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7-02 02:08:06| 人氣1,8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德林長老:重興高旻寺禪堂 流連忘返的最高學府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高旻寺德林長老於1915年出生2015年6月22日19時許圓寂
http://zt.pusa123.com/zt/20703.html

德林長老,河北潤人,19歲投高旻寺披剃出家,親炙來果老和
尚教誨,長達二十餘年,耳提面命,朝夕悟,盡得臨濟宗心傳,經序高旻寺四十七世法嗣。1984年5月,經多方磋商,請回德林長老擔任高旻寺住持。德老以重建祖庭己任,扶刹竿於倒,興伽藍於廢墟。以高年碩德,精心策劃,廣結善緣,先後建成大雄寶殿、禪堂、天中寶塔、水晶宮與大講堂等。大計宏圖,固佛日增輝,亦河山生色。德老秉承來果老和,弘揚祖風,整肅規約,唯倡參禪悟道,精進修持,僧眾和合,秩序井然,各方信善所宗仰,來歸問法者不計其數。臨濟宗風,高揚遠播。

  出家因緣及依止禪門宗匠來果老和

  記者:長老好,能得緣拜見長老,我們感到無上的歡喜。我們瞭解到,祖籍河北,於1934年在高旻寺出家,同年受具足戒於隆昌寺。長老慈悲,請我們開示當時的出家因緣。

  德林長老:我是十九歲依來果老和出家的,近八十年了。談到出家,第一,出家,本來從在家走向出家,是人生一個重大轉變。在家和出家是不一樣的,要出家?就是對人生的一個感受。第二,是宿願所追。過去的善根,福德因緣,好像這個人就定了。佛法講願,釋迦牟尼佛有五百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願是世出世間人的前導,要朝前走,就要有願引導,我也不例外,轉來轉去,就當出家人了。我也不是揚州人,但到揚州來出家,這是,我也不楚,但現實的確是這樣。我們佛裏常講,世出世間法都是宿願所追。

  記者:覺得來果老和的修學方面有什影響?

  德林長老:當然有影響,怎麼影響?前車之鑒,前人就是給後人樹立影響的。那個時候,來果老和當家,高旻寺是一個禪宗古道場,有參有學,就是給天下人當參學的,過去高旻寺的口號是專門禪宗道場,不講經,也不說法,以禪堂主。現在對這個口號,我們做了略微的調整,怎麼調呢?我們叫冬參夏學,冬天到了,我們注重加香,打七,這是冬參。到了夏天,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就是夏天,我們要過夏(結夏)。佛門中的佛事活動,也要講究因緣時節,冬天做什,夏天做什,有適當安排。冬參夏學,這個參,也有一定的時間,不能一天到老參,到了夏天就要學習,夏天怎麼學呢?講經說法。到目前來講,講經說法在我們佛界來說,成了很重要的一個前提,要想弘揚佛法,要全社會的人都瞭解佛法,和就要講經說法,不講,人家就不。講經說法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的,沒有這個本事,就不能講經說法。在佛門,要培養一個講經說法的人才也是不容易的,不會說的,把佛法講歪了。

  記者:據說,當年來果老和有一個五大工程的願望。能給我們大致介紹一下?

  德林長老:是的,什叫五大工程的願望?五大工程是全高旻寺建設的一個代表詞,整個高旻寺圍繞這個五大工程來建設。國家重點開放寺院,五大工程是什呢?譬如說,寺院無論大小,不能沒有大殿;不能不吃飯,那要有個齋堂;高旻寺是個禪宗道場,不能沒有禪堂;高旻寺從物質文明建設角度,還有一個寶塔。大雄寶殿、大禪堂、大寶塔、大講堂、大齋堂,這個就是五大工程,代表整個寺院的,實際上就是寺院建設的全部工程。老和在世時,有個五大工程的誓願,談到這裏,我們就說,佛法講時節因緣,時節因緣比什都重要,時節因緣到了,要興了,是什東西都阻止不了的;時節因緣到了,要敗了,誰也阻不了的,就是佛老爺也沒有辦法。因緣所生法,這個因緣前面要加上時節兩個字,佛法都是因緣所生法,就看因緣在什地方,在什時候,這很要緊。時節因緣是誰來決定的呢?是眾生的業力來決定的。來老的五大工程遺願,因時節因緣沒有把完成,這五大工程,我代老和完成的,而且超額有餘,六大工程都不止了。並不是老和沒這個能力,老和建一百個高旻寺都有餘。

  高旻寺所有的建築設施都是在表法

  記者:剛才提到高旻寺是全國開放最早的寺院之一,其他全國開放寺院都很多,們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建設上的任務。說高旻寺現在是大興土木的時候,是出於什樣的考慮呢?

  德林長老:每個寺院都有自己的要求,高旻寺也有自己的要求,這個要求就是:求生存、謀發展。國家社會都不例外,高旻寺也不例外。想立足於全國的佛之林,高旻寺也想要占一席之地。高旻寺是禪宗道場,禪無處不在。高旻寺現在是百廢待興,我們有責任把恢復重建好,這也是整個佛界的期望。現在佛是最好的時期,國家興旺發達,寺廟跟著沾光,這是因緣所生法。

  寺院是公益事業,什是公益事業?任何人到寺院裏頭來,都會得到或多或少的好處,這是寺院功用的最低限度。據此,我給高旻寺的建設目標提出兩句話:賓至如歸、流連忘返。到了高旻寺就好像到了家一樣,這就叫賓至如歸。

  建寺院是要有學問的,不只是有錢就行,是有很深的學問的,高旻寺一直在這一塊努力。高旻寺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所有的建築設施都是在表法的,表佛法。要有眼界看,沒有這個眼界,看不出來。可有一個寺院有這個設想?表法是表佛法,三寶常住,進入高旻寺,體現的就都是三寶,高旻寺所有建築,應該說,眼睛看到的,那是大雄寶殿,那是禪堂,那是講堂,但是,要是對高旻寺建築的用意所在能解讀,這就是學問。一般寺院建築講究的中軸線,也就是山門、大殿、藏經樓一條線,這個要因地制宜,不一定個寺院都具備這個條件。高旻寺有高旻寺的特點。建寺廟是有條件的,能做到每一處設施都在表法,那就功不唐捐了。沒有佛法的根底,這個學問是沒有的。

  首先,從總體上講,高旻寺和其他寺院一樣,是佛法僧三寶道場。建這個道場,要有學問,要體現出三寶道場。寺院主體建築中,大雄寶殿代表佛寶,藏經樓代表法寶,現前的僧眾就是僧寶。從門口進來,我們現在門口牆上寫幾個字:

  無量眾罪滅,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

  見般若就是見性,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都要曉得,不能盲修瞎練,盲修瞎練一個容易誤入歧途,一個耽誤時間。佛法不是講八正道?要正知正見。

  再往裏,我們建了息心亭。凡是進得寺院來的人,都要息下心來,所謂“歇即菩提”就是這個意思。在息心亭到大殿的中軸線上,我們分別建設了一個大的香爐,花、燈、塗、果等均一應佈置。所謂“花、香、燈、塗、果”,這些都是供養三寶的。

  佛法有無量義,建廟也有無量義。每個廟都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見解。上檔次的寺院才有藏經樓,藏經樓大多數都在大雄寶殿後邊。佛有一個習慣,建一個廟,跟人家學,人家的廟建成什樣,我就學成什樣,沒有自己的新意。很多寺院建設是不合法也不合理的,只是習慣了。

  一般寺廟都有天王殿,天王殿裏面供的是彌勒菩薩。除了彌勒菩薩還有四大天王,沒有四大天王怎麼叫天王殿?四大天王在東西兩側,彌勒在中間。這個殿應該叫什殿?到底以什麼為主? 是以天王主還是以彌勒主?叫天王殿的話,四大天王在兩側,他們不占主位。這種事情在我們佛界多了。依樣畫葫蘆,不知其所以然。我們的國家,主題詞是改革開放。寺院能改?不能改。不能改?因積弊難返。就這過了。天王殿明明供的是彌勒菩薩,卻叫天王殿,不叫彌勒殿,這不冤枉?們看看高旻寺,跟其他寺院的建築是不一樣的。怎麼會一樣呢?

  物質文明是來源於精神文明的。回過頭來,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服務的,是精神文明的載體。本師釋迦牟尼佛化一切眾生,說無量法門,歸納起來,這個法有多少?權實二而已。有權有實,單“權”不能度盡一切眾生,單“實”也不能度盡一切眾生,必須要權實結合。《法華經》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裏面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跡顯本”。單“權”只是方便法,是說小乘,不究竟。但不說不行,因眾生根基有差別,跟小孩子講大乘他不。學佛法,學的是佛化一切眾生的方式方法。正是因這個道理,高旻寺建藏經樓建了兩個。看看我們的大雄寶殿兩側兩個藏經樓,一個代表“權”,一個代表“實”。這不是我杜撰、創造、發明的,是經中有的。什叫做學問?學佛就是學這個東西。單“權”是方便法門,不能度盡一切眾生;單“實”,眾生根基不一樣,有的人是大乘根基,去說小乘,就話不投機。如來一代時,將來我們都要人,不能亂來。

  大雄寶殿前面,供一個獅子一個白象,也是表法的,看出來沒有?每個寺院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自己的特點。從高旻寺西大門進來以後,所有的設施都是在表法。但是我不說,是看不出來的。說點不客氣的話,要有點甚深智慧才能看出來。

  比如說,高旻寺的大雄寶殿,一般的大雄寶殿供的是兩個獅子,這是很普遍的。高旻寺供的卻是一個獅子一個白象,,要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高旻寺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有禪堂,有大講堂,還在施工。人家說我們的大講堂還不錯,們應該去看看。我常說,建廟要有學問。廟是物質文明,物質文明來源於精神文明,回過頭來,物質文明要精神文明服務。

  高旻寺建大雄寶殿與別人不一樣,沒有柱子不行,保留四個柱子。像下圍棋一樣,大殿裏維那站什地方。一般寺院中間供佛,兩邊供羅漢,還有供其他的,看一宗,一派。

  高旻寺是禪宗道場,我們建一個禪堂,有七個保證。個禪堂有七個保證的?他們都不曉得。高旻寺是老祖道場,也是給初發心的人參學的地方。事也好,理也好,理圓事不圓不行,理事都圓滿了,問題就解決了。高旻寺是這樣打算的,建這個廟,就是要達到讓信眾“賓至如歸、流連忘返”的目的。寺院是公益事業,到了寺院裏頭,無論是旅遊參觀,燒香拜佛,都會得到佛法的好處。必須具備這個功能,而不是去了賣門票,高旻寺不賣門票,高旻寺是公益事業。

  高旻寺是從零開始,百廢待興,還不是一個現成的廟。中國協會會刊《法音》,這兩個字是趙樸老寫的,的創刊詞上說:“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迪智慧,淨化人心”。佛本身的作用就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迪智慧,淨化人心”。學佛都會得到佛的好處,大家都喜歡佛,佛就誰也消滅不了。人民需要的東西,想消滅也消滅不了;人民不需要的東西,想存在也存在不了。

  記者:剛才聽了對寺院表法的開示,我們很是受益。那接下來,請談談,高旻寺的發展還有些規劃?

  德林長老:國家重點寺院,揚州有兩個,一個是大明寺,一個是高旻寺。我們現在有兩百多工人在這裏,包括瓦工、木工、石工、漆工、電工,什工都有。要蓋房子,我不要出門,我家什工都有。總而言之,高旻寺不是一個現成的廟,正在規劃恢復重建的過程當中。高旻寺作一個禪宗道場,以禪主,不是禪淨雙修的。

  大家之所以到這裏來感到很親切。?環境決定意識,這是馬克思講的,就是社會的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這個環境蠻重要,我們常說,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莊嚴就是指環境,華藏莊嚴,華嚴大富貴,莊嚴。高旻寺,我常說,百廢待興,這條路走多長,需要多少時間,沒得准,無論怎麼說,高旻寺是個修行、用功辦道的地方。修行,用功辦道也不會離開福慧雙修,要想成佛,就得福慧雙修。不但是福慧雙修,而且是福慧修得圓圓滿滿的,這就成佛了,個人的心就淨了。

  暢談高旻寺禪門家風

  記者:高旻寺素有“冬參夏學”的家風。廟裏每年組織十二個精進禪七,每個禪七,都親自參與,請給我們大介紹一下。

  德林長老:我們高旻寺每年都會組織禪七,這是恒常的,永遠都是這樣子,組織禪七。每一個道場基本上都有這個現象,淨土宗平常念佛,平常念佛,有時候要加功進步,打佛七。凡是打七,都是精進,平常用功都是一樣,精進就要打七,禪宗也不例外。淨土宗打念佛七,禪宗打禪七,就是平常還不精進,還有些干擾,到了打七的時候,專門精進。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冬參夏學”,以上是參。接下來是“夏學”。學什呢?高旻寺誦兩部大經,一個是釋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時說的《華嚴經》,一個是釋迦牟尼佛最後說的《法華經》。說完《法華經》,釋迦牟尼佛就滅度了。也要知道,釋迦牟尼佛這段時間,這次來世間示現,來的呢?就是了來說《法華經》來的。但傳道根基不行,所以必須經過五時淘汰,到最後說《法華經》,說過《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涅槃了。這些個理要曉得。《法華經》說了七天,《涅槃經》一天一夜。我們選擇這兩部大經,就是包括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有的法在內。但要知道,說《華嚴經》不是在世間說的。這叫理,所以,理也要學習。理、義都是要學習的。

  記者:來果大師曾雲:“天下叢林不止單,守禪制者,獨有高旻寺耳。”請長老我們慈悲開示這句話的微言大義。

  德林長老:這句話,看什時候說的,什地方說的。這句話是在極端非常困難時說的。在極端困難時,每一家都自家難保。什叫自保,高旻寺那時和沒有飯吃,苦難到那種程度。一般寺廟都不收,唯有高旻寺的門是敞開來的,有飯同吃,怕一滴水,大家都同喝。這個不止單,就是這個意思。懂吧怕一粒米,大家吃。怕一滴水,大家喝。就是這個意思,不止單,特別困難,各寺廟都保自己。不掛單,這事看不懂啊。這句話看不個不保自己,都保自己,有的保自己都困難得不得了。還掛單,我自己都沒得吃了,還掛單?們高旻寺不是這樣的,只有一滴水,大家喝;只有一粒米,大家吃,就是這樣的。

  記者:高旻寺素來堅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農禪並重的道風傳統。長老我國佛界的領軍人物、宗門泰斗,不顧年邁,每天還堅持日日出坡勞動,實是我們四眾弟子學習的楷模。古來大德,都有這樣的修行。對此,請老法師開示,古往今來高僧大德們如此修行,其共同的信念是什?

  德林長老:我告訴你啊,這個食,把他吃好。九十八歲怎麼樣呢,還是方的,還是圓的,還是紅的,還是白的?以色分心,分位假令。什是色心,比如太陽,這個色。太陽出來了,,這個是早上。中上就中上,上就是上。這是色。有心去分別。這個時間沒心法。

  比如,現在是什時候,說九十八歲是什樣子?我的身體每個部位都有名字,有九十八歲這個名字?都是假名字,在佛法中,確確實實有個假的東西,但有個名字,在這個名字下面要有個東西。如叫杯子,不就是有個杯子必須有個杯子。說是假的,不錯,是假的,不就有這一個假的東西?空假中,是三位一體。不能壞假名,這個假的名字,正有個假的這個東西。佛法講,俗,俗就是假,俗中三法是一體,不在前後,但不在前後,我又要用嘴說,他得有前後。道理只有一個,叫我怎麼,我需要一個字一個字說出來,他實際是一體,但說就有先後,佛法就是這樣的。先說,再說假,假就是一,就是中道。中道不能離開假來講中道。離開假,講什中道?離開假講的就是中?說佛法好玩不好玩!

  高旻寺出坡,這是禪的特點。凡是禪宗的道場,都講究農禪並重。農就是勞動,就是出坡。出坡是什意思?因過去寺院都住在山上,出坡就是在山坡上勞動,出坡就這來的。出坡就是勞動。凡是禪宗的道場,都講究農禪並重。這個起源于馬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這來的。

  開示“歇即菩提”

  記者:高旻寺的牆上“歇即菩提”四個字作何解釋?

  德林長老:“歇即菩提”,這個不是高旻寺壟斷的,這是佛法。釋迦牟尼佛八萬四千法門,說來說去,就說這四個字。實際上就說一個字——“歇”字。這個“歇”字,換句話說,就是放下。而眾生之所以眾生,就是放不下。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而不能證得,就是因放不下。妄想,執著,就是放不下。“歇”,就是放下。放不下,就成了眾生了。起惑,造業,都是放不下。“歇即菩提”,這句話是出自《楞嚴經》的。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歇了,無上正等正覺就現前了,佛的智慧就現前了。要再淺顯地說,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就是歇。佛法的語言,簡練到極點了。一個外道,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外道對佛也恭敬,他拿著一花去供佛,到了佛面前,佛就說了,放下,他就把花放下了。佛又說,花放下了,還要放下。他說,花放下了,那還要放下,就把手放下。他把手放下了,佛又說了,還要放下。他說,花也放下了,手也放下了,那還要什放下呢!他就開悟了。眾生放不下,放下就是歇。歇,妄心就沒有了,而心就現前了。天上的雲彩沒有了,太陽就出來了。太陽就在天上,他沒有,但有雲彩,他看不到。

  記者:師父,我們也想放下,也想歇下來,但效果不太好,歇不下來,這是?

  德林長老:佛法回答這個問題是:放不下,就擔起走。對不對,這是個人自由。比如挑擔子,說放下放下,放不下,就挑起走。對不對,那有什辦法呢?

  放下,現在的毛病就是放不下,這是佛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而不能證得,就是因妄想執著。執著就是放不下。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執著什呢?我們這個人,眼耳鼻舌身意,一天到,眼睛看色,耳聽聲音,鼻子嗅味,舌頭要講話,心要打妄想,都是放不下,都執著。佛法,不是向外去求的,向外去求是永遠求不到,即使求到的也不是的。諸佛妙道,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這是過去祖師說的。

  所有寺院都是最高學府

  記者:我看到禪堂門口寫著“最高學府”,我想問一下,這個最高學府與佛學院有什關係?

  德林長老:們別的東西沒看到,就看到“最高學府”,引起注意了。“最高學府”這是高旻寺打出來的一塊招牌。說這個佛學院,作一個寺院,本身是不是一個佛學院?都是信佛的,學佛的。而高旻寺作一個寺院,然是學佛的,而不是學菩薩的,也不是學羅漢的,也不是學凡夫的,沒有比這個再高的。沒有比這個再高就是最高。但學的成績怎麼樣?那是另一回事。我們所有在家出家的,目的都是學佛,學佛就是最高的,還有什比這個更高呢?沒有比佛再高的,所以就是“最高學府”。高旻寺打這塊招牌,不等於說高旻寺就壟斷了這個,只能高旻寺用。是佛的寺院,供佛的,都是最高學府。沒有比佛再高的,就是最高學府,所有寺院都是最高學府。有些人迫把自己壓低一點,要壓低一點?學佛的理所當然,我是最高學府,但作為你一個人不行,作一個地方,寺院都是最高學府。我們的觀點:作一個寺院,學佛的,就是最高學府,並不是說只有高旻寺是最高學府,而們都是低的。沒有這個說法。

  記者:我們來到高旻寺,感受到了寺院的道風是非常的嚴謹。請就道風建設問題我們開示一下。

  德林長老:談到道風,沒有第一。十大弟子個個第一,這是佛的道場,佛佛道同,我們是佛服務的,這是以佛主的。這個房誰主,佛主。大殿那邊,以佛主。我們是給佛當使者的。

  那,談到道風,自然與戒律是分不開的。戒有五戒、十戒,有三聚淨戒、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這個戒是防非止惡的。什是攝善法戒呢?一切善法就是戒,行樂法就是犯戒。做一切壞事都犯戒,這是攝善法戒。攝律儀戒,我們佛講三、講五戒、八戒、十戒、四十八戒、二百五十條戒,他有那多律儀戒。還有一種戒叫饒益有情戒,這個信佛的人,不能做饒益眾生的事,就犯戒。饒益有情戒,不是我說的,這是佛說的。攝律儀戒、三五戒、五戒八戒,這是律宗的。攝善法戒,所有一切善法都要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戒。饒益有情戒,凡是利益眾生的事,都要做,不做就是犯戒。看作一個佛的弟子的要求高不高?談何容易!

  但做得到做不到是另外一回事,不是我說得到就做得到。所以,這個要學習。誰能把佛的戒持得乾乾淨淨呢?沒有這個人。唯佛一人持淨戒,除了佛外,都犯戒,只不過犯得輕點重點,就是這個意思。起心動念都是犯戒,凡夫不起心動念是不可能的。起心即錯,動念即乖。世間法有句話,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世間法如是,佛法更如是。

  記者:高旻寺的每一個地方都非常乾淨整潔,這裏的師父和居士何以有這樣的發心呢?

  德林長老:這是高旻寺祖宗道場最低的要求,就是這個樣子。人的生活,也要乾乾淨淨的。《朱子家訓》有幾句話:“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朱用純的《朱子家訓》 就是這做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這是乾乾淨淨的。“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與肩擔貿易,勿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談到《朱子家訓》,我是會背的。這都要學的,這不就是飽餐飽學。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多才之士,才高八斗。富學之路,學富五車。學個五車書,才勉勉強強算是個人。《朱子家訓》裏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三世不讀書,這個人就成人身牛。懂嘛看讀書要緊。三世不讀書,這個人跟牛有什不兩樣。三世不讀書,這個人就成人身牛。所以,“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開示禪與的關係

  記者:高旻寺是我國著名的禪宗道場,有人說,“禪者,佛心;者,佛語”,請給我們開示一下禪與的關係。

  德林長老:們分家?禪,是世出世間法的根本,是一切法的根本。假如說,這個人沒有禪了,就是死人。沒有禪了,這個世界就沒有了。所以,對這個禪要有足的認識。禪是佛法的核心,這個問題,在世界佛論壇上,大家在一起談佛法,都認佛法以禪核心。禪是包羅萬象的。全世界,所有國家,所有高僧大德,認八萬四千法門,濃縮後,就是禪。那蠻深的!

  而且,正的佛法,是不能說的,是不可以說的。凡是用嘴說的,用腦袋瓜想的,那都是方便,那都是標月指。叫看月亮,不是看指頭。人問,月亮在什地方,用手指指給他看,他就不看月亮,就看這個指頭。叫因指見月,不是叫看這個指頭。這我們,語言文字,是思維想像。禪是不能想像,不能說的。那怎麼學習怎麼度眾生,所以,那都是方便,都是權法。方便就是實。們要是究過《法華經》,《法華經》第二品就是“方便品”,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達于方,即是秘。們要好好理解。

  以門外三車為喻。除了門外,還有沒有三車?沒有究過理,不懂吧。這個三車,是引誘三界以內在火宅內的弟子出火宅。出了三界以外,沒有三車,每一個人給他一個大白牛車。要不懂教理,這個也不。所以,佛法沒人說,不會

  記者:現在界出現了“禪淨合一”、“禪淨雙修”等的提法,對此如何看待?

  德林長老:我也不。佛法常說,佛法有無量義,說禪淨雙修。修行就向走路一樣,禪是一條路,淨也是一條路。條路,這條路也走,那條路也走,怎麼?還是要曉得,什是禪,什是淨。不學佛法,自己沒有主宰,自己不能辨別是非,自己沒有鑒別的能力。

  佛法是圓融的。佛法無量義,看你怎麼解釋。禪,以禪因,感什果。這不,佛法講因果,以淨因,感什果。你怎麼解釋,這很難解釋。不知道說話的對禪瞭解不?禪,講參禪悟道,明心見性。淨,念“南無阿彌陀佛”,生西方極樂世界,對不對?

  記者:開示時說,做功夫要綿綿密密,怎麼樣才能做到綿綿密密呢?

  德林長老:所謂綿綿,就是功夫要做細。眾生的心都是粗的,心粗。心粗的人,不能用功。做早課就是練心。心要細,細了還要細。細了還要細,心不歇,這個心怎麼能細呢!心歇以後心才能細

  記者:我們禪宗講要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是不是指我們疑問很大,然後我們的心就會專在那裏,就要把疑給解開?請長老慈悲開示。

  德林長老:的確是這樣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這個話只能在禪堂裏講,因禪堂用的就是這個功,什功呢,就是叫起疑情。

  這個疑情,有大有小,所以,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什叫疑,疑就是不明白。說離得我遠的我不明白,那離得近的都明白?眉毛很近了,都明白有幾根?

  所謂疑情,八萬四千法門,都要走這個路。這個疑,就是不明白,那我們這眾生,不明白的事情太多了。多怎麼辦呢,要從下講呢,就是叫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都是不明白的。什是見思惑呢,肯定答不出來。這個連文字都不能解釋。見思惑,是見惑、思惑兩種。什是見惑呢?就是見道的時候所破的那個惑,就叫見惑。思維到所破的那個惑,就是思惑。

  不明白就是無明。會不明白,因他有惑有煩惱。煩惱多了,把他分類,有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思惑,這個惑,這個煩惱怎麼破呢?見道的時候所破的惑,就叫見惑。見道後,才開始修,沒有見道,修什呢?見道以後,才修道。見道方修道。思維到所破的那個惑,就是思惑。塵沙惑,發菩提心,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很多很多。無明惑,有支末無明,有根本無明。這個都要學習。根本無明,要到什時候能破,要到成佛才能破。

  要能瞭解這個佛教教理,這個需要多學習。尤其是初發心的人,更要學習。

  記者:現在人心比較浮躁,怎麼讓心停下來?

  德林長老:這個還是蠻重要的,們無論在家還是出家,可曾知道?出家在家都是學佛的,學佛的目的是什?用一句話來括,就是了成佛。那先就要曉得,這個佛是怎麼成的?修成的。怎麼修的?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那多法門,那可不得了,那怎麼?說八萬四千法門,怎麼修?一天修一個,還是一天修兩個?

  我給們代下一轉語:學佛法,首先要知道,佛跟眾生有什區別?理論上都是佛,事實上,佛也是不一樣的。(天臺)不是講六即佛,豆腐也是佛,那跟我們說的不一樣。理論上都是佛,那就是理即佛(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理即佛什樣子?名字即佛什樣子?觀行即佛什樣子?六即佛都是有偈子寫出來的。

  理即佛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

  冥冥隨物去,遝遝不知歸。

  名字即佛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

  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觀行即佛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

  遍觀諸法性,無亦無假。

  相似即佛

  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

  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

  分證即佛

  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

  窮源猶未盡,見月朦朧。

  究竟即佛

  從來是妄,今日妄皆

  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這個,大家都要多多學習,細細體會。

  記者:請問“如來禪”與“祖師禪”有什區別?

  德林長老:“如來禪”與“祖師禪”有什區別?看,那個叫“如來禪”,這個叫“祖師禪”,本身就區別,什叫區別,本身就不一樣,那問有什區別?

  接下來要曉得 “如來禪”是什樣子?“祖師禪”是什樣子?這個需要們對佛學基本常識要瞭解,我跟說,能接受,沒有一點常識,不會。“如來禪”是說,一切的法門,凡是用心的法門,都是禪,用心這個懂嗎?念佛也要用心,參禪也要用心,念經也要用心,要用心都屬於禪。佛法是圓融的,們老是鑽牛角尖,是鑽不出來的。圓融就是沒有障礙。“如來禪”從名字上講: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大禪、小禪、頓根、漸根,凡是用心的都屬於禪,並不是說高旻寺禪宗道場是禪。談到祖師禪,那有祖師禪的特點,要在短時間內跟們說這個問題,時間不們從我們這個門進來,在門口有一副對子,“有佛處不可住,無佛處急走過”,這就是祖師禪的特點。能不能領會?不能領會,到門口再去看兩遍。

  記者:剛才說的“用心處就是禪”,那,不用心處還有禪?禪宗講不立文字,但禪宗傳下來的文字是最多的。

  德林長老:有心用到無心處,無心還隔一重關。談到這個心,心的層次太多了。“一切唯心造”,佛界所有佛事門中,早功課,敲木魚,敲鈴鼓,在念唱之前,要三陣魚子,這三陣魚子是什意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即使是升座說法,前面也有定心引磬,也是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學熟了,就是我們的受用。

  記者:現在很多人參話頭,參不起來怎麼辦?

  德林長老:參不起來,那是有障礙,是不是?這個障礙從里來的?障礙就是業障,三障煩惱,要懺悔。不懺悔就有業障。懺悔有事懺,有理懺。理懺就是端坐念實相,事懺就要至誠懇切。“十大願王”前面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接下來就是“懺悔業障”,所以特別重要。無量劫來造的業,想修,想用功辦道,就有業障。事懺就不能再造了,理懺就要明心見性。(大家)都要懺悔,不懺悔不行。

  記者: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時,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請給我們開示一下這句話的奧義。

  德林長老:這是六祖跟慧明說的。“不思善,不思惡,與時,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我們這個心是念念生滅的,是不會停止的。念念生滅的這個相,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一彈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個生滅,我們自己知道?不知道,?我們心粗,感覺不到。修行就是修這個粗心,把這個粗心變成細心,細到沒有了,本來無一物,這就修成了。修行人要知道自己處在什位置,我這是業障凡夫,一天到煩惱,業障什都有,那知道,就要想辦法。
(來源:《江蘇佛
》2015-04-30 09:22:15文:劉建華、智炎)

        
 

台長: 幻羽
人氣(1,826)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夏禪-二七-(5)
此分類上一篇:夏禪-二七-(4)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