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7-11 13:18:51| 人氣3,0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略聞【星雲大師: 真正的因果內涵,不見得人人能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星雲大師: 正的因果內涵,不見得人人能懂】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做一個“者”,可曾想過“是什

  鋼鐵,但是烈火可以熔化
  猛火
,但是大水可以熄滅
  洪水
,但是太陽可以蒸發
  太陽
,但是雲層可以遮蔽
  烏雲
,但是狂風可以吹散
  暴風
,但是高山可以抵擋它
  高山
,但是登山者能征服
  征服
,但是死亡永遠威脅
  死亡
,但是修行者能克服
 

所以,有信仰的人是者,他可以憑著信心,越過困難,打到挫折,踏遍荊棘,走向未來,連死亡都不怕。

  有智慧的人是者,他明白事理,辨別是非,凡事深入瞭解,理性決斷,自助助人。

  謙虛柔和的人是者,他能不招災厄,逆來順受,力十足,以柔克剛。

  ,沒有對的,因為強中自有中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對人而言,慈悲最大,因果最

  一遇到逆境挫折,就想用“請假”來逃避,是一種不負責任、懶惰的行。天下是要自己去爭取的,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不要用自己的情去判別事物,要有是非觀念,凡事不要只看“果”,要去追因”。

  人因經常互相比較、計較,覺得別人待我不公平,因此惹出許多的是非煩惱。

  人都希望別人以公平待我,然而“理上雖然佛性平等”,“事上卻有因果差別”,世間法因受到個人主觀、情感等因素影響,很難有對的公平‘甚至法律也常因受到客觀因素所左右,而難以獲致對的公平。

  世間正的公平,就是“因果”;無論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無一能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下獲得寬貸或殊遇。

  不必氣惱人間功利充斥,缺乏正義,更無須悲壯社會沒有法理,不講公平。因果之前,人人平等。

   “因果”二字,人人會說;但是“因果”二字的意義,不見得人人能

  凡人只能認識“果”,不能認識“因”;正是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人,在製造種種惡“因”的時候,不知道嚴重;一旦“果”報來臨了,才知道大事不妙,卻是悔之矣。

  一般人在遭遇失敗的時候,怨天尤人,恨恨他;他不知道“以果推因”,必定是 “因”的不正,才會招致如此結“果”。社會上一般人看事,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有的人責怪父母不慈的“結果”,但卻不知道父母不慈是緣於兒女 頑劣的“原因”;有的人責怪兒女不孝的“結果”,但就不知道“因父母失,才會造成兒女的不孝。所以,凡事不去“推果尋因”又何能知道事實的相,又 何能還給事實一個公平、公道呢?

  更有一些不明因果者,經常誤解因果。例如素食誦經、慈悲行善的人,遭遇不幸?公正的“因果”何在呢?殊不知此人在因果銀行裏的欠債未還,不能因現在是好人,行好事,就可以不必償還債務。

  相同的,有人作惡多端,殺盜淫妄,可是卻享盡榮華富貴,因果何在呢?其實,他在因果銀行裏擁有存款,不能因他現在作惡,就不准他使用當初的存款。所以,“因果”者,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迴圈的關係。

  當我們看到植物開花結果時,就想到必然有人播種造因;當我們看到有人慈悲善,就想到將來必然會有美好的結果。

  正因果的內涵,實乃宇宙世間善惡好壞的定律

   凶吉誰定?

  人到了迷惘的時候,就會想要算命卜卦,求神問路。簽條最大的缺點,就是人定凶吉,卻不考慮因果。其實,人生的上上簽或下下簽,都不是神明所能左右,都是自己的行造作而來。

  徘徊在迷茫的人,最好能自問:此事合乎道德否?合乎正義否?合乎公理否?合乎法律否?而不要一味地求籤問卜。人生,要交代給因果,交待給自己,不要交給神明。

  日本人送禮喜歡送鐘,因鐘”與“錢”同音,表示興旺、進財之意;在中國,卻忌諱送鐘,因有“送終”的諧音。在中國代表不吉利的烏鴉,在美國、日本卻是喜鵲,由此可知,吉利、不吉利,都是人們自我設想、自我束縛的名詞。

  其實,周遭一切的好壞,與色、方位、數字無關,好與不好都是業的因緣,想獲得好的結果,必須要有好的因、善的緣。

   有漏世間

  有一個皇帝微服外出,平時過慣呼風喚雨的日子,一旦微服在外,無人奉承,甚感不 慣。一日來到下,又熱又渴,道旁農夫盛情地奉上茶水一杯,皇帝如瓊漿,回京後,馬上差人到農夫家中,封了一個官銜。此事被當地一個落地秀才得知,心中 不平,於是在土地廟題詩曰:“十年寒窗苦,不及一杯茶!”數年後,皇帝再度出巡該地,見到此詩,知道原委,於是不動聲色地加了兩行字:“他才不如命不如他!”

  人世間很多事,乍看是不公平的,權、財富、智愚、美醜、機運……都使人與人之 間不能公平。這也是有漏世間的現象之一。要求“齊頭式”的人人平等不可能,若從“自業自受”的原理來看,富貴變貧窮,貧窮變富貴,也是不斷地在發生。所 以,在因緣業報裏,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有公平的究竟。前生在銀行裏有存款,今生自可以受用,但光花用不積儲也會很快用盡;前生負債累累,今生當然窘迫, 但現在開始儲蓄永不嫌遲。所以不必去怨歎公平與不公平!有一首偈語可以提供大家參考: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
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天。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唯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許多人做好事卻沒有好報呢?因他的身、口、意缺口太多,福報功德自然也會漏了。

  佈施行善,若是心不甘、情不願,讓受者額度尊嚴受到傷害,如此縱有善行,佈施的功德也會漏了。

  幫忙別人做了不少好事,若一直抬高自己,自我膨脹,別人不服氣,反而對訾議,這就是的功德有漏了。

  平日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積聚不少功德福報。單突遇逆境,就大發牢騷,口不擇言,怨天尤人,原本的義行福報,就會漏了。

  一面錢,一面浪費;一面種植,一面踐踏,這就是有漏的世間,有漏的眾生。

  謹言行、攝身防意,千萬不要讓三業把我們的“福報漏了”,這是非常重要的。

  基因即業力

  生命的密碼,根據現在的科學家說,已經究出來了,那就是“基因”!其實,生命的密碼——基因的另一個名詞——業力,佛陀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已經昭告人間了。如果生命的密碼“基因”,只是說像細胞,是一個單位的話,基因還不解釋生命,應該用“業力”來說,更恰當。

  業,是身口意的行,有善業、惡業、無記業。“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只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惡業等,都會像電腦一樣,在業的倉庫裏有了儲存;“因緣會遇時,業報還自受”,等到善惡業的因緣成熟了,一切還得自作自受,這是因果業報不變的定律。

  “業力”,實在是佛陀一個偉大的發現。人,從過去的生命延續到今生,從今生的生命可以延續到來世,主要就是“業力”像一條繩索,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聯繫在一起,不會散失,也不會缺少一點點。

  “生命不死”,就是因有“業”的關係,像春去秋來,像秋涼轉春暖;“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切都是迴圈,都是輪回。“有法”什都可以壞,只有生命的密碼,永遠不壞,永遠存在。

  基因,只能說明個己生命體的因素,但佛的業力,不但有個體的業,所謂“別 業”,另外還有“共業”。例如,有的人同生在一個家庭裏?同生於一村,同生於一族?這都是“共業”。各方的人士同在一條船上,或同在一架飛機上失事 了,有的人命喪黃泉,有的人大難不死,這就是“共業”中又有“別業”的不同。

  所以,科學家們發現了生命的密碼——基因,希望能再發展出生命共同體的基因——相互的關係。

  生命的密碼,由於基因的不同,於是發展出不同的生命體。吾人的業力會現行,會有 果報,所謂“現報”、“生報”、“後報”。“現報”就如種子,春耕秋收;“生報”就是今年播種,明年收成;“後報”則是今年播種,多年以後才能收成。所謂 “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而已。

  佛理“因緣業報”,這是撲不破的理,是必然、永恆、平等的理;科學家“基因”的發展,只是更明確地解釋了“業”的內容與功能,如此而已!

   遠禍求福

  人人都希望“趨吉避凶、求福遠禍”;然而世事多變,一切都不能盡如人意。

  當遭遇到財物損失、家人不幸、自身災難時,不要完全怨天尤人,禍福已經成形,等於火勢蔓延,不易撲滅,應心存慈悲、正直,有時候禍患反而轉變福報。

  《淮南子》中有個故事:一位老翁,失去一馬,心種非常懊惱。但不日後,失去的老 馬反而帶回一匹駿馬,老翁因失馬而得馬,心中非常高興。但不久其子因不諳馬性,騎馬被,負傷在床,因此他又感覺得馬是禍。當時正逢戰爭,國家徵召壯丁 赴沙場,其子因傷,得免入伍,終而保得一命。所以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禍福的看法,都應該知道所謂“禍福都是因果的寫照,因果都是禍福的定律”;平時應該注意所行所,要培養福德因緣,如此自能消災免禍。

  一般人最易疏忽的,就是人在得意的時候,往往埋下了“驕恣必敗”的種子,老子 說:“禍莫大於不知足”;佛法說:“禍莫大於有‘三毒’”。三毒就是貪、瞋、癡。《菜根潭》也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假如吾人想要避禍求 福,應該自我修身養性,例如“閉門思過”、“躬自反省”、“多結善緣”、“增長慈心”、“去除恚恨”等。所謂正知正見,無有自私邪執,如此,管禍兮福 兮”,必然能得福而遠禍矣!

  得失各有因緣。是我的,不必力爭,自會得到;不是的,即使千方百計取得,也會隨風而逝。

  有時候得也不好,有時候失也不壞,得失之間,所謂各有因緣莫羨人。即使得到了,也要好好運用;失去時,只要有足的條件,也會再來。

  人生,失去了金錢、資用,會有再來的時候;失去人格、道德,不容易恢復。

  得人容易,得人心難;得人心難,失人心容易。得失之間,富含人生哲理也。

  對著山谷講話,山谷的回音就是的原音呈現。對著山谷說“我愛,山谷就回給我愛對著山谷大喊“我恨,山谷也會回給我恨。有人幸福,有人不幸,看起來都是外在的因素,實際上,幸與不幸,唯人自招!是禍是福,主人不能賴賬的喔!

   “熏習”的力量

  古時農家婦女,在衣裏放置薰衣草,讓衣服充滿香味,這就是“熏習”的力量。

  “熏習”是一種感染力、一種影響力。《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儒家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而時習之”,這也是熏習的力量。

  佛主張“多聞熏習”,又謂“熏修德業”;品德的修養,除了靠古聖先賢、父母師長的言、身之外,境也很重要。環境可以使一個人在長期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覺受到潛移默化而改變氣質。所謂“橘化枳”,種在淮南的橘子,移栽到了淮北就生出枳子;古代因有“孟母三遷”,故而才有後來的亞聖孟子,這都說明環境熏習的力量,不容忽視。

  熏習就是透過眼耳鼻舌身心向外接觸境界,然後在八識田中留下種子,待因緣成熟,就會表現在外,成言行止上的一種慣性,稱習慣”,又稱習氣”。

  習氣就像一個裝過香水的子,即使香水用磬,子上的香味卻久久不滅。習氣又如種子,儘管花開花謝,只要曾經結果,留下種子,又會成下一期生命的開始。因此,佛有所謂的“留習潤生”,又說:“煩惱易改,習氣難除”。

  兩個賣魚的婦女,長期在魚肆裏生活,一日外出未及回家,因而投宿在一間充滿花香的旅店裏。兩個人徹夜未眠,後來只得拿出魚,才終於在魚臭味中蜜地睡去。

  認識“熏習”的力量,我們便應該不斷地提醒自己,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要憶念好的、善的、美的人事物,如此才能留下善美的種子;有了善因業種,又何愁人生沒有善緣果報呢?

   去除習氣

  每個人都有習氣,每個人也都有習慣。習氣多數是不好不壞,例如好吃、好買、好睡、好美,這都是習氣;而習慣則有好有壞,例如整齊、端莊、禮貌、微笑等;壞的習慣,例如賭博、煙酒、懶惰等。

  習慣可以改,只要有決心,壞習慣自能戒除。習氣卻和業力一樣,不僅影響一生,甚 至及于來世。例如:牛嗣尊者雖是羅漢,但平時嘴巴總是不停地呶來呶去,因他往昔曾經多世牛馬,反芻慣了,習氣仍在;大迦葉雖已證果,但一聽到音樂,仍 會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此皆因余習未斷也。

  染上不良的習慣,必須自己痛下針砭;正如生銹的刀劍,如果不用快石磨利,怎麼會有威力呢?腐朽了的木材,如果不加以補怎麼會成建材呢?

  本性受了世間習氣的薰染,更需要相當的努力,才能把染了的習氣去除。正如千年的古鏡染上塵埃,如果沒有時時勤拂拭,又何能具見光明呢?

  生命字典

  有的人一生都禁得住別人的記錄,有的人通不過他人的記錄。甚至有的人一生的記錄都很好,因此他能寫傳、寫史,把記錄留給大眾。

  現在的飛機失事,要靠黑匣子記錄,以便解讀失事原因;地震的預防或震度的測量,也都有地震儀的記錄。其實我們的人生,也有業力記錄我們的善惡因果;我們的一生所作,在阿賴耶識裏都記錄得清清楚楚,所以吾人不能不重視人生的記錄。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一本“生命字典”。

  “生命字典”不光只是記錄我們的一生,叢生生世世久遠的過去,一直到無限的未來,自己的功過、善惡,所做所言,所思所想,都可以在“生命字典”裏楚。

  拿破崙的字典裏沒有“難”字;蘇格拉底的字典裏沒有“苦”字,所以他們都能垂範後世。

  生命的字典有分類,忠臣,孝子,名將,懦夫,君子,小人……

  有的人的生命字典裏,慈悲即占去了字典的一半篇幅;有的人的生命字典裏,則是字裏行間無不洋溢著智慧的芬芳。


星雲法師(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國深,生於中國江蘇江都縣(今揚州市),漢傳佛出家僧侶,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的創辦人。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世界佛徒友誼會榮譽會長被尊稱星雲大師。

釋星雲,江蘇江都(揚州)人,臨濟宗第48代傳人。早年主要在宜蘭弘道。後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將佛帶往現代化的里程碑。
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
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十所。 
星雲大師撰有《釋迦牟尼傳》 、《星雲禪話》、《迷悟之間叢書》等幾十種著作,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

          

2009年4月23日,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法師一行參訪少林寺,少林寺釋永信方丈帶領僧眾在山門前熱情歡迎了星雲法師一行。在釋永信方丈的陪同下,星雲法師一行參觀了山門、碑廊、大雄寶殿、藏經閣、禪堂、塔林,並觀看了少林僧人演練的少林功夫。在觀看了精彩的少林功夫後,星雲法師高興地說:“許多外國人都是通過少林武功認識了佛,認識了中華文化,從而生出敬佩之心;修習功夫應是修身、修心並重,通過身心的修習達到文化的傳承播衍。”最後,星雲法師少林寺親自題寫了墨寶“光大宗門”。

          

台長: 幻羽
人氣(3,00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附錄:【禪宗的證悟詩─道盡當下機之悟性】
此分類上一篇:附錄:略聞【終南山】一二事(下)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