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0-25 10:26:06| 人氣2,1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推薦 1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虞美人》南唐後主--*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命詞,在寫下這首《虞美人》後,宋太宗恨其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而毒死了他。寫的是處於故國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難禁的痛苦。全詞不加藻飾,不用典故,純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過意境的創造以感染讀者,集中地體現了李煜詞的藝術特色。以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愁思不盡,貼切感人。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後主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時候才能完結呢?回首往昔,身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讓人難以忍受,透露出他內心多少悽楚和無奈! 夜深人靜,倚樓遠望,只見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對南唐故國的深深懷念。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詞人在這裏發出的豈止是深沉的歎息,簡直是痛徹肺腑的呼號。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改。儘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已改。這裏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極沉重,傳達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惘。一詞在這裏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發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
是聲情並茂。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

國君,李煜無疑是失敗的;作詞人,他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遣興的工具,發展歌詠人生的抒情文體。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新的語言,運用比、象徵、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情實感。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 前人吊李後主詩雲: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亡國之君,沒有什好說的,可是作一代詞人,他給後人留下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不衰。

這首《虞美人》詞作經過精心結構的,通篇一氣盤旋,波濤起伏,又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結合成諧和協調的藝術整體。在李煜之前,還沒有任何詞人能在結構藝術方面達到這樣高的成就。所以王國維說: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惟李後主降來後之作及水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更主要的還是因李煜感之深,故能發之深,是感情本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國維說得好:後主之詞,所謂以血書者也。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烈,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他的勇氣,是史所罕見的。

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以致使李煜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而李煜《虞美人》不正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李煜(937978),南唐後主。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西元937975年在位,國破降宋。後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卓非凡。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譽“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亦大。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現存詞可確定者三十八首,存詩十六首。 

          

                    《虞美人·聽雨》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是蔣捷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詞人曾爲進士,過了幾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滅亡。他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三個時期,三種心境,讀來也使人悽然。

這首詞作者自己漫長而曲折的經歷中,以三幅象徵性的畫面,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這是一首小令,卻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謂言簡意賅。它以聽雨爲媒介,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因受國亡之痛的影響,感情變得麻木,一任雨聲淋漓,消解了喜怒哀樂……而其深層則潛隱著亡國愁情。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展現的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少年的心,總是放蕩不羈的,年少的時候,不識愁滋味,就算聽雨也要找一個浪漫的地方,選擇自己喜歡的人陪在身邊,那時候是無憂無慮的,沒有經歷人生的風雨,心中有著豪情與壯志,就算憂愁,也只顯得淡雅與悠然,也只是爲賦新詞強說愁罷了。在悠閒與得意中,會爲了春花與秋月而不由發出感嘆: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天遼闊、風急雲低的江上秋雨圖。而一失羣孤飛的大雁。恰是作爲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現的。壯年之後,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東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過只展示了這樣一幅江雨圖,一腔旅恨、萬種離愁卻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描寫的是一幅顯示他的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髮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淒涼,在十餘字中,一覽無餘。江山已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自己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表達出詞人無可奈何的心緒,使其聽雨戛然而止。

蔣捷的這首詞,內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爲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鬢髮星星。結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一任兩個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雖一任點滴到天明,卻也同時難掩聽雨人心中的不平靜。身在僧廬,也無法真正與世隔絕,也不能真正忘懷人生。點滴到天明亦無眠到天明,無靜到天明也。

層次清楚,脈絡分明,是這首詞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慨嘆目前的境況。按時間順序,歌樓中少年寫到客舟中壯年,再寫到鬢也星星的老年,以聽雨爲線索,一以貫之。

相关图片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宋‧蘇軾

                  湖山信是東南美, 一望彌千里。

             使君能得幾回來, 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裏燈初上, 水調誰家唱。

             夜闌風靜欲歸時,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此詞作於西元一七四年(熙寧七年)七月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時杭州太守陳襄(字述古)調任,即將離杭,設宴於杭州城中吳山上之有美堂。應陳襄之請,蘇軾即席寫下了此詞。詞中以白描取勝,緊扣有美堂居高臨下的特點,把景物和情思交織起來,既描繪出杭州形勝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現了陳襄留戀錢塘之意和僚佐們的友情。上片寫攬景興懷,下片寫有美堂上所觀夜景。

上片前兩句極寫有美堂的形勝,也即湖山滿眼、一望千里的壯觀。此二句從遠處著想,大處落墨,境界闊大,氣派不凡。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這兩句反映了詞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時方能重來?何時方能置酒高會?他的惜別深情是由於他們志同道合。據《宋史·陳襄傳》,陳襄因批評王安石和論青苗法不便,被貶出知陳州、杭州。然而他不以遷謫爲意,平居存心以講求民間利病爲急。而蘇軾亦因同樣的原因離開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雖無術,心則在民。他們共事的兩年多過程中,能協調一致,組織治蝗,賑濟饑民,浚治錢塘六井,獎掖文學後進。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確實做了不少有益於人民的事。此時即將天隔南北,心情豈能平靜?

過片描寫華燈初上時杭州的繁華景象,由江上傳來的流行曲調而想到杜牧的揚州詩,並把它與杭州景物聯繫起來。想當年,隋煬帝於開汴河時令制此曲,制者取材於河工之勞歌,因而聲韻悲切。傳至唐代,唐玄宗聽後傷時悼往,悽然泣下。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揚州》詩中寫道: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風行民間。這種悲歌,此時更增添離懷別思。離思是一種抽象的思緒,能感覺到,卻看不見,摸不著,對它本身作具體描摹很困難。詞人藉助燈火和悲歌,既寫出環境,又寫出心境,極見功力之深。

結尾兩句,詞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綠清澈,生動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輝、碧光如鏡的夜景。走筆至此,詞人的感情同滿江明月、萬頃碧光凝成一片,彷彿暫時忘掉了適才的宴飲和世間的紛擾,而進入到人與自然融爲一體的美妙境界。這裏,明澈如鏡、溫婉靜謐的江月,象徵友人爲人高潔耿介,也象徵他們友情的純潔深摯。

此詞以美的意象,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詞中美好蘊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與外界景物發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詞人自我情感的象徵。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靈深處縷縷情思的閃現。

                        


                      《虞美人》北宋‧晏幾道

                   飛花自有牽情處,不向枝邊墜。

               隨風飄蕩已堪愁,更伴東流流水、遇秦樓。

                    樓中翠黛含春怨,閑倚闌干遍。

               自彈雙淚惜春紅,暗恨玉顏光景、與花同。

 

詞中以淺近而摯的語言,迴旋往復地抒寫了詞人心中短暫的歡樂和無法擺脫的悲哀,寄託了詞人在落拓不堪的人生境遇中對於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身世浮沉的深沉感慨。詞中著意刻畫的女子形象,隱然蘊含作者自傷幽獨之感。

晏幾道字叔原,號第七子。生卒年未詳,或雲當在10301106間。他雖然出身宦門,卻不願趨炎附勢,隨俗俯仰,固守孤傲耿介之本性,因而仕途偃蹇。曾監許田鎮,遷乾寧軍通判、開封府推官。後退職家居。詞擅小令,多寫人生聚散與愛情離合之悲歡,情韻淒婉,文辭清麗。有《小山詞》。
 

 


            《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清‧納蘭性德

                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

           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痕涴。

           憶來何事最銷魂,第一折技花樣畫羅裙。

 

這詞的前兩句叫人讀來搖心動魄,後兩句詞意陡轉,道破這原是記憶中的美妙而已,現在已經是別後淒涼,悽清幽怨到讓人不堪承受了。下闋緊承上闋詞意,將失意一傾到底,用詞精美婉約,然悽愴詞意並未因此而消減,依然辛酸入骨。容若此詞和後主詞還有一點相似,就是不過多的藉助外景,而選擇用白描的手法深入內心,感情懇切,用詞清淨。

江淹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是怎樣難以排遣的離愁別緒讓人憔悴?半生已經孤零零地渡過,思念卻未消減。淚水卻依舊會毫無節制地濡出來,沁溼了枕頭。想來,餘生活著也只是爲了生長繁衍重複延續這種孤獨。與她離別不過數年。容若卻覺得半生已過,心態一老如斯,這種蒼老是行在曠野中劈頭一道閃電,迅疾猛烈瞬間經年。

憶來何事最銷魂,第一折技花樣畫羅裙。蘭心惠質的女子,不屑用外面的庸脂俗粉,而別出心載的用山水畫的折枝技法,在素白的羅裙上畫出意境疏淡的圖畫。

  

細賞這幾首《虞美人》詞,再回首看看當今的國家局勢,又一首《虞美人》了得!諸行者──請安住在每個當下!好好參修 

台長: 幻羽
人氣(2,121) | 回應(0)| 推薦 (1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塵弦禪音 |
此分類下一篇:※花開謝,歲月流──※
此分類上一篇:【納蘭詞的秋】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