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8-05 10:30:09| 人氣1,1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禪的故事七則】

推薦 1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禪的故事
七則】 

禪的故事1燒開一壺水的智慧

一位年滿懷煩惱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學畢業後,曾豪情萬丈,依然一事無成。他找到智者時,智者正在河邊小屋裏讀書。

智者微笑著聽完
年的傾訴,對他說:來,先幫我燒壺開水!

年看見牆角放著一把極大的水壺,旁邊是一個小火,可是沒發現柴火,於是便出去找。

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來,裝滿一壺水,放在臺上,在內放了一些柴便燒了起來,可是由於壺太大,那捆柴燒盡了,水也沒開。於是他出去繼續找柴,回來的時候那壺水已經涼得差不多了。

這回他學聰明了,沒有急於點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由於柴準備充足,水不一會就燒開了。

智者忽然問他:如果沒有足的柴,樣把水燒開?

年想了一會,搖了搖頭。

智者說:如果那樣,就把水壺裏的水倒掉一些!

年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智者接著說:一開始躊躇滿志,樹立了太多的目標,就像這個大水壺裝了太多水一樣,而又沒有足的柴,所以不能把水燒開,要想把水燒開,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準備柴!” 

年恍然大悟。只有刪繁就簡,從最近的目標開始,才會一步步走向成功。萬事掛懷,只會半途而廢。

另外,我們只有不斷地撿拾,才能使人生不斷加溫,最終讓生命沸騰起來。
 
每天讀一下這七句話 

1
、永遠不要向任何人解釋
自己。因喜歡的人不需要,而不喜歡的人不會相信。 

2
、別讓某人成
為你生命中的優先,當只是他們生命中的一個選擇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在彼此達到平衡時,運作的最恰當。
 
3
、每天早上醒來時,我們可以有兩個簡單的選擇,回頭去睡,繼續做夢,或者起身去追逐夢想,選擇權在
手上。
 
4
、我們總讓在乎我們的人
我們哭泣,並總那些永遠不會在乎我們的人哭泣,且我們在意那些永遠不會我們哭泣的人,這是存在於生命的實,奇怪卻實,一旦瞭解了,改變不會太遲。

5
、別在喜悅時許下承諾,別在憂傷時做出回答,別在憤怒時做下決定。三思而後行,做出睿智的行
 

6
、時間就像流水。
永遠無法觸摸同樣的流水兩次,因已經流逝的流水不會再來,享受生命的每個當下! 

7
、當
持續的說非常忙碌,就永遠不會得到空間。當持續的說沒有時間,就永遠不會得到時間。當持續的說這件事明天再做,的明天就永遠不會來。 

 

禪的故事2人生如茶,空杯以對

唐未五代時期,群雄逐鹿,硝煙四起。閩王了收容人心,祈求江山永固,也了懺悔濫殺無辜的惡業,開始篤信佛

他曾創下剃度兩萬人的壯
,並先後拜請雪峰義存、鼓山神晏、武夷扣冰諸大禪師出任國師,其開示佛法,指點迷津。

西元928年的一天,閩王在福州西湖拜見扣冰古佛,叩請治國方略。無論閩王樣好語討巧,扣冰古佛一直保持沉默,只顧喝茶。

儘管閩王不愛喝茶,扣冰古佛仍然不時往閩王的杯子里加茶。眼看著閩王的杯子茶水溢出,扣冰古佛仍然不時往閩王的杯子里加茶。

閩王看見茶水流滿面,一訝異,便問:師傅,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加茶呢?扣冰古佛依然沉默,繼續他倒茶。
 
閩王似有所悟,便把杯子裏的茶一口喝幹。扣冰古佛還是把閩王的茶杯滿面上,問:
會喝茶

閩王回答說:不會。

扣冰古佛說:那就先學喝茶

閩王納悶地回答:喝茶還要學

扣冰古佛說:的心就像這個杯子一樣,已經都裝得滿滿當當的了,不把茶喝掉,不把杯子倒空,如何裝得下別的東西呢?

如是,閩王終於明白此中禪意,恍然大,從此開始
習茶道,並從喝茶中悟得治國之道。 

可不是?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裝水,只有空的房子才可以住人,只有空穀才可以傳聲.....每一個容器的利用價在於的空。

有道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空是一種度量和胸懷,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空是有的最初因緣,因此,佛經裏常有一空萬有”“空妙有之說。可見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如茶,空杯以對,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裝不完的歡喜和感動。

 

禪的故事3窮也能佈施

一個人到釋迦牟尼佛面前哭訴。
 
我無論做什
事都不能成功,這是?”

佛告訴他:“這是因為你沒有學會佈施。” 

可我是一個窮光蛋呀!” 

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
 
第一,
,可以用微笑與別人相處

第二,言施,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讚的話、謙讓的話、溫柔的話

第三,心施,敞開心扉,誠懇待人

第四,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別人

第五,身施,以行動去幫助別人


第六,座施,乘船坐車時,將自己的座位讓給他人


第七,房施,將自己空下來的房子提供給別人休息。 

佛最後說:“無論誰,只要有了這七種習慣,好運便會如影隨形。” 

 

禪的故事4悲從何來

古時有一個大財主,吃齋念佛多年,50歲方得一子,視掌上明珠。
 
兒子漸大,只會笑,不會哭。財主想盡各種辦法,奪他東西,不哭;罵他,不哭;打他,不哭。正無可奈何之際,適逢一雲遊高僧前來化緣,財主遂求其
兒子診治。
 
僕人把孩子抱來。孩子不認生,沖高僧嘻嘻直笑。財主上前,咬咬牙
狠狠地打了孩子屁股一下,孩子皺皺眉頭,隨即平靜,一聲不哭。 

財主沖高僧一攤手:高僧,這孩子是不是智力有問題? 高僧不說話,順手從果盤裏拿出一根香蕉和一串葡萄,在小孩兒面前一晃。 

小孩兒想了想,伸手接過了葡萄,並微微一笑。
 
財主在一邊解釋:兒子從小就不吃香蕉。

高僧點點頭:知取捨,智力沒有問題。” 

財主伸手拿走了盤子中的香蕉,孩子
了一下,不悲亦不哭。 

看,失去卻不悲不哭,不會是前世高僧轉世?我這萬貫家財還指望他繼承呢,我可不想讓他出家。給想想辦法” 

高僧沉思片刻,端起
上果盤,說:跟我來!” 

一行人走出財主家的大門,恰逢三個小孩兒在門前玩
。高僧瞅瞅小孩兒,再瞅瞅果盤,果盤裏恰巧還有三根香蕉一串葡萄。於是高僧伸手把孩子招呼到身邊,分給每人一根香蕉。三個小孩兒接過來,興高采烈地剝開就吃。
 
這時,財主的兒子忽然伸手指著香蕉,大聲叫起來。財主
緊拿過葡萄哄兒子:那是最不愛吃的香蕉,這是最喜歡吃的葡萄!” 

財主的兒子奪過葡萄,氣急敗壞地
到地上,仍是伸手要香蕉。三個孩子很快吃完,拿著香蕉皮得意地沖財主兒子笑笑。
 
!”財主的兒子忽然號
大哭,把財主和僕人都嚇了一跳。 

財主欣喜之余喃喃不解:他平時一口香蕉也不吃,今天怎麼香蕉哭了呢!

高僧微微一笑:世間大多數人的悲傷,不是因自己失去了,而是因別人得到了。” 

 

禪的故事5學會消氣

古時有一個婦人,特別喜歡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高僧聽了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

婦人氣得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婦人終於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還生氣婦人說:我只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地方來受這罪。”“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還生氣”“不生氣了。婦人說。”“氣也沒有辦法呀。” “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得氣。” “還知道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是氣?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何苦要氣?氣便是別人吐出而卻接到口裏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不看他時,他便會消散了。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蠢行。 

夕陽如金,皎月如銀,人生的幸福和快樂且享受不盡,里還有時間去氣呢? 

 

禪的故事6心中有善,勝讀經千卷

兄弟二人皆立志遠遊修道,無奈父母年邁,弟妹年幼,老大家裏還有病妻弱子,所以一直未能成行。某日,一高僧路過,兄弟二人要拜其師,並將家中難處訴說一遍。高僧雙手合十,微閉雙目,喃喃自語:捨得,捨得,沒有舍來得?二人悟性皆不,十年後我會再來。然後,飄然而去。

哥哥頓悟,手持經書決而去。弟弟望望父母,看看病嫂幼妹,終不能捨棄。十年後,哥哥歸來,口誦佛經,念念有詞,仙風道骨,略見一斑。再看弟弟,彎腰弓背,面容蒼老,神情呆滯,反應緩慢。

高僧如期而至,問二人收穫。哥哥說:十年內游遍高山大川,走遍寺廟道觀,背誦經千卷,感悟萬萬千千。弟弟說:十年內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體康復,幼妹成家立業。但因勞累無暇誦讀經書,恐與大師無緣。

高僧微微一笑,決定收弟弟徒。哥哥不解,追問緣由。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勝讀經千卷;父母且不愛,談何普度眾生?捨本逐末,終致與佛無緣。哥哥默然。

 

禪的故事7─佛法與生活
人生是一個大舞臺,每一個人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主角,都會去嘗試著生活中的酸、、苦、辣、鹹以及喜、怒、悲、恐、驚。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會經歷不同角色的演變。以一個男性公民例,他的一生也許要扮演兒子、學生、朋友、員工、顧客、父親、下屬、同事、領導、退休人員、爺爺等角色。在這個人生的舞臺上,一個人演戲的效果與品質,那就要看如何做人,如何人處事,因我們並不是孤獨地站在這個舞臺上,這個舞臺上還有許多的演員,眾多的看客,就是看客也只是相對某一出戲來講的,歸根到底,他也在扮演著看客。這裏的因果律即這種同時互存和異時互存的因果論就是:

做人成功是做事成功之因,做事成功是做人成功之果。如種子和芽的關係,因
過去有了種子,現在才能有芽的生起,現在有芽的生起,過去的種子,才能叫做種子,這就是異時互相存在的關係。另一方面,種子滅的時候,正是芽生的時候,芽生的時候,也正是種子滅的時候,即芽和種子的生滅現象又是一種同時互相存在的關係,也就是佛法中的緣起法。 

緣起,就是說明一切諸法都是由於因緣而生起的。也就是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有互相存在的關係和一定的條件。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緣有雜染的、
淨的,雜染的因緣即緣起法。事物同時互相依存的關係即同時互存和異時互存的關係,也就是佛法的因果關係,即因果論。從這一角度來看,這一因會生這一果,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一因會生另一果。

通過正面和反面來說明,事實上是沒有一個
對的因,更沒有一個對的果。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從時間上來說,有無數的異時因果連續的關係,從空間上講,有無數的互相依存的關係,這樣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相續不斷,就叫做因果規律。所謂的因果道理,就是因緣的原理。這種因緣原理,是佛對於人們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解釋,是佛對人生觀的基本認識。 

中國十大行業優秀CEO,著名的企管顧問師張力夫說:命運的改變,首先來自覺悟。我們學習佛法,
究佛法,就是要早一點悟出佛陀育的精髓,悟出生活中的佛學道理,讓不自覺地運用佛法變正確地、自覺地運用佛法來看待我們的生活,用緣起法、因果論來認識世界上的事和物,用戒、定、慧來對治人自身的貪、瞋、癡、慢、疑、見這六種精神毒素,用四攝法來處理人際關係,善待生活、善待生命,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 

一個人活在世上,有的人甘於過一輩子迷惘的生活,有的人喜歡追求趨向正覺的生活。過著迷惘生活的人,有的人對社會不滿,認
現實社會濁,充滿了陰暗面,人生痛苦,他們時而憤世嫉俗,時而悲觀失望。有的人物質生活富裕,精神生活空虛,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按自然規律辦事,不按一天二十四小時身心狀態變化來安排作息時間,不均衡營養、適當運動、充足睡眠、良好的心態是健康的四大基石,最後患上了現代人的富貴病。

有的人相信命運由神主宰或由佛菩薩安排,到處攀緣,到處燒香、求神、拜佛,不知道燒香、拜佛是佛弟子
了表達對佛陀的敬意以及以他榜樣,向他學習。不知道燒香的作用是佛在說法的時候,有那多弟子聽法,聞到檀香的香氣可以通經活絡,可以醒腦,使空氣新,拜佛也對身體有好處,到頭來常常是被一些江湖騙子騙去錢財,乃至生病時耽誤了救治生命的最佳時間,白白丟了身家性命。《經藏》中說: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自己別無救星。佛陀不是主宰者,不是萬能者,也不是救世主,如果佛陀萬能,憑他的慈悲,早已把他的弟子超升,何必要修行。

主宰命運的是自己,
觀音念觀音的故事是說:觀音菩薩掛念珠,人問念誰?觀音菩薩說:念觀音菩薩。?求人不如求己,各人吃飯各人飽,如人水冷暖自知。有的人認命運靠奮,靠抗爭,一輩子過著積極奮,不斷爭的生活,但事與願違,常常是了一輩子到年兩手空空,不得不懷才不遇而鬱鬱一生,甚至身邊連一個知心的朋友也沒有。有的人不曉得人生活在世上到底要幹什,高興時得意忘形,失意時灰心喪氣,過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撞一天鐘。” 

因此,我們人生的成功即道路選擇的成功和角色扮演成功,人生的不幸即道路選擇的失誤與角色扮演的失敗。直銷行業有一個經典的釣魚的故事,用來比
一個人在人生道路的選擇很重要比較貼切。是這樣講的:一個人去釣魚,面臨著兩個池塘的選擇,一個池塘有魚,而另一個池塘卻沒有魚。如果在沒有魚的池塘裏釣魚,就是釣上一輩子也不會釣上一條魚,而在有魚的池塘裏釣魚,就會有收穫,會釣到很多的魚。

做什事,包括人生道路的選擇,剛開始就錯了,以後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勞,努力越多隻意味著離理越遠。就像要去羅馬,雖然條條道路通羅馬,但一旦選擇了與羅馬相反的道路走,那麼你將離羅馬更遠。我們人生只有選擇了正確的人生觀,克服人性自身的弱點,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才能使自己成一個身心健康,關心他人,熱愛社會的人。 

佛法是活法,是讓
與人善,是實踐道德的學問。生活中每個人要自覺運用五戒、十善業來約束自己,從根本做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五戒即不殺生、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酒,側重在身的修,十善除了身的修外,還兼明心的動念。十善的意思是:

第一,不殺生而慈心于仁,平時要多放生、救生、護生。即對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不殘殺加害,常常救死扶傷,敬老愛幼,隨時隨地行觀音之慈心,普賢之願海,那
每一個有情的生命則可盡其天然,無爭、仇殺之事,天下就會太平,也就沒有什人類戰爭了。

第二,不
盜而行施捨。缺衣施衣,缺食施食,根據他人的需求幫助他人,經常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支援貧困災區,平時避免顯露錢財,與朋友金錢往來也能守,則無盜之事發生。

第三,不邪淫而貞良守禮,要親近善知識、善友,遠離惡知識、惡友,夫妻之間只要能互相守貞潔,不
婚外戀,相敬如賓,便能和睦相處,成美滿家庭。俗話說:十條命案,九條奸。當今社會由於不良之人,拈花惹草,喜新厭舊,爭風吃醋,三角四角戀愛等釀出的暴力衝突、殺人事件時有所聞。如果大家都能遵守不邪淫,那組成社會的一個個小家庭穩定了就會使社會更加穩定。

第四,不妄語而誠實無欺,不妄語就是說話誠實,不說虛
誑騙的話,《金剛經》雲:如來是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如果大家都做到不說妄語、不混淆是非、不理、做一個誠實的人,那人與人之間就能相互信任,人與人之間的情就會常在。

第五,不兩舌而無爭是非,要做到不搬弄是非,不挑撥造搖,不無中生有,不惡意中傷他人,破壞團結,不造成他人彼此不和,而遇別人爭
、打,應善意地調解,解怨釋結。常言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世人有時常一兩句言語而導致架、動武,惹得一身的煩惱,擾亂身心,以至於得官司纏身,甚至於進入牢房。

第六
不惡口而說柔軟語,和第七不倚語而言出有禮,是不講粗言惡語,不用惡毒的語言辱誹謗他人,不花言巧語騙人,不說不正經的話,要出言和善,心正言順,別人聽了,也就高興,也能被他人尊重,講出來的話就會被他人接受了。 


第八不慳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即貪名、貪色、貪財、貪食、貪睡共五種貪欲,人生因貪造成許多自身問題與社會問題,貪財的人不擇手段去獵取財物,不考慮法律、正義、良心等,貪得小的成、搶劫犯,貪得大的成了貪官。貪色的人不惜財力、功夫,不顧性命、地位,過去是皇帝也不幹了,不愛江山愛美人,現在是那些大貪官,了博紅一笑,不惜拿國家的錢占己有,以身試法,到頭來由人民的公僕成人民的罪人。

貪名就是念念不忘名譽,
了要名,四處求人,花錢去活動。也有人做好事就是了一個好名聲,受到了幾句風言風語、誹謗的人就大打官司或尋死尋活都是貪名的表現。貪食,民以食天,我們不但要吃飽,而且還要均衡營養。但貪食的人大吃大喝,吃完了山珍海味又來吃珍稀動物,不但破壞生態平衡,而且還將動物體內的毒素也吃了進去,導致現在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那些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除了與遺傳、生活環境有關外,還有一點就是與食有關。

貪睡,睡眠能調節人體的疲勞,睡眠充足,學習、工作時就精力充沛,但睡過了頭,反倒提不起精神來,頭昏腦脹,萎靡不振,精力不集中,而且還使肌肉鬆弛發胖,白白浪費大好時光。

第九,不瞋恚而慈忍積德,古人曾經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唐代寒山寺的兩位詩僧有一段流傳甚廣的寒山問拾得對話,是說做人要有寬大胸襟,高深涵養,人瞋我不瞋,人惱我不惱。

原文是:寒山子問拾得道:世間有人打我、罵我、辱我、欺我、嚇我、騙我、謗我、輕我、
虐我、非笑我、以及不堪待我,如何處治呢?

拾得答:只是忍他、耐他、敬他、畏他、避他、讓他、謙遜他、莫
他、一味由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且看他。

如果人人都像拾得講的那樣有修養,殺人放火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蛙法則是榮獲日本日汽車16年銷售冠軍寶座的奧城良治所發現的隱忍以行,將以有的行銷法則,該法則說明了沒有耐心和毅力,決不能在銷售行業中出類拔萃,幹任何事情也難取得成功。

奧城良治在童年時有一次在田
間看到一隻瞪眼的蛙,他調皮地向蛙的眼瞼撒了一泡尿,卻發現蛙的眼瞼沒有閉起來,而且還一直張眼瞪著。奧城良治後來將這段童年的寶貴經驗運用在遭遇拒上,客戶的拒猶如撒尿在蛙的眼瞼,要逆來順受,張眼面對客戶,不必驚慌失措,這就是他的蛙法則

第十
不愚癡而多聞增智,愚癡是沒有智慧,不能辨別是非,如能多聽正理,增進智慧,就會做一個明白事理、通情達理的人。 

用四攝法來指導的現實生活

佛陀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提到以四攝法饒益有情……行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一切眾生平時在經濟上、學識上、精神上要幫助他人,即身施、口施、意施、財施、法施,對他人說話要用柔和愛語的話,每一個人做什
事情要考慮使人得到好處,把利人的工作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人民服務,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送給別人。要和社會各階層的人去共同工作,共同生活,同甘共苦。

《大智度論》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


我們要珍惜順緣的到來,感謝逆緣的光臨,主動結緣不僅快樂,而且會讓
更加富有。讓我們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將家庭、事業、生活,得更好,因一切事業,包括家庭,都是人際關係的事業。

台長: 幻羽
人氣(1,175) | 回應(0)| 推薦 (1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化緣度眾陋習的昭引禪僧】
此分類上一篇:-禪道迢迢萬千緣-*幻羽*題於早課香+“禪”的故事二則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