收他為徒,而是經程嘉燧把他介紹給上海的徐光啟,去他學館學習,成了他的弟子。

徐光啟絕對是個優秀導師,而孫元化是個絕頂聰明的學生,在學術研究上,還是他最為得力的助手。孫元化是在23歲那年,跟著進京當官的徐光啟來到北京,見到了利瑪竇。參與了《幾何原本》的翻譯工作。又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撰寫了《西學雜著》《幾何用法》《幾何體論》《泰西筭要》等數學專著。可以說,在對數學的運算和運用上,孫元化是青出於藍勝於藍,超過了他的導師。

孫元化和徐光啟一樣,都主張學以致用。明朝是個邊患不息的朝代,到了中後期,面對剽悍的遊牧民族,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因此,他們一直在尋找改變這種局面的手段。當他們從利瑪竇那裡得知,中國的火器已經落後於西方的「佛朗機」和「雷飛炮」後中國在宋代就有了火炮,是世界上最早把火炮運用到戰場上的國家。

然而直到明代,進步不大,還停留在筒管里填塞火藥,憑著操縱者的經驗和目測發射。威力雖然勝過弓箭,可在靈活性上,它還不如弓箭。於是,孫元化便對西洋火炮進行了精心的研究,寫出了《西洋神機》的專業著作,他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第一次提出了統規(測量火炮仰角度的儀器)的概念與使用的方法,以及藥包的製作方式。同時,還配合徐光啟翻譯了「矩度」——測量距離的方式。這一切,都讓孫元化成為獨一無二的火炮製造和彈道學的專家。 只是那時中國的冶金技術太落後了,以至他按西洋技術製造過幾次火炮,都沒成功。

這一期間,女真部族的後金在努爾哈赤的統率下日漸強大,明朝當局多次出兵征討,總是損兵折將,大敗而歸,以至後金不斷南進,嚴重威脅到北京的安全。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孫元化頗有遠見地提出了在寧遠築城,配備重火器,得到袁崇煥的賞識,又很幸運地認識了吏部中事侯震暘而被重用。

當時,他們都認為當務之急是購置西洋火炮,可是當局卻以財政緊張為由拒絕。不過,資金的短缺沒能難倒孫元化的報國之心。他和老師徐光啟,不但帶頭捐資,而且還到處奔走搞募捐,拉贊助。在他的努力下,總算募集到一筆可觀的資金。他又選派他的朋友、副總兵張燾南下澳門,向葡萄牙人購置了十一門紅衣大炮,其中二門威力最大、被稱為佛朗機的火炮,就是天主教友李芝燥等捐贈的。孫元化親自把這十一門火炮督運到遼東的寧遠後,安置在由他規劃的炮台上。這些炮台,都是他運用了豐富的數學知識,經過精確計算設置的。他還在火炮下裝上由他設計的靈活轉動支架,增加了火炮的覆蓋範圍。同時,他還訓練出一批優秀的炮手。可惜,他沒能參加一直期待的寧遠保衛戰,原因是與人不諧,也就是說沒和同事搞好關係,被從寧遠調回關內。

孫元化離開寧遠不久,後金的努爾哈赤就率兵6萬,號稱20萬,將寧遠圍住。當時的寧遠,只有2萬守軍,腐敗無能的關外統帥高第,早已決定放棄關外,把能召回的部隊全都召回到山海關,準備據關自守。袁崇煥是抗命不撤、留守寧遠的,這就使得寧遠變成一座孤立無援的孤城。面對如此懸殊的實力,兵敗實屬正常。然而身在山海關的孫元化是個例外,他始終堅定地認為,寧遠丟不了,袁崇煥能夠打破努爾哈赤不可戰勝的神話。

寧遠保衛戰是一場堪稱經典的攻防戰。當年努爾哈赤是67歲,已經馳騁疆場40多年。這次他以6萬大軍,圍攻一座僅有2萬守軍的孤城,而且對手袁崇煥是個初登戰場的書生。在他看來,攻取寧遠,還不是探囊取物般容易?然而此戰的激烈,傷亡的慘重,遠遠超出了戰神的想像,最終的結局竟是他中炮負傷,兵敗而退,8個月後不治身亡。此戰被歷史學家稱作寧遠大捷。根據史料記載,雙方激戰時,隨著震耳欲聾的炮火,攻城的後金部隊血肉橫飛,成片倒下,銳氣大挫。袁崇煥就是憑藉寧遠的城堅炮利,才有和努爾哈赤叫板的底氣。

儘管孫元化沒有直接參戰,但在戰後袁崇煥沒有忘記為他請功,他被官升一級,並且得到12兩銀子的獎金。那門威力最大的佛朗機,也像活人似的受到敕封,不但被封為「神威大將軍」,而且受領錦袍一襲,這真是十七世紀中國式的童話。更重要的是,孫元化關於現代化火炮的建議得到了重視,當局總算撥出一筆款項,在北京辦起一座規模不大的新式火炮鑄造廠。為此,孫元化還專門邀請了精通火炮製作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作為該廠的顧問。由此,他和湯若望成了無話不談的摯友。他們的精誠合作,使得明軍的火炮製作有了質的飛躍。

自寧遠大捷後,孫元化深得明末重臣孫承宗的賞識,不斷受到提拔。而在這一期間,他的老師徐光啟卻被下放到天津去主持屯墾,徐光啟是東林黨的同情者,但對東林黨人那種偏執過激、拉幫結派的行為也不贊成,所以一直和東林黨人保持距離。魏忠賢誤以為他受到東林黨人的排擠,予以拉攏,給他加官晉爵。但他不肯同流合污,這就激怒了閹黨,遭到下放。

這一時期,孫元化在孫承宗的重用下,面對驍勇的後金鐵騎,創造了步炮協同的戰術,充分發揮火炮的優勢,取得了馳救開平、收復建昌的重大勝利。他也因功升至兵部主事。

明朝的木匠皇帝朱由校死了。繼位的是熹宗的弟弟朱由檢,也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他已經看到了明朝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很想當個中興之主,做出一番事業。他在繼位的頭一年,幹得還不錯,果斷地剷除了魏忠賢的閹黨,大量起用東林黨人入朝為官,同時也重新起用了辭職回家的袁崇煥。孫元化也得到重用,升至登萊巡撫。在明末,以舉人擔此要職者,唯有孫元化。這使得他把崇禎看作英主,感激不盡。他一直在做強軍之夢,現在,他以為實現夢想的時機到了。

登萊地區的戰略地位異常重要,它是緊靠渤海灣、毗鄰京畿的要地,海灣對面就是後金的遼東。誰控制了這塊要地,誰就能控制北京。所以這兒一直駐有重兵。孫元化到任後,立即把有限的資金用於裝備的改造上,進口和自製了不少新式火炮。同時,他還邀請了葡萄牙籍的教練訓練他的部隊。他是中國引進外國教練的第一人。他還具備戰略眼光,增添了不少配備西洋火炮的新式戰船。他在駐守山海關時,曾對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說過,如果能在登萊訓練一支裝備火炮的新式艦隊,時機成熟時,配合你們關東鐵騎,從海上對遼東予以夾擊,就可以一舉平定後金。現在,他能按這想法做了。這對隔海相望的後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以致皇太極極為不安,不敢輕易南下。

然而,孫元化的宏偉規劃和強軍之夢,很快就被擊得粉碎,以悲劇收場。這齣悲劇的起因,還應從袁崇煥斬殺毛文龍說起。

袁崇煥無疑是明末最優秀的統帥。明末的軍隊,兵驕將悍,極難駕馭,是一批軍紀鬆懈的洞裡老虎,他們出了洞門,遇到強敵就一觸即潰,從老虎變成兔子。但袁崇煥馴服了這批洞裡老虎,造就出一支軍紀嚴明、能征善戰的野戰部隊,此舉證明了他的治軍之才。但他致命的弱點是膽子過大,急於求成。更不幸的是,他遇到的主子,和他有著幾分相似。

袁崇煥回到北京,官復原職後,為了表達知遇之恩,提出了五年復遼的計劃。這是個不太現實的激進計劃。有人提醒他,還是保守些好,不然,五年不能復遼,怎麼向皇上交待。而袁崇煥卻說,這話皇上愛聽,他不說,就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果然,比他還急的崇禎十分賞識這個計劃,他和袁崇煥只進行了一次徹夜長談,馬上就予以重任,為了表示信任和支持,一時衝動地賜給他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  袁崇煥一拿到這把尚方寶劍,就把一個蓄謀已久的計劃推上日程,那就是除掉尾大不掉的皮島守將、平遼總兵毛文龍。

毛文龍是個流氓將領。他是杭州人,年輕時從軍關東,因為驍勇善戰而受到關東統帥王化貞的賞識,提拔為縣團級的「游擊」。後因王化貞兵敗努爾哈赤,全軍覆沒,毛文龍帶著二百多人敗逃到鴨綠江口的皮島。毛文龍很有組織才能,很快就以幫會手段,把部隊擴展到兩萬多人。他經常對後金進行騷擾,甚至一度從後金手裡收復了遼東的軍事重鎮鎮江。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對於善打游擊的毛文龍束手無策。毛文龍以此成了獨霸一方的土皇帝,這支部隊也成了他的私人武裝,根本不聽當局調遣。袁崇煥鎮守寧遠遭到圍困時,他非但不肯出兵增援,而且趁機大搞走私。

至於虛報戰功,騙取軍餉,那是家常便飯,如果當局不能滿足他的慾望,他甚至出兵到沿海搶劫,無賴至極。不過,一些有識之士如徐光啟和孫元化等都認為,根據當時敵強我弱的形勢,這個流氓的存在還是利大於弊。但袁崇煥不是這樣想,按他收復遼東的計劃,要把皮島的守軍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變成一顆隨時可用的棋子,形成對後金的夾擊之勢。袁崇煥對毛文龍的態度早就定了,那就是可用便用,不可用就殺。

所以,當他握有先斬後奏的大權後,極其果斷地處置了毛文龍。他的果斷讓崇禎和朝野為之震驚,因為不管怎麼說,毛文龍在表面上還是朝廷的有功之臣。他並沒有公開去搞獨立,反叛朝廷。聽到毛文龍被殺,最高興的是皇太極,他認為袁崇煥幫他拔除了背上的一根芒刺。當時,崇禎雖然保持沉默,但在心裡已經後悔對袁崇煥的倚重,這位年輕皇帝的性格是熱得快,冷得也快。這一點,袁崇煥居然毫無覺察。

袁崇煥剷除毛文龍後,並沒能控制皮島。他不了解毛文龍和部下的關係絕非上下級那麼簡單,而是利益共同、義氣為重的幫會。在他們看來,袁崇煥殺的不是一個犯錯的上級,而是為他們著想的乾爹和大哥。雖說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後,按時發給軍餉,但他切斷了走私的途徑,那點軍餉豈能和暴利的走私相比。所以沒過多久,皮島就發生譁變,一部分人叛逃後金,一部分人離島流竄,成了海盜,以致徹底解除了皇太極的後顧之憂。這就加重了崇禎對袁崇煥的不滿。

之後再加上皇太極又使出離間計,使崇禎皇帝懷疑袁崇煥懷有擁兵篡權的居心,最終被崇禎所殺。

袁崇煥一死,那些離開遼東的毛文龍舊部,投奔到孫元化的帳下。其中毛文龍的乾兒子孔有德、耿仲明等,被他任命為參將。孫元化之所以這樣,一是因為痛恨腐敗的軍戶制。明朝規定,四家軍戶抽丁一員,只講數量,不講質量,以至抽來的不是壯丁,而是濫竽充數的老弱。這些老弱都是由原籍的軍戶供養,只發極少的津貼,士氣低落,毫無鬥志。孫元化一直堅持募兵制,反對軍戶制。二是他對遼寧人的賞識。是他最早提出了以遼人守土的戰略建議。他不止一次對人說過,遼人是天生的軍人。如今有這麼多體格健壯、上過戰場的遼人,一下聚集到他的帳下,怎能讓他不興奮呢。當他得知孔有德還精通火炮,更是高興地說,你的到來,讓我的強軍之夢指日可待。

果然,不到兩年,這些遼人就在他和外籍教練的訓導下,練就成一支掌握火炮、戰術先進的勁旅。但這支勁旅屬於募兵,沒有軍戶供養,必然要上面發餉。然而明末的拖欠軍餉,習以為常。為了催餉,孫元化不斷上奏,他的奏章中時有過激之語,直指有關京官。狷狂的孫元化,還和他們打起了官司。他不知道,他的行為已埋下了日後遭到報復的禍根。不過,他的根本失策還是用人不當。他忽略了,這批投靠他的遼兵,和他以前統領的遼兵大不一樣,他們更適合於當土匪,而不是戰士。

崇禎四年的八月,皇太極率兵數萬,圍攻大凌河城,祖大壽受困城內,形勢相當危急。因為大凌河屬於孫元化的管轄,他便急令孔有德率部由海路抄襲後金的後路耀州(現在的營口)。孫元化親自設計監造了數百艘配備火炮的戰艦,把遼人中有過海盜經歷的毛文龍舊部,組建成一支精銳的海軍陸戰隊。有人說明朝的滅亡,多少和天氣有些關係。

孫元化的抄襲計劃,也是在惡劣的天氣中夭折,因為出發當天,渤海灣突然颳起大風。剛剛出海的艦隊被迫返航。孫元化為此對孔有德大發脾氣,嚴令他率騎八百,陸路馳援。孔有德只能滿腹怨氣地奉命上路。可是途經吳橋時,天氣又出了問題。這一年冬天來得特早,一場罕見的大雪突然降臨,部隊的給養無法跟上。當地百姓又對這批遼兵抱有成見,他們一到,就閉門罷市,讓這些當兵的挨凍受餓,怨聲載道。然而,誰都不曾想到,引發兵變的導火索,竟是一隻老母雞。

那天,一個餓極的士兵從東林黨人王象春的家僕手中搶走了一隻老母雞。王象春號稱「浪里白條」,是個典型的好鬥分子。他得知老母雞被搶,便對孔有德施壓,要他嚴懲那個士兵。高壓下,那個盜雞的士兵被「穿箭游營」,公開羞辱。這就激怒了早就不滿、無處發泄的眾遼兵,他們擊殺了那個在一旁觀望、頤指氣使的家僕。事情鬧到這一步,孔有德知道眾怒難犯,便想花些銀子私了,然而王象春的兒子不肯罷休,堅持要查明真相。就在孔有德左右為難時,一個決定性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孫元化派出的攜帶巨款購買戰馬的李九成。

此公也是毛文龍的舊部,他嗜賭成性,把購馬的巨款輸得精光。他兒子李應元在孔有德的軍中,他怕兒子受到牽連,就去通知兒子,準備一起潛逃。當他來到吳橋,正巧遇到了「母雞事件」,得知孔有德的處境,於是李九成就抓住這個機會,煽動他發動兵變。孔有德一經煽動,就鋌而走險了。

孫元化得知孔有德在吳橋發動兵變,當然震驚。但他心腸太軟,沒有及時採取果斷措施,而是想用招撫來平定兵變,失去了鎮壓叛軍的最佳時機。孔有德十分狡猾,在形勢不利時,表示願意接受招安,可是一得喘息,就毫不猶豫地繼續猛攻。他充分地發揮了從孫元化那兒學得的步炮協同的先進戰術,把那些抵抗的官兵打得丟盔棄甲。加上沿途都有小兄弟們作為內應,很快就連陷四城,兵臨登州。

最後一戰,雙方都動用了火炮和火槍。孫元化沒有退縮。可是,和他一起抵抗的居然不是他的部下——那些山東軍戶的軍丁,而是請來的葡萄牙籍的洋教練。錢餉不夠,為了保證遼兵訓練的積極性,孫元化只能委屈那些萎靡不振的軍戶軍丁,把有限的錢餉用在遼兵身上,無法做到公平。

在這關鍵時刻,那些一直感到委屈的軍戶軍兵丁,豈會隨他血戰到底?當時,城裡有40多名洋教練、為了守住登州,他們親自操縱火炮,和他們的學生打了一場激烈的攻防戰,最終,他們付出了十二死、十五重傷的沉重代價。孫元化跟唐時升學過劍術,是個劍道高手。他在城破最後時刻,視死如歸,揮劍和叛軍奮戰,最後在數支火槍面前,毅然舉劍自殺,只因孔有德及時趕到,擊落他的寶劍,使他沒能殺身成仁。

孔有德當過礦工,也當過海盜,很講江湖義氣。他敬重孫元化的為人,對他在困難時收留自己,一直心存感激,所以俘獲孫元化後,馬上向他表示,如他願意「共圖大業」,可以舉他為王。但是,這一建議遭到了孫元化的堅決拒絕。最後,孔有德還是念及舊恩,把他放了。

孫元化一被放出,就被鎮撫司逮捕,押往北京。在他身陷敵營時,那些曾被他得罪過的京官們,已經認定他反叛投賊,如今,面對放歸的孫元化,如果不把他打成叛賊,以前的認定豈不成了誣陷?所以他們抱成一團,咬住孫元化不放。此時,從無鋒芒的徐光啟,堅定地站出來為他辯解,稱他決不會叛變投敵,並向崇禎表示,願以全家性命擔保孫元化的忠貞。對此,當時的首輔也就是內閣總理周延儒,也想放過孫元化。

周延儒是個智商極高的政客,20歲就高中狀元,很會察言觀色,討好崇禎,所以37歲就高升首輔。但他致命的弱點就是以權謀私,過於圓滑,以至官聲不佳,不斷被人彈劾。他的政敵——也就是那個力主處死袁崇煥的溫體仁,一直覬覦著總理寶座。此時,溫體仁看破了周延儒為孫元化開脫,是為鞏固自身的地位,想把政治上一直保持中立的徐光啟拉到他的一邊。

然而溫體仁也不是吃素的,他馬上把周延儒和孫元化扯在一起,不斷在暗中煽風點火,說是周延儒袒護孫元化,是曾收過孫元化的好處,這就引起了更多人的憤怒。明末的亂局中,從來不缺敢於說話的「硬漢」,這些人並不個個都是壞人,但是他們過於喜歡錶現自己,把偏執等同於剛正不阿。

一些「硬漢」在溫體仁的煽動下,死盯住孫元化不放,非要置他於死地。他們抓住徐光啟最為不利的一面大做文章,就是他和孫元化不但是師生關係,而且其子和孫元化是兒女親家。他們還詳盡地拿出吳橋兵變造成的重大損失(損失也確實巨大,數據也真實可靠),犯顏問崇禎是不是秉公辦事的明君。於是,崇禎為了表示自己是位「秉公辦事」的明君。終於下定決心,處決了孫元化。這一年,孫元化才51歲。

「大明亡國」的圖片搜尋結果

悲情的孫傳庭

說到孫傳庭,後人有一句通用的說法:「傳庭死,明朝亡」,他是大明朝最後的希望。這個希望的破滅,其實是被崇禎自己掐滅的。

孫傳庭,字伯雅,山西代縣人,和盧象升相似的是,史書上說他「性沉毅,多籌略」,是個性格內向多謀的人物。他也是在天啟年間就入京為官,擔任過吏部主事,魏忠賢當權時,孫傳庭乾脆辭官回家,此後十多年一直在家閒住。崇禎年間農民軍大起,清軍入寇不斷,與孫傳庭交好的京中陝西、山西籍官員不斷有人舉薦孫傳庭出山,於是崇禎八年,孫傳庭得到啟用,先調為順天知府,次年又擢升為陝西巡撫。

而當時的他,面對的狀況,甚至比盧象升早期還困難,此時的陝西已經亂成了一鍋粥。更嚴重的是,盧象升早期練兵,崇禎尚能保障物資軍餉。到孫傳庭這裡,卻窮的叮噹,最多只給十萬兩白銀,其他要啥都沒有。但孫傳庭很淡定,只給朝廷提一個要求:不給錢我認了,但我要幹什麼,朝廷也別管。

孫傳庭要乾的,其實就是倆事:籌餉,練兵。到任後先通過強力手段,收回大量軍屯土地,部隊有了保障,然後恩威並施,逼迫陝西當地的大戶與富商分擔軍餉。硬是從這些一毛不拔的鐵公雞身上,源源不斷的敲出銀子。上上下下的權貴,也就給得罪個遍。

但孫傳庭卻不怕,因為他手中也練出了一支強兵:秦軍。比起盧象升有充足時間練兵,孫傳庭乾脆在實戰中鍛鍊:他的兵源主要來自陝西北部,多是「兵戶」家庭的子弟,當地民風尚武兇悍,戰鬥力本身不差,孫傳庭到任後嚴明紀律,保障軍餉,上上下下士氣大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支兇悍的秦兵,從餉銀到糧食,大多都依靠孫傳庭收回的軍屯以及陝西當地富戶的供應,極少讓朝廷買單。性價比極高。

有了這樣一支性價比極高的軍隊,孫傳庭大展拳腳,崇禎九年七月,孫傳庭經過數戰,多次擊敗農民軍高迎祥部,終在子午谷設伏,將高迎祥部全殲。高迎祥,這個一度是明末農民起義最強領袖的「闖王」束手就擒。崇禎十一年一月,孫傳庭率部在陝西寶雞擊敗農民軍,並以「圍點打援」的戰術,在陝西潼關重創李自成,打得李自成只帶8人倉皇逃竄。孫傳庭乘勝追擊,又南進河南,在河南靈寶大敗農民軍「十三家聯軍」。眼見就要取得全勝,又是那個坑死盧象升的楊嗣昌,向崇禎提出「招安」,結果張獻忠等農民軍殘部被招安,徹底全殲農民軍的機會,就這樣功虧一簣。

楊嗣昌之所以和孫傳庭過不去,也是因為「路線問題」。作為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網」的剿滅農民軍計劃,孫傳庭同意這一方略,卻堅決反對藉此方略增兵加餉。對「招安」的農民軍,孫傳庭更不放心,建議留部隊在當地監視,以防他們造反。就這倆事,把楊嗣昌給惹怒了。

崇禎十一年的清軍入寇事件里,孫傳庭也奉命入京救援,但楊嗣昌怕他立功,竟嚴令不許孫傳庭部出戰,戰後又主張將孫傳庭本人調離,留孫傳庭的部隊拱衛京城。如此「下山摘桃子」,把孫傳庭氣得急火攻心,竟致耳聾,但災禍還沒完,得病的孫傳庭請求告假,崇禎竟認為孫傳庭在推卸責任,一紙詔書把孫傳庭下獄。

就在孫傳庭下牢獄期間,誠如孫傳庭所預料的,農民起義叛而復起,當年因楊嗣昌阻撓而逃生的張獻忠部再次扯旗造反,而「四正六隅十面網」的惡果也凸顯,被租稅逼得活不下去的農民紛紛響應,李自成也再次出山,聲勢浩大。崇禎十五年五月,李自成橫掃河南,二圍開封,明王朝岌岌可危,無奈之下,崇禎只得再次啟用孫傳庭。

但此時,孫傳庭苦心打造的精銳秦兵,已多被裁撤解散,重回陝西的他,手中只有1萬多新招募士兵,毫無作戰經驗。面對如此爛攤子,孫傳庭盡心竭力,死守潼關,他認為,只要潼關不丟,保住陝西,明王朝就能保住平定農民起義的機會。但崇禎卻瞎指揮,是年五月,崇禎連發詔書,催促孫傳庭進兵。

帶著這支毫無作戰經驗的軍隊,孫傳庭在河南遭到敗仗,不得不退回陝西。他深知李自成下一步的目標必定是入陝,因此在潼關整頓城防,製造火器,意圖堅守。然而崇禎十六年五月,明王朝再次嚴令孫傳庭主動出擊,和李自成決戰,明知必死的孫傳庭,開始了他人生最後一戰,八月十二日,在襄城之戰中,面對李自成的50萬大軍,孫傳庭再度戰敗,全軍覆沒下,孫傳庭單騎沖入敵陣,壯烈殉國。

孫傳庭的戰死,讓明朝失去了最後一支可以挽救危局的軍隊,和最後一個可以挽救危局的人,與盧象升一樣,孫傳庭不但是被瞎指揮坑死,更在死後遭到冷遇,一直到明朝滅亡,他都沒有得到崇禎的追諡。孫傳庭戰敗後,李自成輕易占領了陝西,繼而東進奪取北京,滅亡了明王朝。

除了上面那三位,曹文詔也是一員良將,忠誠、勇武,世間無比,明末動亂的局勢,崇禎如果能夠很好的利用,何愁不能平定天下,但是也被他坑死了。

曹家父子一度是義軍的夢魘,賊兵中一聽說大、小曹將軍,都非常畏懼。  闖王高迎祥、八大王張獻忠率領的各路農民軍攻打鳳翔,向汧陽、隴州挺進,兵力將近二十萬人。曹文詔從漢中奔赴前線,洪承疇因為曹文詔的兵力同張全昌、張外嘉的兵力加在一起也只有六千人,與農民軍相比較懸殊太大,向朝廷告急,崇禎沒有下達任何指示,既不安排不撤退,也不派援軍,摺子遞上去,石沉大海一般。沒多久,明軍在亂馬川同農民軍相遇,前鋒中軍劉弘烈被抓獲,不久副將艾萬年、柳國鎮又戰死。

曹文詔於是率領三千人從寧州進軍,在鎮寧的湫頭鎮同賊兵相遇。變蛟率先登上城牆,斬首五百人,追敵三十里,曹文詔率領步兵跟在後面。賊兵埋伏下的數萬騎兵突然出來包圍了他們,箭像刺蝟的刺一樣密集。賊寇並不知道是曹文詔的軍隊,有一名小兵被俘後捆綁得心急了,大聲呼叫說:「將軍快來救我!」

農民軍中間的叛兵認識曹文詔,指點給農民軍說:「這就是曹總兵。」農民軍高興起來,就更加緊了包圍圈。曹文詔左右跳蕩,親手殺了幾十個農民軍,輾轉拼戰了幾里路。最後體力不支,拔刀自殺而死。  對於他的死,農民軍中相互慶賀,夢魘終於消失了。

如此多的能臣良將,崇禎一個也沒珍惜。而曾經無比信用的臣子們,在危難時刻是怎麼表現的呢?李自成占打到北京時,崇禎急的直跳腳,但是底下的百官很淡定,心底想著,憑我的才能既是是在新的朝廷一樣能得到重要,他崇禎已經完了。你愛咋地咋地,我們不陪你玩了。

比如極其寵信的內閣大學士陳演和魏藻德,陳演在李自成要錢時,一口氣直接拿出了四萬兩白銀獻給了李自成,崇禎為錢發愁時可沒見他這麼大方,劉宗敏一看這個這人這麼大方肯定貪了不少銀子,一定不止這點,直接抄家,結果發現,私吞的白銀埋的家裡滿地窖都是,另一個魏藻德主動賣身投靠,為了表忠心在農民軍戰士面前慷慨激昂,大罵崇禎無道,結果連打崇禎打了一輩子,素來暴虐的農民軍大將劉宗敏都看不下去了,上來就是倆個耳刮子:崇禎有什麼對不起你的,你竟這麼說他!

就這些人的所作所為說,崇禎這輩子,真是瞎了眼。

「大明亡國」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