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0-03 03:25:15| 人氣1,2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歷史─4】

推薦 1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歷史─4
 

遼國

遼由契丹族建立。契丹與秦漢時的東胡、魏晉南北朝的烏桓、鮮卑有著淵源關係,遊牧於遼河流域。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衰微,突厥也被回鶻取代,契丹趁機發展,9世紀後期日益大。契丹軍事首領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07年推翻了聯盟首領遙輦氏,任契丹部落聯盟首領。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稱帝建元,即遼太祖,都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成中原最大威脅。公元944年南下中原,946年陷開封,滅後晉,947年改國號大遼。遼末政治腐敗,完阿骨打建金抗遼。遼天祚帝率兵親征,在護步答岡(今黑龍江五常市以西)大敗,金朝連連告捷,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燕京)析津府相繼陷落。公元1125年金太宗俘虜遼天祚帝,遼亡。立國凡二百一十年。

西夏

党項融合了鮮卑與羌兩個民族,原先居住在今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向外擴展、遷移,其中遷到夏州(今陝西橫山縣)一部叫「拓跋部」,受唐朝賜姓李。宋朝建立後,勢力逐漸壯大,向遼朝稱臣請婚,遼冊封李繼遷夏國王,從此與遼結成角之勢,困擾宋朝。李德明(李繼遷之子)之子李元昊繼位後,不斷開拓疆土,於1038年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都中興府,統一河西地區,先後在戰爭中迫使宋遼兩國與其議和,此後西夏採取依遼和宋的政策,換取了幾十年的和平。

夏崇宗時期金國興起並一滅掉遼國、北宋,西夏向金國稱臣,趁機大幅擴張領土,奪取宋遼故土,進入盛世時期。西夏末皇室內部一再出現爭奪皇位的事件,在蒙古帝國的威脅下,搖搖欲墜。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大軍圍困中興府達半年,西夏末代統治者帝晛於公元12276月向蒙古投降,西夏亡。立國一百九十年。

金國

即隋唐時的黑水靺鞨。五代時臣服於契丹。其中一部--部,於11世紀初定居在黑龍江的支流阿什河流域,勢力日漸大,吞併了女各部。完部首領烏古乃死後,各部落分崩離析,爭不斷,完部聯盟長完盈歌、國相完撒改、盈歌之侄阿骨打重新統一,奠定此後金國基礎。阿骨打繼任聯盟長後,獲悉遼國內部虛弱的消息,於1114年起兵反遼,先後攻下寧江州、出河店、賓州、咸州等地。遼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完阿骨打稱帝,建國大金,都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南白城子)。

公元1125年滅遼。滅遼後,金國將矛盾指向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金軍南下,十二月陷燕京,次年正月兵臨開封。靖康元年八月再次南下,於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陷開封,俘虜徽欽二帝北去,北宋亡。南宋建立後,金國加緊統一步,但在黃天蕩之戰中受挫,城之戰大敗,此後宋金雙方都未有突破,金世宗即位後,30年中不再發動戰爭,女逐漸腐敗,戰力下降,宣宗時,有所謂貞祐之亂,盜賊滿野。

蒙古滅西夏後,矛頭指向金國,於公元1211年大攻金,迫近中都燕京(今北京),金軍雖有「震天雷」、「飛火槍」等新式武器,但當時政治腐敗,將領毫無志,於野狐嶺戰役、澮河堡戰役、縉山戰役中大敗,主力被全殲,被迫求和。

公元1214年,金宣宗避敵鋒芒,由中都遷都南京(今開封)。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佔領中都,黃河以北之地盡蒙古所有。窩闊台繼位後,分南北兩路攻開封,金哀宗逃往歸德、蔡州。宋理宗端平元年、金末帝天興三年(公元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亡。立國一百二十年。

14世紀元朝與四大汗國總疆域的地圖,其中西亞深灰色部分後來的帖木兒帝國。 

元朝的大一統 建國與統一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於斡難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國。當時蒙古的宗主國金朝,由於金朝與其盟國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12278月攻滅西夏,12343月攻滅金朝,完全領有華北。在西方,蒙古先後發動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


1259年元憲宗蒙哥於征伐宋戰爭去世後,12605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蒙漢大臣的擁立下於開平(後稱上都)自立蒙古皇帝,年號中統。忽必烈登基後不久,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忽里勒台大會,被阿速台等宗王和大臣選立蒙古大汗,並獲得欽察、察合台與窩闊台汗國的支持。

忽必烈汗了成中國皇帝而推行漢法,主要內容有改元建號,1267年忽必烈汗遷都燕京,並命劉秉忠興建大都城。1272年改大都(突厥語稱汗八里,帝都之意),將上都作陪都。12711218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大元,建國元朝,即元世祖;1260年設立中書省,1263年設立樞密院,1268年設立御史台等等國家機構;設置大司農並且提倡農業;尊孔崇儒並大力發展儒學等推行漢法的政策。然而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後形成蒙漢兩元政治。


大蒙古國(蒙古帝國)時期

出生與成長

成吉思汗十年八月二十八日(1215923日),忽必烈生於漠北草原。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與正妻唆魯禾帖尼所生的嫡次子(蒙哥是嫡長子,旭烈兀是嫡三子,阿裏不哥是嫡四子)。忽必烈長大後,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撫下。忽必烈年少有大志、重視漢地的治理,早在1244年,年輕的忽必烈便招攬了搜羅了各方的文人、儒生、舊臣等,形成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幕僚團。

受到重用

125171(農曆辛亥年六月十一日),忽必烈長兄蒙哥經忽裏台選大蒙古國大汗(於1264年被忽必烈追尊元憲宗),即位後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負責總領漠南漢地事務。忽必烈在這段時間內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如劉秉忠、許衡、姚樞、郝經、張文謙、竇默、趙璧等等,並提出了行漢法的主張。儒士元好問和張德輝還請求忽必烈接受大宗師的稱號,忽必烈悅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學,聖度優宏,開白炳,好儒術,喜衣冠,崇禮讓。

1252年六月,忽必烈前往草原覲見蒙哥汗,奉命率軍征雲南地區的大理國,繼續進攻南宋作跳板。1253年八月,忽必烈率軍從陝西出發,於125412日(農曆十二月十二日)攻克大理城,國王段興智投降,大理國滅,雲南地區入大蒙古國版圖。1256年,段興智前往漠北和林皇宮覲見蒙哥,被蒙哥任命大理總管,子孫世襲。從1254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滅大理國,到1382年駐守雲南的元朝梁王把剌瓦爾密兵敗自殺、大理總管段世戰敗歸降明軍,蒙古族建立的政權統治雲南地區長達128年。

1256年夏天,蒙哥以南宋扣押蒙古使者理由,正式宣佈了攻擊南宋的意向,並佈置了三路大軍,親自率領西路軍,以忽必烈中路軍統帥。忽必烈率軍抵達河南汝南,繼續向南宋進發,並派命楊惟中、郝經宣撫江淮。125993日(農曆八月十五日),忽必烈統領中路軍渡過淮河,攻入南宋境內,隨後一路向南,在湖北開闢新的戰場,進攻長江中游的鄂州。

1259811,蒙哥在四川合州釣魚山病逝。1259919日,在四川的忽必烈異母弟末哥派來的使者向忽必烈宣佈蒙哥去世的消息,並請忽必烈北歸參與忽裏台大會,以便爭取汗位繼承權。忽必烈則認吾奉命南來,豈可無功遽還?於是進攻南宋,並多次獲勝,後來,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報,阿裏不哥已經派阿藍答兒在開平附近調兵,脫裏赤在燕京附近徵集民兵,催促忽必烈早日北還。12591117日,儒臣郝經上《班師議》,陳述必須立即退兵的理由,堅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決心。

忽必烈聲稱要進攻南宋首都臨安,留大將繼續對鄂州的圍攻,增加對南宋的軍事壓力,元憲宗九年閏十一月二日(12591217日),南宋丞相賈似道派使者請和,約定南宋割地求和,並且送歲幣,忽必烈於是在當日撤兵北返,元憲宗九年閏十一月二十日(126014日),忽必烈率軍抵達燕京(今北京市),解散了脫裏赤徵集的民兵,民心大悅。忽必烈率軍在燕京近郊駐紮,度過整個冬天,並積極和諸王聯絡,準備在1260年春天召開庫力台大會,行登基大典。

自立

元世祖忽必烈在庚申年(1260年)農曆四月發佈的漢文《皇帝登寶位詔》,在即位詔書中,忽必烈自稱,稱他的哥哥大蒙古國第四任大汗蒙哥(1251—1259年在位)先皇。此即位詔書節選自元英宗時期元朝官修政書《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簡稱《元典章》),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元刊本之影印本。《皇帝登寶位詔》全文之後的詔書元世祖忽必烈在中統元年(1260年)五月發佈的《中統建元詔》,建年號中統

庚申年三月二十四日(12605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大臣擁立下於自己的封地開平(後稱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北石別蘇木)自立大蒙古國皇帝(即蒙古帝國大汗的漢語稱謂),庚申年四月四日(1260515日),忽必烈發佈稱帝的即位詔書《皇帝登寶位詔》,在詔書中,他自稱,稱他的哥哥元憲宗蒙哥(1251—1259年在位)先皇

中統元年五月十九日(1260629日),忽必烈發佈《中統建元詔》,正式建年號中統

庚申年(1260年)農曆四月,其弟阿裏不哥在哈拉和林城西按坦河被部分宗王和大臣擁立大蒙古國大汗。幼弟阿裏不哥與忽必烈此發動戰爭爭奪汗位,雙方戰爭時斷時續,一共持續了四年之久。忽必烈于庚申年三月二十四日(126055日)自立汗,又稱漢文的皇帝,以招攬漢族知識子歸心,一部分漢族知識子果然對此表示贊許,讚美忽必烈以正立,一時豪傑雲從景附,全制本國,奄有中夏,挾輔遼右、白、樂浪、玄菟、穢貊、朝鮮,面左燕雲、常代,控引西夏、秦隴、吐蕃、雲南,則玉燭金甌,未玷缺。藩牆不穴,根本固,倍半于金源,五倍於契丹。

1260年忽必烈稱帝后,控制了漠南草原,以及原金朝和西夏故地,吐蕃,雲南,西域東部等地區,對阿裏不哥實施經濟控制。阿裏不哥控制的則是漠北草原和西域西北部地區,面對匱乏的物資最終無以繼。1264年忽必烈最終迫使阿裏不哥投降,完全控制蒙古帝國的東部、原本屬於大汗直轄領地的大部分地區。阿裏不哥歸降忽必烈後,忽必烈赦免了他和跟隨的諸王,只是處死了他的眾多謀臣。。阿裏不哥失敗後鬱鬱寡歡,於1266年去世。

1264821(忽必烈中統五年七月二十八日)阿裏不哥投降後,忽必烈實際管轄的政治版圖包括(古今地名對照):中原地區(位於長城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北地區(包括整個黑龍江流域)、朝鮮半島北部、漠南漠北蒙古草原全境(內蒙古和外蒙古地區),西伯利亞南部地區、西域大部分地區(今新疆東部和南部)、吐蕃地區(包括今海、西藏、四川西部等地)、以及雲南地區等地。

至元元年八月十六日(126497日),忽必烈發佈《至元改元詔》,取《易經》至哉坤元之義,改中統五年至元元年

完善官制

庚申年四月初一日(1260512日),忽必烈立中書省,以中書省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以王文統平章政事,張文謙中書左丞。

中統四年五月六日(1263613日),忽必烈立樞密院,以樞密院中央最高軍事管理機關,以燕王金守中書令,兼判樞密院事。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立總制院,以總制院統領全國宗事務並管轄吐蕃地區,以國師八思巴領之。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書省右丞相桑哥認總制院職責重大,故向忽必烈奏請根據唐朝時期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者的緣故,改名宣政院。忽必烈同意,並任命桑哥和脫因宣政院使。

至元五年七月四日(1268813日),忽必烈立禦史台,以禦史台最高監察機關,以右丞相塔察兒御史大夫,以張雄飛侍御史。

元朝時期

建立元朝

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1218日),因劉秉忠之勸,忽必烈發佈《建國號詔》,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立大元國號,其自身亦從大蒙古國皇帝(大汗)變大元皇帝,元朝正式建立。

統一中國

元軍延續自1268年秋天以來的攻勢繼續圍困襄陽,將襄陽和樊城分隔開來,至元十年正月九日(1273129日),在回回炮的助攻下,元軍將領阿裏海牙攻克樊城,襄陽徹底成孤城,元世祖降詔諭襄陽守將呂文煥,阿裏海牙親自到城下勸降呂文煥,保證呂文煥和城中軍民的安全,呂文煥猶疑未決。於是阿裏海牙和呂文煥折箭誓擔保,呂文煥感泣,至元十年二月二十四日(1273314日),呂文煥和兒子出城投降,歸順元朝。元軍經過接近五年時間包圍,最終取得襄陽。但是以後的進展則相當順利。

至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1274720日),忽必烈向行中書省及蒙古、漢軍萬戶千戶軍士發佈問罪于宋的詔書《興師征南詔》。

至元十一年(1274年)農曆七月,忽必烈發佈《下江南檄》,派伯統率大軍討伐南宋,並告誡伯要學習曹彬不殺平江南。伯後來取臨安,的確做到了忽必烈的要求。

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127624日),伯率領大軍攻陷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宋恭帝派遣使者給元軍統帥伯奉上傳國玉璽和降表,在降表中宋恭帝忽必烈上尊號大元仁明神武皇帝,元軍俘虜5歲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后,以及南宋宗室和大臣,滅南宋,元朝成全國性政權

至元十三年二月十一日(1276227日),忽必烈發佈《歸附安民詔》,詔諭江南一帶新附府州司縣官吏士民軍卒人等,穩定江南社會秩序,安定江南士人和百姓之心。

逃離臨安的部分大臣陸秀夫等人,先後扶持宋端宗,宋帝昺,建立海上流亡政權,在東南沿海一帶繼續和元軍對抗。至元十六年二月六日(1279319日),在厓山海戰中,元軍將領張弘範擊敗南宋海軍,南宋丞相陸秀夫挾8歲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不少後宮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宋史》記載七日後,十余萬具屍體浮海。南宋殘餘的最後一支抵抗力量選擇了慘烈的終結,至此,元朝統一海內,結束了中國自安史之亂以來520多年的分裂局面。

年及逝世

1281320,忽必烈愛妻察必皇后去世。128615日,皇太子金去世,連續幾年的時間裏,愛妻和愛子的先後去世,使忽必烈悲痛不已。此外,忽必烈年飽受肥胖與痛風病痛之苦。過度酒也損害了他的健康。

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294218日),忽必烈於大都皇宮紫檀殿去世,享年79歲,在位35年。忽必烈葬于起輦穀。


忽必烈去世後,在顧命大臣伯等人的擁戴下,其孫鐵穆耳於1294510日在上都繼承皇位,是元成宗。1303年,元成宗與西北諸王達成和議,西北的四大汗國重新承認元朝的宗主國地位。

元世祖雖然於爭奪汗位戰爭獲得蒙古大汗的汗位,並且最後成皇帝,但由於汗位取得不合法與崇漢法,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國有三國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國完全解體。最後引發窩闊台系的海都出兵爭奪汗位,造成漠北地區動盪不安,史稱海都之亂。

12793月,張弘范在崖山海戰攻滅南宋,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統一中國,結束自燕雲十六州割讓以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元朝周邊一些國家或地區(包括高麗、安南、占城、緬甸)臣服,加入元朝的朝貢關係。

中期的統治

1294年元世祖駕崩,元成宗繼位。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時期的成憲,任用其侄海山(答剌麻八剌之子)守和林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亂,並且下令停止征討日本與安南。在內政方面專力整頓國內政治,減免江南部分賦稅。然而,由於元成宗過度賞賜,入不敷出,使國庫資財匱乏。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海山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發動大都政變。元武宗因愛育黎拔力八達有功,冊封他皇太弟(即未來的元仁宗),相傳武宗系與仁宗系交替稱帝,即武仁之約。元武宗時期,加封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並給予孔子的家族與弟子一些稱號。了解決元成宗時期的財政危機,元武宗設置常平倉以平抑物價,下令印製至大銀鈔,然而反而使銀鈔嚴重貶。此外他將中書省宣敕與用人權劃歸給書省。1311年元武宗逝,由皇太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元仁宗,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繼承帝位。

元仁宗力圖改變元武宗時造成的財政枯竭、政制混亂的局面,他推行「以儒治國」政策,並且減裁冗員、加中央集權以整頓朝政。其子元英宗繼續實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國、加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的政策,並於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1323年英宗在上都以南的南坡被刺殺,史稱南坡之變。守和林的也孫鐵木兒率兵南下,殺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並稱帝,即泰定帝。

泰定帝於1328年七月崩於上都,七歲的阿速吉八帝,是天順帝。而守大都的燕帖木兒與伯擁立周王和世於漠北、懷王圖帖睦爾於江陵,同年圖帖睦爾先至大都繼位,是元文宗。燕帖木兒率軍攻入上都,天順帝不知所終。隔年和世於漠北和林稱帝,即元明宗。元文宗放棄帝位,派燕帖木兒迎元明宗繼位,並且被立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兒毒死元明宗,復位元文宗,改元天曆,史稱天曆之變。

1333年元文宗去世後,僅七歲的明宗次子懿璘質班帝,是元寧宗。但元寧宗僅在位不到兩個月即去世,不久後燕帖木兒也去世。元明宗的長子妥歡貼睦爾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從靜江(廣西桂林)召回並立帝,是元惠宗。元朝長期處於繼承權問題、貪、權臣擅政的惡習,使得政治總是無法上軌。這種不穩定的朝廷如果又遇到天災人禍的干擾,往往導致國家的覆沒。元朝後期,特別是1340年代中後期至1350年代期間,乾旱、瘟疫與水災時常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紅巾軍的起事,民變揭開元朝滅亡的序幕。

民變與滅亡

元廷派兵壓各地紅巾軍,丞相脫脫親自率軍南下攻陷徐州芝麻李軍,一度壓制民變軍。然而脫脫在1354年南攻高郵張士誠軍之際,被元廷大臣彈劾而功虧一。徐壽輝部最後分裂成兩湖的陳友諒與四川的明玉珍。兩淮郭子興的部下朱元璋於1356年以南京根據地開始擴充地盤;1363年與據有兩湖的陳友諒作戰,最後於鄱陽湖之戰獲得勝利;1365年占領兩湖後於同年冬東進攻打據有江蘇沿海的張士誠;1367年平定張士誠後,繼續南下壓制浙江的方國珍,至此江南無一人反抗朱元璋。另外,福建於1357年至1366年間發生色目軍亂,史稱亦思巴奚兵亂。

與此同時,元朝在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等率領元軍反擊北方紅巾軍,1363年北方紅巾軍最後在安
之役中敗給降元後的張士誠,劉福通戰死,韓林兒南下投奔朱元璋,隨後被殺。朱元璋統一江南後於1367年下令北伐,他派徐達、常遇春率明軍分別攻打山東與河南,並且封鎖潼關以防止關中元軍進援中原。明軍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史書稱此元朝結束之年。然而元廷仍在上都,往後史書稱之北元。而明廷認元惠宗順天明命,諡號元順帝。

 

時期

明朝建國與統一

元朝末期,官員貪,朝政腐敗。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賦稅,大量濫印新鈔「至正寶鈔」,隨之生的通貨膨脹加上荒災、黃河泛濫等天災使得民不聊生。1351年元順帝派賈魯治理黃河,徵調各地百姓二十萬人。同年五月,白蓮韓山童與劉福通煽動飽受天災與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建立紅巾軍,據有河南與安徽等地。紅巾軍與各地義軍陸續起事,勢力擴張到華中、華南地區。隔年,紅巾軍的郭子興聚眾起義,攻占濠州(今安徽鳳陽)。

不久,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之後,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領集慶(今江蘇省南京市),改名應天府,並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一塊立足的基地。經過幾年努力,其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1363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被消滅。1367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率軍攻下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市),滅張士誠,同年又消滅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

1368年正月,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即明太祖,年號洪武,明朝建立。同年攻占元大都,元朝勢力撤出中原,在全國的統治結束。之後1371年消滅位四川明玉珍勢力,1381年消滅據守雲南的元朝梁王。最後,於1388年深入漠北進攻北元。


前期的鞏固

明太祖洪武帝即位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通過屠殺功臣、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方式加皇權,並且分封諸子王,以加邊防,藩皇室。諸王之中,以北方諸王勢力較,又以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1398年洪武帝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建文帝。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君側,靖內難」藉口起兵反叛,最後迂迴南下,占領京師,是靖難之變。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繼洪武之治,明成祖、明仁宗與明宣宗相繼興起永樂盛世與仁宣之治,這是明朝的興盛時期之一。永樂帝出擊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明成祖之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明成祖安撫東北女各部,在歸附的海西女(位於松花江上游)與建州女(位於松花江、牡丹江之間)設置衛所,並派宦官亦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1407年亦失哈在黑龍江下游東岸奴兒干地方(元朝征東元帥府舊地)設置奴兒干都司。


1405年開始派宦官鄭和下西洋,向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制,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鄭和船隊足跡遍布東南亞與南亞地區。其規模空前,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1405年明成祖將北平改名北京,1421年遷都。因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永樂盛世。但是明成祖同樣對異議者大肆殺戮,諸如黃子澄、齊泰等明惠宗舊臣等都被殺。

明成祖駕崩後,其長子明仁宗,年號洪熙。洪熙帝即位時47歲,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寬行省獄,力行節儉。明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明宣宗,年號宣德。宣德帝基本繼承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並讓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明宣宗同樣熱愛美術,有畫作傳世。但是,其執政期間也並非毫無弊端。由於明宣宗喜好養蟋蟀(古名「促織」),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促織天子」。同時,宣德帝打破洪武帝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規矩,一些太監如王振等人開始干政,明中葉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歲的朱祁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

危機與改革

1440年後,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1449年,明英宗朱祁於北伐瓦剌時在土木堡戰敗被俘,雖然瓦剌軍在北京保衛戰時被打敗,但明朝從此不再像永樂、洪熙、宣德般的繁盛,開始衰落,疆域不再擴張,並加邊防及修築明長城。

明英宗被俘,皇位空缺,瓦剌利用手上的肉票皇帝,不斷向明朝勒索金銀。權臣于謙立英宗之弟明景帝即位,抗擊瓦剌。瓦剌見手上的英宗已經成無價的太上皇,於是答應英宗返國的要求。

英宗回到北京後,被親弟景帝嚴密監視,但數年軟禁中的他在1457年發動奪門之變復辟,改元天順,他成明朝唯一一個使用兩個年號的皇帝。

英宗之後的成化帝早年勤政,後期寵信萬貴妃與宦官汪直,罷黜汪直後,國勢可。成化帝死後,其子弘治帝勤於政事,開創弘治中興,死後由正德帝繼位,正德帝沉湎於聲色犬馬,不理國政,造成叛變頻繁。正德帝無子,死後由宗室嘉靖帝繼承,嘉靖帝早年勤政,期迷信方士道,政治日益貪腐敗。在正德與嘉靖兩帝之間,先後宦官劉瑾,內閣首輔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之間,內閣與宦官的政治爭,明朝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

隆慶帝和萬曆帝初期,在內閣首輔高拱和張居正及宦官馮保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國勢鼎盛,此時銀錢透過國際貿易流入中國,明朝經濟達到全盛。萬曆年間,日本太閤臣秀吉發動朝鮮之役,使明朝投入大量的兵力與軍費去剿日軍,國力因而消耗甚烈,但使朝鮮重新處於明朝的控制。其後而明神宗因怠政而不上朝理政,政治日益腐化。 

衰敗與滅亡

明光宗由明神宗手上接過天子的寶座,卻在一個月間突然駕崩,由其子天帝繼承皇位。天帝熹宗喜歡木匠工作,任用宦官魏忠賢來分擔朝廷的業務,魏忠賢與其手下的閹黨把持朝政,造成東林黨爭,政治更加腐敗,國勢更衰。

熹宗之弟明思宗即位後,消滅閹黨,力圖振作,但由於明朝末年行政混亂及嚴重自然災害,明末民變終於爆發。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縊身亡,歷二百七十七年的明朝滅亡。

明朝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女人(後來的滿族)在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父子帶領下開始興盛起來,與明朝抗衡。明督師孫承宗、袁崇煥修築關寧錦防線,抵禦女人,取得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的勝利,並擊退圍攻北京的女兵馬。1630年,大河之戰後,明朝遼東勢力衰落,關寧錦防線開始瓦解,女人曾五次突破長城攻打北京。女人終於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朝。

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帝,史稱南明,最終因實力不足及政治內鬥為滿所滅。

明朝舊臣鄭成功從建沿岸廈門和金門南撤到台灣,並驅逐那裡的荷蘭殖民者,成功占領台灣。鄭成功死後,他的孫子鄭克塽投降軍,朝將台灣入中國版圖。

朝攝政王多爾袞成功迎順治帝入關,順治在北京天壇圓丘行祭天之禮,祝文宣佈受天命、建王朝,名稱仍用大國號,並將首都遷到北京。
  

朝興起與統一

明朝萬曆初年,董山的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王杲叛亂由攻滅王杲與其子阿台,然而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死亡。1586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指揮使作補償。

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後陸續併吞各部,並與漠南蒙古友好。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國稱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即興京,今遼寧新賓)。建州女國力日盛,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稱汗立國。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由起兵反明。努爾哈赤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占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努爾哈赤最後於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敗,不久逝世。

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爭後繼位。皇太極即位之後,針對努爾哈赤時期的社會矛盾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天聰新政」。還繼續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設立理藩院管轄蒙古等地事務。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族名滿族,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年號崇德,國號。隨後成功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漠南蒙古歸附朝。另外,皇太極親征朝鮮並使朝鮮成的藩屬。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1643年皇太極病死,在其長子及多爾袞妥協後,第九子福臨繼位,是順治帝。

1644年,吳三桂引兵入關,朝將首都遷到北京,朝入主中原。從軍入關到其後的數十年時間內,朝陸續消滅了農民軍、南明和明鄭等勢力,統一了全國。後來廷實行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前期的盛世

1661年順治帝逝世,其子8歲的康熙帝即位,1669年始親政。三藩之亂於1681軍攻入雲南後結束,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繼位,明鄭因內亂不斷導致不少將領降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台灣。施琅占領澎湖,逼近東寧(今台灣台南),鄭克塽率領大臣降,至此明鄭亡。

朝平定三藩後進入康雍乾時期,這段時期是朝發展的高峰時期,稱康雍乾盛世。康熙帝政寬仁,留心民間疾苦,在他親政不久後,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受康熙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以及外來農作物的引進等影響,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後任用靳輔和于成龍治理黃河與大運河。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安定社會秩序,他頒行十六條聖諭,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誡民。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煦等人打探地方物價、人民收入與官紳不軌之事,並以密褶奏報。此即密折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時期趨於完善。康熙帝重視對漢族士大夫的優遇,他多次辦博學鴻儒科,創建南書房,並且向來華傳士學習西方科學與文化。

1690年至1697年間烏蘭布通之戰與三征噶爾丹使噶爾丹戰死,創立多倫會盟以保護喀爾喀蒙古。藏地區的和碩特汗國協助黃達賴五世擊敗紅統一全藏,之後分裂成海與西藏和碩特。達賴六世時,藏區政事交由第巴(理事大臣)桑結嘉錯管理,他聯合準噶爾對抗西藏和碩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殺桑結嘉錯並廢除達賴六世。1717年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攻殺拉藏汗,並且占領拉薩。軍多次被准軍擊敗,最後於1720年由胤率軍驅除成功,協助達賴七世入藏,以拉藏汗舊臣管理藏區。

1722年康熙帝傳位於胤,即雍正帝。雍正帝在位十三年,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置軍機處加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雍正帝注重皇子育,採取秘密立儲制度以防止康熙年諸皇子爭位的局面再度發生。將丁銀入地賦,減輕無地貧民的負擔。解決地方貪腐問題使火耗歸公,耗羨費用改由中央政府計算;設置養廉銀以提高地方官員的薪水。雍正初年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隔年年羹堯與岳鍾琪等人平定。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將喀爾喀蒙古正式朝;並且鞏固蒙古於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中俄中段疆界。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征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擊敗。1734准和談,以阿爾泰山界,西北大致和平。1735年雍正帝於工作時去世,其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

乾隆帝在位時期是朝的全盛時期。期間人口不斷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三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江南與廣東等地的絲織業與棉織業都很發達,景德的瓷器都達到歷史高峰。與此同時,銀號亦開始在山西出現。乾隆帝鴻講學術,此時期有許多書籍出版,1773年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成全世界最龐大的類書,這些都成盛世的文化標誌。

對外方面,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達瓦齊襲奪準噶爾汗國汗位,阿睦爾撒納在隨後的內中被擊敗歸附廷。乾隆皇帝乘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其引導,以定北將軍班第率軍平定準噶爾,攻下伊犁。乾隆帝派兆惠西征,阿睦爾撒納戰敗逃亡哈薩克汗國,後因哈薩克汗歸降於乾隆,又逃亡沙俄,阿睦爾撒納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病死,天山北路遂告平定。然而在天山南路,回部領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稱大小和卓之亂。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與富德最終攻滅大小和卓,並讓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各國成藩屬國。

乾隆末年,尼泊爾的廓爾喀王國兩次入侵西藏。1793廷派福康安與海蘭察領兵入藏,擊退廓爾喀入侵,不丹與哲孟雄(今錫金)亦藩屬國,加駐藏大臣的權力。西南,乾隆初年派張廣泗平定貴州苗民之亂,隨後軍前往平定大小金川之役。期間緬甸貢榜王朝與中國爆發緬戰爭。1769年乾隆帝派傅恆、阿桂入緬未果,雙方最後停戰。1784年暹羅卻克里王朝派使朝貢,1788年緬甸應付暹羅威脅,也派使朝貢。1789年安南發生西山朝統一後黎朝、鄭主與廣南國。軍擊敗西山朝,護送黎帝黎愍帝復位,途中遭西山軍的伏擊而敗,史稱越戰爭。西山朝阮惠遣使向廷謝罪,廷封安南王。

乾隆期間朝疆域達1300萬餘平方公里,東方的朝鮮與琉球國也早就成藩屬國之一。只有江戶幕府統治的日本處於鎖國時期,與朝來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譽,他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把新疆納入中國版圖,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然而其餘戰事皆小題大作使國庫嚴重損耗,讓朝國力衰退。乾隆時期的戶部存銀最高達8,000萬兩,常年保持在6,000-7,000萬兩左右,足以應付政府的各項日常開支、重大工程、戰爭,而雖然朝的賦稅較輕,且於康乾時期多次對外用兵、大興各項工程,但每年國家財政都會有餘,國庫儲備逐年上升。

當時人口暴增與
村土地兼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白蓮1770年代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亂,八年後被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台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歷時一年多。在乾隆年間,平定大小金川之亂、消滅準噶爾汗國等各威脅,將新疆正式重新納入中國版圖,並且頒布被視西藏屬於中國領土的最有力的證據《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加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治,影響現代中國的版圖。

1796年乾隆皇帝禪位於嘉慶皇帝。乾隆帝雖太上皇,但依然「訓政」至1799年去世,掌權64年。嘉慶四年一月三日去世,終年八十九歲。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在乾隆帝死後,朝繼續走向衰退。()


台長: 幻羽
人氣(1,273) | 回應(0)| 推薦 (1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世界江山采風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歷史─5】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歷史─3】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