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2-24 16:40:59| 人氣1,3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 - *宣化*上人講述 (4)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 - *宣化*上人講述 (4) 

                  1985年2月講述於美國加州洛杉機金輪聖寺

*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性,是佛性;一切性,是眾生性。佛性和眾生性本來沒有分別的,佛性就是眾生性,眾生性就是佛性。這是二而不二,一而非一;亦一亦二,非一非二。你明白了就是一個,不明白就是二個;你明白不明白,也不是一個,也不是二個。圓通,也就是圓融無礙,圓滿菩提。在佛一性也不增;在凡一性也不減,它的本性是無欠無餘的,也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所以圓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佛說的法門有八萬四千種,每一個法門都和其他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相通的,都是互相含融,沒有離開。說是八萬四千種,歸根究底就是一個法,連一個法本來也沒有,所以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好像「千潭有水千潭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有一千個水池,就有一千個月光現出來,是不是月的本體有一千個呢?不是的,這也就是一性圓通一切性。一輪月光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它普現一切水,一切水就是眾生性,眾生性不離佛性,佛性不離眾生性。人覺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眾生。

我們這個也貪,那個也貪;這個也求,那個也求;見到一切的物質就生出自私心來,見到一切的金銀財寶就生出自利心來,於是妄語也就跟著來,這樣就是迷了,迷了就是眾生,覺悟了就是佛,甚麼叫覺悟?覺悟有個形狀嗎?沒有!覺悟就是覺悟。那有甚麼表示呢?有的!覺悟的人,就是有智慧,徹法底源,明瞭一切諸法實相,沒有一切障礙。佛性時時都在眾生性裏,有一眾生,就有一佛性,可是眾生只用眾生性,不會用佛性。有人說:「法師,你講來講去,我還是不懂,到底甚麼是眾生性?甚麼是佛性?」方才不是說過了嗎?你覺悟了就是佛性,迷惑了就是眾生性,就在一念之間,所以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無論你有多少水,多少池子,多少江河湖海,都是一輪月在那兒照著,攝持著。     

*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

「諸佛法身入我性」:諸佛的法身投到我的眾生性來。

「我性同共如來合」:我的眾生性和佛性就合而為一,二而不二了。

「一地具足一切地」:你明白一地的道理,其餘的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也都會明白了,你若一地的智慧都沒有,其餘的也不會有。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這就證了十地的理體了。

「非色非心非行業」:這不屬於色,也不屬於心,也不屬於我們所做的業。

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  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彈指圓成八萬門」:在一彈指的時間裏,就能圓成八萬法門,就這麼快,因為你一悟一切悟,一了一切了,一證一切證,一通一切通。

「剎那滅卻三祇劫」:就在一剎那的功夫,就把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都沒有了。

「一切數句非數句」:無論是甚麼名相數句,一切理論都一掃而空,也就是「迷時千句少,悟後一字多」,這種境界就是一切數句非數句。

「與吾靈覺何交涉」:這種名相,文字般若,和我們的靈明覺性有甚麼關係?文字般若記得太多,也都是空談。

*

                        不可毀。不可讚。體若虛空勿涯岸。 

                        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取不得。拾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

「不可毀。不可讚」:你想讚歎讚歎這種法門,並沒有甚麼好讚歎的;你要毀謗毀謗它嗎?也沒有甚麼可毀謗的,因為它根本沒有,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體若虛空勿涯岸」:這個體性就像虛空一樣,所以說:「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悟徹本來體。一空一切空。」沒有一個邊際,你說甚麼是虛空的邊際,虛空沒有邊際,就是有物質的地方,也都是虛空。虛空並沒有壞一點,虛空若能壞的話,就不是虛空。

「不離當處常湛然」;不用到處去找,回頭就是,當下就是。湛然是湛然常寂,這時你湛然常寂,寂無所寂,甚麼也沒有,空到極點,欲望豈能生,你的欲念沒有了,那你的心意識也不能當家做主了。

「覓即知君不可見」:可是到這樣子,你想找一找嗎?永遠也找不到,因為它沒有丟嘛!你到甚麼地方去找去?本來就是,你想找甚麼東西?有甚麼可找的?所以後面又下一個註解—「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 

「取不得」:你想把它拿來嗎?拿不來。

「捨不得」:這個真如佛性,你想不要了,也辦不到,你沒法把這個東西布施給旁人。

「不可得中只麼得」:在這個不可得當中,甚麼也沒有得到。

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  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

「默時說」:你看他沒有說法,可是他在那兒說法;你看他在說法,他還沒有說法,這是甚麼道理?因為說法者無法可說,聽法者無法可聽;說法者也是在那兒說法,聽法者也是在那兒聽,其中就看你有沒有智慧。你若有智慧,「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你若沒智慧,他即使說得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你還是覺得沒有甚麼稀奇,好像沒有說一樣。

「說時默」:在定中說法,在定中轉法輪,定中轉法輪就是默時說;出定轉法輪,還是由定出來的智慧,所以說時也是默。

「大施門開無壅塞」:這是說法的人為法忘軀,諸布施中法供養為最,他願意以法來供養,以法來做布施,這是無緣的布施,無遮的布施,沒有分別的布施。無壅塞,在這裏面一點執著也沒有,甚麼執著也沒有。因他說法時,也不是為著叫聽眾歡喜,叫聽眾供養自己,這叫貪求名聞利養,或者為著想要拋磚引玉,想要得到甚麼,不是為這個而說法,所以叫大施門開無壅塞,甚麼執著也沒有,所謂「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有人問我解何宗」:這時候,或者就有這麼個人來問我,說:「這是那一宗呢?那一派呢?」

「報道摩訶般若力」:告訴他,這是大般若的智慧,由定中生出智慧。     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  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閑相誑惑。

「或是或非人不識」:或者有人說是,或者有人說非,隨他去,是也好,非也好,我自己盡了心了,比甚麼都好。

「逆行順行天莫測」:真正修道的人,不順乎人情的,有時也順乎人情,也通一點人情,可是他或逆或順,一般人不能了解,因為一般人的程度不夠,就在那兒猜測。猜測到甚麼時候也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高深莫測。所以各位你若沒有真正擇法眼,切記不要亂講話。

「吾早曾經多劫修」:永嘉大師自己說:「我知道我自己的事情,我在多生多劫已經修過了,所以今生就明白這個道理而證道了。」

「不是等閑相誑惑」:不是像一般普普通通的人,互相你騙騙我,我騙騙你,你讚歎我,我讚歎你,互相吹捧,互相宣傳。     

*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谿是。 

                         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這幾句歌詞是說身為佛教徒,必須要震大法雷,擊大法鼓,豎大法幢。     「建法幢」:甚麼叫法幢?也就是道場,建立起一個道場,所謂「建法幢於處處,破疑網於重重」,就是到處建立供人用功修道的道場。為甚麼叫法幢?因為法是莊嚴世界的,有如梵網幢,是莊嚴道場的,有法幢就有道場;有道場就有法幢,所以道場是為法而建立的;法幢因道場而弘揚。

「立宗旨」:宗旨是立出來的,我們以甚麼為我們的目的,我們的宗旨?如萬佛聖城以「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為宗旨。我們是不是做到呢?現在還沒有做到,不要說旁人,就連在洛杉磯開始三步一拜的二位行者,也沒有把這六大宗旨做到圓滿。你對人不爭,對自己還爭;對人不貪,對自己還貪;對人無所求,對自己還有所求;對人不自私,對自己還是自私;對人不自利,對自己還有自利;對人不打妄語,對自己裏面常常妄想紛飛。妄想就是在那兒打妄語,一陣間生出這個念頭,一陣間又生出那個念頭;一陣間想修道,一陣間又不想修道;一陣間想持戒,一陣間又不想持戒,這都是性沒有定,也不知道甚麼叫做空。遇到順的境界,生歡喜心,這是性不定;遇到逆的境界,生出一種討厭心、煩惱心,這都是未能抱定宗旨,性也不定。性不定,魔就不伏,一定要性定了—

「縱遇鋒刀常坦坦」:就算有人拿刀來殺自己,也是很坦然自在的,很正直的,一點也不委曲求全。你口頭上說不自利,等利益到頭時,爭心就出來,爭心一出來,貪心也跟著來。貪心來了是在裏面,然後向外馳求,到外面去找,這一找歸根究底,就歸到自私自利上,都是因為這個。也是因為沒有立宗旨,魔就不伏,所以說「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妄想要是沒有了,到甚麼地方去都是一樣,到甚麼地方去都是「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離了這個,便是錯過。」你若是看到一個出家人,一天到晚和人拉攏關係,這一定不能修行,因為他不會用功,所以才到外面去找;會用功的人,不應說便不說,不應做便不做,時時都在觀己,處處都在攝心,這都是立宗旨。

萬佛聖城的六大宗旨,誰能做到,誰就是修行人;誰不能做,誰就是假修行人,很清楚的。你看出家人,到處見人就嘻嘻哈哈,嬉皮笑臉的,一講話也點頭彎腰的,甚至打問訊叩頭,這個人一定就完了,一定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時時都不會現這種沒有價值的相。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宗旨,比如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不論那一個法門,你能把它真正做到圓滿了,那八萬四千法門也都成就,這叫「一悟一切悟,一入一切入,一開一切開,一示一切示。」這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你如果一樣也不做,一個法門也不能專一實行,那就是把光陰空過,沒有甚麼成就,自己騙自己,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談到立宗旨,我們要立甚麼宗旨呢?就是立佛以心印心,拈花微笑這種法門,我們要直心是道場,建法幢,立宗旨,就是要直心。

「明明佛敕曹谿是」:這是說六祖大師不是偶然地成為祖師,在梁朝智藥三藏法師從印度來到廣州就預言:「一百七十五年後,有肉身菩薩,在此菩提樹下,開演上乘佛法,直指心地,見性法門,而成就佛道。」南華寺是由智藥法師開山,他到那個地方時,用手捧起山溪的水來喝,說道:「這水和印度寶林山的水是一樣的味道。」在一百七十年後,果然六祖大師在那裏大傳法要,令一般有志於菩提覺道的人,證果開悟。所以佛經上說在震旦有個寶林山,是傳佛心印的道場,所以說明明佛敕曹谿是。

「第一迦葉首傳燈」:第一是迦葉祖師,第一代祖師傳佛心印,到菩提達摩在西天做第二十八代祖師。

「二十八代西天記」:由佛拈花微笑,以心印心,這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法門,傳到菩提達摩,為印度的第二十八代祖師(中國禪宗初祖)。

*

                        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為初祖。 

                        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佛法到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時,他從印度航海到廣州,所以中國廣州有個西來初祖地。他又從廣州到南京,從南京又到河南。菩提達摩是抱著大慈大悲的心來中國教化眾生的,想不到中國人當時很歧視印度人。中國最初沒有佛法,從漢明帝時佛法才從印度傳到中國,到南北朝梁武帝時,中國佛教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沒有真正依照佛教戒律去做。菩提達摩到中國時,中國佛教人士不歡迎他,因為他不懂中國話,言語不通,所以講起話來也沒有人聽懂,無論到甚麼地方都是冷冷清清的,也沒有人緣。等到在南京遇見神光法師用鐵念珠把他的牙打掉兩顆之後,這位祖師就灰心喪氣跑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這就是「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的境界。

各位想想這種忍耐心,如果沒有功夫的人,像現在的名利鬼,求名利的人,到某一個地方就想要一舉成名,聞名世界。菩提達摩,論道德,論智慧,論神通都超過一切,然而他能韜光晦跡,藏器待時,在少林寺對著石壁坐著,你說他若沒有忍耐心,沒有法忍,怎能辦得到呢?不要說有功夫、智慧、神通、道德的人,想光芒外露,現在就連一瓶都不滿,半瓶又在那兒搖晃著的,都想露一手,叫人家知道他是多了不起的人。你說比起古來的祖師,這類的人多可憐,多不自量力,所謂「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無人防」,眾生就是這麼顛倒。

菩提達摩在少林寺坐了九年,二祖神光知道他是個了不起的人,就在他旁邊跪了九年。我們現在的人想一想,不要說九年,跪九天就受不了,甚至九小時也跪不了,坐九天就覺得真了不起,我的功夫到家了,就自滿得不得了。     「法東流。入此土」:就是佛的心印法門傳到東方—震旦來了,震旦就是傳到中國了。入此土,此土就是中國。

「菩提達摩為初祖」:菩提達摩是西方第二十八祖,在中國為禪宗第一代祖師。第一代祖師又怎樣?這都是假名而已。真正的祖師不在名上,在他的道德上,他的智慧上,他的忍耐,六度萬行的功夫都到家了,身無長物,甚麼寶貝都沒有,就是已經布施了;既然甚麼東西都沒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戒律圓滿,戒波羅蜜成就了;他能忍,就是忍辱波羅蜜做到了;他常坐不臥九年,這是精進波羅蜜;他坐在那兒,不是坐著東張西望的,他常常入定,以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禪定波羅蜜也圓滿了。他為甚麼能這樣?就是他有般若的智慧,他有大智大慧,才能做到人家做不到的事情,他把六波羅蜜都圓滿了。

他把心印法門傳給二祖神光(慧可),二祖傳給三祖僧璨,三祖傳給四祖道信,四祖傳給五祖弘忍,而五祖弘忍把這種心印法門的衣缽傳給六祖,所以說「六代傳衣天下聞」。

五祖傳給六祖大師時,為了衣缽,出家人也爭,每個人都想得到以心印心傳佛心印的衣缽,甚至想不擇手段搶衣缽,好像五祖座下那些徒眾,惠明之流,大家一聽,法已南行,他們就去追,想把衣缽搶回來。難怪現在很多出家人,都是勾心鬥角。那時唐朝很多人為衣缽不擇手段,所以五祖告訴六祖:「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說衣缽是大家爭奪的開端,從你這兒就不要再傳下去了,所以從六祖大師,就不傳衣缽了。據說這衣缽被武則天搶去,她就拿來當寶,她想她也可以承受衣缽。當寶以後,「多藏後必亡」,他藏了以後就失落了,世界一切一切都是無常的。

「六代傳衣天下聞」:第六代傳佛的衣缽,天下都知道。

「後人得道何窮數」:六祖後不傳衣缽了,但承佛心印法門的祖師可是有很多,所以說「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六祖大師之後就分五派,這五派依佛法修行,得證果成道的人,不知有多少。

*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

眾生迷真逐妄,認賊作子,染苦為樂,以為在世上欺騙人,或刻薄慳吝,是佔了便宜,其實是吃大虧。你看那些做雞、鴨、牛、馬,尤其是做豬的,多可憐呀!為甚麼?就因為他們一天到晚迷真逐妄,染苦為樂,認賊作子,一天到晚想佔便宜,甚至到道場上也想得到便宜。我們到道場裏要擁護道場,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量力而為,不能跑到道場裏,盡想得到利益,自己一點力都不出,一點心也不發,這樣子將來就做牛、馬、豬、雞、鴨去還債。尤其是跑到道場專  門想得到甚麼,到了道場還貪,還處處算怎樣能找到便宜,將來是很危險的。

「真不立。妄本空」:其實真也不立,妄也本空,可是你就是把真迷了,去找妄。本來真沒有,妄也沒有,可是你就是認賊作子,染苦為樂,以為是佔便宜,其實真的吃了大虧。對人也是這樣,交朋友也想在朋友上得到利益好處,利益自己,這樣將來都是很危險的,這都是錯因果的地方。     「有無俱遣不空空」:有和沒有本來都不應該要,丟了它,也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也不落於無,不空也要丟了它。

「二十空門元不著」:二十空門本來只是名詞而已,不但二十個不需要著住,連一個空也不需要著住。二十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小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這二十空門都不執著,連空也不空了,把一切一切都不執著了。

「一性如來體自同」:我們都具足如來藏性,和佛那個性是無二無別的,本體是和佛一樣的,不過佛是已成的佛,他修成了;我們是未成的佛,因為未修,所以我們若明白修的法,我們和佛是無二無別的。我們怎麼修呢?首先不要迷真逐妄,不要認賊作子,不要染苦為樂。

*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屬內的是內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屬外的是外空。眼不為色塵所轉,耳不為聲塵所轉,鼻不為香塵所轉,舌不為味塵所轉,身不為觸塵所轉,意不為法塵所轉,本來這都是假名詞,沒有一個實體,內裏眼耳鼻舌身意皆空了,外邊色聲香味觸法也沒有了,也空了,只有假名,都無實義,這是六根空了,六塵也空了,由根塵引起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不存在,都是代名詞,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假名詞而已。我們若把這些都不執著了,便不會眼睛觀色,耳朵聽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緣法,這些問題都沒有了,所以內外都空。

六根、六塵、六識既然都空了,那麼又有大空—大乘法也空;小空—小乘法也空。把空的法也空了,法相空了,連空也空了。空也空了,叫法相空,勝義也空,一切都空了。你能把這個空了,所以就沒有執著,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人也空了,法也空了。沒有執著,就是無論有多少個空,也都是名詞。連空也空了,那怎麼還會有二十空呢?所以元不著,就是不執著。

「心是根。法是塵」:心是屬於根,法是屬於塵,根、塵都沒有了,都不執著了。

「兩種猶如鏡上痕」:這兩個好像鏡子上面的灰塵,鏡上的本體是光明的,像我們的佛性是光明的;心和法,根和塵相對,就好像鏡子上面有塵土,有了痕跡,所以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你要是把這個塵都除掉了,骯髒的東西都擦去了,光就露出來。

「心法雙忘性即真」:你也不執著心的根,也不執著法的塵,根塵都空了,所以自己本有的佛性,就好像鏡子的光明露出來,大圓鏡智也現出來了。     

*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 

                         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嗟末法」:嗟是嘆息詞。唉嘆,無可奈何,嘆口氣:「唉!末法時代,真不容易弘揚佛法呀!」

「惡時世」:這個時候是很惡的,有很多在佛教裏的人,吃佛教的飯,向佛教的飯鍋來大便。所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就是在佛教裏破壞佛教,又說佛教這樣不好啦,又說佛教那樣對不起他。好像上次萬佛聖城十週年紀念,從洛杉磯就有來這樣的居士,居然說我們要錢多,菜飯不好,又說住的地方怎樣怎樣,這些人到這裏不但不擁護道場,反而還想盡辦法來破壞道場。你們各位要知道,萬佛聖城是剛成立,成立這個萬佛聖城,是在千辛萬苦裏建立起來的。到今天為止,它的本身非常脆弱,就等於一個人健康還都不夠,因為窮日子過慣了,所以談不到健康。你們到了萬佛聖城,應該擁護萬佛聖城,出一分力量,有很多居士到萬佛聖城,就拿萬佛聖城的工作,當自己的工作來做,負起責任,很熱心的;有的到這兒,居然專門找麻煩,專門批評萬佛聖城,怎麼樣對不起他,專門搗亂。專門搗亂的這一類人,根本不是佛教徒,可以說是魔子魔孫,魔在那兒支持他,叫他到道場裏搗亂。

你走遍全世界,也沒有那一個地方的出家人是吃一餐的。最修行最有道行的都是吃二餐,吃早餐和中餐。沒有那個地方像萬佛聖城那樣,一天到晚,人人都做自己應做的工作,不懈怠、不休息地弘揚佛法,在那兒埋頭苦幹。萬佛聖城新成立,時時都需要你們的支持,你們到萬佛聖城應拿出自己的力量,拿出自己的精神來支持萬佛聖城才對,居然有人到萬佛聖城來找便宜,你說這種人可不可憐?誰是這樣子呢?誰想要到萬佛聖城來找便宜,誰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大家有過則改,無則嘉勉之。

以後記得不要跑到道場裏調皮、搗蛋、講是講非,弄得人心不安,這樣的人自己應該知道慚愧,既然不護道場,還專門錯因果,來破壞道場,這就是末法,就是惡時世。

「眾生福薄難調制」:現在眾生都沒有福,不曉得種福,到了廟上還是做了很多令大家麻煩的事,你們想想這樣的人,我還要他做皈依弟子嗎?我不怕人破壞,可是,這是你們自己種做牛、做馬、做豬、做雞、做鴨之因。你看豬為甚麼做豬?就因為到各處找便宜,一天到晚專門想吃人家的,不吃自己的,所以就做豬了,天天有人給牠東西吃,可是吃肥之後,就會被人殺了吃肉,你看這到底是吃虧還是佔便宜?你們大家要對這一類的人深惡痛絕,不要和他做朋友,你們誰和他來往,都會沾上一股豬的味道,我對大家說這話是用最慈悲心來告訴大家,不然,大家迷迷糊糊的以為好得意,這是不行的。難調制,就是不容易教化,你教他不要錯因果,他偏要錯因果給你看一看。

「去聖遠兮邪見深」:為甚麼這樣?就因為去佛已遠,所以邪知邪見太深。

「魔強法弱多怨害」:在末法時期是魔強盛,你看看林某、盧某不知其內幕,其實都在那兒種地獄之因,他們自己還不知道,將來受果報時,後悔已晚。

各位要注意這點,我不能不對你們說真話,提醒你們,我要是不說真話,你們到地獄時說:「師父,你明明知道也不告訴我一聲,我今天到地獄來,怎麼辦?」那時我也沒有辦法,所謂愛莫能助。

 現在邪魔鬼怪、天魔外道很盛行,他們的眷屬也多,擁護的人也多;真有道的都是不受歡迎,擁護的人不多。為甚麼呢?世間真的少,假的多;好的少,壞的多,這種哲理你們應該知道是怎麼回事。好像林某,去聽他講道一次,就要付二百元(美金),我們金輪聖寺連二元都不收,但是沒人來,這世界就是認假不認真。你若騙他,他就高興得不得了;若不騙他,他覺得一點也沒意思,講來講去,叫人去貪瞋癡,講來講去都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這我全都明白得不得了,聽你那一套幹甚麼?你明白是明白了,可是你沒有做到呢!你沒有做到,我就不能不說,等你做到了,我也不需要說了。所以說:「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因為眾生都沒有福,都想種下地獄的因,不想栽培菩提果。「去聖遠兮邪見深」,正法已經過去了,距離佛在世,更為遙遠,眾生習染邪見很深,難於拔除。「魔強法弱多怨害」,他還想法子把正的、真的毀滅,變個方法來毀滅。

「聞說如來頓教門」:聽說佛立地成佛,見性成佛的法門,頓教的法門。

「恨不滅除令瓦碎」:就好像仇敵似的,一定要把正法毀滅,變個方法說它不對,變個方法來毀謗它,令它好像一塊瓦被打碎似的,然後他心裏就高興了。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作在心。殃在身」:你心裏造業,將來受果報,做牛、馬、豬、雞、鴨等來還報。

「不須怨訴更尤人」:你看雞一叫就叫「過大!過大!」受果報時,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各處去叫人同情。

「欲得不招無間業」:你想要不墮落無間地獄—「莫謗如來正法輪」:不要毀謗三寶,不要毀謗佛正法的道場,你毀謗佛正法的道場,將來一定墮地獄。     

*

                         栴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沈師子住。 

                         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

「栴檀林」:牛頭栴檀是香裏最香的,點著一枝這種香,可以香遍四十里,所以這種香是一種寶香。這種香的樹也是非常名貴的樹,這名貴的樹林裏邊所住的也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是獅子。

「無雜樹」:就是沒有其他的樹。

「鬱密森沈師子住」:這裏面樹葉很茂密,所以獅子便在這裏住下來,外面也不容易看到。 

「境靜林間獨自遊」:獅子在寂靜的栴檀林裏常常各處遊走。

「走獸飛禽皆遠去」:牠走到之處,其他的走獸、飛禽都畏其威而遠去。

這栴檀林就是賢聖僧所住的一個殊勝的境地,這裏靈氣是非常盛的,所以鬱密森沈。因為靈氣盛,所以這裏就出了法門的龍象,有如獅子一樣,這法門龍象是在最殊勝用功辦道的叢林裏住,不用功辦道的人,就不能住在那兒,也到不了那兒。因為沒有道心,在那兒住也覺得不自在,就好像有道心的人,能在萬佛聖城留下來;沒有道心的人,在萬佛聖城是住不住的。萬佛聖城是給想要真正修行的人停留的,所以其餘的天魔外道都不能存在,縱使在那兒住一陣子,終究也要離開。

 修道—向上一法,就猶如栴檀那麼香,是非常稀有。能在這種殊勝的道場修行,都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而是在無量百千萬億佛所種  下的善根,所以能到萬佛聖城來用功修行,弘揚佛法,若是邪魔外道就會畏懼而遠離,不敢再來了。所以有人說:到萬佛聖城只吃一餐,就不敢去了。所以這十多年來,萬佛聖城猶如在沙裏澄金,慢慢地澄出用功修行的人,這速度不是那麼快的。

*

                        師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師子兒。眾隨後」:師子兒,雖然是小獅子,可是牠有威風,一出生,百獸都被牠的威風所降攝;所以無論甚麼獸類,都是在牠後面走,所以說眾隨後。

「三歲便能大哮吼」:獅子雖然年紀輕,三歲時就能大聲吼哮,牠這一吼,百獸都驚懼。牠是無所畏的,甚麼禽獸都不怕,所以說:「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牠一吼,能攝伏一切禽獸。

「若是野干逐法王」:野干類似狐狸,很狡猾,不守規矩,野干雖然有牠的本領,但如妖怪一樣。

「百年妖怪虛開口」:不是大乘根性的人,追隨法王,只是百年之妖怪,虛自開口,絕無其他的技能。     

*

                        圓頓教。沒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修行諸法中,向上一法是禪宗的心地法門,向上一法是只向上走,不向後退。

「圓頓教」:圓是圓滿;頓是立刻開悟。《法華經》所講是圓教,頓教是立地成佛的法門,所以叫頓悟。

「沒人情」:在圓頓教裏,沒有人情可講的,不講人情面子,不講循私,不講任何虛偽的話,句句都是實實在在的,一切都沒有人情可說,也沒有甚麼面子可談。

「有疑不決直須爭」:有甚麼懷疑,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大家辯論、討論一下,把真理顯露出來。爭是辯論,用理來辯,是爭理,而不是爭是爭非,不是一般世俗之爭。

「不是山僧逞人我」:不是我這個住山的和尚想來爭強論勝,想要我自己勝利,旁人就輸了,不是這個。不是爭是、爭非、爭強、爭勝,那為甚麼呢?

「修行恐落斷常坑」:修行要行中道,修了義的法門,不要修不了義的法門。不要執著斷滅相,也不要執著常住相,你執斷就落於空,執常就落於有,著空、著有都是邊見,都是二邊,不是中道。所以我們要是墮落邪見,執斷、執常,就好像跑到坑裏,不容易出來。

今天我要和各位說幾句話,學佛法必須要把它看重,不要隨聲附和,不要湊熱鬧。在道場裏天天講經說法,各位要在百忙中來聽經聞法,不要等我來,你們才來;我走了,你們也走了。金輪聖寺在洛杉磯是個法輪常轉的道場、這轉法輪是常轉,不是一個禮拜轉一天,休息六天。我們金輪聖寺天天都研究佛法,就像在法水裏泡,泡的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懂佛法了。你要把研究佛法的事,比去找錢、找飯吃,看得更重。你若沒有法食,那你慧命裏便飢餓得不得了,你想給肉體安樂、自在、舒服,找錢來養它,這不過是皮毛的事,要內在真正的不飢餓、不貧窮,那才算。

你若不明白佛法,單單皈依,等我來,你就來;等我走,你也走,對佛教一點責任也不負、這是得不到佛法的相應。我不願說得到利益,說利益,又有貪心了。相應是你自己的感覺,你常常在法水裏泡,自然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遇到甚麼事情都能迎刃而解,不會那麼煩惱,那麼憂愁,也不會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坐也覺得不好,站也覺得不對,到處都覺得  不好。你要是明白佛法,就覺得"Everything is O.K.,No Problem."    

                                      (續)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