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7-20 05:23:55| 人氣8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禪門機鋒】四則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附錄:【禪門機鋒】四則

1、『安禪無須真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有位身經百戰的將軍,請求能追隨大慧宗杲禪師出家,禪師卻一口回拒!

理由是:將軍雖放下權位名利卻未放下妻兒。

將軍一心要求出家,就信誓旦旦地說:我什麼都放下了……。

無奈,禪師就留宿將軍一晚。

次日,早早的,將軍就起來到佛堂禮佛。

禪師明知故問:“這麼早起來幹什麼啊?”

將軍答:“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禪師回他一句:“起的這麼早,不怕妻偷人?”

將軍一聽,暴跳起來,指著禪師一頓大罵,說禪師不是東西,講話太傷人。

為此,禪師哈哈大笑。

你看,這將軍,心頭火這麼大,輕輕一煽,就燃燒起來,哪算放得下?!

所謂『安禪無須真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心火不滅,純憑文字與口頭功夫,哪行?何用!那心火要怎滅─要靠實際的修證。有修有證之人,生死自如,何況日常生活。


2、『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虎寺禪院中的學僧正在寺前的圍牆上,模擬一幅龍爭虎鬥的畫像,圖中龍在雲端盤旋將下,虎踞山頭,作勢欲撲,雖然修改多次,卻總認為其中動態不足,適巧無德禪師從外面回來,學僧就請禪師評監一下。

無德禪師看後說道:“龍和虎的外形畫得不壞,但龍與虎的特性你們知道多少?現在應該要明白的是龍在攻擊之前,頭必須向後退縮;虎要上撲時,頭必然自下壓低。龍頸向後的屈度愈大,虎頭愈貼近地面,他們也就能沖得更快、跳得更高。” 

學僧們非常歡喜的受教道:“老師真是一語道破,我們不僅將龍頭畫得太向前,虎頭也太高了,怪不得總覺得動態不足。” 

無德禪師藉機說教道:“為人處事,參禪修道的道理也一樣,退一步的準備之後,才能沖得更遠,謙卑的反省之後才能爬得更高。”

學僧不解似的道:“老師!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謙卑的人怎能更高?” 

無德禪師嚴肅的說道:“你們且聽我的禪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諸仁者能會意麼?” 

諸學僧至此均能省矣。 

禪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們有時頂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龍抬頭虎相撲;但有時也非常自謙,有如龍退縮,虎低頭。這正說明了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低則低。所謂進退有據,高低有時也。龍為獸中之靈,虎為獸中之王,禪者乃人中之賢,以退為進,以謙為尚,不亦宜乎?


3、『迷時結性成心,悟時融心成性。』

有一學僧至南陽慧忠國師處參學,請示道:“禪,是心的別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的真如實性,禪宗祖師們將此‘心’易名為‘性’,請問禪師,心與性之差別如何?”

慧忠毫不隱藏的回答道:“迷時則有差別,悟時則無差別。”

學僧又再進一步的問道:“經上說:佛性是常,心是無常,為什麼你會說無差別呢?”

慧忠國師耐煩的舉喻說明道:“你只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時結水成冰,暖時融冰成水;迷時結性成心,悟時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別。”

學僧終於契會於心。

在佛學裏,心性的別名很多,如“本來面目”、“如來藏”、“法身”、“實相”、“自性”、“真如”、“本體”、“真心”、“般若”、“禪”等等。這無非是用種種方法要吾人認識自己。「迷悟雖有差,本性則無異。」如黃金是一,但可制耳環、戒指、手鐲等各種不同之金器,故金器雖異,實一黃金耳。明乎此,心與性名雖不同,實則皆吾人之本體也。


4、『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

趙州禪師一生疏散不羈,過著隨遇而安、隨緣、隨喜、隨眾的生活,從來都是處處無家處處家,而他一生雲水,到八十多歲都在外面行腳,有詩說:“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即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

有一天,他行腳到雲居禪師處,雲居禪師問道: “你年紀這麼大了,仍到處奔跑,為什麼還不找個長居安身的住處?”

趙州禪師聽後,像什麼都不懂似地問道: “怎麼樣才是我長居安身的住處呢?”

雲居禪師道:“山前有一處荒廢了的古寺基地,你可以把它修復好居住。”

趙州不以為然,反問道:“老和尚為什麼不自己去住呢?”

 

又有一次,趙州禪師到茱萸禪師處,茱萸禪師道: “你年紀這麼大了,仍然到處雲遊行腳,為什麼不找個地方住下來安心修行呢?”

趙州禪師感慨地說道:“你說什麼地方可以給我住下來安心修行呢?”

茱萸禪師不以為然地反問道:“你不必問人,總之,你年紀這麼大了,連自己的住處都不知道,像你這樣說話可以嗎?”

趙州禪師聞言,不禁肅然起敬地回答: “我三十年縱馬馳騁山水,隨緣生活,想不到今天才被驢子踢了一腳。”

 

趙州禪師行腳,是因當初有僧問他:“將來劫火焚燒的時候,四大五蘊的身體還壞也不壞?”

趙州答說:“會壞。”

僧再問:“既然身體會壞,那就隨他去了。”

趙州答:“隨他去!”

 

對趙州的回答,其僧甚疑,趙州也猶豫起來,所以就遍曆山川,到處行腳,訪師決疑,所謂“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趙州年八十歲,仍行徑百邑,以求抉擇去疑痛快而已。

其實趙州行腳,早就找到長久住處,所謂“來時自有去處,動中自有靜趣。”驢子踢了一腳,不過多一次提起。 

台長: 幻羽
人氣(802)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第七次七七 |
此分類下一篇:附錄:請一起來正視21世紀的禪修
此分類上一篇:禪七修行系列七之(六)第二篇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