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0-17 21:31:29| 人氣8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塵夢】-4- *幻羽*題於晚六支香+【菩薩十地略說】+*淨心佛曲 ~雲水禪心~古筝演奏*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塵夢】-4- *幻羽*題於晚六支香

           心清不染塵是禪歸處  道法精勤一切時苦修

           戒淨透生死門到彼岸  善上得證菩薩智慧果


                 

                         菩薩十地略說 

大悲心、菩提心、無二慧是菩薩修行所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菩薩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 

十信之前,為外凡菩薩,十信之后,為內凡菩薩,十住至十回向,為賢位菩薩,十地之上,為聖位菩薩。十地菩薩所證,就其本體來說,是無二無別的,就其層次來說,十地各各不同。 

初地(歡喜地),一登此地,現證法性,得未曾得,生大歡喜。此時,世俗菩提心轉為勝義菩提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菩薩。此地菩薩斷除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遠離不活畏、死畏、惡名畏、惡趨畏、大眾畏,圓滿佈施波羅密,開始示現八相成道。  初地菩薩,不再受生惡趣。

其實,從四加行的忍位開始,就決定不入惡趣,俱舍頌中“忍不墮惡趣”即是此意。與小乘比較,小乘第八聖預流向與初地一樣,斷三種結,滅惡趣道,除異生性。不過,初地菩薩比二乘殊勝,依唯識說,二乘只證人空不證法空,而菩薩則雙證我法二空,智慧超過二乘聖者,依中觀說,初地菩薩只在福德方面超過二乘在智慧方面,中觀認為二乘也證法空,只有七地以后,菩薩的智慧才會超過二乘。

二地(離垢地),一登此地,夢中都不犯戒,圓滿持戒波羅密。由於戒行清凈,二地菩薩能積極修行使"善業道"。業與業道不同,業指身、語、意三業 ,而業道是業所經之道,指意業。

三地(發光地),一登此地,就會發出赤金色的智慧之光。究其原因,一是三地菩薩定力深厚,引發修慧,一是三地菩薩得聞持陀羅尼,引發聞慧與思慧。此地圓滿忍辱波羅密,斷除嗔心與貪心。嗔,為欲界特有,“上界不行嗔”。貪,為三界通有。另外,三地菩薩定力深厚,有大神通。神通中的前五通,是共外道的,而漏盡通,是佛教獨有的。此三地多為『在家菩薩』而說,為『福德資糧』之因,為佛色身之因。

四地(焰慧地),智慧之光比三地更為殊勝,能如火焰般燒燬煩惱。此地圓滿精進波羅密,由於勤修菩提分法,能斷除一分俱生我執與俱生法執。菩提分法,簡單地說,是指七菩提分法,詳細地說,是指三十七菩提分法。

五地(難勝地),無論是天魔、陰魔、死魔,還是煩惱魔,如與此地菩薩相鬥,都不能獲得勝利。一般說來,在資糧位與加行位就能降魔,但此時不是單憑自己的力量,尚需佛力加持。初地菩薩雖可與魔王對抗,但定力不深,一旦出定,就被魔王所擾,不能說是難勝。五地菩薩圓滿靜慮波羅密,定力深厚,任何外在的魔王均無法戰勝。五地菩薩能通達諸諦的微妙性,苦諦、集諦、道諦為世俗諦,滅諦為勝義諦。

六地(現前地),現見緣起的真實性,般若智慧現前,圓滿般若波羅密。小乘三果與大乘六地,可入滅盡定,六地之前,沒有廣大的悲心與高度的智慧,不能入此定。滅盡定滅盡一切心識的活動,是聖者所修之定,不共外道。對此,小乘認為是滅除前六識的心心所法,大乘認為是滅除前七識的心心所法。另外,唯識認為滅盡定是有為法,而中觀認為是無為法
有部認為滅盡定有實體,而經部、唯識、中觀都認為無實體。要入滅盡定,必須以世俗諦為下手處。

七地(遠行地),快到彼岸的世界,離凡夫生死已經很遠。對滅盡定,六地菩薩雖常能具足,還需要加行來引發,而七地菩薩則能上一剎那入定,下一剎那出定。七地圓滿方便波羅密,方便為般若所攝,是從般若所起的大用。六地的般若為根本智,重在證悟空性方面,七地以上的,為后得智,重在教化眾生方面。

八地(不動地),一登此地,煩惱斷盡,不為煩惱所動。關於斷煩惱,大小乘說法不一。小乘認為,煩惱有見思兩種,見惑在見道位上同時斷,思惑在修道位上各別斷。唯識認為,煩惱有煩惱障與所知障,小乘只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大乘則可斷二障,分別二障于初地頓斷,俱生二障地地分斷,煩惱障于八地斷盡,所知障于佛地斷盡。中觀認為,從初地到八地,煩惱就可斷盡,八地以上所斷的,只是煩惱的習氣,而這習氣卻是二乘所不能斷的。八地圓滿願波羅密,得十自在,為救度眾生,可于三界之中隨意現身。

八地又名不退轉地,由於修證的不同,不退也有深淺的不同。十信位時,成就信不退,深信自己不退轉小乘或凡夫。十住位時,成就住不退,對佛法真理生起不退的勝解。初地位時,成就證不退,證悟諸法空性。八地位時,成就念不退,得無生忍,唸唸流入薩婆若海。

九地(善慧地),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于諸地菩薩中說法第一。九地菩薩圓滿力波羅密,力有兩種,一是思擇力,屬於理解方面的,一是修習力,屬於實踐方面的  二者合一,則解行相應。    

十地(法雲地),圓滿智波羅密,以佛法之雨滋潤眾生,以慈悲之雲隱蔽萬物。一登此地,十方諸佛都為其灌頂,預祝即將入于佛位,所以又名灌頂位。十地的最后心,就成佛了。       

            十地菩薩的修行,諸經論中都分為三個階段。
   
             1>從初地到六地,是有相有功用行的階段。   
             2>從六地到八地,是無相有功用行的階段。   
             3>從八地到十地,是無相無功用行的階段。

菩薩道的修行方法,稱為「大菩提乘」(Mahābodhiyāna),自古至今皆不乏其實踐者。要成為菩薩(bodhisatta)必須發「至上願」(abhinīhāra),並得到佛陀的親自授記。在得到佛陀授記之後,菩薩至少必須用四阿僧祇及十萬大劫的時間來圓滿十種波羅密。

這十種波羅密分別是:1.布施波羅密、2.持戒波羅密、3.出離波羅密、4.智慧波羅密、5.精進波羅密、6.忍耐波羅密、7.真實波羅密、8.決意波羅密、9.慈波羅密、10.捨波羅密。當菩薩修習諸波羅密達到圓滿時,就能證悟等正覺,成為一切知佛陀。

六波羅蜜又名六度無極:檀那(布施)、尸羅(持戒)、羼提(忍辱)、毗梨耶(精進)、禪那(禪定)、般若(智慧)。其中般若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淵源,故又稱諸佛之母。

大乘佛教又說有十波羅蜜(十度),為六波羅蜜上再設方便(upāya;漚波耶)、願(pranidhāna;鉢羅尼陀那),力(bala;波羅)、智(jñāna;若那)。 

《解深密經》載,六波羅蜜之外另施設四波羅蜜之原因,謂方便波羅蜜為施、戒、忍三波羅蜜之助伴;願波羅蜜為精進波羅蜜之助伴;力波羅蜜為禪波羅蜜之助伴;智波羅蜜為般若波羅蜜之助伴。 

欲證佛菩提道必修十波羅蜜直至圓滿,方有資糧能圓成佛道。在成唯識論稱為十勝行,即菩薩在十地時所修行的道法,「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方能證得「究竟轉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Ga5Yz62J98

                 *淨心佛曲 ~雲水禪心~古筝演奏*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