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8-31 16:22:32| 人氣1,5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詩畫山谷》*幻羽*+唐寅的山水畫+傳世山水畫「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

推薦 1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詩畫山谷》*幻羽*


                    
掠過了煙雲躍入山谷

                        斜陽映湖泊林木花草

                    似詩畫般令身心沉醉

 

唐寅的山水畫繼承院體與文人畫傳統,綜合宋代李唐、馬遠、夏圭及元代王蒙諸大家,繪事師承沈周、周臣。傳世畫作多題自作詩文,結合詩畫,以抒發放逸不羈的心。署款僅寫姓名與郡縣、里,多無年月。常見題材包括漁隱、行旅、聽泉、觀瀑、賞秋、田家農事等,勾勒出「吳門」文人畫家的理想生活環境。

唐寅山水畫發展大致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摹仿期,早期細筆山水深受沈周、文徵明的影響,參以元人筆墨,具有文人畫韻,如〈對竹圖〉、〈雙松飛瀑圖〉。第二階段轉化期,此時他師事周臣,盡得其法,又泛學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等南宋院體畫風,博取諸家之長,行筆秀潤灑脫,設色典雅秀潤,作品有粗、細兩種風格,以〈山水卷〉、〈江南農事圖〉、〈花溪漁隱圖〉、〈守耕圖〉、〈函關雪霽〉、〈畫金閶別意〉代表。第三階段是成熟期,構圖雄偉巧妙,斧劈、披麻線條瀟灑靈活,用墨乾濕濃淡明暗變化具有立體感,以〈畫山路松聲〉、〈溪山漁隱〉最具代表性。五十歲以後,多繪江南水景色,取景簡約,畫面開朗曠,〈採蓮圖〉、〈秋山〉、〈震澤煙樹〉皆屬此期佳作。

明 唐寅 畫山路松聲 

明 唐寅 畫山路松聲

峰巒峻峭重疊,山谷間瀑泉曲折隱現,沿著巖壁流瀉而下。蒼松偃仰盤曲,上有枯藤盤繞。橋上策杖高士仰首傾聽松泉聲,展現寄興於山水的高雅情致。山石輪廓以中鋒畫出,斧劈皴拉長轉折線條,運筆靈活流暢。巨嶂式山水構圖,承襲南宋李唐畫風,其成熟期的代表作。

款識云:「治下唐寅畫呈李父母大人先生」,指的是吳縣知縣李經。其在吳縣任職三年期間,對邑中文士非常愛重,正德十二年(1517)陞戶部主事。唐寅所居桃花塢屬吳縣轄治,此圖應李經赴京前贈作。

明 唐寅 函關雪霽 

明 唐寅 函關雪霽

畫崇山峻嶺,積雪巖關,運貨驢騾牛車隊伍,冒寒艱辛跋涉於山路。天空與水面均以淡墨烘染,襯托出雪景曠蕭疏之氣。近景枯柳雜樹挺立,岩面皴筆不多,以示雪意。此畫筆法變化多端,瀟灑勁利,而其牛車、屋宇、棧橋,皆刻劃細膩。

詩題於右上角,前兩句形容畫作主題內容,後兩句形容春雪初溶,行旅之難處。正德二年(1507)唐寅於蘇州府城內北邊築桃花庵,內有「學圃堂、夢墨亭」,此軸畫上即鈐有「學圃堂」閒章。

蓬萊仙島與崑崙神山是傳說中的兩大仙境樂園,《史記》記載戰國時期君王遣人探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而崑崙山則是《山海經》所描述的神域。兩地皆居住著仙聖,並有富物及神異動植物。六朝至唐代時期,隨著道盛行,道士們逐漸將地圖上的實名山仙道化,形成洞天福地之說,使得仙境更具現實性。名山洞府對於追求仙道的人而言,不僅是採藥、煉丹、修行的地方,更是遇仙、升仙的媒介。

傳世山水畫中蘊含有不少仙境題材的作品,院藏宋元明的畫作也具備多樣且富的仙山面貌。本展精選三十幅繪畫,規劃「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仙境飄渺」,呈現畫中瑰奇變幻的仙山樓閣,以及崑崙、蓬萊、方壺、瀛洲等仙境樂園,作品包括宋絲〈仙山樓閣〉、明文伯仁〈方壺圖〉、傳宋趙大亨〈蓬萊仙會〉等。第二單元「別有洞天」以道的洞天福地觀念主軸,彰顯靈山洞府的神秘氛圍,與道士畫家對聖山的崇敬,傳五代董源〈洞天山堂〉、元方從義〈神嶽瓊林圖〉是代表作品。第三單元「修行採藥遇仙升仙」則是探尋一般人的慕仙心理,及入山修道由凡入聖的實踐與超脫,展件包括傳宋燕文貴〈三仙授簡〉、明崔子忠〈雲中雞犬〉等。期盼藉由展覽的推出,讓觀眾能神遊古畫裡的仙山聖境,並領略此中深刻的文化意涵。

 

﹝第一單元﹞ 仙境飄渺

傳說中的三神山、五山、十洲三島,究竟是什樣的面貌?古代畫家各自發揮富的想像力,企圖呈現崑崙、蓬萊、方壺、瀛洲等仙山境地的形象。而往來其間的仙聖,多居住於華麗的天宮樓闕,並具有騎乘神獸異物、飛行浮海的超能力。

宋 緙絲仙山樓閣 

絲仙山樓閣

形式:冊

尺寸:25.5x40.8

本幅布局左右對稱而不失變化,前景作山石層疊,奇花異果茂盛,群猴採果,禽鳥翔。居中樓臺殿閣矗立,人物對於一樓風前,二樓人物兩兩成組,憑欄觀景。屋宇上方白鶴、鳳凰飛舞。各式雲彩飄忽湧出,營造出遺世獨立的仙境。
圖中以雲彩襯托屋木脊簷,來代表仙境,和鄭州宋墓壁畫表現仙境的方式類似。「仙人憑欄」的畫面,也呼應北宋蘇軾(1037-1101)題郭忠恕(?-977)〈樓居仙圖〉的「縹
飛觀,憑欄誰子」,當宋人形塑華麗仙境的一種樣貌。

明 文伯仁 方壺圖 

明 文伯仁 方壺圖

形式:軸

尺寸:120.6x31.8

《史記》云,海上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傳說位於渤海。《列子》中將「方丈」改稱「方壺」,與岱輿、員嶠、瀛洲、蓬萊並稱五山。吳派畫家文伯仁(1502-1575)此作,以綠設色畫「方壺」浮起於波濤萬頃間。三角形山峰崢嶸,中有宮觀平臺和長樹林,白雲繚繞其間,並往上聚合竄升,頗能呼應《史記》描述三神山遠望如雲,人靠近時反而居於水下,最後被風引去的神祕性質。畫幅上、下款加框榜題,是仿自早期釋道畫的做法。

 

﹝第二單元﹞ 別有洞天

相較於遙遠虛渺的海外仙山,名山與洞天福地提供給道士和俗世更親近的聖域。洞天被認明亮如同自然光照,內有靈府神館,甚至互通貫連。誤入桃花源,正是凡人經由洞穴進入仙境的一段美麗傳說。

傳 五代 董源 洞天山堂 

 五代 董源 洞天山堂

形式:軸

尺寸:183.2x121.2+詩塘28.4x121

本幅無款,詩塘王鐸(1592-1653)題跋將作者定五代董源(活動於10世紀上半)。董源江南鍾陵(今江西南昌)人,善以披麻皴寫江南山水,樹立重要山水畫派。此幅雖具董源風格,但應完成於元代。前景橋上立三人,二人頭戴幞頭,皆迎客而來。中景畫殿宇高聳,其上雲霧瀰漫,雲嵐與綠色峻嶺交界處,可見大小不一的洞口。洞口透著自然光,頗符合道將名山洞穴視仙宮靈府,內有日月光照的宗教概念。左上方「洞天山堂」四字,雖不知何人所書,卻是貼切的名稱。

元 方從義 神嶽瓊林圖 

元 方從義 神嶽瓊林圖

形式:軸

尺寸:120.3x56+詩塘27.6x55.8

方從義(1301-1378後),號方壺,江西龍虎山上宮正一道士,曾學仙道於全真教領袖人物金蓬頭(1276-1336)。據畫家題識,圖名「神嶽瓊林」。瓊林指龍虎山瓊林臺,神嶽語出自南朝梁陶弘景(456-536)《誥》,足見畫家意在呈顯宗性的道聖山。前景畫林木蓊鬱,內狹外敞的水口向內深入。中景竹林房舍隱見,左方一隱士策杖登臺,對照巨大的山峰拔地而起,更顯渺小。山石以濕筆刷、點、染,筆法率性,直覺地表現出聖山的生氣與超凡。

明 鄭重 仿王蒙葛洪移居圖 

明 鄭重 仿王蒙葛洪移居圖

形式:軸

尺寸:135.8x29.1

畫題「葛仙翁移居圖」中的葛仙翁,指葛洪(283-343),晉丹陽句容人,是道金丹道派的代表人物。他認在名山大嶽修練作藥,才能得道。葛洪年老時聽聞交趾出丹砂,子姪前往,而廣州刺史鄧嶽所留,於是停留羅浮山煉丹修道,卒後羽化成仙。

鄭重(17世紀前期)此作用筆綿密,佈局窄長。前景畫葛洪與妻子鮑姑騎牛前進,旁有僮僕捧鵝背瓢,羊犬隨行。曲折的山徑,越過層疊山巒,通向道觀和樂世界,表現出畫中人對仙道的追求。

 

﹝第三單元﹞ 修行採藥遇仙升仙

入山修道是凡人由俗入聖的方式,山林裡富的藥草和金屬物,則俗人提供了服食與煉丹的富資源。名山更是蘊藏聖物之所,有道之人若得機緣,則能遇仙,被授予經訣和天書。

 

 宋 燕文貴 三仙授簡

形式:軸

尺寸:46.3x41.3

本幅無款,舊籤標燕文貴。燕文貴(活動於11世紀)於宋太宗(976-997在位)時畫院祇候,擅長畫山水。但此幅畫風已入南宋,約作於十三世紀。
松下巖洞內,三人赤足踞坐。右方人物紮雙髻、蓄鬍,膚色卻如童
般潤澤,手持素卷。居中人物身著樹葉,表情肅穆,右手持筆,地上放置硯台。左方人物神色莊嚴,披髮赤膊。內容反映出道洞天觀念下,修學道者因特殊機緣,得以進入洞穴獲致道法、經訣。右方人物應修道之士,遇仙傳授成仙秘訣的天書。

                   〈后註:以上圖文來源─故宮網站〉

宋 燕文貴 三仙授簡 

台長: 幻羽
人氣(1,521) | 回應(0)| 推薦 (1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秋禪 |
此分類下一篇:-感恩天地-*幻羽*淨題於末後加香
此分類上一篇:《秋禪》*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