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台灣獨立運動”至今之政治思想及歷史的演變】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人的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台獨左派等流派。但與華獨不同,華獨流派主張「中華民國是臺灣」,認為台灣已經是獨立國家。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華獨人士)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國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起因與目的
台灣在國際上普遍不被承認為一個國家,台獨希望能實現台灣能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以台灣的身份參加國際組織,並且與他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由於國際社會普遍接受「一個中國」政策,加上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大多數國家選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大幅減少,並且通常不被承認為一獨立國家。但台灣從不曾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而中華民國依其憲法體制宣稱主權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及臺灣地區。由於中華民國目前無法代表中國,因此台獨支持者認為台灣轉而需要成為正常的獨立國家,從而取得平等的國際地位。
歷史
各部落獨立自主時期
這時期的臺灣,由各原住民部落分別統治及管理,如大肚王國、大龜文。周圍海岸地區有一些武裝海商集團、倭寇等聚集,如:1566年3月-1573年的潮州惠來人林道乾、1573年-1575年的潮州饒平人林鳳、泉州人李旦、漳州海澄人顏思齊、泉州南安人鄭芝龍等。
鄭氏時期
鄭氏時期曾在南臺灣建立東寧國,名義上隸屬南明。鄭成功的後代鄭經曰:「遠絕大海,建國東寧,於版圖疆域之外,別立乾坤。」一般認為是最早的「漢人台獨思想」,鄭經並曾向康熙帝提出作為清朝屏藩,不登岸、不剃髮,遵朝鮮例的談判條件。
不過鄭氏於此提出的獨立概念,有其華夷思想的時代背景,以保有台灣漢民族之華夏文明反對滿清之夷狄統治。在鄭氏王朝覆滅後,清廷也曾掀起棄留台灣的辯論,最後因施琅上表《恭陳臺灣棄留疏》以軍事和經濟價值。向康熙曉以利害,台灣方才被清朝納入版圖。
台灣清治時期和台灣民主國
從雍正皇帝旨:「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可知,台灣在康熙之前未被視為中國領土;康熙帝攻下台灣後,方將台灣納入清朝統治。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獨立建省。
部分台灣人民反抗清廷的統治,如爆發朱一貴、林爽文、大甲西社抗清(即林武力事件)、戴潮春等事件,因台閩客不合作,遭受慘烈鎮壓,被史學家稱之為「台灣清治時期民變事件」。
清日甲午戰爭清軍戰敗後,清朝將臺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台灣人民抵抗日軍的接收,於1895年5月25日在擁立當時台灣巡撫唐景崧建立「台灣民主國」。同年10月19日,劉永福總統兵敗內渡;兩日後台南陷落。臺灣民主國僅存150天,最終被日軍剿滅。
台灣民主國雖有獨立之名卻無獨立之實,有資料認為,當時在台清國官員只是在地方士紳的壓力下,為了抗拒日本統治,又避免台灣的武裝反抗與清國扯上關係,才提出獨立建國的主張,其宣言中並主張「恭奉正朔,遙作屏籓」。雖然有部份支持台獨的學者,試著將民主國視為一個「事實」獨立的國家,而將其放在台灣人民從17世紀以來反抗異族統治的脈絡下來解讀。但真正台灣民族意識的萌芽則要到以李秉瑞為首的21年武裝抗日失敗後,林獻堂所領導的臺灣文化協會推動的「臺灣民族」運動。
臺灣日治時期
從最初台灣人民自主抵制日治的台灣民主國,到台灣共產黨提出建立的台灣共和國,當時中華民國各重要人物出於各種考量也提出台灣獨立的主張。
在此時期出現「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的言論。也有直接闡明追求台灣獨立者,如1932年在廣州成立的臺灣民主黨,明文主張民族自決(惟帶有大漢族主義色彩)與臺灣獨立。
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
1928年成立的「台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成立時也提出「台灣民族」的概念,並明確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提出台獨主張的政治團體。台灣共產黨認為台灣人是殖民地革命論當中的弱小民族。序幕是從17世紀荷蘭、西班牙的殖民地佔領。其後,鄭成功征服台灣,奉明為法統,又將中國的封建制度帶到台灣。台灣民族的最初形成,就是在殖民與封建的交織過程中在進行的。之後,台灣又歷經中華民國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而終於在這樣的歷史過程中建立起台灣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連帶感。
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期,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如孫文、蔣中正、毛澤東、周恩來等,出於時局考慮,均主張台灣獨立。1925年「孫中山與台灣」書中轉述孫文的聲明「在台灣的中國同胞,被日本壓迫,我們必須鼓吹台灣獨立,和高麗的獨立運動互相聯合」。1938年蔣中正「抗日戰爭與本黨前途」演講中提到「總理以為我們必須使高麗,台灣恢復獨立自由才能鞏固中華民國的國防」。
1936年毛澤東「紅星照耀中國」談話中提到「如果朝鮮人民希望掙脫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枷鎖,我們熱烈支持他們爭取獨立的戰鬥,這點同樣適用於台灣」。1941年周恩來發表「民族至上,國家至上」演講會中提到「我們同情民族國家的獨立,解放運動,我們不只協助朝鮮與台灣,也同情印度與南亞諸國的民族解放運動」。但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認為是「斷章取義」。
但主張臺獨者在台灣日治時期遭受特別高等警察的監控與迫害,1941年爆發的高雄州特高事件,有不少南臺灣的社會人士遭控訴與英、美、中等日本的敵國勾結,或是企圖與之共謀臺灣獨立而被拘捕與刑求。
戰後兩蔣時期
1943年,中華民國,大英帝國與美利堅合眾國舉行開羅會議,12月1日,三國發布開羅宣言。其內容指出「日本於九一八事變後自中國侵佔的領土(包括旅順、大連租借地)及台灣、澎湖,應歸還中華民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美國政府隨著兩岸局勢與韓戰發展,日本隨後放棄台灣主權、卻沒有指定交給任何一個國家,也因此產生爭議:此稱為台灣地位未定論。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依據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之「一般命令第一號」由中華民國負責在台灣的受降工作。
被視為臺灣獨立理論鼻祖之一與臺灣民族主義思想之重要理論奠基者的廖文奎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已明白公開表示,陳儀奉派接收台灣只是戰勝國的接收,而不是台灣主權的轉移,國民政府統治台灣與麥克阿瑟統治日本一樣,都是臨時性的,臺灣地位仍然未定。
接收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把其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政策實行於台灣。當時台灣的經濟差,又因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不當政策,造成「二二八事件」。事件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的處理方法是,對參與人士採取積極武力鎮壓。儘管二二八事件當時並沒有出現台獨主張,但該事件對台灣人產生獨立想法有重大影響。
二二八事件致使許多原本「親中抗日」人士,轉變為抵制中華民國政府。後來,中華民國政府由於國共內戰失利,撤退至台灣,形成今日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之領土大部分在台灣。此後,中華民國政府進行極度嚴厲的清鄉與持續數十年的白色恐怖特務統治。這些貪腐與高壓的威權獨裁統治引起民怨。
1949年1月15日,美國駐中國軍事代表巴大維(David Barr)將軍聞悉蔣中正有計劃地放棄中國大陸,經營台灣,甚為詫異。....巴大維將軍認為台灣係美軍從日本手中解放出來的。雖開羅會議時有歸還中國的協議,但在對日和約尚未簽訂之前,其主權誰屬,究未有法律的根據。今蔣總統即欲據為已有,作為撤退海空軍的基地,似有潛越之嫌。』
國民黨政府掌權後,許多台灣左派、民主派、自由派知識人士紛紛亡命海外。許多前往海外的台籍知識人士積極尋求台灣的自主獨立,並先後在香港、日本、美國等地組成台灣獨立團體,是為台灣獨立運動主要推動者。如廖文毅於二二八事件後因遭通緝而亡命海外,1948年在香港成立「台灣再解放聯盟」。1951年在東京成立「台灣民主獨立黨」,在1955年組織「台灣共和國臨時國民議會」,1956年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1960年王育德於日本東京成立「台灣青年社」。1967年史明成立「台灣獨立聯合會」,及次年創「獨立台灣會」。
1970年代以後,四個海外獨立運動團體聯合組成,總部設於美國的世界性組織——「台灣獨立聯盟」。
1970年,黃文雄與鄭自才等加入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留學生欲刺殺訪問美國的蔣經國未遂,卻也使後者開始思考正視這個問題。
反蔣氏政權的社會運動隨之而起。在1970年以後隨著中產階級的逐漸茁壯,被國民黨當局戒嚴威權體制壓抑了二十年的台灣島內異議人士透過選舉慢慢集結,在追求民主和本土化的大旗下,和國民黨當局展開抗爭,即「黨外運動」。
1971年,聯合國決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席位,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據美國學者譚慎格,當時的駐台大使馬康衛曾應中華民國外交部次長楊西崑要求,召開秘密會議。楊西崑向美國提議,中華民國改名為中華台灣共和國,由蔣中正以行政命令通令全島進行公投決定台灣前途,並由台灣人民選出制憲會議。楊西崑表示蔣中正不反對此方案,但需要美國表態支持。但美國總統尼克森及其高級顧問基辛格因為正在籌劃北京之行,對此方案不予理會。
1979年元旦,美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斷交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邦交關係。
黨外運動在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迅速發展。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陳文成事件、江南案等及海內外大規模群眾抗議事件接連發生,部分美國參眾兩院議員對台灣的人權狀況表示關切。在此強大壓力下,民主化終於成為主流意識之一,國民黨政府則被迫急速轉型並於1987年宣布解嚴。自1949年5月19日起頒布的戒嚴令,至1987年7月15日起解嚴為止,共持續38年又56天之久。
1989年4月7日,因主張台灣獨立與言論自由而自焚殉道的鄭南榕。
鄭南榕 (1947年9月12日-1989年4月7日)臺灣政治人物、時事評論者,也是臺灣政治雜誌出版者及持不同政見者、殉道者,主張爭取全面言論自由、支持臺灣民主化且致力推動臺灣獨立運動。鄭南榕為日治時期來臺的福州人後裔,與客家籍妻子葉菊蘭定居臺北市,育有一女鄭竹梅。1981年鄭南榕成為自由作家,開始接觸政治議題,並為黨外運動雜誌撰寫文章。
中華民國仍處於動員戡亂時期的1984年,鄭南榕與友人創辦了黨外運動雜誌《自由時代周刊》--(由鄭南榕擔任創辦人、李敖擔任總監、陳水扁擔任社長以及林世煜擔任發行人),大力批評時政,獲得不少社會民眾迴響。之後鄭南榕更以雜誌社為基地,多次發起要求民主化改革的活動,逐漸成為黨外運動的重要人物。而在解除戒嚴後,鄭南榕仍反對當時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一黨獨大政府對於自由思想訴求的壓制,並且多次公開表示支持臺灣獨立運動。1988年,鄭南榕更進一步在雜誌上刊登了許世楷的《臺灣共和國憲法草案》。
1989年,鄭南榕因涉嫌叛亂被傳喚出庭,但他拒絕被警方拘捕。鄭南榕認為臺灣獨立的主張也是《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並表示「國民黨不能逮捕到我,只能夠抓到我的屍體。」隨後將自己關在《自由時代周刊》雜誌社內,並準備汽油,彰顯抵抗意圖;是年4月7日清晨,警方向雜誌社發動攻堅行動時,不願被逮捕的鄭南榕於總編輯室點燃汽油,自焚殉道身亡,享年41歲。
李登輝時期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總統去世,在台灣掌權長達四十年的蔣家統治告終,副總統李登輝依憲法繼任總統。國民黨政府開始釋放政治犯,不再逮捕共產黨員。1980年代,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統一方針,但不為台灣方面所接受。
1986年成立的民主進步黨,在解嚴後逐漸成為台獨運動的主要推動者。1991年民主進步黨在《基本綱領:我們的主張》開宗明義論述:「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此基本綱領之論述常被稱為「台獨黨綱」。黨綱該條第一款末了註明「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的主張,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的程序。
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則表明「台灣主權獨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既是歷史事實,也是現實狀態。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以及符合國際法規定之領海與鄰接水域。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同年李登輝總統提出特殊兩國論,把兩岸關係定義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1995年至1996年間,李登輝總統訪問美國,前往母校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強調「主權在民」的公開演講。江澤民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滿此次訪問,並試圖影響第一次中華民國總統直接選舉結果,而舉行飛彈軍事演習。雙方的一系列舉動,使原本轉趨平靜的兩岸關係轉為緊張,台獨運動主要的抗爭對象遂轉化為海峽對岸的中國共產黨政權及中國國民黨保守派。
現今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主張台灣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人、前台北市市長陳水扁以39.3%得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總統,成功實現政黨輪替,主張台獨、成立僅13年的民進黨首次取得執政權,使台獨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里程,雖然他曾公開宣布「四不一沒有」,但他其後曾提出許多新的方案,包含一中一台,一邊一國,四階段論等主張法理台灣獨立,並主張台灣前途應由台灣人民決定,中國大陸政府強烈反對。
2007年民進黨立委高志鵬於立法院質詢時表示,孫中山、蔣中正生前都多次主張台灣獨立,都是台獨分子,並建議中國國民黨應撤銷孫文和蔣中正的黨籍;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駁斥,高志鵬斷章取義:孫中山當年是主張台灣先從日本的異族殖民統治中先「獨立」出來,最後還是要回歸中國懷抱,獨立只是過程的一部分。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馬英九當選總統,國民黨重新執政,二度政黨輪替,台獨勢力受挫。
2010年,前副總統呂秀蓮論述,與對岸結仇的是中國國民黨,台灣與中國無冤無仇,台灣民眾應有新的、自己的台灣史觀與世界觀。與「九二共識」相對,她提出「九六共識」的主張,「台灣人民於1996年用選票選出總統的那天開始,台灣在事實上及法理上都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整體而言,由於總統直選與國會全面改選的具體民主化進展,以及台灣本省人與外省人已漸融合,台獨運動以和平與理性為主要訴求,絕大部分台灣民眾期待已久的民主政治基本上已於台灣實現,也彰顯了主權在民的自由民主制度和法治人權理念已日益深植兩千三百多萬台灣民眾的思想,確立台灣獨立建國的信念。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民進黨再次敗於國民黨,使得民進黨重新審視對中國大陸的政策。5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台辦提出明確的說法表示:「民進黨堅持「一邊一國」的「台獨」主張,這是他們和我們交往的最大障礙。」,使台獨運動從在內部的對抗,轉變為在外部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國際壓力的運動。學者許介鱗認為中國的統合是自然趨勢,主張台獨的人是「硬嘴巴」,臺灣人容易隨大勢發生改變。中國評論新聞網刊登中國網民文章指稱台獨已經奄奄一息,十個蔡英文也延續不了台獨生命。
2014年,因服貿問題,爆發太陽花學運,其中的起因被認為與台獨思想有關,也源於台灣年輕人對中國的反感。
2015年7月,民進黨召開全國黨代表大會,討論是否「凍結台獨黨綱」的議題。主席蔡英文19日表示,隨著台灣民主化,認同台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認同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國名為中華民國,這與臺灣前途決議文相同,已在民進黨黨綱內。),這樣的事實與狀態,如何去「凍結」?如何去「廢除」?
2015年7月,台中市默契咖啡店老闆陳致豪設計出一款「台灣國護照貼紙」,以「台灣國」3字加英文(Republic of Taiwan,Taiwan本身已在護照上,護照英文意思是中華民國(台灣),中文只有中華民國)遮蔽和取代「中華民國」,用6款具台灣意象的圖樣取代護照上的國徽;對此,中華民國外交部21日指出,在護照封面黏貼紙或改變字樣,可能影響出入境。呼籲民眾勿任意更改或黏貼字樣、圖戳,以免觸法。
歷史上的記載
清朝
《清史講義選錄》康熙十九年(1680年),賴塔《清史講義選錄》招撫鄭經之詞:「台灣本非中國版籍,足下父子自闢荊榛,且睠懷勝國,未嘗如吳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彈丸地,不聽田橫壯士逍遙其間乎?」
《康熙福建通志台灣府》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金鋐《康熙福建通志台灣府》:「台灣府,本古荒裔之地,未隸中國版圖。明永樂間,中官鄭和舟下西洋,三泊此地。以土番不可教化,投藥於水中而去。」
《雍正朝東華錄》1723年(雍正元年)的記載:「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皇考(即康熙帝)聖略神威,取入版圖。逆賊朱一貴等倡亂,占據台地;皇考籌劃周詳,指授地方官員遣調官兵,七日內剿除數萬賊眾,克復全台。」
《大清一統志》乾隆九年(1744年)版本的〈臺灣府建置沿革〉:「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明天啟中,為紅毛荷蘭夷人所據,屬於日本。本朝順治六年,鄭成功逐荷蘭夷據之,偽置承天府名曰東都,設二縣曰天興萬年。其子鄭錦改東都曰東寜省,升二縣為州。康熙二十二年討平之,改置臺灣府屬福建省領縣二。雍正元年又分諸羅置彰化縣領縣四。」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版則刪去「屬於日本」四字。
中華民國時期
1925年孫中山在《孫中山與台灣》表示:「在台灣的中國同胞被日本壓迫,我們必須鼓吹台灣獨立,和高麗的獨立運動互相聯合」。
1936年7月,毛澤東在《紅星照耀中國》表示:「如果朝鮮人民希望掙脫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枷鎖,我們熱烈支持他們爭取獨立的戰鬥,這點同樣適用於台灣」。
1938年4月,蔣中正在《抗日戰爭與本黨前途》中表示:「總理以為,我們必須使高麗、台灣恢復獨立自由,才能鞏固中華民國的國防」。
1941年1月5日,周恩來在《民族至上與國家至上》中表示:「我們同情民族國家的獨立解放運動,我們不只協助朝鮮與台灣,也同情印度與南亞諸國的民族解放運動」。
1947年3月8日,毛澤東向《解放日報》表示:「我們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武裝部隊,完全支援台灣人民反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鬥爭。我們贊成台灣獨立,我們贊成台灣自己成立一個自己所要求的國家。」
戰爭與和平的爭議
(1)第44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年終記者會上表示:「或許『維持現狀』並無法滿足所有涉事者,但這的確保住了和平,也允許讓台灣更成功,包括在經濟上,而台灣人也享有高度自治。」。
(2)台獨人士指出,台獨不是兩岸戰爭的根源,中共侵略的野心才是兩岸戰爭的根源,「統一在戰爭上的風險很可能高於獨立」,因為像過去的國共內戰、八二三炮戰就是兩邊想統一才發生的,所以要避免戰爭,擁有先進武器才是重點。如果台灣武力夠強大,中共會因為得不償失而不願對台開戰;如果台灣軍力不足,則必須期待美國立即出兵協防;而如果台灣直接投降中共,戰爭風險也很大,因為一樣會被當作大國之間的戰爭前線,若解放軍不能保護台灣,將飽受美軍戰火砲擊。如201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楊毅表示,因兩岸遲早會統一,美國賣給台灣的武器遲早都會變成解放軍所有。
(3)學者許介鱗諷刺台獨:「(台灣)獨立建國論者,每每以美國之獨立建國為典範,殊不知美國之獨立建國代價何其高也。蓋白人於美洲開拓新天地,如其電影、小說傳誦,先屠殺並驅趕原住民印地安人,再從非洲捕捉黑人為奴隸役使。換言之,白人捨棄歐洲舊大陸,於美洲新大陸進行慘無人道之『種族大換血』,此為獨立建國之基本條件也;其後,不論拉丁美洲、非洲、亞洲,進行獨立建國者,孰能仿美國耶?自十九世紀以降至今日,從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獨立建國者,不受列強操控而淪為附庸者幾希?」
(4)根據2010年中華民國國防部所進行的國防政策民調顯示,一旦國家遭受威脅和外來軍事衝突時,有76.5%的國人(非軍人)願意為了保衛國家而上戰場;2011年《天下雜誌》針對國民中學以及高中學生進行的調查當中,不願上戰場的比例為44.3%。
(5)2007年6月10日,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舉行記者會提出「和平獨立」與「民主統一」的兩岸和平政策主張,該會執行長簡錫堦說,台灣的統獨議題一直都被泛藍與泛綠聯合壟斷發言,獨派要「民主獨立」,統派要「和平統一」;但獨派沒有說明台獨可能帶來的戰爭疑慮,統派無法在兩岸民主進程中作出解釋,藍綠就陷在虛無的統獨意識形態中;因此,他們提出「和平獨立」與「民主統一」的兩岸和平主張,盼走出藍綠思維。
(6)2008年10月1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陳信行說,台獨人士希望依靠美國武力對抗中國,「幾乎是完全繼承蔣家政權的冷戰位置……這種『獨立』,當然僅僅是把半世紀以來台灣的附庸地位換個名稱而已」。2009年11月8日,台獨人士兼美國律師江建祥說,「看美國人臉色的『建國程序』,這能夠做嗎?不能做」。2016年6月23日,台獨人士廖清山說,美國在軍事和經濟方面老想從台灣獲得利益,美國對待盟邦的態度有如太上皇,台獨難保不會被美國人暗中下手推翻。
(7)2013年5月4日,民進黨前臺中縣縣長廖永來說,搞政治不能只談理想,更要考量現實、甚至是背後的拳頭;台灣人口有6、7成是中產階級,這些人要的是維持現狀的安定生活而不是動亂;台獨基本教義派還停留在街頭抗爭的激烈手段,這會嚇跑一大堆人;而且台獨人士不會創造新議題或新史觀以開拓新路線、爭取更多支持者,只會搞些膚淺的動作,有如義和團,令人遺憾,最終會成泡影。
(8)2016年5月8日,工人國際委員會台灣表示,如果沒有提出一個反對所有帝國主義壓迫的社會主義綱領,台灣國族主義情緒終將被台灣資產階級和美國帝國主義操弄,作為他們開拓新市場和推動台灣軍事化的工具。
(9)2017年4月22日,民進黨前立法委員陳昭南說,他在美國曾與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某位大老激辯「民主」與「台灣獨立」孰重孰輕,他問大老「如果國民黨宣布台灣獨立,但其獨裁法西斯體制毫無改變,你支持或反對」,大老毫不思索即回答「當然繼續反對」,他立即閉嘴,「其實,原來結論就是:台獨只是手段,民主才是目標」;不民主的台灣,即使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也絕非他所願。他說,台灣標舉台獨旗幟,只會刺激13億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凝聚力而產生團結效果;台灣以「民主」為兩岸談判籌碼,必能呼喚出中國人民對民主的期待與追求,也必能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與支持,這才對台灣最有利。
(10)2018年5月19日,中國大陸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旗下的海峽衛視在《今日海峽》節目中公布自製的13張台獨分子撲克牌,包括前總統李登輝;現任總統蔡英文;民進黨人呂秀蓮、蘇貞昌、游錫堃、賴清德;獨派精神領袖的林義雄、史明;親民進黨電視台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民視)董事長郭倍宏;台灣望族辜家的辜寬敏;被視為「激進派台獨」,多次與警方發生衝突的蔡丁貴和現任時代力量立法委員黃國昌。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網」在官方微博上發文稱「這副撲克牌請收好!」,稱海峽衛視是為了「根據這些『台獨分子』的危害」而「精心製作」這份名單,中國網民稱以後就可以「按這份名單抓人」,但也有人擔心這樣會讓台灣年輕人心離大陸更遠。台灣網民則是聚焦在討論台獨的合理性與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