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6-26 23:57:50| 人氣1,4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明心見性”之“歸宿問題”-*元音*老人-

推薦 12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明心見性”之“歸宿問題”-*元音*老人-

客有問明心見性人,圓寂後歸往何處者;亦有問六祖大師入寂時雲:「我自知去處」,但未言明去處,是知而不言,抑不明去處而不言歟?

命終往生何所,確是修行人一大關鍵問題。如不把它搞清楚,對修行進程大有妨礙,於將來的證果,亦將遭迂曲。

一般說來,蕓蕓眾生在六道中頭出頭沒,輪迴不息,生來死去,不知所以。今開悟,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當明生從何來,死歸何所。如亦顢頇不知,豈非狂妄自負,未悟悟?

但所謂生死去來者,乃對迷人著相時說。在悟人上,豁開正眼,徹見心,則三界六道,皆非實有;十方淨土,宛如水月。本不生,如何有滅? 本自不滅,緣何有生? 生滅無,何有去來? 更何有方所?

六祖大師悟道後:「何期自性本自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謂明心見性者,即見此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生不滅而又能隨緣現相,生起種種妙用之空妙有之實性。明見自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緣何又從中取來去生滅之相而有所歸呢? 所以如說有命終、有往生,則實未開悟見性也。

六祖說「我自知去處」者,拈黃葉止小兒啼也。不明言去處者,實無去處也。以此性如虛空,虛空何有歸處? 若見有去處,則落實,則著相。落實著相,則生死不了。無去處,則處處可去,處處可去而未嘗去。所謂歸即無歸,無歸即歸;處處皆歸,到處即歸也。

復次,妙有空者,以妙有故,否則即是頑空;空妙有者,以空故,否則便成妄有。故徹悟心性者,融會色空,冥合體用,不偏空,亦不執有,於無生滅處,不妨示現生滅,雖生而無生,無生而無不生。故天上地下,四生六道,乃至十方淨土無不可生。於無來去處,不妨頭出頭沒,雖處處現身而實無來去,無來去而正常來常去,非枯死不動,坐在黑山背後,而謂無生滅來去也。

龐居士《無生頌》云:「有男不婚,有女不嫁;闔家團圓,共說無生話。」

禪師和云:「無男可婚,無女可嫁;大眾團圓,說甚無生話! 」

餘試和云:「有男亦婚,有女亦嫁;子子復孫孫,是說無生話。」

三頌合來正顯此空妙有之性,無生無不生,無在無不在也。

見性者,隨緣自在,絲毫不著相,無淨穢凡聖之別、四生六道之殊。所謂生滅來去,皆遊戲三昧,不落實有。審如斯,何用指實去處哉?

如僧問長沙:「南泉遷化向什處去? 」沙:「東家作驢,西家作馬! 」又僧問:「南泉遷化向什處去? 」沙:「要騎即騎,要下即下。」又一僧問:「南泉遷化向什處去? 」沙又曰:「石頭作沙彌時參見六祖。」又問,又曰:「伊尋思去。」後又問三次,沙三次默然。讚得此如妙性,如此神出鬼沒,不可思議,無處撈摸! 三聖(臨濟禪師之法嗣)聞後云:「長沙此答可謂空前後,今古罕聞! 」於此可見靈知妙性無所不在。我們只要一切放下,絲毫無住,不求有在處,則處處皆在,隨所寓而常樂矣。

但明悟自性的人,如舊習深厚,於日常運用中,不能順逆無拘、聲色無染,則分段生死未了,還不能如上所述逍遙自在,須七番或三番往返人天,方得自在。圭峰禪師於此,就功夫深淺,分三種自在,敦促學人努力用功。第一,妄念若起,都不相隨,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繫,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託。此受生自在。第二,若愛惡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長、易粗細。此變易自在。第三,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機應現千百億化身,度有緣眾生,名之佛。此究竟自在。

諸位同參,我們于明悟本性後,應嚴加護持,力求上進,精勤不懈地盡除現業流識,以達究竟自在而臻極果。切不可得少足,停滯不前而趨下流。萬一力不從心,因緣不就,也應努力做到變易自在。假如這一點也做不到,那只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兜率內院,以及其他佛國淨土,以期了脫二死而證常了。自明朝以來,好多禪師如蓮池、徹悟等,均於悟後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或許就是了不能做到變易自在而不得不發願往生淨土。

修心中心密法者如慮此生不能圓滿成就,于修法外,每日加持彌勒菩薩根本言四十九遍,將來往生兜率作張本,而保有進無退,用心亦苦矣。

當然,大心凡夫度眾生故,不畏生死,墮三塗如墮四聖,毫無難色,斯壯志雲的大丈夫,人天所共仰,佛、菩薩所嘉護者,即不預此例矣。



  

以上拉拉扯扯講了明心見性的意義和證取辦法,又介紹了悟後修的方便,更復述了證體起用的過程,其中還摘錄了一些古今大德的著述。似乎對明心見性、頓悟漸修、一生成辦的法門,已述得詳盡無遺了。但徹底克實講來這都是鈍置眾生的廢話,不一提,多此一。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用修,不用證,本自妙用無邊、神通無礙,但自任運穿衣吃飯、應緣接物,無取無捨、無著無求,即如如佛。

臨濟祖師云:目前歷歷的勿一個形段孤明(即眼前有一個無形無相,而了然如空,歷歷無間斷的對無偶的虛明)是活佛活祖。又雲:一念淨心光,是法身佛;一念無分別心光,是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心光,是化身佛。又雲:山僧見處與釋迦不別,每日多般用處,欠少什? 六道神光(即六根作用)未曾間歇,非佛而何?

我人果能於一切事緣上,無向、無背、無取、無捨,應付裕如,縱奪自在,則嬉笑怒罵,無不是神通妙用;行住坐臥,皆是海印放光。蓋所謂神者,凡所施,皆是心神光起用,一切景相,現起,一切事功,又無不由伊完成;所謂通者,無阻無礙,無滯無塞,即於事境上無憎無愛、無喜無憂。果如是,則身心輕快,超脫塵累,非心非佛,饑來吃飯,困來打眠,還用修個什

奈眾生眼光不瞥地,不是趣景逐物,著相馳求,便是妄想重重、情見深厚,故累他諸佛被過,出興於世,嘮嘮叨叨,說長道短;和泥合水,委身落草,以致欲被雲門一棒打殺狗吃,而圖天下太平。但諸佛悲心痛切,不怕背黑鍋,不畏打殺,還是浩浩而來,眾生佈施頭目骨髓,從無開口處,權說十二分;向無下手處,建立八萬四千法門,亦不過欲吾人覺醒迷夢,就路還家,恢復本來面目而已。其用心亦良苦矣!

假如吾人經此詳明述,還是咬不準,不敢肯定「自心即佛」;甚或不解穿衣吃飯便是神通妙用,另著神奇玄妙者,非但要勤苦念佛參禪,還要更好虔修密法,以資從定開慧,契悟本來,方能進而保任除習,歸家穩坐,了脫生死。切不可盲目地侈談無修、無得、無證,而致貽誤終身,殃及後世! 更不要畏難不前,坐失良機。

所謂神通變化,實亦尋常,以係本性所具之妙用,非從外來,只以平常妄想所障而不顯,今一旦妄盡顯發,以少見故而多怪,以神妙不可測! 其實人人本具,人人都能,猶如穿衣吃飯一樣,人人都會,有何奇特? 古德謂墮入三惡道,即是墮入四聖,十法界同是一樣神通變化,有何可貴,有何奇怪! 而且一著稀奇古怪,即入魔道,是又不可不也。

至於做無念功夫,切不可壓念不起,而須念起不隨不攀緣,不住境相。人非木石,何能無念! 成佛乃是大機大用,活潑玲瓏的覺者,更何能不起心念! 故《圓覺經》導我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金剛經》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大師救臥輪滅心偈亦:「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長! 」故我人但時時心空,於一切事物無取無捨,不動情想,儘管應緣接物,不見有心起應,事完之後,更渺無用心痕跡。所以終日動而未嘗動,日起念而一念未起。懶融禪師無心頌:「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誠乃最好之無心寫照也。

復次,做無念功夫,也不是把前念斷、後念未起的空無念時間逐漸延長進步,譬如今日無念只一分鐘,慢慢延長五分鐘、十分鐘,乃至一小時或二十四小時成功。須知無念是活潑潑的,不是呆板如木石一塊。僧問趙州:如何是無念? 州:急水上打球子! 後人下語:念念不停留! 所謂無念不是一念不生無念,而是隨起隨息,無絲毫住相痕跡。故如上所述,正起念應緣時,亦不見念起,無起又焉有滅? 無生滅,故雲無念。於不應緣接物時,雖一念不生,也只如虎尾春冰,遇緣即起,非如木石死寂無知也。

或問:今日如是詳細闡述,亦深信一念不生時空寂之靈知,即我人性。但如何宗下公案仍不能一一透脫?

答曰:宗下公案,亦無甚奇特,只不過考試學人能否不上當,不被境奪;能否不立見,不被語句騙住;能否不落斷滅,機用裕如而已。學者只須識得根本後,保任綿密,般若自然日漸開發,慧光自然日漸渾圓,不愁不解這些說話。所謂:「但得本,不愁末;只怕不成佛,不愁佛不解語! 」宗下的言句不是故立奇特,玩弄玄虛,而是藉以考驗學者機之利鈍,用以觀察平日之證入與照顧本來之力量而已。故吾人只要平日鍛煉功深,心若太虛,不上機境的當,時時處處心空無住,應機自然敏捷。任何言句、公案,寓目即知其落處。

山靈佑禪師示眾:「老僧百年後,在山下施主家投一頭水牯牛,右脅注明『山僧某甲』,喚我山僧,卻是水牯牛,喚我水牯牛,又是山僧,喚我作什? 」這就是以水牯牛和山僧二名相換眼光,看上當不上當。如心不空淨,在名相上作活計,一定被他「牛」和「僧」騙住,在名相上立見解,那就上了機境的當! 故須用脫卸法,離開「牛」與「僧」下語方有出身之路。蓋所謂僧也牛也,俱不過一時的假相假名,從性說來,里有牛與僧,故從處著眼,一物不立,即透出重圍。當時山會上無人作答,後有一位老宿答得很好。他說:「師無異名! 」他雖不說名而不離名;說本來無名,而又可以任意取名;不著僧與牛,又不離僧與牛,透出名相,顯示如,而如又不離這些名相而別有。確是雙關妙語! 但而今我們也可不讓古人專美于前,另下一語,以酬古人。以本性妙用無邊,盡可橫拈豎弄,任意描繪,正不必局於一格也。上答是從體立言,我們現在不妨改從用下語:「閑名從來滿五湖! 」諸仁還會? 且道與上語是同是別?

又如高峰禪師問學人:「大修心人甚不守毗尼? 」也是考驗學人是否不名相所拘。同樣也只要以脫卸法答他:「伊不識好惡! 」因佛性淨無染、一絲不掛、無善無惡,有什戒不戒、慧不慧? ! 說戒、說定、說慧,都是好肉上瘡,徒自苦辛!

復次,即或口頭圓滑,下語玄妙,也須仔細勘過,方知是否悟。因有些禪和子或從書本上看得幾則公案,或從他人口邊聽來些許轉語,竊己有,播弄唇舌,偶而合得一句合頭語,便認他已經開悟,那就大錯特錯了!

如雪峰義存禪師上堂示眾曰:「要說這件事有如古鏡相似,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玄沙出問:「忽遇鏡子來時如何? 」師:「胡漢俱隱! 」沙:「和尚腳跟不點地! 」是不肯雪峰也。最近有一位參禪者說:「何不答他:『打破鏡來相見! 』」語亦甚妙。但須勘他是否有實見地,餘乃追問曰:「鏡子打破作生相見? 」彼即語塞,不能置答。可見這些合頭語,不是從自己胸襟中流露出來,而是道聽途說從外得來。歸宗禪師所謂:蛤禪,只跳得一跳。古德謂:「一句合頭語,萬世係驢! 」可不懼哉!

又如天童寺密雲悟禪師,冬至時命侍者送棉衣與茅蓬老宿禦寒。一老宿語侍者云:「老僧自有娘生,不用寒衣。」侍者回報密雲悟。悟云:「此僧似有悟處,恐未實,更於語下搜看。」因囑侍者再去問:「娘未生前著何衣? 」老宿不能置答。悟囑其參究此語。後三年,僧圓寂,無答語。毗時,舍利無數,一眾驚歎! 悟云:「舍利十斛,不及轉語一句,爾等試代答看。」眾皆無語。此則公案說明一句相似語不為真悟,火化有舍利,亦非證道。須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方如水面按葫蘆,掀著便轉,圓融無礙,活潑自在。茲酬謝讀者,了此公案,不嫌當陽揚醜,代下一語:當問「娘未生前著何衣? 」只向他道:「才謝桃李嫩,又添菊梅新! 」也免他悟禪師的探水一場。

我人不可作解人,于理路上得個一知半解,便沾沾自喜,以悟道,須於穩密處切實做去。縱或一時不會這些公案,亦無甚緊要,只要認得本來切,嚴加護持,所謂心心不異,念念無差,勤除妄習,改造自己,不消三五年,定能「皮膚脫落盡,惟露一實! 」這些老和的舌頭,不愁不七穿八穴,任橫拈豎弄,皆成妙諦。以這些說話以及一切神通妙用,無一不是他自性心中閑傢俱,有何奇特倚重之處! 而且到家者,歸無所得。所謂無佛無眾生、無證亦無得! 如有些許玄妙,絲毫神奇,即著在境上,非但不能成佛,著魔倒有在! 可惜現在有些知名人士,也著在神通功用上,心未恬淨。評論今古人物時,不說某人神通大,便說某人沒本事,而不指出他們粘執附著處,使後學知所上進,以資策勵。這正顯示他們還有所重,墮在窠臼裏,言之不令人感慨萬端!

便於後學識別心與妄心,知所勇猛精進,不致誤入歧途起見,再將知衲禪師所作《心直說》辨別妄一節摘錄於後。

「或曰:心與妄心對境時,如何辨別耶? 曰:妄心對境有知而知,於順違境,起貪嗔心,又於中容境起癡心也。於境上起貪嗔癡三毒,足見是妄心也。若心者,無知而知。平懷圓照故,異於草木;不生憎愛故,異於妄心。即對境虛明,不憎不愛,無知而知者為真心。故《肇論》云:夫聖心者微妙無相,不可有;用之彌勤,不可無;乃至非有,故知而無知;非無,故無知而知。是以無知即知,無以言異于聖人心也。

「又妄心在有著有,在無著無,常在二邊,不知中道。永嘉云:捨妄心,取理,取捨之心成巧,學人不了用修行,成認賊將子。若是心,居有無,不落有無,常處中道。故祖師云:不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肇論》云:是以聖人處有不有,居無不無;雖不取於有無,然不捨於有無,所以和光同塵,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泊爾而來,恬淡無,而無不

「又心乃平常心也,妄心乃不平常心也。或曰:何名平常心? 曰:人人具有一點靈明,湛若虛空,遍一切處,對俗事假名理性,對妄識權號心。無絲毫分別,遇事不昧;無一念取捨,觸物皆周。不逐萬境遷移,設使隨流得妙,不離當處湛然,覓即知君不見,乃心也。或曰:何名不平常心? 曰:境有凡聖、染淨、斷常、生滅、動靜、去來、好醜、美惡等乃至萬別千差,皆名不平常境。心隨此不平常境而生滅,對前平常心,故名不平常妄心也。或曰:心平常不生耶? 曰:心有時施用,非逐境生,但妙用遊戲,不昧因果! 」學者幸于斯三致意焉!

最後,還要向學者進一忠言,我人識取心,證得本來後,須眾善奉行,一則磨練自己習氣,以增慧光,二則積累福德,以作成佛資糧。以吾人如體性雖淨,而有無始曠劫習染未除,不以種種方便薰習,煩惱亦無得淨。而此煩惱垢染,遍一切處,故須修一切善行,以對治。復次,佛是二足尊,智慧福德雙圓,方能成佛。如僅有慧而無福,只不過是羅漢,不能成佛,故須廣行諸善,積聚福德。切不可自恃天,不習眾善,以成懈怠,而誤墮惡道,鑄成大錯!

但修善時,須與無心相應,不可取著福報,若取福報,便落凡夫人天報中,難證如,不脫生死。若與無心相應,即成佛方便。能超脫生死,更兼具廣大福緣。《金剛經》云:「菩薩無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千金不易之談也。 

末了,戲作和秦觀及陶鑄「郴州旅舍」《踏莎行》詞一首,以作本文結束。昔日郴州環境荒涼,甚少人煙,貶謫流放之地。少遊因變法之爭,被謫居此,黯然神傷,詞意因之多感傷悲苦、憶舊懷故之情;陶詞因郴州現已建設得欣欣向榮,工業發達,環境秀麗,而心胸開朗,乃反其意而和之,故詞意豪放、明朗、爽利、多姿。二詞俱見報載,一時傳美談。茲合二詞之意,更和一首,以示佛法不離世法,世法即是佛法之意。用助諸仁在事境上磨練,去其習障,圓證菩提,在世法上大放異彩。不到之處,請讀者多多指正。 

霧失樓臺,綠漫溪渡,桃源不離尋常處!

境無好惡心有別,任運休將知見樹!

橋躍長虹,魚傳尺素,風光本自無窮數!

隨緣放曠任沈浮,甘作春泥群芳護。 

寫至此,不覺哈哈大笑! 忽聽有人說道:笑什,不怕開了口合不攏嘴? 餘振威喝曰:阿誰見餘開口來! 正是: 

                  說盡雲山海月情,唇吻未動心勿行,

                  玉懷胎蚌含月,泥牛入海木龍吟!

             

台長: 幻羽
人氣(1,498) | 回應(0)| 推薦 (12)|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經律禪傳聞 |
此分類下一篇:【元音老人】略傳+於美國主講 5個視頻
此分類上一篇:“明心見性”之“證體啟用”-*元音*老人-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