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0-03 02:07:15| 人氣9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歷史─3】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歷史─3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的統治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位,迫漢獻帝禪讓後自立帝,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次年以益州主的劉備亦以漢室宗親的身稱帝,國號續漢,史稱蜀漢。

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拓展勢力,了荊州問題雙方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222年的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分。劉備於223年病死,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

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至229年才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或者東吳。此後三國局勢主要蜀漢孫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在高平陵事件後完全被司馬氏一手掌控。

263年司馬昭建立軍功準備位,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

265年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

西晉於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司馬懿父子掌握魏國政權。

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晉,即晉武帝。

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幾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

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

316年,西晉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於建康稱帝,東晉建立,據有中國南方的領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陸續南遷,形成中國北方僑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東晉初期,王導等人採取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心懷野心,先後發生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及桓溫專政。

雖然部分士族當權者有恢復之心,前後發動幾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決戰奠定勝局。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發了北方軍事和政治格局的變化。

然而,東晉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亂。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恩、盧循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劉裕崛起,平定諸亂,憑藉軍事力量奪得帝位,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經濟方面,東晉莊園經濟占據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的衣冠南渡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發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中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

此外,手工業和商業方面也有長足進步。晉朝雖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於中原文化。

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放逸,遂開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玄風。玄學與印度東傳之佛交匯,中國文化逐漸轉變儒釋道融合之狀況。

 

五胡亂華與民族融合

46年之後,東漢朝廷常以招引或制的方式,將邊疆的北方各族內遷,以便監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勞動力。到了西晉時,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州和關中一帶,大量胡族與漢族雜住。這些胡族逐漸成漢人管轄下的編戶,由於他們需要納稅,且時時受漢官欺壓或受漢人歧視,因此心生不滿,時有兵之事。八王之亂的爆發,使晉廷失去在地方的影響力,胡族陸續叛變。

304年,李特子李雄繼立後擊敗羅並稱成都王,又於306年稱帝,國號「成」,338年改國號「漢」,史稱成漢。匈奴劉淵統領五部匈奴,成都王司馬穎結其外援。304年司馬穎遭王浚圍攻,遣劉淵回州發兵支援。他乘機宣布獨立,稱漢王,自稱繼承漢朝正統。308年劉淵稱帝並遷都至平陽,國號「漢」,後稱前趙。

304年成漢與漢國的建立,開了「五胡十六國時期」。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在這個範圍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傳統史家認這些外族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主,統稱五胡,將此時期稱五胡亂華。

在西晉滅亡後,華北地區戰火紛飛,掠奪與屠殺不斷。經濟受到嚴重摧,影響了中國的社會、經濟、民族、文化、政治、軍事等發展走向。永嘉之禍帶給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難到涼州、遼東以及江南地區,使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漸漸繁榮。在諸國混戰期間,前秦皇帝苻堅一度統一華北,但在南征東晉時,於淝水之戰慘敗。

其後各族於關東及空虛的關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北方再度混亂。北魏立國後,經過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439年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

幾乎在同一時期,歐洲的西羅馬帝國也在經歷被日耳曼人、匈奴人等遊牧民族入侵,史稱「蠻族入侵」。

 

南北朝的對立

420年劉裕東晉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止,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南北兩勢長時間對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589年)包含宋、齊、梁、陳等四朝;北朝(439—589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門或庶族,因軍權逐漸由寒門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夠篡奪皇位。初期經濟逐漸恢復,軍力盛。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軍力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了皇位時常血腥爭。南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亂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陳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已衰,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

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多與胡人通婚,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併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鎮之亂和農民暴動之後造成實力大衰。北魏分裂為高歡控制的東魏及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後,不久分別被高氏北齊及宇文氏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軍力強盛。北周鮮卑軍比北齊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陳。最後藉由宇文泰開創的關隴集團,吞併政治日趨腐敗的北齊。北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過授禪北周靜帝建立隋朝,經營八年之後,發兵滅南陳統一中國。

相對於北朝戰爭不斷、各階級對立的局勢,經濟持續成長的南朝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亂就持續南移,帶來勞動力與生產技術。江南的繁榮,使得中國的經濟南移,在隋煬帝時建立隋唐大運河。文化方面,亂世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對文學、藝術、科技等開創出獨到見解與理論。

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龍門石窟名揚後世。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埃蘭沙赫爾),南到東南亞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萌芽出科舉制度。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

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采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鎮民變、北齊的排漢運動。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隋朝統一天下後,合併關東與江南人而形成新漢族,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隋唐五代時期

短暫的隋朝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成為隋文帝。589年隋朝滅南朝陳,統一天下。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自西晉永嘉之禍以來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朝在政治上確立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創建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另一方面則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加上隋文帝節儉,令全國節儉成風。

積存糧食數千萬石之多,是中國歷史上最富一朝,全國戶數、口數及耕地面積,已達到唐朝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時的水平,據統計,可供五、六十年之用,史稱「開皇之治」。

隋朝還興修的運河系統,鞏固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繫,為經濟、政治上的大一統王朝盛世。然而文帝晚年剛愎自用和加重刑罰,文帝死後,由於其子隋煬帝的失政,加上好大喜功及連年征戰,導致隋朝迅速滅亡,國祚只有三十八年,是繼秦朝後的另一短暫而強大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空前盛世

隋朝在大業年間,使得各地民變不止。李淵見天下大亂,617年在太原起兵。不久占領隋都大興城。李淵擁立楊侑為帝,於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禪位,建國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興改名為長安。李淵建立唐朝後先後平定瓦岡軍李密、西北金城的薛舉、薛仁杲、武威的李軌、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洛陽王世充與河北夏帝竇建德。623年輔公祏率杜伏威餘部在丹陽反唐,隔年被唐軍俘殺,江南平定。621年梁帝蕭銑於江陵降唐。唐朝統一全國。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即唐太宗。唐太宗勵精圖治、納諫如流,逐漸恢復唐朝的國力。在內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與租庸調製,提升農業發展。在職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限制皇權發展與貴族世襲等惡習。對外方面,唐太宗採取積極防禦、以戰止戰的策略,以及用羈縻與武力的方式安撫四方。

627年東突厥的藩屬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因為不認同頡利可汗的政令與改革國俗,紛紛脫離,改立薛延陀部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歸降唐朝。

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殺盤據夏州的梁師都,歸降唐朝。

629年李靖率騎兵奇襲攻滅東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貢長安,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635年派李靖攻占吐谷渾,637年派蘇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641年派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通婚。

這些都穩定唐朝與四方各國的關係。貞觀時期國家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貞觀之治」。

對外於659年消滅西突厥,疆域西擴至鹹海與阿姆河一帶,設立安西都護府於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市)。並且於蔥嶺以西設置十六個都督府,讓吐火羅葉護、訶達羅支國王等等中亞君主兼任都督。

在東方,與新羅聯合滅掉東北強國高句麗和百濟,並白江口之戰擊敗日本援軍。唐朝在朝鮮半島建立安東都護府,也間接促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朝鮮成為之後一千三百年中國最重要的藩屬國。

660年起,高宗因健康原因,許多政事都逐漸交給武則天處理,武則天成為最高統治者之一,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去世後,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不久將中宗廢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武則天於690年廢睿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即武周,定都洛陽,改立李旦為皇嗣,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則天掌權與稱帝的期間,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武則天晚年,705年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712年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唐玄宗時期可分為開元與天寶兩個部分,其中前三十年開元時期的政治比較清明。唐玄宗提出以武、韋為戒,以貞觀為榜樣,作為執政的指導思想。他先後任用姚崇、宋璟、盧懷慎、張九齡與韓休等賢臣,並且廣納諫言。例如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將京官中有能之士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行政能力,又將有為的都督刺史升為京官。

增進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了解和信任。裁減武周中宗時期的員外官等冗官,精簡機構以便節省開支與提升行政能力。嚴格執行法律,抑制權貴,就算是皇親國戚犯罪,也繩之以法。對於穩定社會秩序產生良好的影響。加強執行均田制,打擊土豪。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擴大耕地面積,大大提升農業生產力。

對外方面,改善與吐蕃、東突厥、契丹與奚的關係,推行和親政策。聽從姚崇與宋璟的建議,充實邊防軍務,並且避免與外族發生戰爭。這些措施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人口大量增長,物產豐富,史稱開元之治。


 

安史之亂與地方割據

742年天寶時期時,唐玄宗晚年志得意滿,放縱享樂,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楊國忠處理,並寵幸楊貴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緊急南逃蜀地成都,途中發生馬嵬驛之變,楊國忠與楊貴妃在憤怒士兵的要求下被殺。太子李亨前往靈武募兵。安祿山占據長安後建僭燕。七月,李亨抵達靈武后,在宦官李輔國擁立下稱帝,即唐肅宗,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762年太上皇唐玄宗與唐肅宗相繼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繼位,即唐代宗。唐代宗派其子李适統領諸將,僕固懷恩為副,率唐軍與回紇軍攻克洛陽。史朝義北走范陽,僕固懷恩率軍追擊,河北叛將李懷仙也投降唐軍,並一同追擊。隔年正月,史朝義在石頭(今河北唐山東北)自縊,八年的戰亂才告平定。

安史之亂成為唐朝歷史上的轉折點。藩鎮割據、外族入侵、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蜂擁而至,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779年唐代宗就在這些亂事中去世,長子李适繼位,即唐德宗。

唐德宗在初期頗能勵精圖治,堅決削滅藩鎮,藩鎮對其較為敬畏。他起用楊炎推行兩稅法,以劉晏改革漕運,修改鹽法,行常平法以改善財政。但是他為人剛愎忌刻,沒有任人之明。唐德宗晚年任用奸臣裴延齡,並且親昵宦官貪吏,國政日衰。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誦繼位,即唐順宗。

唐代宗遺留下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唐順宗與唐憲宗都企圖解決,其中唐憲宗較為成功,實現了元和中興。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權大多由皇帝與宰相掌控,但在天寶之後轉變成皇帝與內廷宦官的聯合,外廷宰相變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在唐憲宗到唐宣宗期間,發生較長的黨爭,即稱牛李黨爭。

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們發生權力鬥爭,其叔李忱在宦官馬元贄的扶持之下即位,即唐宣宗。由於李黨失勢,李德裕被貶黜到崖州(今海南瓊山),至此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結束。唐宣宗雖是由宦官擁立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加強皇權、抑制宦官權力,是時唐朝又出現短暫的復興景象,史稱大中之治。

然而唐宣宗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飾太平;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夠通過服用丹藥來長生不老。859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藥過度而去世。唐宣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他死後不久就爆發寇亂。

唐宣宗去世後,相繼為帝的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道昏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政治敗壞、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不少叛亂相繼發生,唐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也被破壞殆盡,徹底動搖了這個政權,也產生李國昌、朱全忠等新藩鎮。90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城被毀。

同年8月朱全忠弒帝,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隔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黃河,史稱白馬之禍。朱全忠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所以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建國後梁,唐朝亡,國祚二百九十年,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五代十國

907年軍閥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蜀王王建,晉王李存勖,燕王劉仁恭等起兵反對。908年,王建稱帝反梁,國號蜀,史稱前蜀。923年,李存勖殺劉仁恭之子劉守光,並進兵汴京(今河南開封),朱溫子朱友貞自殺,後梁滅亡,李存勖定都洛陽,定國號唐,史稱後唐。

936年,軍閥石敬瑭與後唐皇帝鬧翻,聯合契丹人攻打洛陽,後唐滅亡,石敬塘建後晉,石敬塘為了獲契丹的支持,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之後中原的邊防受到嚴重威脅。石敬塘死後,契丹隨即入侵中原,俘虜後晉出帝北去,大將劉知遠乘機率軍入汴京,建立後漢。

950年,郭威發動兵變,奪得帝位,建立後周。959年,後周世宗死後,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得帝位,建立宋朝,五代結束。

979年,宋太宗消滅北漢,統一中原,至此五代十國時期結束。

 

宋遼夏金元時期

宋朝

宋朝是繼唐朝後又一個長達三百年的皇朝,分為北宋和南宋。

北宋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北宋,是為宋太祖,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又稱東京。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當時中國經濟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市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中國當時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一半,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100萬和120萬人口,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也極盛,出現程頤、朱熹等理學家,提倡三從四德。

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歐陽修、黃庭堅、李綱、辛棄疾、陳與義、陸游、文天祥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

宋神宗時,因著王安石變法,發生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新舊黨爭,增加社會的不安,新舊黨爭長達三十多年,影響深遠,也使改革失敗。

燕雲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手中(五代中的後晉高祖「兒皇帝」石敬瑭所獻),河西走廊被党項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內亂占據。北宋雖然曾多次出兵討伐遼和西夏,但均以失敗告終,其後不得不向日益坐大的遼和西夏交納歲幣,以維持和平。

 

南宋

1115年的松花江流域女真族,也就是後來的滿族,建立的金國勢力逐漸強大,1125年,金國滅遼國。之後金國開始進攻積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三千多名皇族,其中包括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欽宗其時的年號為靖康,史稱靖康之變,北宋至此滅亡。

1127年,宋欽宗之弟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即皇帝位,是為宋高宗,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史稱南宋。

南宋曾多次派兵和金交戰,試圖北伐,宋金1142年達成紹興和議,導致宋金南北分治的局面。此後宋金亦有和戰,宋軍無法收復北宋故土,但金軍亦未能跨越長江和淮河,宋金雙方都未有突破,在秦嶺淮河線對峙。

1234年,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隨即蒙古與南宋對抗,經歷大規模血腥戰爭(如襄樊之戰、釣魚城之戰)。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1276年,攻破臨安,佔領南宋大部分領土。

1279年,元軍與南宋崖山海戰,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陸秀夫背著跳海殉國。崖山海戰以元朝的勝利告終,偏安江南一百五十年的南宋隨之滅亡。()


 

台長: 幻羽
人氣(952) | 回應(0)| 推薦 (9)|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世界江山采風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歷史─4】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歷史─2】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