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18 13:55:07| 人氣2,9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1世紀西方哲學的主流思想是什麼?+ 21世紀哲學—體驗的時代?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1世紀西方哲學的主流思想是什

21世紀的西方哲學是由哲學話語來建構的,而這種哲學話語建構又跟西方的哲學蒙有著極大關聯 。一起來看,21世紀西方哲學的主流思想。

哲學蒙對於現代哲學來說可謂是一場天翻地覆的革命,西方社會通過哲學蒙,實現了理性取代信仰的飛躍和批判精神取代迷信的跳躍,而且通過蒙打破了基督神學一統天下的局面,使得神學走下了神壇,取而代之的是哲學統領下的大眾文化的發展,比如科學、政治、法律、道德、宗和藝術等,這些領域中大量新思想的生,都有賴於哲學的裁定。

西方哲學蒙思想的實質由三個基本因素構成:兩個理想+一個關於人的神話。

第一個理想是關於知識的,哲學了獲取關於世界的永恆理,客觀上催生了現代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學科的使命就是揭示外在客觀世界和內在主觀世界的相,發現關於我們人類本身和宇宙本質的知識。

在這種理想目標的支撐下,哲學全部現代科學提供思想上的合法性。此,法國的笛卡爾提出了心靈作鏡子的隱,通過科學知識的合法性精確地表述世界;英國的洛克提出了心靈作白板的隱,通過科技和人文的交叉影響,對外部客觀世界和內部主觀世界做了晰的摹寫; 德國的康得提出了哥白尼革命式的隱,將科學知識的合法性建立在先驗主義之上。而這些哲學蒙思想在傳到英國後,直接影響了大科學家牛頓,使得他更快更全面的發現了藏於宇宙的幾個定律,從而人類沖出太空打下了堅實的科技基礎。

第二個理想是關於實踐的,哲學蒙希望通過思想的解放把人類最終導向實踐的解放 ,而解放體現了一種普遍的人類歷史觀念和精神渴望,即所有人類歷史都趨向一個終極目的——自由王國。

西方的很多故事都是了這個目的,亞當的原罪得以救贖的基督神學故事、具有唯物辯證法和唯心主義的思辨故事、通過勞動社會化和財公有化使剝削和異化得以消滅的人道主義故事、以及通過政治民主和工業革命使奴役和貧困得以克服的資本主義的自由故事等等,這些故事都趨向了人的自我解放這一偉大使命。

21世紀的西方,所有的社會包括經濟發展都是了人的自由和解放,而自由和解放的最終目標就是人可以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釋放。

兩個理想雖然提出了,但是我們依靠什來實現這兩個偉大的理想呢?答案是——必須依靠和結合一種關於人作主體的神話。

蒙之前,上帝是最高權威,一切法則都是上帝制定,我們的一切都屬於上帝。蒙之後,作主體的人取代了上帝的位置。用康得的話說,人要自然界立法。用尼采的話說,上帝已死,人類要對價進行重估。

現代社會中,真理是同認識主體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人可以說各種各樣的話語,但只有作為主體的人才能夠說真理的話語;人可以發現各種各樣的知識,但只有作為主體的人才能為這些知識提供真理的合法性基礎;作為歷史的主體,人是立法者,並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起正義的制度。作為歷史的客體,人是服從法律的公民,並自願遵守法律。在啟蒙哲學的影響下,人被看做是歷史的主體,同時又是歷史的客體,這就意味著立法者的意志和公民的意志是一致的,而這種一致是正義制度最可靠的保證。

現代性、現代化和現代主義都是啟蒙的產物,現代社會的整個形象是由啟蒙塑造的。當代人雖然繼承著啟蒙的豐厚遺產,但這份遺產的長遠內涵卻不清晰。現代化和工業化使人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並變得越來越健康和長壽,但西方社會也普遍承認,如果沒有現代化和工業化,毀滅幾千萬人的兩次世界大戰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人們今天興高彩烈地駕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賓士,乘坐飛機在全世界周遊,而內燃機排出的廢氣則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經濟全球化雖然使每一個邊遠的角落都分享了繁榮的好處,但一次經濟危機也許就會引發世界經濟體系的崩潰,更微妙的問題是現代化對人格的影響:一個十幾歲的少年駭客在網際網路上能夠從容的漫遊,甚至橫衝直撞,但在學校裏卻羞于和同學講話,是個典型的人格缺陷者。

西方啟蒙運動所帶來的社會深層影響和弊端

啟蒙運動以來,西方文明在全世界一直處於統治地位,而普遍主義則是西方推行其政治、經濟和文化霸權的工具,即凡是西方的事物都是好的,凡是非西方的事物都是不好的。

啟蒙把西方文明推舉為高級文明,將其他文明都視為原始的” “野蠻的。啟蒙將西方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向所有非西方文明強勢推薦和灌輸,而這些原始的野蠻 的非西方文明必須接受西方的這種啟蒙。在這種社會發展處境中,普遍的人類歷史觀念意味著全世界都沿著西方的道路前進,即現代化就是全盤西化。而這種文明的專權和獨斷勢必會帶來種種發展的弊端,非常不利於文化的多元化和融合貫通。

對此,東亞的一些國家(特別是新加坡)在吸收和借鑒西方文明時就很謹慎,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他們較好地保留了自己的傳統文化,這也充分表明現代化可以做到不全面西化。另一方面,西方學界以後現代主義的興起為代表的包括女權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後殖民主義已經敏感地覺察到了當代西方文明的弊端,越來越多的知識份子意識到了西方文明的局限性和不包容性。西方文明內在的革新和換代勢在必行。

思想啟蒙的本質和未來展望

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啟蒙哲學的本質,我們可以借用尼采的名言:上帝死了。如果用一句話來表達21世紀西方哲學思想的實質,那麼我們可以引用福柯的思想:作為主體的人死了。

以前,基督教神學是最高權威 ,評價一切的標準是上帝,而上帝是客觀的。而在西方宣佈上帝死了之後,上帝的位置被人所取代,評價標準是作為主體的人確立的,而人的很多東西是主觀的自我的,甚至是狹隘的”“瘋狂的。而後現代主義把人這個主體也給消解了,任何評判的標準都沒有了,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信仰都消失了,人的靈魂被架空。由此,陷入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也成了一種必然。

虛無主義是一種關於知識(真理)的相對主義,無政府主義是一種關於實踐(解放)的相對主義。在後現代主義的批評聲中,開啟啟蒙的兩個偉大理想也隨著主體的死亡而煙消雲散了。那留給西方世界的是什麼呢?也許我們需要在未來的世界公民式的個人新世界裏尋找答案。  (2017-10-07  來源:搜狐)


 

                    21世紀哲學體驗的時代?

至少自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人類的歷史意識日益敏銳和深刻。古老的永恆理的哲學理想逐漸歷史的、時代的理信念所替代,從而,哲學與時代經常成哲學討論的話題。在世紀更替之時更是如此。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新美世界文庫出版社出版了《導師哲學家叢刊》,分別以《信仰的時代》(中世紀哲學家)、《冒險的時代》(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理性的時代》(17世紀哲學家)、《思想體系的時代》(19世紀哲學家)、《分析的時代》(20世紀哲學家)題,略地介紹了一千多年西方著名哲學家的主要思想。

哲學史總是哲學史家所理解的歷史,如果編寫這套叢刊的哲學家是歐洲大陸哲學家,相信他們不會以分析的標識20世紀西方哲學的特徵。如何理解以往每個世紀的哲學,如何展望21世紀哲學的主題和趨向,取決於人們當下的哲學立場和觀點。如果由我們續寫這套叢刊,21世紀的哲學家或哲學將
樣命名才能表達其總體特點呢?21世紀哲學將是樣的哲學?人們對此會有多種不同的回答。本文試用體驗的時代揣測新世紀的哲學走向,希望能對未來的哲學運思有些發。

一、理性的還原

鑒往而知來,探索21世紀哲學的特點和趨向,必須從回顧和理解哲學史開始,特別是需要對20世紀後半葉現代西方哲學的主要趨向有較準確的體認。對大多數哲學工作者來說,我們很自然地相信21世紀哲學將是20世紀哲學的發展和延續,20世紀後半葉的哲學問題、趨向、派別、主義乃至風格等,都將在新的世紀繼續得到拓展和深化,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新世紀哲學的面貌。

即便是按照福柯對知識史、科學史和思想史的看法,哲學沒有連續、統一的歷史,哲學知識作
一種話語系統是非連續的、斷裂的結構,我們仍然相信相鄰兩個世紀的哲學較之其他時代可能更相似。這也許是福柯難以覆的現代人的歷史意識,而這種歷史意識作哲學工作者的前見合法的偏見,從根本上規定了哲學工作者的致思取向,從而也就規定了新世紀哲學的基本構架。

按照《導師哲學家叢刊》的歷史線索,我們發現西方近代哲學的一個最重要的主題詞即理性。從17世紀的理性的時代20世紀的分析的時代,四百年的西方哲學可以歸結理性哲學。按照康得對的回答,蒙即是勇敢地運用自己的理性。因而,蒙的時代可以說是批判理性的時代;以黑格爾哲學代表的19世紀哲學以思辨的理性構造宏大的思想體系,所以,思想體系的時代可以說是思辨理性的時代20世紀的英美分析哲學以邏輯分析、語言分析的方法,尋求思想和知識的確定性、理性、明晰性,按照《理性的對話》一書作者的看法,分析哲學仍是對合理性的尋求。因此,分析的時代可以說是分析理性的時代。總之,自笛卡兒以來西方哲學的主流即是理性主義,近四百年的西方現代哲學都可以稱理性的時代

同任何西方哲學的抽象概念或語詞一樣,理性這個概念或語詞只有在與非理性反理性的區分中才能確定它的意義。所以,理性主義哲學的視野內在地包含著非理性主義反代理性主義的哲學因素,否則,它就無法確立其自身。在意識的內在結構中,理性區別於欲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理性主義哲學把這些非理性因素看作是由理性所主導、統攝、支配的心理因素,進而在理性的反思中使其邏輯化、理性化,從而哲學必然是理性的知識系統。但現代理性主義哲學對理性中心地位的確立,不斷受到懷疑主義、生命哲學、意志哲學等的挑戰和衝擊。

這些非理性主義、反理性主義哲學流派雖然也必須用理性寫作和思考,也必須訴諸讀者的理性以傳播自己的哲學觀點,但他們反對理性中心地位的觀點確實表達了一種對人性、對意識乃至對人類知識和哲學本身的不同理解。人們經常對非理性主義哲學和反理性主義哲學提出一種機智的反駁,即它必須是用理性反對理性,從而它也仍然是理性主義的。這種機智的辯難意味著哲學總是或必然是理性的思考方式和寫作方式。其實,這是一個理性主義哲學的成見,遺憾的是上述哲學流派並未覺察到這個思想陷阱。

哲學理論研究和思考有許多奇異的背謬和迴圈,反理性主義必須用理性去反對理性只是一種形式的背謬。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更為難解的哲學的自我纏繞。哲學理論要思考整個世界,而思考世界的頭腦或哲學家就在這個世界之中,哲學家又總是在自己所處時代的文化氛圍中或者說在自己生活世界的基礎上做理論思考,所以,哲學關於世界的理論恰是由世界本身所規定或制約的。

哲學理論的自我纏繞,結下了許多有待開釋的紐結,也為各種相互衝突的哲學理論提供了自我論證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此,獨斷地說出某個世紀哲學的本質特點,都要冒以偏概全的風險。我們所說西方四百年現代哲學的主流是理性主義,這幾個世紀的西方哲學是理性的時代,其中最重要的理由也許是在哲學理論之外的生活世界最直接而鮮明地標識出了這個時代的特點。

西方現代理性主義哲學區別于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哲學,其中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徵即在於對生活世界的理性設計、規劃和修整。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基於純粹的理論興趣和認知的渴望,而現代理性主義則飽含著解放的旨趣和實踐的意向。被後現代主義哲學家稱為解放的元敍事貫穿西方四百年的哲學史,用馬克思的說法是,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穿以後,揭露非神聖形象中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從宗教幻想中、政治壓迫中、傳統的偏見中以及自然的奴役中解放出來,確立人的理性的現實性,這就是理性主義哲學的主題。

在人們獲得作為理性人的現實性的過程中,必然包含著對屬人世界的理性設計,亦即使世界理性化。自然科學為人們提供了為自然立法的規則內容和技術手段;經濟學為理性經濟人規定了利益最大化的行動法則;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指明了最終解放的現實道路;佛洛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甚至為最隱秘、幽深的無意識提供了理性疏導的可能。使一切現實理性化,使人們的全部生活理性化,確是現代社會的主要任務,也是現代哲學的主要特點。

一般認為,至少從費爾巴哈以來,西方哲學即已開始消解理性主義的哲學傳統。費爾巴哈以感性直觀、馬克思以實踐的感性物質活動、尼采以權力意志、佛洛德以無意識、存在哲學以人的存在對抗哲學中的抽象理性,消解理性在人性或意識性中的中心地位。但在我們看來,這些對理性的反叛和抗爭仍未超越現代性的視野,因而也並未能動搖理性在哲學中的中心地位。這些哲學革命雖然各自凸現了人類意識或人類活動中某些非理性因素的中心地位,但其哲學思維方式仍是某種中心主義的理性主義。並且由於對某種非理性因素的中心化,也就把它理性化,從而強化了理性主義哲學。

我們認為,20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哲學的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出現了,它標誌著一個新的哲學時代的到來,它也預示著21世紀乃至今後幾個世紀哲學的根本特點。這種新的思維方式用海德格爾的術語說即是所謂"非規定性的思",用維特根斯坦的術語說是從生活形式的觀點看,用後結構主義的術語說是拆解或解構。

這些不同的表述雖然哲學觀點大異其趣,卻有一種區別於理性主義哲學的共同傾向,即不再以肯定性、規定性的思維方式確立任何理論的中心,而是以否定性、非規定性的思維顯示那些多樣性、差異性、非同一性、不規則性的理性的邊緣,或是思入使一切思維規定得以可能的而自身卻不可規定的有無之境。此種新的思維方式繞開了理性主義哲學預設的思想陷阱,即肯定或否定某種理性中心都必然強化理性中心的理性主義必然性,開闢了或者說是回溯到了古代哲學直覺體悟的運思道路。



二、體驗與思維規定

現代西方哲學家對理性主義哲學有許多反思和批判,但大多難以逃出理性主義的陷阱。原因在於反思和批判總要借助於理性的論證或思維的規定,如此即便否定了理性在意識結構中的中心地位,仍然規定了某種新的理性中心,從而哲學理論的性質和形態並沒有根本改變。上世紀中葉以來,我們稱之為後現代主義的哲學思潮終於衝垮了現代理性主義的樊籬,諸多思想的可能性和思想的道路顯露出來,後期海德格爾關於什麼是思的頑強探索,顯示了一種非規定性之思的可能性。

按照海德格爾的看法,從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形而上學特別是自笛卡兒以來的現代西方哲學,是思維規定存在、宰治存在的主體形而上學,其思維方式是控制論式的思維方式,其實踐後果是技術時代的全面危機。海德格爾所說的主體形而上學至少包含以下幾點看法:

一是這種哲學是建立在主客二元對立的基礎上,主體以思維去規定存在,把原本主客統一的存在經驗規定為外在於主體的經驗物件


二是思維規定是在經驗物件的相互區分中建立的,它確定了存在者的界限及其相互關係,但存在本身和存在的意義則被遺忘了


三是被思維規定的存在者或事物僅具有屬人或為人所用的意義和價值,其自在的意義消失了;四是人把世界價值化、工具化,人也就把自身價值化、工具化了。

所以在技術座架中人和世界相互逼索,世界陷入了沒有靈性的黑暗之中。在海德格爾看來,人類走出危機的出路就是尋找一種非規定性的思或稱為存在之思,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歷史命運。

非規定性的思消除了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二元對立,用現象學的觀點看世界,存在經驗即是原初的主客統一性,它從根本上區別於知識論立場的外在經驗。這也就是說,所有的思維規定都建立在主客二分的根本規定基礎上,有了主客二分的規定,進而才有經驗對象的具體規定。

如果改變知識論、認識論的理解視域,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具有不同本質的世界。其中的經驗物件不再是在人之外、與人對立、為人所認識和改造的物件,而是人的存在經驗、人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與人不可分割的或者說是人的肉身形態的存在,這種內在於人的身體並改變人的身體存在形態的經驗,我們把它叫做"體驗"

體驗區別於經驗。經驗是為人所顯現的外在物件,它在知識論的視域中可以為邏輯關係所規定,進而在價值論的視域中可以為人的需求所規定。前者被叫做事實判斷,後者被叫做價值判斷,二者的共同特點是思維規定物件、裁剪物件,使其具有某種整齊的邏輯形式或可以精確測量的使用價值,以備人們現實的或延緩的消費和使用。

海德格爾用最簡捷的一句話存在成了價值來概括現代理性主義哲學的必然結果,思維規定存在,終究是為了控制、宰治存在。與此種經驗不同,體驗不單純是為人所顯現的經驗,它同時是給予性的經驗,它是我們在某種生活方式中世界賜予我們的贈品,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饋贈。它或者使我們欣喜,或者使我們顫慄,或者使我們若有所思。

一方面體驗使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存在和生活發生確定性的改變,這種改變在我們的生命過程和時間意識中留下了痕跡,但卻不能測量和規定它的準確意義;另一方面體驗給予我們的周圍世界以一種深度的模糊、自在的奧秘、理性或思維規定邊緣的不規則性、異質性、流變性,都使意義的世界難以中心化、理性化。

體驗是非規定性的思,從而也是非統治、非宰治存在的思,它傾聽著、感受著、領悟著,在主客統一性中經歷著生命過程和周遭世界的變化。體驗著的人當然在生活、在行動,但他已沒有理性主體的輕狂和傲慢,卻具有了自然贈予的厚重和豐富。

海德格爾認為,思維規定的思成就了西方特有的哲學,這種哲學由現代科學技術所完成,至今它已經或應該終結了。而非規定性的思卻擔負起人類的歷史命運,它將引領人類走出世界的午夜。海德格爾深知現代人類沉浸於主體形而上學太久了,我們已太習慣用思維規定存在進而控制、改造存在的思維方式了,如果讓人們放棄這種思考,我們就會茫然失措,頭腦就會出現一片空白。

海德格爾勸告人們要忍耐,要等待,或者有朝一日我們的思想會發生驚險的一跳,跳入到一種全新卻又極其古老的思維方式中。其實,非規定性的思並不神奇和玄奧,也不是我們全然陌生的東西。後期海德格爾對荷爾德林的詩情有獨鐘,仔細傾聽和領會詩中所宣告的生活的真理和存在的真理。

哲學解釋學大師伽達默爾也從藝術分析人手,尋求解釋學的真理和方法。藝術經驗和詩化思維也是每個普通人都曾有過的經驗和思想,如果回想起一次真正使我們感動的審美經驗,我們所說的非規定性的思或體驗之思就會來到我們的身邊。真正的問題似乎並不是哲學出現了偏差,而是哲學的生活世界之根出了問題。

理性主義哲學以思維規定存在進而控制存在的思維方式,就是所謂現代思維方式,也可以說是工具理性和經濟理性的思維方式,它造就了現代社會的繁榮,也造成了現代世界的種種危機。從根本上說,被後現代主義者稱為利益最大化的元敍事是現代社會的最高的統一性原理,它把思維規定、藝術體驗、道德沉思全部納入利益的計算之中。

從而,作為人類思維固有機能的反思規定失去了它純粹理論認識的功能,成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和工具,並且成為主導、支配甚至吞噬一切意識活動的思維方式。正是在這種技術統治的時代,人們原本具有的非規定性的體驗之思才成為陌生化的東西,體驗和思維規定的區分才有了時代的意義。

三、生活世界的改變

自上世紀20年代胡塞爾提出生活世界這個陌生的詞開始,現代西方哲學出現了重大的轉變。哲學家們開始關注這個先於科學世界、哲學世界的本原性視域,思維規定或反思建構的科學世界、哲學世界早已受到生活世界的先驗定向。如前文所說,後期維特根斯坦改變了早期從邏輯的觀點看世界的先驗視域,轉而從生活形式的觀點去揭示生活方式、說話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密切關聯,並指出每一生活方式作為不同的語言遊戲不可歸約和還原的獨特性質及其包含的先驗因素。

人們參與其中也可部分改變其規則的諸多生活形式是一切人類理解、認識和思考的前提。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們則以語言的約定性、區分性破解思維規定的僵死性和凝固性,任何理性反思確立的中心都被顛覆和消解。奔騰不息的語言之流既是生命過程、意識過程,也是社會歷史過程,在其中的歷史的幽靈、無意識的結構、權力的話語顛覆了一切客觀知識的虛假的統一性,理性主義哲學瀕臨崩潰。

剛剛發生不久的這場哲學叛亂究竟意味著什麼?21世紀的哲學究竟將會是個什麼樣子?就第一個問題我們認為,這場哲學變革表達了生活世界的改變。近年來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的一些著作對此有較為充分的討論,這裏我們僅就他使用的兩個概念作簡要的分析。在《第三條道路》一書中,吉登斯引用了"後物質主義"的概念來分析發達國家人們價值觀的變化及其對當代政治生活的影響。

他引證政治學家羅奈爾得、英格哈特的看法說:隨著社會的日趨繁榮,經濟成就和經濟增長的價值己經不像以前那樣光彩照人了。自我表現和對有意義的工作的渴望己經取代了經濟收入的最大化。選民們在達到一定的富裕程度之後,開始不太關心經濟問題而關心自己的生活品質。古登斯並未以此完全否定馬克思主義解放政治在今天發達國家的意義,但富裕的大多數果真已臨近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的門檻了嗎?他們真的開始超越現代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元敍事了嗎?即便它有幾分真實,也意味著生活世界的重大改變,意味著哲學的性質和理論形態的重大改變。

吉登斯更多地談到生活政治的概念,在他看來,發達國家政治生活的根本變化是生活政治的興起,這可能與富裕的大多數價值觀念的變化互為因果。因為人們已不太關心經濟問題,轉而關心生活品質的問題,所以,政治因素的基礎就不再是利益的共同體,而是價值觀念的共同體,政治要求和政治表達也不再是經濟利益,而是生活品質和生活方式的要求。生態組織、女權組織乃至同性戀組織等成為當代政治生活的活躍的群體,傳統的正規組織如政府、政黨、企業等都必須對這些群體的呼聲作出恰當的反應。

對生活品質和生活方式的關注,一方面使思維規定的知識體系難以給出肯定或否定的理論回答,使理性主義的權威受到了懷疑和挑戰;另一方面因為生活品質和生活方式更多地以個人感受為基礎,使私人化的經驗或體驗成為價值判斷和政治表達的核心內容。這是我們以體驗的時代揣測21世紀哲學的生活世界基礎。

隨著生活世界的變化,哲學的理論性質、理論形態乃至表達方式等也要發生重大的改變。我們以體驗之思區別于思維規定的理性主義哲學, 如果這種體驗之思仍勉強稱為哲學,它將是個什麼樣子?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古老的東方哲學形態。

體驗之思的哲學仍然要區別於日常生活中的生活體驗,或者說它要拓展和深化日常生活體驗。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在後期海德格爾的思之探索中,形而上的道或使一切思維規定得以顯現的無規定,仍是思的根本指向。這種形上之思拓展了人類精神和生活的可能空間,豐富了人類精神和生活的維度,加厚了人類精神和生活的根基,它也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態度和情感。但由於這種形上之思是非規定性的思,它不再具有客觀如識的理論形態,因而它也不再有學科帝國主義的話語霸權,不再有操作、控制的工具理性功能。

形上之思是對生活體驗的自然延展,由於形上之道的不可名、不可說,所以,它只能內在於個體的體驗世界之中,哲學已成為純粹的個人的精神事務。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體驗的形上之思成為每個人全面的自由發展的基本方面,每個人有了從自己生活體驗中領悟到的形上之思,才有了自己精神生活的自由。總之,在體驗的時代,哲學的性質和功能都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隨著哲學性質和功能的改變,哲學的理論形態和表達方式也必然發生改變。雖然形上之道難以言傳,人們仍可能要把對它的領悟用隱喻、象徵、類比等方式加以傳達,哲學的對話、交流和閱讀仍是可能的。但哲學的理論形態已不再是系統的理論論證,如果需要理論論證,也可能是否定性的、消解性的,或者是通過可規定的肯定性論證去顯示不可規定的邊緣和界限,如維特根斯坦所做的那樣。

體驗之思或形上之思可能更多地用直覺的概念、格言式的句子、類比式的、聯想式的段落來表達,就像古代東方哲學的表達方式和風格。形上之思是生活體驗的拓展和昇華,因而其表達也必然以鮮活的生活體驗的形式。孔子所謂道不遠人、遠人非道,不離日用常行的形上體驗,將以更平實、庸常的形態說出極其高明的智慧。總之,哲學可能更像詩。思與詩的界限或許在於思仍是人類探求真理的努力,當然這已不是知識論所探求的真理,而是本真生活的真理、存在的真理。(來源:搜狐)


台長: 幻羽
人氣(2,962)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塵弦禪音 |
此分類下一篇:─據說這是21世紀最好的哲學電影,你看過嗎?─
此分類上一篇:【哲學─這道紅塵光芒】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