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0-23 16:50:44| 人氣3,9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略窺~*猶太人*走過的歷史血淚腳步】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略窺~*猶太人*走過的歷史血淚步】 

諾貝爾是一年頒發一次的國際項,其中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或醫學及和平等5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經濟學則於1969年起頒發。諾貝爾至今已頒給800多人,其中至少有20%是以色列或者以色列移民(猶太人)

首位得到諾貝爾的猶太人或持有以色列國籍的是阿道夫··拜爾,因成功分析出吲哚的結構而於1905年獲頒化學2011年中,除了文學、和平及經濟學外,其他均有猶太人獲。其中丹·謝赫特曼獲得化學,拉爾夫·斯坦曼及布魯斯·博伊特勒獲生物或醫學,至於物理學則由索爾·珀爾馬特、亞當·里斯連同非猶太人的布萊恩·施密特共同獲得。

一些猶太得主,如埃利·維瑟爾(1986年收到和平),凱爾泰斯·伊姆雷(2002年收到文學)是大屠殺的倖存者。有史以來最年長的得主則是一名波蘭裔猶太人里奧尼德·赫維克茲,他與埃克里·馬斯金、羅傑·梅爾森因「機制設計理論」而獲得2007年的經濟學,當時他已經90歲了。


根據希伯來聖經的述,猶太人的祖先可追溯到聖經的男性族長(如亞伯拉罕,他的兒子以撒,和以撒的兒子雅各)以及在公元前18世紀生活在迦南的聖經母系族長(如撒拉,利百加,利亞和拉結)。法老邀請雅各和他的家人移民到埃及與其兒子約瑟同住,於是他們遷往古埃及。之後,族長的後代被奴役,摩西於是領導他們出埃及。傳統認,這發生在公元前13世紀,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征服了迦南。

現代考古學在很大程度上棄了族長和出埃及記的歷史實性,認這是被重新構建的的以色列民族神話故事。根據現代考古報告,以色列人和他們的文化並沒有用武力侵占這個地區,而是通過發展一種以耶和華(古代迦南諸神中的一位)中心的獨特一神宗而沖淡迦南人的文化。以耶和華中心的信仰得到發展,與此同時很多邪實踐也在發展,這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以色列民族,將他們與迦南人區分開來。在中古銅器時代的迦南人已經得到考古學證明,希伯來語是迦南語最後的一個現存語種。在鐵器時代I時期(公元前1200-1000年),以色列文化在性質上主要是迦南文化。

雖然以色列人分十二支派,但猶太人(他們是以色列人的分支,另一個分支是撒馬利亞人)傳統上主要是以色列的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部分地來自利未支派,這些支派一起組建了古代猶大王國,以及北方以色列王國 (後期)遺民,後者當以色列王國 (後期)被新亞述帝國征服後移民到了猶大王國,並在公元前720年被同化。

以色列人在古代歷史上享有兩次政治獨立,首先是以色列王國 (前期)的士師時期。在以色列王國_(前期)崩潰之後,土地分以色列王國和猶大王國。Jew這個詞來源於羅馬的「Judean」,用來指代來自南方猶大王國的人。從「以色列人」到「猶太人」(猶大王國的居民)的族名轉變雖然沒有記載在摩西五經中,但在以斯帖記(公元前4世紀)中有非常明顯的體現,這是詩歌智慧書中的一書,猶太塔納赫的第三部分。公元前587年,新巴比倫王國的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占了耶路撒冷,摧了第一聖殿,驅逐了猶大王國最顯赫的公民。公元前586年,猶大王國本身不再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國土中留下的猶太人也沒有了國家。巴比倫流亡(巴比倫囚虜)結束於公元前539年,當時阿契美尼德王朝征服了巴比倫,居魯士二世允許流亡的猶太人返回Yehub(猶大帝國),並重建聖殿。第二聖殿在公元前515年完成。Yehud省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個和平部分,直到約公元前333年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帝國後才結束了這個局面。在公元前14037年的哈斯蒙尼王朝期間,猶太人在政治上是獨立的,從公元前37年到公元6年的希律王朝中,猶太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政治上獨立的。自從公元七十年第二聖殿被以來,大多數猶太人都流散在外。猶太人作每個所在國家(除了色列外)的少數民族,他們在歷史上經常遭受迫害,這導致他們數百年來人口數量和分布上的波動。

對猶太人的遺傳究表明,全世界大多數猶太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基因遺傳,起源於中東,並且與新月沃土的人最相似。不同猶太群體的基因組成表明,猶太人分享了一個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共同基因庫,這是他們擁有共同祖先起源的標誌。雖然猶太社群長期彼此分離,但他們在文化、傳統和語言方面保持著共同點。

猶太--猶太人和猶太是密切相連的。在猶太民族中,轉信猶太的人通常與那些一出生就是猶太人有相同的地位。然而,很多轉信猶太的人以及前猶太人都表示,許多一出生就是猶太人的人將後期歸信者視二等猶太人。主流猶太並不鼓勵轉信,轉信被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大部分的轉信都是混合婚姻的孩子,或是猶太人的配偶或未來配偶。

希伯來聖經提供了一種對猶太人傳統和早期猶太民族歷史的宗解讀,建立了第一個亞伯拉罕宗,現在世界各地已有54%的人信仰這種宗。猶太在實踐和信仰上引導著信徒,不僅被稱,而且也被稱「一種生活方式」,明確區分了猶太,猶太文化和猶太身。在整個歷史的多個地區和時代中——在古希臘世界、蒙時代之前和之後的歐洲、伊斯蘭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北非、中東、印度、中國或當代美國和以色列等——都發展出在某種意義上獨特的猶太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特徵不一定是全是宗特徵。其中,一些因素來自猶太,而其他因素來自猶太人或猶太人的特定社群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另一些因素來自社群的內在社會和文化動力,而不是來自宗本身。這種現象導致了不同猶太社區具有獨特的猶太文化。

巴比倫和羅馬--第二聖殿被摧後,猶太失去了大部分派性質。然而,很多希臘化的流散者留下來,集中在亞歷山大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猶太城市社區。希臘化猶太人不僅是流散人士的一股力量,而且也是長期以來以色列地上的一股力量。一般來說,學者認拉比猶太受到希臘主義的有意義影響。

由於失去聖殿,說希臘語的猶太人不再像以前那樣指望耶路撒冷。猶太在語言上分希臘語和希伯來語/亞拉姆語的圈子。每個社區的神學和宗文本都有顯著的不同。希臘化的猶太從未發展出yeshivas來學習Oral Law。拉比猶太(以以色列地和巴比倫中心)幾乎在著作中完全忽視了希臘化的流散者希臘化的猶太最終因其信徒被同化希臘羅馬文化而消失,留下了一個大的東部拉比社群,他們在巴比倫有著大型的學習中心。

猶太人在巴比倫之囚後以及公元135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以後形成了巴比倫的社群,到一世紀,猶太人社群的人口有了急速的發展,在200年到500年間,從原來的一百萬猶太人增加到兩百萬,這包括自然增長,也包括從以色列地移民而來的猶太人。那個地區的人口占據世界猶太人口的六分之一13世紀的巴爾·赫布雷斯(Bar Hebraeus)認,在羅馬世界有6,944,000個猶太人,Salo Wittmayer Baron這個數字是令人信服的。在一世紀中期,羅馬世界內擁有七百萬猶太人人口,在羅馬世界外擁有一百萬人口,這個數字被學者普遍接受,包括路易斯·費爾德曼(Louis Feldman)。然而,當代學者們現在認Bar Hebraeus的數字是建立在羅馬公民的人口調基礎上的。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的《編年史》記錄的數字是6,944,000Louis Feldman曾支持這個數字,但現在認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和Salo Wittmayer Baron的數字是錯誤的。Feldman對猶太人主動傳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他將古代猶太容易接受改信的派,特別是從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一世紀,他進而指出,歷史中缺乏傳的記載,或關於那些尋求轉信者的拉比名字的記載,因此這是猶太人並沒有主動傳的證據。Feldman堅持認,人們轉信猶太是很普遍的,猶太人口在以色列地和僑民中都是很大的。其他歷史學家認,在羅馬時代轉信猶太的人數量有限,他們並沒有促進猶太人口的增長,這是由於諸多因素造成的,如,從二世紀中期開始,羅馬男性轉信猶太被認是不合法的。另外,一個男性在羅馬世界轉信的困難因素是猶太割禮的要求,這是改信基督的人不需履行的要求。Fiscus Judaicus(猶太稅)是公元70年對猶太人徵收的稅,96年不對基督徒徵收,這無疑限制了猶太的吸引力。

誰是猶太人?--猶太分享著一個國家、一個種族,一種宗和一種文化的特徵,這樣人們定義誰是猶太人時需要稍微確定這裡討論的究竟是一種宗,一個民族還是一種身。一般來說,在現代世俗的猶太人念中,包括三個群體:出生於猶太家庭的人,無論他們是否遵循猶太;那些具有猶太祖先背景或血統的人(有時包括沒有嚴格母系血統的人);以及沒有任何猶太祖先背景或血統的人,但正式轉信猶太,是猶太的追隨者。

對猶太人身的歷史定義在傳統上是基於對母系後代的哈拉卡定義,或哈拉卡的轉信。對「誰是猶太人」的歷史定義可追溯到公元200年左右,這時猶太人將口述的摩西五經編成巴比倫塔木德。自從18世紀和19世紀後期的哈斯卡拉運動以來,對猶太人身的哈斯卡拉解釋受到了挑戰。

歷史學家沙耶·科恩(Shaye J.D.Cohen)認,混血婚姻的後裔在聖經中是由父系決定的的。他對米書拿時代的變化提出了兩中可能的解釋:首先,米書拿可能對混血婚姻採用了和其別的動物的混血結合(Kil'ayim)的相同邏輯。因此,混血婚姻被禁止,因這是一匹馬和一隻驢一樣的結合;而在人和動物的兩種情況中,後代的種族都是由母系來判斷的。第二,Tannaim可能受到羅馬法的影響,後者規定了當父母的結合不是合法婚姻時,後代將跟隨母親。

猶太人歷史--根據猶太典籍《希伯來聖經》的記載,猶太民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一般紀元前20世紀前後的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等人。猶太人在其故「以色列地」上共建立過三個政治獨立的國家,分別是古代的前後兩個以色列王國和於1948年成立的現代以色列國。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猶太民族開始處於長期流浪散居的狀態。除了在現代的以色列國,猶太人在其所處的國家都少數族群,並曾經經受了反猶主義的迫害壓制,但猶太人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始終保持了民族信仰的獨立性和連續性。

以色列王國與猶太王國--根據猶太人對聖經的注釋記載,猶太人的始祖是聖經中記載的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等人,他們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雅各是以撒的兒子、亞伯拉罕的孫子,後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神的王子」,而且因他在和神搏的時候傷了腿筋,所以猶太人在宰殺動物時都要把腿筋挑出來丟棄。至今止發現的證明以色列存在的年代最古的證據,是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古埃及麥倫普塔赫石碑。當時在迦南地區生存的猶太人是最先奉行一神的民族。 雅各生有12個兒子,第十一個兒子約瑟被他的親哥哥們賣給以實馬利人帶到埃及後,轉賣給法老的內臣護衛長波提乏,後來得到法老的重用,成埃及的宰相,在七個荒年的第二年,雅各家遷移到埃及糴糧,約瑟善待全家人,雅各全家受到當時統治埃及的喜克索斯人的優待,居住在尼羅河下游歌珊地,轉變農業民族。

喜克索斯人被努比亞人暴動出埃及後,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劇下降,淪埃及人的奴隸400年,他們在摩西的帶領下,法老王承受不了上帝降下十災的攻擊,同意摩西帶領所有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回到巴勒斯坦定居,雅各的12個兒子的後代形成十二支族,以色列人當時過著自治的生活,如果有在生活中與人有衝突或糾紛時,有士師可以幫助他們調解。士師負有宗和儀式方面的職能,也擔任法官的角色。原來以色列民在巴勒斯坦分居,後來以色列人跟上帝求個王來治理他們,結果先是由便雅憫支族中的掃羅作王四十年,統一成一個國家。因此以色列人有了第一位國王:掃羅王。之後猶大支派的大衛王擊敗了周邊亞蘭、腓力士的騷擾,定都耶路撒冷,建立了在新月地區西部稱霸的以色列王國。

在公元前970年,大衛王之子所羅門成以色列國王。他歷經10年之久,建造了一座氣勢恢宏的聖殿(史稱「第一聖殿」或「所羅門聖殿」)。但在所羅門死後,北部的十個支族聯合起來,獨立於南方的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族,建立了以色列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擊敗以色列王國,亡國的猶太人被大批流放至外地,這便是猶太人大流散的肇始。

公元前586年,南部的猶大王國也終於被大的迦爾底亞攻占,而猶太聖殿也被異族燒,至此,猶太歷史上所謂的「第一聖殿時期」結束。大批猶太精英作俘虜被帶到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猶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國土和家園。直至70年後,波斯帝國擊敗迦爾底亞,一定程度地解放了猶太人。此後不久,得到波斯人資助的猶太人建造了第二座猶太聖殿,從而開創了「第二聖殿時期」。

波斯、希臘和羅馬統治時期--在波斯帝國遭受亞歷山大大帝的沉重打擊後,塞琉古王朝的統治者考慮將希臘文明引入波斯。猶太人原本已經接受了希臘文化,但當國王安條克四世企圖徹底剝奪猶太人信仰,欲將耶路撒冷聖殿用於祭祀希臘神話主神宙斯時,忍無可忍的猶太人在馬加比家族的領導下發動了起義,史稱「馬加比家族起義」。這次起義的勝利保住了聖殿,並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人國家,史稱「哈斯摩尼王朝」。這個王朝從公元前165年持續至公元前63年前,最終被羅馬帝國吞併。在羅馬人的早期統治時期,哈斯摩尼王朝仍保留了部分實權,但最終馬加比家族被大希律王徹底消滅。以殘暴聞名的大希律王是以東人,獲羅馬帝國特權而統治整個以色列地區。他曾經擴建了猶太的聖殿。

當大希律王去世後,羅馬帝國開始直接統治以色列地區。其間統治者頻繁更換,而對於猶太人的政策也時緊時鬆。羅馬人與猶太人最大的分歧在於多神與一神之間的差異,對此雙方都無法接受對方的信仰。公元66年,以色列地區發生饑荒之後,猶太人發動了一場針對羅馬帝國的起義,史稱「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起義被羅馬皇帝維斯帕先之子及其繼承人提圖斯壓。如今,提圖斯凱旋門仍然屹立在羅馬城,其牆體上的浮雕描繪了攻克耶路撒冷的過程和運回羅馬的猶太燈台等戰利品。因此,尊重歷史的猶太人都不會從該凱旋門內經過,而是選擇繞過這個猶太人歷史上的恥辱標誌。

羅馬軍隊破壞了耶路撒冷城的大部分建築,只留下了聖殿的一部分基礎,如今被稱西牆。在這次起義失敗之後,仍有相當數量的猶太人繼續生活在其國土內,而統治者也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信仰。在公元二世紀,羅馬皇帝哈德良開始重建耶路撒冷,但對猶太人的一些宗習俗進行了限制。作反抗,猶太人在巴爾·科赫巴的領導下再次發動了起義並建國維持達兩年。哈德良迅速調動大批軍隊,以壓倒性優勢壓了這次起義,並殺害了50萬左右的猶太人。當135年羅馬軍團大批到達後,猶太人被禁止進入耶路撒冷城,而大多數猶太人信仰也被當局嚴令禁止。隨著耶路撒冷的淪陷和猶太人的被放逐,猶太結束了以聖殿中心的組織形式,而拉比作小規模猶太社團中的領袖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在羅馬統治時期後,猶太聖經中不再加入新的內容,猶太人士開始傾向於對聖經進行解釋和完善哈拉卡等工作,並著力制定不成文法,在塔木德中記載猶太人的傳統文化。這一運動從1世紀持續到了5世紀前後。

212止,所有猶太人都已歸屬羅馬帝國統轄之下。當狄奧多西一世登基羅馬帝國皇位後,基督開始成這個日漸衰落的帝國的國。在羅馬帝國期,猶太徒和基督徒的社會特徵截然不同。與自由、分散和以社團中心的猶太人不同的是,基督徒生活在一個由皇和皇帝為絕對權威的等級森嚴的社會體系之中。

在古以色列王國滅亡之後,猶太人社群之中的政治體制相對來說是比較民主的。對於舊約《申命記》29:9中的「今日,們的首領、族長(原文作支派)、長老、官長、以色列的男丁」一段,塔木德中的拉比如此解釋:「儘管我指定了們的首領、長老和官長,但們在我面前一律平等。」此外,塔木德中也經常提及「擁有權利同時也意味著承擔義務」這個理念。

大流散的肇始--儘管從亞述與巴比倫時代起,猶太人已開始離開古以色列地區,但羅馬帝國對猶太人起義的壓才正導致猶太人大規模地離開故土,從而開始這個民族漫長而悲慘的流亡歷程。當時雖然仍有一部分猶太人生活在猶太王國(該地區被羅馬人改稱「巴勒斯坦」),但另一些猶太人被賣作奴隸,同時也有一些猶太人成了羅馬帝國的公民。

一些宗史學者推測古代的一大部分猶太人來源於地中海沿岸希臘羅馬文明中依猶太的居民,上述地區包括亞歷山大港和安納托利亞等地。據記載,在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古埃及,其總人口約750萬,其中猶太人約有100萬左右。

儘管遺傳學上的證據並不充分,但一些歷史學家仍根據一些史料推斷,在基督的新興時期,整個羅馬帝國居民的10%猶太人,這個數字只能通過「依說」來解釋。

在大流散開始的數百年間,最重要的猶太人聚居點仍是巴比倫。在這座城市,猶太經典《塔木德》得以誕生,猶太文化得到了較寬鬆的待遇。而在拜占庭帝國,猶太人的境遇更惡劣。當地政府不允許猶太人建造宗禮拜的場所,也不批准任何猶太宗機構的設立。基於對彌賽亞再度降臨的信仰,猶太人與侵入巴勒斯坦地區的波斯人聯盟,一度收復了拜占庭帝國統治的耶路撒冷,並統治了該城三年時間。但此後波斯帝國與拜占庭皇帝席哈克略媾和。拜占庭再次占據統治地位,而之前倖存下來的猶太人再次被驅逐出耶路撒冷。

隨著伊斯蘭軍隊在軍事上對拜占庭帝國和巴比倫王國的優勢擴大,猶太人的境遇又一次得到了改善,但他們仍然被視二等民族。了對抗伊斯蘭力量,1096年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企圖奪回耶路撒冷,並摧該地區殘存的猶太人族群。了守衛僅有的家園,猶太人積極地參與耶路撒冷的防衛戰,與十字軍展開了英勇的爭。當最終城市陷落時,十字軍將猶太人集中到一個猶太會堂,進行殘忍的屠殺。在海法,猶太人孤軍奮戰,與十字軍奮戰一月有餘(10996月至7月),直至該城被攻破。此時距離古代猶太王國滅亡已達1000年之久,但猶太人社團仍遍布這片地域。其中有55個城鎮為歷史學家所知悉,包括耶路撒冷、提比利亞、拉姆拉(Ramleh)、阿什凱隆(Ashkelon)、凱撒利亞和加薩等。

中世紀:基督統治下的歐洲--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已有一部分猶太人在歐洲定居。在基督未形成嚴密組織的中世紀早期,猶太人及其宗並未受到嚴苛的待遇。公元800年至1100年間,約有150萬猶太人生活在基督統治下的歐洲各國。他們未成封建階級社會中的一部分,因此幸運地避開了許多基督徒不得不承受的奴役或戰爭的磨難。與大多數沒有受育的基督徒不同,大多數猶太人都能寫能讀,具有較高的育水平。由於他們在金融業、行政和醫生等行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因此往往受到地方君主或貴族的庇護,避免了在基督社會中的孤立處境。基督學者甚至會與猶太拉比討論聖經的有關話題。

但此後不久,羅馬天主廷通過變革,勢力大大增,尤其是在方濟會和道明會創立後,許多居住在城市裡的基督徒和對異缺乏容忍的中階級紛紛崛起,從此猶太的好日子便不復存在了。早在1300年,天主修士和地方僧侶就開始在基督受難劇中大肆宣揚猶太人殺害了耶這一情節,從而鼓動普通市民仇視或殺害猶太人。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對猶太人的大規模迫害和驅逐。當14世紀中葉恐怖的黑死病奪走了當時歐洲一半以上人口後,不幸的猶太人又被當做了替罪羊。最後到了1500年左右,屢受壓迫的猶太人終於在波蘭找到了相對安全的環境,並再次繁盛起來。

曾有歷史學家認有一段時期,生活在西班牙的猶太人超過了歐洲其他國家猶太人的總和。有一些統計數據表明,在12世紀,賽法迪猶太人構成了全球猶太人總人口中的90%左右,但這一比例在之後迅速下降。

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十字軍運動對猶太人社群造成了極大的衝擊,而且也推進了限制猶太人從事大多數經濟活動的立法活動。這一結果是猶太人只被允許從事貨幣借貸和其他貿易行業。從1300年起,猶太人被驅逐出英格蘭、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他們中的大多數被迫向東遷移到波蘭等東歐國家。根據1764年的統計,約有75萬猶太人居住在波蘭立陶宛聯邦境內。而當時全球的猶太人總數也僅在120萬左右。

1492年,當基督王國最終統治伊比利亞半島後,基督徒們終於對猶太人發起了最終和最勢的驅逐運動。到了17世紀,儘管程度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西歐各國的猶太人已嚴重受到成文法律或無形社會壓力的迫害,被迫聚居在所謂「隔都」之中。在20世紀初,大多數猶太人都生活在沙俄帝國西部及相鄰的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等國境內。

中世紀:伊斯蘭統治的歐洲、北非和中東--中世紀穆斯林統治下的伊比利亞半島上,處在相對自由環境中的猶太人取得了數學、天文學、哲學、化學和文學等方面的成就。因此這一時期常被稱「伊比利亞半島猶太文化黃金時代」。

據猶太歷史學家萊·波里亞克夫(法語:Léon Poliakov)的究,在早期伊斯蘭社會中,猶太人享有充分的自由,其社群活動也非常活躍。當時的法律或社會觀念並沒有限制猶太人從事任何經濟活動。許多猶太人跟隨著穆斯林,在新占領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家園和猶太人社區。巴格達的高官也將其資委託給猶太銀行家打理。猶太人在海上貨物買賣和奴隸貿易中占據了相當大的額。更有甚者,基督紀元10世紀波斯地區的主要港口城市Siraf的地方長官也由猶太人擔任。

11世紀開始,各地逐漸出現一些迫害猶太人的事件。1066年的格拉納達大屠殺中,安達盧斯的全部猶太人慘遭滅。在中世紀的北非、埃及、利亞和葉門,也發生了數起針對猶太人的暴力事件。

當時控制著伊比利亞地區的伊斯蘭穆瓦希德王朝比穆拉比特王朝奉行更徹底的伊斯蘭原旨主義,因此對待統治範圍內的猶太人和基督徒更苛刻嚴酷。大量猶太人和基督徒被驅逐出摩洛哥和安達盧斯。猶太人面對僅有的改宗依或種族滅亡的兩個選擇時,毅然決定集體外遷。當時包括猶太思想家邁蒙尼德家族在內的許多猶太人向東遷移到較寬容的穆斯林國家,而另一部分猶太人則被迫向北進入基督日漸興盛的西歐和中歐地區。而從15世紀起,摩洛哥的猶太人被限制居住在稱「猶太人區」的特定社區內。

進入中國的猶太人--流落到中國的猶太人,成規模進入及有史可考者北宋開封的「一賜樂業」人,目前發現的家譜共有七姓八家,人數不詳。「一賜樂業」北宋皇帝賜名,當「以色列」的音譯。由於猶太與大約同時代進入中國的伊斯蘭徒擁有同樣不食豬肉的宗信仰,因此北宋時代的中國人將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混淆,稱其宗教為:「古」、「藍帽回回」、「朮忽回回」,稱猶太人:「朮忽」、「竹忽」、「主吾」、「主鶻」、「朱乎得」、「祝虎」、「珠赫」等。歷史上的中國從來沒有經歷政合一的宗國家階段,因此進入中國的猶太人不像其地方的同族那樣受到宗迫害,北宋時的開封「一賜樂業」人擁有與中國漢族人同樣的科考試的權利,至明朝建立時,中國的猶太人已經完全喪失猶太人的信仰(可能保存有少量傳統習俗,但其本人已經不了解此習俗含義),與周圍的漢族無異。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明文規定「色目人」「回回人」不許本族內通婚,從此時的開封「一賜樂業」人遺留的家譜來看,他們此時已經是可以和「色目人」「回回人」通婚的漢族人。

蒙運動和解放時期--在歐洲蒙時代,猶太民族內部也湧現出了嶄新的思想觀念。與歐洲的其他民族一樣,猶太民族也發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猶太蒙運動」。具有新思想的猶太人開始棄自身與周邊民族的隔感,主動接觸和學習其他歐洲文明的知識、習慣和文化。猶太人學校除了宗知識外,也開設了自然科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課程。此外,猶太人也開始關注其獨特的民族特質,對猶太民族歷史和希伯來語的學習興趣也日漸濃厚。

「猶太蒙運動」對於幾乎所有現代猶太宗派都生了巨大影響。同時,這個運動也促進了猶太人與居住地主流社會之間的文化交流乃至19世紀的猶太改革運動。與此同時,另一個與蒙運動幾乎完全對立的新思潮也應運而生,即「哈西德派」,他領導的哈西德運動使猶太得以再次復興。上述兩大思想運動以及猶太正統派構成了現代猶太的主要派別的基礎。

在猶太人進行內部改革的同時,歐洲社會的主流文化也出現了顯著的變化。1791年,法國開始了「解放猶太人運動」,成首位賦予猶太人平等法律權利的歐洲國家。此後,拿破崙一世進一步邀請猶太人走出隔都,並給予他們許多新的政治權利。另外,諸如丹麥、英國和瑞典等國也在蒙運動時期改變了對猶太人的歧視政策,創造了對猶太人比較寬鬆的生活環境,因此一部分猶太人從其他地區移民到上述國家定居。到了19世紀中葉,幾乎所有西歐國家都採取了解放猶太人運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外就是皇國。另外,東歐各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活動仍無減弱,19世紀末的猶太人定居區內依然出現了多次大規模的屠猶事件。東歐各國赤裸裸的暴力排猶運動和西歐各國社會民眾的反猶思潮促進了猶太人政治運動的蓬勃發展,並最終導致了錫安主義的誕生。

錫安主義與大規模移民活動--錫安主義(又稱「猶太復國主義」),是猶太人發起的一場國際性政治運動,也指支持猶太人在古以色列地建立猶太人家園的政治主張或意識形態。儘管這一運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更久的歷史,但首位正式提出錫安主義思想的人是19世紀末奧匈帝國猶太裔記者西奧多·赫茨爾。在國際範圍內具有廣泛影響的錫安主義運動取得的最大成就是1948年以色列國的成立。此後,錫安主義繼續發揮著支持以色列政府和猶太民族的作用。作一種「散居民族的民族主義」,錫安主義者們將其主張定性「追求猶太民族自決權的民族解放運動」。

儘管錫安主義的一部分源自猶太思想,包括自古以來對回到以色列地的嚮往等,但現代錫安運動生的背景主要是猶太人對於歐洲反猶主義的一種反彈。

除了提出本民族的政治主張外,19世紀後期的歐洲猶太人開始從東歐各國成批地逃亡或移民至美國、加拿大和西歐等地。至1924止,約有200萬猶太人移民至美國。在這個國家,猶太人幸運地擺脫了歐洲反猶主義的壓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及同盟國雙方參戰軍人中有1172千名以上的猶太裔士兵,其中沙皇俄國軍隊有45萬名猶太人,而奧匈帝國的猶太人士兵人數也達到了275千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納粹大屠殺--在希特勒執政的納粹德國,歐洲反猶主義浪潮達到了無以復加的極端。從1941年到1945年期間,約有600萬猶太人遭到了慘人寰的大屠殺。在早期,納粹黨人僅僅通過緝捕隊和別動隊(德語:Einsatzgruppen) 在其占領地區展開零星的捕和謀殺。到了1942年,納粹黨高層通過了「最終解決方案」,決定對猶太人進行大規模種族滅,於是專門建造了多個集中營用以高效率地屠殺猶太人。早先已被隔離在歐洲各地隔都內的數百萬猶太人被集體(通常使用火車)運往集中營,然後被成批地毒殺或槍殺。猶太人的遺骸或被焚化,或被就地掩埋。其餘少部分猶太人則被關押在集中營中,被迫提供廉價的勞動。由於缺乏充足的食物和醫療設施,集中營中的猶太人死亡率非常之高。在德占區,面對日益嚴酷的生存環境,猶太人也被迫反擊,發動了著名的華沙猶太人起義,但遭到了德軍的壓。

同時,在反法西斯盟軍一方,約有140萬猶太裔士兵參加了這場大戰。上述人數中,約有40%來自蘇聯紅軍,另外超過3萬名巴勒斯坦猶太人組成志願軍「猶太旅(Jewish Brigade)」,加入了當時的殖民宗主國英國的軍隊。

現代以色列--1948年,猶太人占多數的以色列國宣告成立,這是自羅馬人滅亡古代猶太國後的第一個猶太人國家。經過第一次中東戰爭後,生活在北非和中東地區的85萬猶太人中的大部分紛紛遷移到以色列國內,這部分人口與二戰後從歐洲來的移民構成了以色列國的人口主體。到了20世紀末,全球猶太人分布已有了明顯變化,其中以美國和以色列兩大聚居中心。

混血差異的族群問題--現代以色列形同「非單一民族國家」,而是「民族大熔爐」。因族人分散超過千年,經過通婚、混血,導致各地猶太人長相差別極大:有金髮碧眼的俄羅斯及歐美混血,與阿拉伯人長相相近的中東與北非混血,與非洲黑人衣索比亞混血等。以色列官員承認:「沒法憑外在判斷誰是猶太人。」

儘管受盡「種族歧視」的苦痛訓,不同的猶太人族群仍存在歧視他人的排斥行,社經地位差異與血液歧視,某些學校拒收衣索匹亞混血的猶太幼童,衛生單位甚至以防範愛滋病由,血庫不接受這些人的捐血。

以色列人口--以色列國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個猶太人佔人口多數的國家。該國成立於1948514日,採用議會民主制。在以色列國會的120名議員中,目前有12名阿拉伯裔人士代表著以色列國內的阿拉伯族群,在以色列最高法院中也有一位阿拉伯裔大法官。在1948年至1958年的十年間,該國猶太人人數從80萬激增至200萬。目前該國猶太人口約540萬人,占全猶太人總人口的75.8%。以色列國建國初期接納了大批抱持錫安主義的猶太裔移民,其中包括在歐洲經歷了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和從阿拉伯國家遷移過來的人口。另外從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早期,以色列也接納了大批從衣索比亞遷入的衣索比亞猶太人。1974年至1979年之間,約有227,258名猶太人從蘇聯移民到以色列。這一時期內,從西歐、拉丁美洲和美國移民來的人口也有所增長。另外,也有一少部分從印度歸來的猶太人和因避大屠殺而定居在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和南非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移民至以色列。與此相反,也有一部分猶太人由於經濟問題或者對以色列的政治以及以阿衝突等失去信心而遷出以色列。這一群體被稱約迪姆人。

猶太人散居地區--在歷史上,猶太人的人口分布發生過多次變動,其中下列事件對於20世紀末的猶太人分布格局有著比較重要的影響:19世紀中葉的美國移民潮、錫安主義運動的興起、沙俄時代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納粹德國的猶太人大屠殺、以色列國建國、猶太人大批撤離阿拉伯地區。

現今擁有最多猶太人口的國家是美國。根據不同統計數據,約有530萬至650萬的猶太人生活在美國。此外,擁有較多猶太人的美洲國家有: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烏拉圭、委內瑞拉、智利等。

西歐地區最大的猶太人社區在法國,包括約49萬猶太人,其中大多數是來自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北非伊斯蘭國家的移民或難民及其後代。另外,英國的猶太人人數達29萬人。東歐曾是歷史上大批猶太人聚居的地區,據粗略估計目前約有35萬至100萬左右的猶太人生活在原蘇聯統治的地區。除了以色列外,現代猶太人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德國,尤其在其首都——柏林。自從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數以萬計的猶太人從原民主德國地區遷移至德國全境居住。

1945年前後,北非和中東地區的伊斯蘭世界居住著大約90萬猶太人。隨著以色列建國和反錫安主義的升溫,阿拉伯地區對猶太人採取了有組織有計劃的迫害及驅行動,最終導致大多數猶太人在1950年代被迫前往以色列、北美及歐洲等地定居,而不少原居於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則被迫遷到約旦、埃及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地。

1979年伊朗革命前,該國有10萬左右的猶太人,但現在的伊朗國內猶太人人數下降至10800人左右。在革命後,小部分猶太人逃離到以色列或歐洲,但大多數都撤離到了美國(其中洛杉磯是主要目的地之一,當地的猶太人社群被稱Tehrangeles」)。除了上述國家和地區外,還有澳大利亞和南非擁有比較成規模的猶太人社群。

融合與混同--早在古希臘時期,一部分猶太人就開始或自願或被迫被融合同化到周邊非猶太人社會中,不再信仰猶太,其對猶太人身的自我意識也逐漸消失。猶太人在各個地區和各個時期都在不斷與周邊民族進行融合,其中一些社群最終完全消失,如中國的開封猶太人。1700年代出現的猶太蒙運動和之後的歐美各地的猶太解放運動也很大程度地促進了猶太人參與並融入到世俗社會中,其結果是猶太人開始與非猶太人通婚,並不再參加猶太人社團的活動。異徒通婚的比率在各地有很大差別:在美國,該比率低於50%;在英國,該比率約53%;在法國,約30%;而在澳大利亞及墨西哥等地,上述比率則低至10%。在美國,父母中只有一方猶太人的孩子中,只有三分之一會參加猶太人社團的宗活動。從結果來看,大多數猶太人流散地的猶太人口或保持動態穩定,或在以較慢的速度逐步縮小,猶太人正在持續不斷地融合於周邊的文化中。

戰爭與迫害--在歷史上,許多地區和國家的統治者和政府都對猶太人社群實施過種族壓迫甚至徹底性的摧。從被驅逐出境到被種族滅,占人口極少數的猶太人遭受了各種磨難和迫害。反猶主義史上的主要事件包括: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對猶太人的屠殺;托馬斯·托奎曼達(Tomás de Torquemada)領導的西班牙宗裁判所(Spanish Inquisition)以及葡萄牙宗裁判所(Portuguese Inquisition)通過宗裁判的形式對新徒和瑪拉諾猶太人(Marrano)的迫害;烏克蘭的哥薩克族首領博格丹·克米爾尼茨基對猶太人的屠殺;俄國沙皇指使的對猶太人的集體迫害以及發生在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德國等地對猶太人的隔離驅逐行動。對猶太人的迫害在20世紀30年代發展到了極致,希特勒等納粹黨人炮製的最終解決方案導致了慘人寰的猶太人大屠殺,在1939年至1945年期間,約600萬猶太人慘遭殺害。

根據詹姆斯·卡路(James P. Carroll)的估計,「猶太人人口曾經達到羅馬帝國總人口的10%。按照這一比例推算,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現在的猶太總人口應達到2億,而不僅僅是現有的1300萬。」。當然,從人口統計學來看,下列因素如:人口增長率、傳染病、人口遷移、自然融合以及被迫改變信仰等都會導致猶太人口總數的波動。根據《美國人口遺傳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的論文統計,現代的伊比利亞半島居民中有19.8%具有賽法迪猶太人的血統,這表明歷史上依基督的猶太人(特稱「converso」)人數可能高於原先的估計。

移民--在整個猶太歷史上,猶太人不停地被直接或間接驅逐出他們原來的祖國以色列地以及許多已定居的地區。這種作難民的經歷在很多方面都塑造了猶太人的身和宗習俗,因此,成猶太歷史的重要組成元素。下列是得注意的主要遷移的部分單,包括許多在脅迫下被驅逐或被迫離開的事件:

傳說中,族長亞伯拉罕被描述一個從迦勒底的烏爾移民到迦南地區的迦勒底人,因寧錄王想殺他。在聖經的《出埃及記》中,以色列的後裔離開古埃及(希臘語的「離開」或「出走」),雖然這個故事的歷史實性待考證。

亞述政策是驅逐和移除被征服的人民,據估計,在亞述統治下的約3個世紀中,約有四百五十萬被囚禁的人遭受到驅逐。關於以色列,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宣稱他驅逐了加利利南部約80%的人口,大約有13520人。據說,以色列王國的百分之202的以色列人中有27,000人被薩爾貢二世流放,並且被其他一些被驅逐出境的人口所取代;這些被流放的猶太人將永久地在亞述流亡,他們最初到了亞述帝國的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省

猶大王國有1萬至8萬人被流放到巴比倫,然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魯士二世允許他們回到猶地亞,接著,羅馬帝國又導致許多人流亡出去。

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猶太人2000年的流亡生活開始了,猶太人遍布整個羅馬世界,他們從一塊土地流亡到另外一塊土地。他們定居在能自由從事宗信仰的地方。在流散過程中,猶太人生活的中心從巴比倫移至伊比利亞半島、波蘭和美國,由於錫安主義,他們又​​回到了以色列。

歐洲中世紀時期和歐洲蒙運動時期,許多猶太人被驅逐了,其中包括:1290年,16000名猶太人被驅逐出英國;1396年,100,000人被驅除出法國; 1421 年,無數人被驅逐出奧地利。其中許多猶太人定居在東歐,特別是波蘭。

1492年的西班牙宗裁判所之後,西班牙大約有二十萬的塞法迪猶太人被西班牙皇宮和天主會驅逐,隨後,在1493年的西西里(37,000猶太人)和1496的葡萄牙,很多猶太人被驅逐出境。被驅逐的猶太人主要逃到鄂圖曼帝國、荷蘭和北非,其他人遷往南歐和中東。

在十九世紀,法國不分宗的平等公民政策導致了猶太人遷移到別的地方(特別是東歐和中歐)。數百萬猶太人來到新大陸,者包括從1880年至1925年移民到美國的二百多萬東歐猶太人。東歐的大屠殺、現代反猶主義的崛起、猶太人大屠殺、和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崛起都促成了猶太人從一個大陸遷到另一個大陸,從一片土地移到另一片土地。最後,他們大量地回到以色列的最初歷史家園。

伊朗伊斯蘭革命讓許多伊朗猶太人逃離伊朗。大多人在美國(特別是洛杉磯)和以色列避難。在加拿大和西歐有較小的波斯猶太社區。當蘇聯崩潰時,許多受影響的領土上的猶太人(他們已經是refuseniks)突然被允許離開。這帶來了20世紀90年代移向以色列的移民潮。

增長與發展--目前歐洲和北美的猶太人口增長主要歸因於移民,與此相對,以色列是唯一一個依靠猶太人自然增長而維持人口擴大的國家。在大多數海外猶太人社群,猶太人人口或停滯不前,或緩慢下降,只有在猶太正統派(Orthodox Judaism)和極端正統派(Haredi)控制的地區,其社群成員往往基於宗原因而不採取控制生育的措施,從而導致較快的人口增長率。

一般正統派和保守派都不鼓勵促使異人士改宗猶太,但是有許多猶太團體開始嘗試讓一些已被流散地的異文化融合的猶太人社團重新建立猶太信仰。此外,儘管猶太改革派(Reform Judaism)在原則上提倡吸納新成員,但這並不意味著積極的傳或勸說改宗活動,而僅僅限於通過與非猶太人通婚而吸收異族配偶進入猶太人社群。與此同時,正統派人士卻傾向於勸說普通猶太人化其猶太人身意識,從而往往會減少異族通婚的機會。結果有分析表明,最近25年來,世俗猶太人逐漸加了其種族身的認同感,開始嚴格遵守宗信仰,但這一趨勢未能得出統計數據的支持。另外,由非猶太人士發起的「自由選擇做猶太人」(Jews by Choice)的運動也逐漸生了一定影響。

內部族群區分--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可以根據各自的特徵劃分多個不同的族群。猶太人的起源同生活在迦南地區的古以色列人(Israelite),但是在數千年的大流散中與各地民族的融合混同生了猶太人內部各個獨立的分支。由於各個族群居住的地域相隔甚遠,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獨自平行發展,互相之間在體貌外觀、語言、宗風俗、文化等方面生了極明顯的差異。

猶太人中最主要的兩個分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塞法迪猶太人。此外,第三個主要族群被稱米茲拉希猶太人,主要包括中東和北非的猶太人。得注意的是,出於宗儀式的原因,米茲拉希猶太人有時也被稱「塞法迪人」。除了上述主要分支外,猶太人中還包括一些人數較少的群體:印度猶太人、希臘猶太人、義大利猶太人、葉門和阿曼地區的猶太人、非洲猶太人以及中國猶太人等等。

很多時候,上述分支和族群之間的區別並非晰可辨。例如,米茲拉希族猶太人就融合了北非、中亞、高加索地區和中東地區的猶太人的血統。在現代用語中,「米茲拉希族」有時被稱「賽法迪族」,因兩者具有近似的禮拜儀式,但其實前者的宗儀式是獨立於後者發展起來的。而在米茲拉希族之中,又可以細分:伊拉克猶太人、埃及猶太人、柏柏爾猶太人、黎巴嫩猶太人、庫爾德猶太人、利比亞猶太人、利亞猶太人、布哈拉猶太人、山地猶太人、喬治亞猶太人等等。雖然葉門和阿曼的猶太人有著獨特的禮拜儀式等習慣,但有時他們也被歸類於米茲拉希族之中。另外,一部分賽法迪族人也聲稱他們是因1490年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大規模排猶運動才遷移至中東和北非的,因此與原先生活在這些地區的猶太人也有了明顯的區分。

儘管猶太人內部有著如此眾多的分支,但阿什肯納茲族猶太人仍占據了現代全球猶太人口中的對多數。他們約占所有猶太人口數的70%以上(在二戰和猶太人大屠殺之前,這一比例更是高達90%)。作從歐洲大批移民的結果,阿什肯納茲族人在所謂新大陸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的猶太人中更是占據了對多數。而在法國,從北非移民來的米茲拉希族猶太人的規模開始超過當地的阿什肯納茲人和賽法迪人,成該國猶太人中的最大族群。而猶太人國家以色列才是各個分支的猶太人的大熔爐,來自各個地區的猶太人都在這裡獲得了一席之地和平等地位。

遺傳學--基因學究表明,現代猶太人民族中含有多種不同的血統,但大多數人口的血統仍可以追溯到一個居住在特定地域並經過獨立演化的古老種族。儘管DNA測試結果論證了各個猶太人支系中都存在著3000年以上的族內通婚,但這其實仍低於其他民族的程度。目前止的究結果不僅證實了傳統意義上的猶太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代被迫流亡異的以色列人,同時也推翻了那些主張大多數現代猶太人僅僅是具有猶太信仰而不帶有古代以色列人血緣的論點。

DNA分析結果進一步表明,現代猶太人中的祭司家族(「Kohen」)都源自大約3000年前的同一個祖先。這一結論適用於全世界各地猶太人。究人員猜測現代猶太祭司家族的「共同最近祖先」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大致相當於聖經《出埃及記》發生的時期)至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摧第一聖殿)之間。此外,他們也發現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賽法迪猶太人之中也存在類似現象。專家根據基因學的分析,推測第一代祭司與現代人相隔可能有106代,時間上約相隔2650年至3180年,後者取決於平均每一代人以25年計算還是以30年計算。此外,正如可薩人(Khazars)被融合入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一樣,一部分異族個人和群體通過依信奉猶太而影響了現代猶太人的基因結構,但相對於猶太人整體而言,這一比例仍非常小。

美國國家科學院發表的究報告顯示,「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的猶太人群體的父系基因庫均源自中東地區的同一個民族,自大流散以來,大多數猶太人群體與周邊的非猶太人保持著相對隔離的發展過程」。究者驚奇地發現,無論猶太人散居在一地區,他們基因中的同一性程度都相當高。

此外,Y染色體究結果也表明,全球猶太人族群的基因與庫德人、利亞人以及巴勒斯坦人都比較近似。科學家斯科雷吉(Skorecki)及其究組成員認,「據我們究的猶太人和中東非猶太族群的標本體現出的高度近似性而言,可以證實他們擁有同一個中東地區的先祖的假說。」另一份研究報告推斷,82%的阿拉伯人和70%的猶太人包含了分別來自三個單倍群的混合染色體池。

基因--Y染色體的究往往能確定在古代人口中少數創始人,這些創始人的成員經常分離,並遵循不同的遷移路徑。在大多數猶太人口中,這些男性祖先似乎主要是中東地區。例如,阿什肯納茲猶太人與其他猶太人、中東群體而不是居住在東歐、德國和法國萊茵河谷的非猶太人群體有著更多的共同父系。這與猶太傳統一致,因這個傳統將大多數猶太父系的來源認定在中東地區。相反,通過觀察猶太群體的粒線體DNA,人們發現他們的母系一般更異質。哈里·奧斯特勒(Harry Ostrer)和拉斐爾·法爾(Raphael Falk)等學者認,這表明許多猶太男性在逃離古代以色列後,在流散遷徙的地方(歐洲和其他社區)找到了新的伴侶。相比之下,Behar已經發現有40%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來自於只有四名中東地區的女創始人。塞法迪和米茲拉希猶太群體的人口「沒有顯示出受到狹窄的創始人影響的證據。」Feder等人進行的後續究確證了在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中有大量非本地母系來源。究者在反思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的母系來源發現時,總結道:「顯然,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之間的差異遠遠大於猶太社區內所觀察到的差距,所以,當比較猶太人與非猶太人時,猶太社區之間的差異可以被忽略。」

隨著技術的發展,對常染色體DNA究(這種究觀察整個DNA mixture)變得越來越重要。們表明,猶太人口往往在獨立社區中形成相對密切關聯的群體,一個社區中的大多數人擁有共同的祖先。對於流散的猶太群體來說,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塞法迪猶太人和米茲拉希猶太人的基因組成顯示了他們有著共同的中東祖先。Behar,對這個共同的中東祖先最簡單的解釋是,符合猶太人的歷史背景,因猶太人是黎凡特的古代希伯來人和以色列人的後代」,而且「在古代,古以色列的人民分散在整個世界。」而基因中的北非、義大利和其他伊比利亞半島起源顯示了在母系的歷史中常常與非猶太的主導人種群混合。在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塞法迪猶太人(特別是摩洛哥猶太人)的案例中(這兩派是緊密相連的),非猶太人混血來源主要是南歐,而米茲拉希猶太人顯示出與其他中東人口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的混血的證據。 Behar等人提到了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現代義大利人特別密切的關係。人們發現猶太人與新月沃土北部的群體(庫德人,土耳其人和亞美尼亞人)而不是阿拉伯人的血緣關係更親近。

究還顯示,今天的伊比利亞(西班牙和葡萄牙)和伊比利亞美洲(西班牙裔美國人和巴西)遍布著具有Sephardic Bnei Anusim(那些被迫轉信天主anusim的後裔)血統的人,據估計,伊比利亞近現代人口的19.8%,和至少10%的伊比利亞美洲人口在過去幾個世紀中都有塞法迪猶太人血統。同時,印度的Bene Israel以及衣索比亞貝塔以色列,以及南部非洲的一部分倫Lemba人儘管與當地國家的人口更加相似,但他們也有一些偏遠的古代猶太人血統。

信仰--猶太是猶太人的特有宗。由於包含著對猶太人生活的多方面規範,因此猶太不僅僅被視一種宗信仰,同時已經潛移默化猶太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及身認同,因此很難在猶太、猶太文化和猶太人身之間做出晰的界定。正如古代希臘社會的多樣性一樣,猶太文化在漫長的歷史和不同的地域中生了各不相同的特質。例如在蒙時代前後的歐洲社會,在安達盧斯(伊斯蘭統治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北非和中東,在印度和中國,乃至現代美國]和以色列,許多文化現象已與宗出現了很大程度的分離。

當今猶太人的宗信仰主要還是猶太,但也有少部分人轉信其他宗,如基督宗、佛等,亦有不少猶太人成無神論者,但仍會保留猶太傳統。這些猶太人大都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其他國家(已改信基督的猶太人若移民至以色列,一律不承認猶太人)。

婚喪嫁娶--猶太人了遵守猶太律法的約束,在其從搖籃到墳墓的每個人生重要階段,都形成了許多獨特的習俗和儀式,這也構成了猶太世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個猶太男孩在出生後的第八天,其父母都要邀請親朋好友,行割禮,即用刀子割損其生殖器的包皮。割禮具有悠久的傳統,在《希伯來聖經》中有明文規定。猶太人將割禮視上帝與猶太人之間神聖的契約,不可違背。除非當天因生病不宜施行手術,否則所有男孩都必須在出生後第八天行割禮。行割禮後,父母同時要新生兒取名,一般應包括一個希伯來語名字。另外,依猶太的男子也應在入時施行割禮,以表示與上帝立約。

當一個猶太人的長子出生滿30天後,父母會將其帶到祭祀或利未人行贖長子禮。一般父母需要根據《托拉》的規定,支付五舍客勒以色列幣以贖回長子。這也是《聖經》《民數記》中規定的猶太人的重要儀。

當男孩長到十三歲時,就要行成年禮,又稱受誡禮。根據猶太傳統,行過成年禮後的男子就被視成年人,可以參加各類正式的宗活動。成年禮是猶太人家庭的一件大事,一般選擇在安息日於猶太會堂行,並有拉比負責儀式的進行。剛成年的男子應到講壇上去做「阿利亞"(即誦讀頌讚禱文)。從十九世紀起,除正統派外,其他猶太派一般也年滿十三歲的女孩行成年禮。

在猶太看來,婚姻和繁衍後代是人的神聖義務,因此猶太義鼓勵徒結婚和多生多育。傳統的婚姻也是在媒人牽線的情況下有父母做主,經過男方下聘書、訂婚、婚禮等環節完成婚姻儀式。猶太人的婚禮也比較隆重,通常會在猶太會堂或露天(正統派)行。出席婚禮的人數一般與祈禱儀式一樣,應不少於十人,並要有兩位證婚人。婚禮上比較特別的儀式是由新郎踩碎一隻酒杯。據說這可能是了紀念耶路撒冷聖殿被,也可能是了提醒新人在未來生活中可能面對的困難和痛苦。與其他一些主要宗不同,猶太並不禁止人們離婚。只要雙方同意,並在拉比的主持下,夫妻可以完成離婚手續,簽發離婚書。在性關係方面,猶太律法禁止女子在其月經前後12天內與男子同房,這間接促進了夫妻在女子排卵期進行性生活,從而達到多生多育的目的。

在葬禮這個人生的最後階段,猶太人恪守簡樸的作風。一般人死後應在24小時內迅速下葬。葬禮上不准行任何獻祭,只能祈禱和誦經。關於埋葬方式,正統派反對火葬,但改革派徒卻允許火葬。根據正統派徒的習俗,葬禮上禁止使用鮮花和音樂等象徵歡樂的元素。猶太主張喪葬從簡,一般只是在平地上立一塊墓碑,前來弔或掃墓的人們一般也只是在墓碑上放一塊小石頭表示紀念。

語言文字--希伯來語是猶太民族的正式書面用語。它既是許多猶太經典(Tanakh)的標準用語,也是數個世紀以來猶太人使用的日常語言。在公元前5世紀,與希伯來語比較近似的阿拉米語(Aramaic)開始透進Judea地區的日常口語。到了公元前3世紀,流散的一部分猶太人開始使用古代希臘語。目前,現代希伯來語是以色列國的兩種官方語言之一(另一種阿拉伯語)。

首位成功地使希伯來語復活的人是1881年到達巴勒斯坦地區的艾利澤·-耶胡達。這是自從Tannaic時代之後希伯來語第一次恢復猶太民族的母語。16個世紀以來的大多數時間中,這種語言都被作一種宗儀式用語和猶太經典的書面用語,此外僅僅有極少部分生活在Shabbat的猶太人會使用希伯來語作日常語言。長期以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已改使用當地的語言,同時也發展出一些特別的方言或語言支系。其中,意第語(Yiddish)是由散居在中歐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使用的語言,其中綜合了德語和猶太語言的元素;拉迪諾語(Ladino)則是由伊比利亞半島的賽法迪猶太人使用的方言,其受到了西班牙語的影響。在經歷了猶太人大屠殺、從阿拉伯地區的撤離以及全球猶太人社群的大融合之後,一些使用人口很少的猶太語支系已大衰退,例如:猶太-喬治亞語,猶太-阿拉伯語,猶太-柏柏爾語,猶太-克里米亞韃靼語,猶太-馬拉雅拉姆語等。

目前在全球猶太人口中使用最多的三種語言分別:英語、現代希伯來語和俄語。此外,法語和西班牙語也在猶太人群中有著較高的使用率。

儘管猶太人努力將希伯來語恢復猶太民族語言,但全世界猶太人並不普遍擁有這種語言知識,且通用英語,因此英語已經成猶太人的通用語。雖然許多猶太人有足的希伯來語言能力來學習古典文獻,而且猶太語和意第語、拉丁語一樣也是最近在20世紀初被普遍使用的,但大多猶太人今天缺乏這樣的語言能力,英語大體上取代了大部分的猶太口頭語。今天,猶太人中最常用的三種語言是希伯來語、英語和俄語。一些羅馬語言,特別是法語和西班牙語,也被廣泛使用。

說得最多的是意第語,但是,在猶太大屠殺之後,在錫安主義運動之後、以及在以色列國採用了現代希伯來語之後,今天很近已經很少人使用了。在某些地方,猶太人社區的母語與一般人口或主要社群的母語不同。例如,在魁北克,較大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社群採用英語,而較小的塞法迪猶太人社群使用法語和自己的原初語言。同樣地,南非猶太人採用了英語而不是南非語。由於沙皇和蘇聯的政策,俄羅斯人已經停止將意第語視俄羅斯猶太人的語言,但這些政策也影響到鄰國社群。今天,俄語是許多蘇維埃解散之後的諸多國家的猶太社群的語言,例如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也包括在Azerbaijan,Georgia, Tajikistan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的語言。雖然今天北非的猶太社群很小,但是猶太人已經從一個多語言的組織轉變成一個單語(或接近單語)的社群,他們在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西亞市中說法語,而大多數北非人繼續使用阿拉伯語作母語。

猶太人總人口13,854,800–18,197,400

分布地區

 以色列

6,042,000

 美國

5,425,0002011–6,800,000

 法國

480,000

 加拿大

375,000

 英國

291,000

 俄羅斯

194,000–超過500,000

 阿根廷

182,300

 德國

119,000

 澳大利亞

107,500

 匈牙利

100,000–120,000

 巴西

95,300

 南非

70,800

 烏克蘭

67,000–200,000

 墨西哥

39,400

 比利時

30,300

 荷蘭

30,000

 義大利

28,400

 土耳其

26,000

 智利

18,500

 哥倫比亞

12,000–超過25,000

其他國家總和

250,200


猶太人會被大屠殺?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存在著一種排猶的情,猶太人被說成是:出賣耶的人、投機商人、不潔的人。

1、歷史的原因:

在歷史上,歐洲人對猶太人持有成見。了闡明問題,有必要對猶太民族的歷史作一個簡單的機關的回顧。猶太人的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他們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馬勒斯坦土地上。

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攻占巴基斯坦後,猶太人行過多次大規模反抗羅馬占領者的起義,但都遭到了羅馬統治者的血腥壓。到公元135年的猶太人起義再義慘遭失敗止,在這1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羅馬統治者屠殺了百萬猶太人,最後把還把余者全部出馬勒斯坦土地,使他們流散到西歐完全處於落後的小生的農牧社會,土地被人們視最珍貴的財富,商業則是人們鄙視的行業。

猶太人逃往西歐後,當地的封建主們非常歧視他們,不許他們占有土地,只許他們經營商業。不知是歷史過錯
育了他們,還是生死磨難砥礪了他們,或者說這本來就是歷史賦予的機遇,總之,由這一切所構成的歷史集合體,鑄就了猶太人的特質,使得他們聰明起來,堅起來。他們不僅在困境中頑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漸地富有了。

公元1315世紀,歐洲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當地新興資
階級同那些經商致富的新興的猶太人資本家們,生了利益衝突,噩運再次降臨到猶太人的頭上。現實利益的衝突加上宗信仰的差異,大批猶太人被迫流往東歐及美洲各國,開始了歷史上的猶太人第二次逃亡。不幸的是,這種反對猶太人的意識,居然演變成了一種文化沉澱,在某些國家和地區一直「遺傳」到現代。尤其是進入本世紀後的德及奧民族,反猶情與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隨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
、宗
的情結:

基督是世界上流傳最廣、信人數最多的宗。在歐洲,特別是西歐,人們普遍信仰基督耶。雖說基督的經典《聖經》之一的《舊約全書》,原是猶太的經典,兩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但基督教教義認,是耶12門徒之一的猶大30塊銀幣而出賣了上帝之子,是猶太人將耶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造成了基督徒們在情感上對猶太人的仇視。

所以說信奉基督的歐洲人在宗感情上是很難接納猶太人。這種宗感情的社會化,又逐漸衍化成一種大眾化的厭惡猶太人的社會心態。同樣,這種社會心態也作一種文化沉澱。世代「遺傳」,並隨著歲月的推移,逐漸與社會經濟政治相結合,使之成一種隨時可以被利用的社會政治的潛在力量。當這種潛在的東西某個政治野心家利用時,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成一種瘋狂的社會驅動力。

應該看到,當時的德及奧民族的內部,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原有的宗
在現實利益衝突的激化下,使人們本來已有的反猶情更加激烈,從而加劇了對猶太人的仇視。在這種社會氛圍的薰陶下,希特勒的「仇猶反猶」觀點逐步形成,並迅速成了這股社會情的主導,一方面,當時德及奧民族仇猶反猶的社會情極大地刺激著他的政治野心,使其民族主義思想惡性膨脹,其日後仇猶反猶滅猶政策和措施製造社會價取向,培植政治力量。

3、現實的原因:

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德國,使其工業生倒退到了上世紀末的水平,國力漸衰。深刻的經濟危機不僅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刺激了壟斷資階級對外擴張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須從掠奪的土地和生空間中尋找出路」,希特勒的這一爭霸世界的主張,得到了德國壟斷資階級的擁護和支持。

然而,實施建立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國的罪惡計劃需要巨額資金提供財力保證。在國力衰落的情況下,把手伸向富有的猶太人成了他們的理所當然。另外,居住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較之於其他民族而言,不僅富有,而且素質也要高些。面對這樣一個民族,希特勒及其黨徒們,感到仇恨,又覺得膽怯。

在他們的心中,猶太人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他們實現「第三帝國」美夢的嚴重威脅。這些,無疑加劇了希特勒對猶太人的仇恨和政治嫉恨。加上當時德國社會政治生活完全處在一種極端瘋狂的症狀之中,使希特勒的仇猶反猶觀點不僅有了適當的社會環境,且得以迅速瘋狂起來。

4、希特勒自身原因:

希特勒是奧地利海關一個小官吏的私生子,從小缺少良好的育,少年時代整天流浪於維也納和慕尼黑街頭,鑄就了他自私又狂妄的性格。正如他小時的一位班主任老師後來回憶所說的那樣:「希特勒缺乏自制力,至少被大家認性格執拗,剛愎自用,自以是和脾氣暴躁。」加上他患有痙攣性的神經質,發起癲狂來甚至會在地上地毯邊。

從有關史料上可以看出,狂暴是希特勒性格的典型特徵。例如,1942年的一天,納粹德國武裝部隊外科醫師扎爾·伯羅赫奉命去晉見希特勒,希特勒的愛犬就猛撲這位醫師,嚇得他魂不附體,醫師被迫與細聲細語地說話,很快就平靜地在醫師身邊,把前肢擱在醫師膝蓋上,兩眼溫順地看著他,並與他逗笑。

希特勒見此情景暴跳如雷:「
是完全忠於我的惟一生物,可騙去了,我要殺死。」聲音越來越高,簡直到了嘶叫的地步,恕吼著威脅要監禁醫生,類似這樣的事,時有發生,狂暴如嫉恨,又造就了他的毒和殘忍,希特勒是一個有嚴重病態心理的政治狂人。

上述四大原因,如果孤立地看其中任何一個原因,都很難構成對猶太人的滅
性仇殺。只有把這四大原因融合一體時,才能生確定性的使猶太民族在劫難逃的社會效應,而希特勒則是把這四大原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魁首。

50
年來,人們對希特勒
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屠殺600萬猶太人這一歷史懸念進行了大量的究與分析。現在歐洲頗見流行的觀點有二:一是「目的論」;二是「機能論。」然而,從他們分持的這兩種觀點的實質內容來看,在歷史邏輯上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存在與史實明顯相悖的現象。

猶太人被稱最會做買賣的民族,最悲慘的民族。他們因受到歧視而四處奔波,學會各種生存本領。二戰期間,德國大肆驅逐和屠殺猶太人,特別是希特勒,把猶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敵人,一切邪惡事物的根源,一切災禍的根子,人類生活秩序的破壞者。


台長: 幻羽
人氣(3,948)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略窺當今世局風雲 |
此分類下一篇:【人類的祖先真的是外星人嗎?讓我們來攤開這源頭…】
此分類上一篇:【為何中東戰火連天】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