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1-07 16:17:26| 人氣6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心靈領域概論**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個擁有250萬個模擬神經元的虛擬大腦的簡化示意圖。

                              **心靈領域概論**

心靈或稱心智(英語:mind)指一系列認知能力組成的總體,這些能力可以讓個體具有意識、感知外界、進行思考、做出判斷以及記憶事物。心靈是人類的特徵,但是其它的生物可能也具有心靈。 


很長的時間裡面人們都試圖從哲學、宗教、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角度來試圖理解心靈究竟是什麼,並嘗試探究心靈的獨特性質。圍繞心靈的本質所產生的問題主要是它與大腦和神經系統的關係,這個問題也構建了心身二分法的觀念。心身二分法討論了心靈是否在某一程度上獨立於人體的肉體(二元論與唯心主義),而肉體來自於並且可以被認作是包括神經活動在內的物理現象(物理主義),也討論了心靈是不是與我們的大腦以及大腦活動保持一致。另一個問題則討論是否只有人類才擁有心靈,或者是部分或全部動物以及所有生物也擁有心靈,或者甚至人造機器也可能擁有心靈。 

無論心靈與肉體的關係究竟如何,人們普遍都認為心靈使個體具有主觀察覺,並且對其周圍環境存在意向性,可以通過一定的媒介感知並回應刺激,同時擁有意識,可以進行思考和感覺。 

研究心靈的著名哲學家包括柏拉圖、笛卡兒、萊布尼茨、康德、馬丁·海德格爾、約翰·羅傑斯·希爾勒和丹尼爾·丹尼特等人。包括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威廉·詹姆士在內的心理學家也從心理學的角度建立了有關人類心靈本質的一系列有影響力的理論,以便對心靈進行描述和定義。在20世紀晚期和21世紀初期的認知科學領域內,科學家已經建立並發展了多種途徑和方法來對心靈和與心靈有關的現象進行描述。在人工智慧領域也開始嘗試結合控制論和資訊理論來對非人類心靈存在的可能性進行探索,並嘗試研究將人類精神現象在機器上實現的方法。 

有關於心靈的概念,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傳統都對其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一些認為心靈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特質,而其他則認為動物、神祇以及非生命物體都具有心靈(泛心論和泛靈論)。早期的一些記錄將心靈(有時也被描述為與靈魂和精神相同的東西)與包括來世、宇宙學和自然規律在內的理論聯繫在一起。這樣的例子包括瑣羅亞斯德、釋迦牟尼、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及其它古希臘、印度和後來伊斯蘭與中世紀歐洲哲學家所提出的教義。


顱相學中提出的一幅大腦的分區圖。顱相學是第一個試圖解釋人類思維活動與其大腦布局對應關係的學科。

顱相學(Phrenology)是一種認為人的心理與特質能夠根據頭顱形狀確定的假說,比方說,負責掌管「記憶」的區域如果較為突出,這個人的記性就會比較好。顱相學現今已被認定為偽科學,雖然它的根據其來有自,包括大腦為人類行為之根源,且不同大腦區域可能負責不同行為表現或認知功能,但因由於顱相學缺乏實質證據,因此被判定為偽科學。德國解剖學家弗朗茲·約瑟夫·加爾於1796年提出了顱相學,之後在19世紀此學說曾風靡一時,尤其是在1810~1840年之間。1820年,愛丁堡顱相學學會的成立使得愛丁堡成為英國顱相學之研究重鎮。1843年,弗朗西斯·馬戎第(François Magendie)將顱相學稱作「當代的偽科學」(a pseudoscience of the present day)。但不可否認的是,顱相學影響了19世紀精神病學與現代神經科學的發展。顱相學提出了大腦皮質定位的概念,奠定了現代神經科學的基石。

心靈,古英語中gemynd一詞的本意是記憶的能力,而不是通常所指的思想。因此英語中有如call to mind、come to mind、keep in mind、to have mind of等的用法。同時古英語中還有其它表達「心靈(mind)」的詞語,例如hyge一詞的意思為「心靈、精神」。 

「Memory」一詞的含意與古諾爾斯語中munr一詞意思相似,為「記憶」之意。這個源起源自原始印歐語的*ménos(意為心靈),它來自動詞詞根*men-,該詞根意思為「去思考、去記住」,正因如此拉丁語中的mens一詞意思為「心靈」,梵語中的मनस्(Manas,意)意思也為「心靈」,希臘語中的μένος意思則為「心靈、勇氣、憤怒」。 

心靈一詞可以被概括所有的智力、思想、意志、感覺和記憶,這一概念是在14世紀和15世紀被提出的 。 

心靈、大腦同一論

心靈、大腦的本體論認為,不管思維還是智力,它們都紮根於大腦,而並不利用、依賴、或與非物質相互作用。儘管如此,大都認為離開大腦的組織來談論思維的組織,也是合理的,而且認知科學家也並不僅僅是神經科學家。這是根據不同層次的分析來論證。一個認知科學家可以在符號層次上斷言說一個推理為正確,而神經科學家則在物理層次上來執行符號層次。 

思維-思想脈絡,邏輯。人們在思考問題與答案時,會將過去的經驗拿出來做分析、比對。若沒有加入其他人的經驗和想法,再一次的分析、參考。則到最後所得到的答案,往往和過去是相類似的。 

科學研究

神經科學 -認知神經科學和Thought identification

神經科學研究神經系統——心靈的物質基礎。 

認知科學 -認知科學

認知科學研究造成信息處理(認知)的心智功能。 

心理學-神經心理學和潛意識-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為,心理功能和經驗。 

相關學說-超心理學

超心理學是研究一些超常現象或者是看起來是超自然的現象的學科,這些現象包括預知、念力和心靈感應等。超心理學的英文為Parapsychology,這個詞來自於古希臘語para(意思為「超出、其它」)、psyche(意思為「心靈、靈魂」)和logos(意思為「解釋」)構成,由心理學家瑪克斯·德索在1889年左右提出。美國植物學家約瑟夫·萊因後來普及了超心理學這一概念,並替換了早期所提出的「特異功能研究」一詞,同時在研究方法中引入了試驗方法來進行研究各類靈異現象。 

超心理學是廣受爭議的一門學科,很多科學家都相信特異功能其實不存在。這門學科的科學性被很多科學家質疑,他們認為超心理學是一門偽科學。


笛卡兒用於展示二元並存理念所繪製的圖畫。笛卡爾認為人從外部通過感覺器官獲得信息,並傳送至松果體內,並在那裡傳送到非物質的心靈。

二元論(dualism)是一種本體論觀點。與一元論不同,二元論認為世界由兩種不可缺少且相互獨立的元素組成(一元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唯一的)。哲學上所說的二元論一般指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和意識兩個實體的觀點。 

二元論者認為其理論不偏向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中的的任何一個派別。一些唯物主義者認為二元論的實質是客觀唯心主義。

二元論是主張世界有意識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的哲學學說,強調物質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和物質兩個實體。二元論實質上堅持意識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它和一元論相對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圖和笛卡爾。 

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據此,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笛卡爾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靈魂和形體」。他認為這兩個實體是彼此獨立存在的。靈魂的屬性是思想,形體的屬性是廣延。這是典型的二元論。為了溝通這兩個毫無共同之處的實體,以說明科學知識的客觀性,他又把上帝作為橋樑,說靈魂和形體只是相對的實體,兩者都是絕對實體上帝所創造的。

二元並存

二元論者主張二元並存。二元並存的理念是由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提出,認為人有兩個世界,一個是靈魂所處的理性世界,另一個是身體所處的現實世界,認為身體上的感官所接觸到的世界「並非是真實的世界」,唯有靈魂所處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因此感官的世界只是靈魂世界的影子。 

譬如笛卡兒,他是一位物質二元論者(substance dualist),他的心物二元論(mind–body dualism, or mind–body duality),認為現實(reality)由兩種根本上不同的物質(substance)心(immaterial mind)和廣延的物質(物、extended matter)。 


笛卡兒,他是一位物質二元論者

這個觀念並非只是純粹的幻想,而是由當時所能運用的方法如內省法等,去驗証得到的結論,而近來的臨床研究,也發現腦中的感覺不同於感官所受到的刺激,因此二元論歷來的研討都有其意義與改變的理由,當中有錯誤的推論,也有正確的推論。例如就近來各種斷肢患者所產生的幻肢研究,都証實了腦中的感覺不一定要由感官而來,而感官的刺激也不一定會影響到腦,因此早期大量論述靈魂與身體的議題,都是有其依據與意義,不能全盤否定其價值。 

宗教二元論

二元論持有者認為世界由兩種力量統治:善與惡。善是精神,是靈魂,是善的力量創造的一切東西;而惡是物質,是肉體,是惡的力量創造的一切。這兩種力量對抗著,共同支配世界。 

「善的力量」和「惡的力量」,在嚴格二元論者(如摩尼教)眼中,分別是兩個神,一個善的神,一個惡的神。他們地位等同,力量相同。 

而溫和二元論者(如塞特派,諾斯底主義)認為,只有一個上帝,即善的力量。而惡的力量,是比上帝稍微低一個檔次的路西法(Lucifer),力量也次於上帝。 

而人類也被這兩種力量所支配——善的靈魂,惡的肉體,靈魂藏在肉體之中。如果惡屬性的肉體在較量中佔優勢,那麼這個人就會被肉慾所支配,變成「惡」的人。如果善屬性的靈魂佔優勢,那麼這個人就會成為「善」的人,也即是上帝的子民。 

從「惡」變「善」,要通過苦修,禱告等方式,把靈魂從肉體中洗滌出來。不過與其他理論不同,基督教公認的二元論,人的靈與肉體的感受高度結合,所以也有稱為靈與魂,其中人的魂附屬於靈,但是又通過魂的對靈意志的影響把從肉體來的感受在靈里反應給靈。 

道教認為存在陰陽二元論,但並不是絕對的對立關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和陽代表的事物和精神互相轉化共存,便生出萬物萬有。在佛教當中更進一步,否定了二元論,認為萬物「非一非二」,是眾生各自所緣所受生出的感官,皆是相對而言,不過是執著其有,而並沒有真正的對立,並以盲人摸象譬喻。 

印度教吠檀多學派有二元論、不二論、勝二元論的不同學說。 

佛教反對二元論,稱之為「一邊論」,倡導中道。 

生物學二元論

生物學上,二元論認為被子植物來自兩個不同的祖先類群,二者不存在直接的關係,而是平行發展的。 

生物學家蘭姆認為被子植物至少是二元起源的,被子植物分為軸生孢子類和葉生孢子類二大類。前者的心皮是假心皮,並非來源於葉性器官,大孢子囊直接起源於軸性器官,包括單花被類、部分合瓣類以及部分單子葉植物,這一類起源於蓋子植物的祖先。後者的心皮是葉起源,具有真正的孢子葉,孢子囊著生於孢子葉上,雄蕊經常有轉變為花瓣的趨勢,這一類包括多心皮類及其後裔,以及大部分單子葉植物起源於蘇鐵類。 

恩格勒認為,葇荑花序類的木麻黃目及蕁麻目等無花被類,它是和多心皮類的木蘭目是缺乏直接的關係,二者是平行發展的。 

心身二元論

二元並存(Dualism)的理念是由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提出,認為人有兩個世界,一個是靈魂所處的理性世界,另一個是身體所處的現實世界,認為身體上的感官所接觸到的世界「並非是真實的世界」,唯有靈魂所處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因此感官的世界只是靈魂世界的影子。 

譬如笛卡兒,他是一位物質二元論者(substance dualist),他的心物二元論(Mind–body dualism, or mind–body duality),認為現實(reality)由兩種根本上不同的物質(substance)-心(immaterial mind)和廣延的物質(物、extended matter)。 

這個觀念並非只是純粹的幻想,而是由當時所能運用的方法如內省法等,去驗証得到的結論,而近來的臨床研究,也發現腦中的感覺不同於感官所受到的刺激,因此二元論歷來的研討都有其意義與改變的理由,當中有錯誤的推論,也有正確的推論。例如就近來各種斷肢患者所產生的幻肢痛研究,都証實了腦中的感覺不一定要由感官而來,而感官的刺激也不一定會影響到腦,因此早期大量論述靈魂與身體的議題,都是有其依據與意義,不能全盤否定其價值。 

奇蹟課程的觀點

奇蹟課程認為所有的感受和刺激,以及世界上所有的經驗和現象,都只是心靈的投射,腦完全無實質作用,儘管表面上看起來完全像是人的身體和神經系統在經驗著世界。奇蹟課程否定了許多哲學主張中「世界是存在的」這一基礎的假設,不談論一般哲學常會先行提問的:「宇宙是怎麼來的?這個世界是怎麼一回事?」,並認為只有「純一體」的「靈性」才是唯一的存在,時間、空間完全只是個假象。其主張被奇蹟課程的學習者認為與柏拉圖「現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之主張,看似相似卻有根本的不同,因為「現象世界這個『影子』根本沒有發生過,而『理念世界』也從未產生過欲造出與自己相對之物的想法。」


雅典學院的細節。柏拉圖手指向天,象徵他認為品德來自於智慧的「形式」世界。而亞里斯多德則手指向地,象徵他認為知識是透過經驗觀察所獲得的概念。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