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4-07 12:07:48| 人氣1,5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前世紀的“冷戰”時代史】下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前世紀的“冷戰”時代史】下

暖戰(1979-1985

暖戰一詞指的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開始冷戰的劇烈升溫,在這個時期,美蘇集團雙方的軍事對峙變得更加的明顯。在這個時期,美國政府的冷戰政策由於雷根的上臺而大轉變,從原本的圍堵、緩和轉變明確的對抗,雷根的目標不只是要美國在冷戰中持平,而是要取得勝利。不過,此階段衝突的劇烈,在短短幾年內便造成了整個冷戰局勢的大幅轉變。

蘇聯入侵阿富汗

19784月,阿富汗人民民主黨(PDPA)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在幾個月內,反對其統治的眾多勢力在阿富汗東邊區域發起了反抗活動,衝突很快便升級內戰,由聖戰者形成的遊擊隊對抗政府的軍隊。巴基斯坦政府私下提供遊擊隊眾多的訓練場所,而蘇聯則派遣數千名軍事顧問支援人民民主黨政府。到了1979年中,美國已經開始隱密的支援聖戰部隊。

19799月,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在PDPA的內部政變中遭到部長會議主席哈菲左拉·阿明暗殺和奪權,然而蘇聯對阿明並不信任,於是在197912月以特種部隊暗殺了他。由蘇聯主導的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則在空檔時期擔任總書記,同時蘇聯軍隊開始大量湧入阿富汗以穩定局勢,儘管他們一開始沒有打算要進行長期的戰爭。然而阿富汗的內戰卻沒有因蘇聯的介入而停止,聖戰者在接下來幾年內繼續與阿富汗政府軍和蘇聯進行遊擊戰爭。

卡特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回應則是立刻停止了戰略武器限制談判,並且對蘇聯施加穀物和科技品的禁運,同時大幅增加美國的軍事支出,還聯合其他西方國家抵制了1980年的奧運。他宣稱蘇聯是二戰以來對和平最嚴重的威脅

雷根、柴契爾、推回

早在他成美國總統前四年的19771月,羅奈爾得·雷根便在一次私人對話中透漏他對冷戰的看法:或許有人會說這過於簡化問題,但在我心目中美國對蘇聯的政策很簡單,那就是,我們要贏得勝利,讓他們失敗。覺得這樣如何?。在1980年美國總統選中,雷根擊敗了卡特,承諾將大筆增加軍事預算,並且以硬態度在全世界對蘇聯發起攻勢。雷根和同時期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都高調批判蘇聯和共主義意識形態,雷根還著名的稱蘇聯邪惡帝國,並且預言共主義將會很快被丟進歷史的塵埃之中

當時西方對蘇聯的主流看法是,蘇聯新的一批世代即將來臨,而西方世界必然要跟他們合作。但雷根則主張蘇聯正處於嚴重的經濟危機,他打算借由切斷蘇聯與西方的貿易和科技交流來使這種危機加大。到了1985年,雷根的反共主義態勢形成了所謂的雷根主義,不同於之前的圍堵政策只注重於防堵其他國家轉變主義,雷根的策略是要積極的推翻現有的共主義政府。除了延續卡特執政最後一兩年的政策,繼續支持反蘇聯的阿富汗聖戰士以外,雷根政府也透過中情局,在蘇聯控制下中亞地區的穆斯林多數國家支援反蘇聯的伊斯蘭政治團體,除此之外,中情局還支援反共的巴基斯坦情報單位訓練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對蘇聯發動一場聖戰。

雷根主義的積極反共也將冷戰中很早便被提出但卻沒有任何前任總統徹底實行的推回Rollback)戰略重新擺上臺面,推回指的是透過硬的態勢和政策達成政權更替。推回戰略在朝鮮戰爭和1961年的古巴入侵中被局部的嘗試但以失敗告終,在雷根之前,1953年的東德起義和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曾經使美國政府考慮推回,但最後都因擔心引發核戰而作罷。1983年美國入侵格林伍德將馬克思主義政變形成的政權推翻,成推回戰略最著名的例子,同時也讓莫斯科擔憂美國下一步會針對個國家進行推回。




波蘭團結工會

若望·保祿二世成了反共主義的象徵人物,他在1979年拜訪了他的老家波蘭,引發了波蘭人民在宗上和民族主義上的覺醒浪潮,他對波蘭的影響很可能是後來1981年他遭到刺殺未遂的原因之一。

在波蘭統一工人黨統治下,計劃經濟造成的經濟匱乏、以及長期以來蘇聯式的高壓統治,種種背景造就了團結工會運動在1980831日的誕生。由萊赫·瓦文薩領導的工人自行組成了第一個華沙公約國家中非共黨控制的工會組織,將國內的各種反共勢力聯合起來,以抗議統一工人党的專政。在過程中,美國也透過私下管道提供了相當數量的金錢和其他援助給團結工會。

團結工會對於波蘭統一工人党和蘇聯影響下的共專政形成空前挑戰,到19819月已經有了一千萬會員,等同波蘭工作人口的三分之一。對此沃依切赫·雅魯澤爾斯基在1213日宣佈全國戒嚴,並大幅逮捕團結工會的支持者和領導人。在鐵幕以外的國際社會則譴責波蘭政府的行徑並聲援團結工會,雷根並且對波蘭實施了經濟禁運。在此同時,克里姆林宮的理論家米哈伊爾·安德列耶維奇·蘇斯洛夫則建議蘇聯領導人若是波蘭落入團結工會手中也不要進行干預,他擔心當時已經病入膏肓的蘇聯經濟會經不起美國報復性的經濟制裁。

新一波的軍備競賽

在冷戰的這個階段,莫斯科已經花費25%的蘇聯全國生總額在軍事用途上,而其消費者品和民間的業則停滯不前。蘇聯花在軍備競賽和其他冷戰的活動如太空競賽上的開支對於已經問題重重的蘇聯經濟體制造成嚴重的負擔,在勃列日涅夫統治的最後十年蘇聯經濟都處於停滯的狀態。

蘇聯在國防上的大量開支並不是全部花在軍事上的用途,很大一部分的資金其實是花在雇養蘇聯體制內龐大的名錄職官官僚,這些蘇共官僚在其各自的領域享受龐大的權力和特權生活。蘇聯武裝力量在持有武器數量和種類上都成世界第一,無論現役還是後備軍人的數量也都是世界第一,而其背後則有更龐大的軍事工業複合體支持整支武裝力量。

到了1980年代初,蘇聯已經建立了一個在數量上大幅超過美國的常備軍。然而,蘇聯和華沙軍隊在數量上的優勢卻無法呈現其品質上遠遠落後於西方的問題。相較之下,越戰後的美國則吸收了之前的訓,對美軍進行了各種大幅度的改革,到了1980年代已經轉變全志願役的專業軍隊,同時額外注重部隊的訓練和科技水準,這些改變帶來的驚人成效在後來海灣戰爭裏對抗華沙裝備和戰術思想的伊拉克軍隊中完全展現出來。在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卡特會開始大幅增加美國的軍事預算,而後繼的雷根更是將擴軍作主要的政策目標之一,將國防預算從1981年占國民生5.3%增加到1986年的6.5%,成美國歷史上和平時代國防預算最高的時刻。

雙方的軍備競賽在1980年代初期迅速的白熱化,雷根重新動了之前被卡特取消的B-1槍騎兵戰略轟炸機計畫,同時開始生LGM-118A和平守護者導彈以抗衡蘇聯生SS-18等擁有大量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的洲際彈道導彈。同時美國也在歐洲開始部屬巡航導彈,並且開始了被媒體稱星際大戰的戰略防禦計畫,宣稱將發可以從太空擊落對方彈道導彈的技術。隨著美蘇兩方的緊張局勢升溫,以及蘇聯在東歐部屬準西歐的RSD-10中程彈道導彈,北約決定開始在西德等地部屬MGM-31潘興導彈。潘興導彈的部屬,使得北約擁有可以在10分鐘就將核彈頭投射到莫斯科的能力。

然而儘管雷根的軍備擴張,蘇聯並沒有因此而進一步擴軍,由於其本身已經龐大無比的軍事開銷,加上因中央計畫而效率低落的製造業和農業,蘇聯本身的經濟情況早已自岌岌可危。而在此同時,沙烏地阿拉伯決定增加石油生,而其他非OPEC成員國也增加了石油量,這些因素導致了石油價格在1980年代跌落穀底,以石油輸出主要收入來源的蘇聯也因此大受影響。計劃經濟的失敗、石油價格跌落、龐大的軍事開銷種種因素加起來,使得蘇聯經濟在1980年代形成了嚴重的停滯。

198391日,蘇聯空軍擊落了在庫頁島西海岸的大韓航空007號班機,導致機上269人全部罹難,乘客還包括美國眾議員拉裏·麥唐諾(Larry McDonald),蘇聯因此遭到西方國家的一致譴責,雷根並且稱此事件一場大屠殺。雷根也因此大幅度增加軍事佈署,直到後來他與戈巴契夫達成和解共識止。北約在198311了模擬核武器釋放的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則引發了蘇聯的空前反應,使得華約國家部隊的警戒程度大幅提升,蘇聯領導人還認這可能是美國要發起第一擊核戰的前兆。

在越戰之後,美國民眾對於軍事介入他國紛爭的策略有相當顧忌,雷根政府也因此調以快速、低成本的反叛亂戰術來介入他國的衝突。在1983年美國介入了黎巴嫩內戰、入侵格林伍德、轟炸利比亞、支援尼加拉瓜的反共遊擊隊。雖然雷根入侵格林伍德和轟炸利比亞的動受到美國輿論支持,不過雷根政府對於尼加拉瓜遊擊隊的資金援助後來爆發成了伊朗門事件。

在此同時蘇聯則忙於應付自身的軍事行動,儘管勃列日涅夫入侵阿富汗時以衝突會很快結束,然而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支援下阿富汗聖戰者猛烈的抵抗蘇聯的佔領。蘇聯總共會投入將近100,000人的軍隊以防衛阿富汗的傀儡政權,使得許多觀察者稱阿富汗戰爭蘇聯的越戰,然而,阿富汗戰爭對蘇聯造成的打擊之大卻遠不是越戰可以比較的,因當時整個蘇聯內部早已陷入經濟停滯和體制的衰敗問題。

雷根是第一位曾公開主張共主義將會臺的美國總統,而早在1980年便有一名資深的美國國務院官員預言蘇聯體制的崩解,他認蘇聯的對外侵略只不過是反映出蘇聯體制的種種國內危機就有如的減滅原理一般蘇聯體制只不過是在燃燒自身而非維持其平衡。我們所看到的只不過是在其內部敗壞的同時對外部進行的動作。

 



尾聲(1985-1991

在多年的經濟停滯後,蘇聯黨內新一代的領導人開始浮現,這些年輕的黨員在相對開放的赫魯雪夫時期長大,許多人心中對於體制的改革都暗中抱著期望。儘管歷史學家對其決定性仍抱持著不同的意見,一般都認雷根在1980年代初採取的硬派策略和對蘇聯的各種攻勢大幅加快了蘇聯體制的崩壞,並且迫使蘇聯共黨高層在經歷尤裏·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的短暫任期後,選擇年輕的改革派來領導蘇聯,而非延續勃列日涅夫的路線。

戈巴契夫改革

1985年,於蘇聯共黨內相對年輕的戈巴契夫成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的經濟已經陷入停滯,同時因石油價格的跌落而導致貨幣收入的大減,這些因素逼使戈巴契夫尋求改革的方式來挽救蘇聯。

改革剛開始階段的毫無成效使得戈巴契夫決定擴大體制性的變動,他在19876月宣佈開始進行經濟改革,放鬆對於生配額的限制,並且允許私人擁有商業,同時開始開放外國的投資。戈巴契夫希望以這些改革來將國內的資源從原本花在冷戰上的軍事開支轉移到民間業上。

儘管西方對他改革的誠意一剛開始抱持懷疑態度,戈巴契夫不久便證明他是心要改變蘇聯的路線以拯救惡化的經濟條件,而非要繼續與西方的軍備競賽。戈巴契夫同時實行了開放政策,允許部分新聞自由、減少對異議人士的迫害、同時增加政府機構的透明性。開放政策的目標是了改善共黨高層的腐敗現象、同時減少中央委員會濫用權力。開放政策同時也增加了蘇聯人民與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的接觸,加速了兩國之間的緩和政策。

關係解凍

雷根對戈巴契夫釋放出的軍事和經濟讓步也以善意回應,答應將重新動經濟上的合作討論,並且減少軍備競賽的規模。兩人首先在198511月於瑞士日內瓦見面,在僅有一名口譯員參與的私人會談中,兩人一致同意將兩國的核武庫存遽減50%。兩人第二次的會談在冰島的雷克雅未克行,會中兩人在大多數議題上都達成共識,直到戈巴契夫談到希望美國終止戰略防禦計畫時,雷根對此拒。接著在1987年的第三次會談中,兩人達成協議,簽下了中程導彈條約,將所有帶有核武彈頭、射程在5005,500公里之間的中程地基彈道導彈都給淘汰。

東西方的衝突在1985年之後迅速的降溫,並且在1989年莫斯科的一場會議中,由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和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簽下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到了1990年,蘇聯發現自身對於其他東方集團國家在石油和天然氣的補給加上駐軍的耗費形成了龐大的經濟負擔,除此之外,由於與西方世界的關係改善,也不需要再以這些國家作緩衝區,也因此蘇聯宣佈了辛納屈主義,承諾他們將不會再以武力干預東歐各盟國的內政。

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全面撤軍。而在見識到中國六四事件的後果後,戈巴契夫於1990年同意了讓德國統一。在1989123日,由於冷戰的緩和,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在馬爾他的一場會談上宣稱冷戰已經結束了,在隔年蘇聯還在海灣戰爭中小規模協助美國對抗伊拉克。


東歐劇變

到了1989年,蘇聯的聯盟體系已經到達崩潰的邊緣,由於蘇聯本身改革,而又撤去了原本對其衛星國的軍事支援,華沙公約的共黨領導人開始面臨政治正當性的危機,團結工會等反抗運動迅速的在東歐國家中獲得廣泛人民支持而形成大趨勢。在1989年,波蘭和匈牙利的共黨政府首先被迫開放民主的選。而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東歐,大型的示威抗議則淹沒了共黨領導人的壓部隊。在保加里亞和羅馬尼亞的共黨政權也相繼臺,其中羅馬尼亞的革命則是除南斯拉夫以外唯一以流血形式完成的政權更替。東歐的改變是如此的劇烈,美國政府甚至開始擔心區域的穩定性,例如國務卿詹姆斯·貝克便說美國政府不會阻蘇聯在幫助民主派的前提下介入羅馬尼亞以減少流血。198911月柏林牆的倒塌成了東歐民主浪潮的最高點,象徵了共主義在整個歐洲大陸的全面瓦解,同時也結束了鐵幕對歐洲的分化。1989年的民主浪潮席捲整個歐洲大陸,推翻了所有蘇聯式的共主義政府,包括東德、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里亞等等。1990年兩德統一後,以蘇聯首的華約組織陷入癱

而在蘇聯內部,改革開放則弱化了蘇聯本身與其邦聯國的連結,在19902月,隨著蘇聯本身的解體,蘇聯共黨被迫交出獨佔了73年的國家權力。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新聞和言論自由,加上原本就已經醞釀多年的民族自決意識,也使得蘇聯其下的眾多加盟國一一脫離莫斯科而去,波羅的海三國則完全脫離了蘇聯。

蘇聯解體

剛開始戈巴契夫對待東歐的鬆軟態度並沒有延伸到蘇聯本身,同時蘇聯駐軍也在追求革命的波羅的海三國生了零星的暴力衝突事件。然而,政治局勢的變動之快,使得蘇聯共黨和軍隊內部的保守派對戈巴契夫的不滿不斷增加,最後在19918月發動了八月政變,企圖推翻戈巴契夫並重新建立威權的中央政府。

八月政變並沒有達成政變者預期的目標,反而引起莫斯科人民的集體反抗,並且在伯里斯·葉利欽領導下迅速的被擊敗。政變的結果也畫下了蘇聯的終止符,連俄羅斯都威脅要從已經是空架子的蘇聯邦聯裏脫離。1991128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舒什克維奇以及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在白俄羅斯境內的比亞沃維耶紮原始森林內簽署別洛韋日協議,宣佈三國退出蘇聯,並成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組織取代蘇聯。最後在19911221日,剩下的邦聯國一起成立了獨立國家聯合體,與蘇聯不同的是,俄羅斯領導人稱新的國協的目的只是了要讓蘇聯加盟共和國可以進行一次文明的離婚,同時新的架構也只是一個鬆散的組織,成員國擁有各自的主權。19911225日,戈巴契夫宣佈辭去蘇聯總統一職,蘇聯最高蘇維埃亦在第二天宣佈蘇聯停止存在,世界自此進入後冷戰時代。

相关图片 

影響

軍事支出

冷戰後,俄羅斯大幅度的減少了其軍事開支,同時前蘇聯下的眾多國家在經濟改革的過程中也造成了不少挫折和數百萬人的失業,資本主義改革過程中引發的經濟衰退甚至還比美國在經濟大恐慌中的衰退還要嚴重。俄羅斯經濟在1990年代經歷了一波衰退,直接導致俄羅斯政府於1998年宣佈無法按時償還國債外加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引發了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而俄羅斯經濟直到2000年代的國際油價上漲後才得以恢復。冷戰後由於西方各國未有在政治及經濟協助蘇聯的繼承國俄羅斯轉型,北約在這段時間裏大力東擴,將眾多前東方集團國家收納進北約,導致美俄關係及俄歐關係無法改善,且北約意圖納入獨聯體國家,間接導致了2008年的俄格戰爭和2014年的克裏米亞危機。

冷戰所留下的影響在現代國際局勢上持續存在。蘇聯解體後,世界成由美國擔任超級大國領導者的一元世界。冷戰也定義了美國在二戰後的政治角色,到1989年時美國已經與50個國家結盟,並且在世界各地有526,000人規模的海外駐兵,其中326,000人在歐洲,而130,000人在亞洲(大多駐日美軍和駐韓美軍)。

冷戰同時也是和平時期軍事工業複合體發展的高峰期,同時冷戰中的軍事預算也有大規模的投注在科學的發展上。這種軍工複合體雖然早在19世紀時便已經存在,但在冷戰時成長得最明顯,並且在20世紀對參與各國的社會、政策、和外交關係生深遠的影響。

美國在冷戰年代總共花費了約8兆美元的資金在軍事開支上,總共有將近100,000美國人在朝鮮戰爭和越戰中喪失生命。蘇聯在冷戰中喪失的人命較難估計,而在開支上蘇聯的國防預算對比其國民生則比美國要高出很多。除了兩方在戰場上的軍事傷亡外,在冷戰過程中數百萬人在世界各地代理國的戰爭中陸續喪失性命,尤其是在東南亞。

歐洲大部分國家在冷戰結束後陸續廢除徵兵制,改募兵制。曾經僅有芬蘭、瑞士、賽普勒斯等少數歐洲國家還在沿用徵兵制,但是在俄羅斯於2014吞併克裏米亞後,立陶宛和瑞典先後恢復徵兵制。

政治影響

冷戰後續的影響至今仍沒有辦法輕易消除,在第三世界,許多在冷戰中被激起的經濟和社會上的爭議至今仍沒有平息。而在共黨政府臺後,有些地區則因中央權威消失而出現了新的種族和政治衝突,尤其是前南斯拉夫。在東歐,冷戰的結束使得大量國家開始了一段長時間的繁榮經濟成長,尤其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波羅的海國家,在十幾年內便從前鐵幕經濟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蘇聯解體造就了大量新的自由民主制國家,使得數千萬的人民重享政治自由、宗自由、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權利。另一方面,阿富汗等國家則在脫離權獨立之後成了失敗國家。冷戰造成的台海問題和朝鮮半島分裂問題至今仍然存在,且朝鮮半島問題自2003年朝鮮核子試驗後不斷在升溫,蘇聯解體後的美俄關係也因美國不斷對俄羅斯的打壓而無法改善。從蘇聯獨立的15個國家裏僅有少數位於東歐和高加索地區的國家成民主國家,而大多數前蘇聯國家如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至今依舊處於威權甚至是極權統治之下。

另外,冷戰後續也影響部分採取高壓統治和以軍人主政的美國盟友,使這些國家或地區也開始先後出現民主化的現象,如西班牙王國、葡萄牙共和國、希臘共和國、中華民國、大韓民國、智利共和國、阿根廷共和國和巴西聯邦共和國等國。

“冷戰”的图片搜索结果 

史學

冷戰一詞因蘇聯和美國的戰後對立出現之後,對冷戰的究包括了其根源、發展、和衝突細節等等,都成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及記者之間爭論的主題。歷史學家對於是方應該對戰後的美蘇關係惡化負起責任仍然有主要爭議,同時兩大權的衝突是否可以在某年或某處避免也是討論的焦點。

儘管在學界對於冷戰起源地討論相當複雜而多元,主要的歷史觀可以被分三個主要的學派,這三個用以究冷戰的歷史學觀點分別:正統理論(orthodox)、修正主義理論(revisionism)、以及後修正主義(post-revisionism)。

正統理論將發動冷戰的責任歸咎于蘇聯,認蘇聯在二戰結束時於東歐的擴張是導致冷戰的主因。修正主義則調美國也應該對戰後衝突的爆發負起責任,認美國在二戰結束前便已開始主動的孤立和對立蘇聯。後修正主義則認冷戰的起因更複雜,並且調以更平衡的角度分析冷戰究竟發生了什事。大多數與冷戰有關的歷史學著作都是以三個學派中的其中兩個或全部三個學派作解釋的框架,儘管純粹修正主義的解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棄。

大眾文化

冷戰對期間數十年的大眾文化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核子戰爭和間諜戰等題材,都一直在音樂、電影、小說、電視劇和其他媒體中出現。由於蘇聯體制在文化上的審,官方的宣傳和文化機構往往以誇大現況的穩定與和平作一貫題材,也因此蘇聯文化對冷戰的描寫並沒有如美國一般注重核戰的危險和兩大勢力的對立。而另一方面,美國大眾文化則對於冷戰中的眾多事件,包括紅色恐慌、美蘇的間諜活動、越戰、和核戰爭等題材上生大量的文化品。許多作品是以冷戰直接作背景,其他人則以冷戰中的人事物作架空的靈感來源。

除此之外,冷戰中的雙方也利用各種媒體作宣傳媒介。1951年美國政府製作的知名影片《臥倒並掩護》便企圖宣導民防的念,導民眾如何應對原子彈的攻擊。美國國務院還試著以自由奔放而隨興的爵士樂作展現美國民主文化的方式,在1956年開始定期到蘇聯巡迴表演直到1970年代。除此之外,搖滾樂也對成美國對蘇聯心戰的途徑之一,從自由歐洲電臺、美國之音等電臺向東歐播放的搖滾樂成鐵幕下年輕世代嚮往西方文化和自由的抒發媒介。

芭蕾舞也成美蘇兩國在藝術舞臺上競爭的主要場合之一,兩方都對彼此的國家芭蕾舞團提供了大量的資源,企圖以芭蕾舞來贏得民心。除了芭蕾以外,兩國還在各種棋藝、數學比賽以及逐屆的奧運上不斷較量,也加深了國際上兩國競爭的表像。

“冷戰”的图片搜索结果 
相关图片

相关图片

台長: 幻羽
人氣(1,518) | 回應(0)| 推薦 (7)|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何處無江湖? |
此分類下一篇:【買官賣官價目表,看完驚呆了!】 來源:激流網
此分類上一篇:【當前世紀的“冷戰”時代史】中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