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9-27 21:16:25| 人氣9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互聯網的新時代變革....(下)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數字人群的「部落化」、「小眾化」是否在真實發生?這一變化會對商業產生什麼影響?地球村、部落化、小眾化等是麥克盧漢《理解媒介》最有想像力的觀點,也是電視時代想像的精彩未來,今天看來,這個推論可能會有問題。

先假定成立,看看有什麼矛盾:地球村,如果理解成全球人好像生活在一個村子裏重新回到部落時代,這是媒介是人的延伸思路的合理順延,但是,地球如果真是全球人民因為電力迅捷傳遞而成為的、一個壓縮版的村莊,結果未必是人們喜歡的。

 

你認識的所有人,他們的竊竊私語一句不漏隨時都能灌進你的耳朵,想像一下我們已經垃圾成山的微博首頁,我們對這樣的千里聽沒有一絲不安嗎?且不說互聯網時代,就說電視、電話出現之後,人們在部落化了嗎?看上去沒有太大問題,電視信號能夠暫態將千里、萬里之外的畫面送到眼前,分隔在各地的人們似乎暫態回到部落時代,做到面對面聊天。

 

顯然,這只是看到了直觀性的一面,如果地球上只有兩三個人,看不出推論有什麼問題,可是,如果成百上千你認識的人,都要跟你溝通怎麼辦?你當然可以把他們通過電信號召集到眼前回到部落,問題是,你認識的人他們之間並不都認識,這個硬湊出來的部落顯然已經與想要回到的原始部落不一樣了。

 

今天,當電話、網路都普及了的時候,我們真的感覺自己生活在洋溢集體溫馨的原始部落裏嗎?真實的情況是,宅成為了更流行的名詞,資訊化的部落並沒有像麥克盧漢說的那樣,讓你回到一個群體化(至少思想上)的部落生活中,文化顯然是對部落化預測的嘲弄。這要求人們用更多的維度去理解媒介。

 

問題出在哪兒呢?任何力量都有兩面性,媒介是人的延伸,同時也是環境的延伸,單個個體的各種便捷性,如果從自己之外考慮,就是各種對自己的騷擾。

 

如何理解媒介是環境的延伸?輪子的發明,工業化開始,輪子不僅僅完成分隔很遠兩地的村莊交換產品的需要,也促進了集市與城鎮的出現。開始不固定交換物品的場所,然後逐步定居在一起,形成城市,顯然,城市不是人的延伸,而是環境的延伸。城市是森林部落、農業村莊之後,人類生活環境的延伸。

 

當人穿了衣服之後,不僅僅因為多了層皮膚更能避寒,衣服也能給人提供不同的觸覺,棉布、化纖、皮草帶給人的感覺不同,不只是讓人不被凍死,更多地,人能夠冬天出來打獵,不必再隨著季節進行遷徙,人通過延伸自己而讓生活的環境得到延伸與改變。

 

互聯網時代的社會組織預測:媒介系統從傳播轉向互動是最重要的技術性變化,技術促進傳播從非對稱傳播轉向對稱傳播,傳播價值將從傳播個體轉向傳播系統,認識到這點很重要,意味著,傳播價值在系統中的體現,不等於其組成的各部分或者個體的總和。因此,未來的社會結構是以個人為中心,通過直接以及間接(多度關係)組成的無邊界群,姑且稱為社會群。

 

無邊界社會群除了傳統的直接傳播之外或許具有以下特徵:

 

次傳播:即傳播是依層級帶動的,如果直接從資訊發出者接收資訊,叫首次傳播,中間通過一個節點從資訊發出者接收資訊,叫二次傳播,依此類推,三次傳播…n次傳播。

 

去中心:機械時代的公眾傳播是有中心的,公共資訊發佈由專門的公共新聞社、公共團體發出,互聯網時代,傳播完全可能源於一個普通人,並以他形成傳播中心,因此,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是去中心的,所謂去中心,並非無中心,每一次傳播的資訊發出者就是中心,去中心意指去掉靜態固化的中心,而由傳播本身的中心引導,因此,也可以叫多中心。

 

權力轉移:部落廣場、廣播傳播、聊天室傳播,傳播力主要取決於發出者,而無邊界傳播,傳播力取決於各傳播節點,傳播權力從傳播中心轉移到分散的節點。

 

蝴蝶效應:互聯網傳播具有蝴蝶效應,一條不起眼的資訊,在未來可能引起一場大流行,而且,流行並不決定於大的媒體機構,完全可能來自於勢單力薄的個人。

 

對商業社會未來的影響:未來,社會的固定結構將會被打破,變得更加柔軟。互聯網下,企業的存在方式將會改變,固定的企業、大企業將越來越少,人將是社會化的,工作協作方式將更加靈活、扁平化,隨著企業以及社會結構將向以人為中心演化。

 

全球網路出現重大變革,用手機上網的人數已超越用個人電腦(PC)上網者,微軟、雅虎(Yahoo)、Google及臉書(Facebook)等科技巨擘被迫進軍行動市場,並因應來自新創業者搶地盤的威脅,以免被這些重視行動科技的業者扳倒。

                       

台長: 幻羽
人氣(974)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 個人分類: 網際網路~微觀 |
此分類下一篇:透由電影一瞥人類在“未來技術”裡的夢…..
此分類上一篇:互聯網的新時代變革....(上)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