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9-20 12:27:37| 人氣2,59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略識--印度佛教史上一些主要人物及著作(附-俄羅斯佛教)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略識印度佛教史上一些主要人物及著作

 

<1>聖天(梵文:Aryadeva)約公元3世紀印度大乘佛教人物,中觀派龍樹之徒。另譯為提婆。因為他有一隻眼睛失明,所以又被稱為片目天(梵文:Kāadeva,音譯為迦那提婆)。被佛教徒尊稱為提婆菩薩。在藏地,與其師龍樹為被列入二勝六莊嚴之一。

 

聖天是大乘佛教中觀派創始人龍樹的弟子。他的出身不詳,中觀派的另一位重要學者月稱認為,聖天生於斯里蘭卡,而且是一位王子;而漢譯的《提婆菩薩傳》則認為他出生於印度南部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聖天從龍樹處學習大乘般若之學。漢文資料說,聖天非常精於辯論。

 

聖天是許多重要的中觀派論著的作者。他的著作的梵文原本都沒有保存下來,現在研究者能看到的是用漢語和藏語翻譯過來的版本。但是對比可知,它們也不是完全翻譯(尤其是漢譯聖天著作)。聖天最有名的著述是《四百論》,一共有16品,中文翻譯了後8品(所謂《廣百論本》)。還有很多著作被歸入聖天名下,但較嚴肅的西方研究者認為他們不是聖天本人寫的。如:百論、四百論、百字論、掌中論。

 

<2>無著(梵文:Asanga),音譯為阿僧伽,阿僧佉,北印度犍陀羅人,約生活於公元4世紀,古代印度佛教高僧。他和弟弟世親是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即印度唯識宗)創始人。在整個佛教歷史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藏地,兄弟二人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

 

無著為婆羅門種姓,出身健馱邏國,自小受完整婆羅門經典教育,但受到佛教影響,於小乘化地部出家為僧  ,修行空觀,但一直無法領悟。後得到中印阿踰闍國彌勒的教導,悟入大乘空觀  ,成為龍樹菩薩之後印度佛教史上重要的論師之一。

 

傳統上認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從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瑜伽師地論》並傳述後世。但也有人認為,彌勒是中印度一名與彌勒菩薩同名的論師。此外他的作品有《顯揚聖教論頌》、《順中論釋義》、《金剛般若經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等。

 

<3>世親(梵文:Vasubandhu),亦譯天親,音譯婆藪槃豆、伐蘇畔度等。付法藏第二十一祖。羅閱城人,姓毘舍佉。父光蓋,母嚴一,家富無子,父母乃禱佛塔求子。一夕,母夢吞明暗二珠,覺而有孕,後一月果產一子,即尊者婆修槃頭。年十五,禮光度羅漢出家,感毘婆訶菩薩為其授戒。未師事闍夜多之前,常一食不臥,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為眾所歸。闍夜多欲度之,乃對眾雲(大五一‧二一三上):「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心無所希,名之曰道。」婆修槃頭聞其說,遂發無漏智,後繼闍夜多衣鉢,宣通經藏,廣化眾生。行化至後那提國時,付法予摩奴羅,跏趺而逝。

 

世親即《俱舍論》之作者。又作天親。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四五世紀頃北印度健馱邏國富婁沙富羅城人,乃國師婆羅門憍屍迦第二子。與其兄無著(梵 Asavga)初於薩婆多部(有部)出家,無著直入大乘,世親卻入經量部,立志改善有部教義,遂入迦濕彌羅國,研究《大毘婆沙論》。四年後歸國,為眾講毘婆沙,並作阿毘達磨俱舍論。師初抨擊大乘佛教,謂大乘非佛所說。後以無著之方便開示,始悟大乘之理,轉而信奉、弘揚大乘要義。其論著與注釋之典籍甚多,奠定大乘佛教瑜伽派之基礎。重要著述有俱舍論三十卷、攝大乘論釋十五卷、十地經論十二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廣百論、菩提心論、三十唯識論頌、大乘百法明門論、無量壽經優波提舍等四十多種。

 

另有現代學者認為,著俱舍論之世親與無著之弟世親,為同名之二人,前者為說一切有部之論師(新世親),後者為瑜伽行派之論師(古世親)。歷來將二人混同之原因,係因真諦所譯「婆藪槃豆法師傳」之記載,該書以兩人為一人,其中間部分主要為新世親之資料,前後部分則為古世親之資料。古世親即富婁沙富羅城憍屍迦之子、無著之弟,出家後初學說一切有部之學,後轉習大乘,其年代應在320年至380年頃。新世親之出生地不詳,曾以佛陀蜜多羅為師,屬於有部,然又傾向經量部;據傳說,甚受正勤日王及太子婆羅袟底也(梵 Bālāditya)禮遇。其年代約在400年至480年間。俱舍論、七十真實論等書均為新世親所著。

 

<4>陳那菩薩(Dinnāga Mahādinnāga,巴利文作Dinna,生卒年不詳,約440年-520年),意譯為域龍、大域龍,又譯為童授。為瑜伽行唯識學派世親論師門徒,除宣揚其師觀點,亦改革佛教因明學,創立三支因明,即新因明。與其師世親、再傳弟子法稱共為二勝六莊嚴之一。

 

滅後一千一百年頃,陳那出生於南印度案達羅國,從小乘犢子部出家,後改學大乘,師事世親菩薩,其天資聰敏,能言善辯,曾擊敗很多外道論師,為瑜伽行唯識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佛教邏輯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被看作新因明之祖。在唯識學方面,陳那首創見分、相分、自證分「三分說」。在因明方面建樹頗多。

 

主要著述有《集量論》《掌中論》、《觀所緣緣論》,這三本都有漢藏翻譯本。而存漢文譯本缺藏譯本的有《因明正理門論》,此外還有、《取因假設論》、《觀總相論頌》、《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另外《因輪論》、《觀三世論》、《普賢行願義攝》、《入瑜伽》、《阿毗達磨(俱舍論)注緊要義燈》、《聖文殊瞿沙贊》是存藏文譯而缺漢本的。

 

<5>寂天(梵文 Śāntideva Shantideva)論師,音譯為善地嘚瓦,八世紀初,古印度那爛陀寺著名佛教學者,屬中觀應成派,為中觀派晚期極具開創性的思想家。著有《入菩薩行論》、《學處要集》流傳於世。他同時精通密法,是一位密宗的大成就者。為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寂天出身西印度古吉拉特國的皇族,其父親被稱為鎧甲王(Kusalavarman),母親被認為是金剛瑜伽母的化身,出生時,被稱為寂鎧甲(Śântivarman)。後至那爛陀寺依勝天(Jayadeva)大師出家,改名為寂天(Śântideva)。

 

據說他整日吃飯睡覺冥想,無所事事,為同修所不恥,認為他敗壞了那爛陀寺的學風,他們故意邀請他參加辯經大會,希望藉此讓他丟臉而自動離開那爛陀寺。但在寂天論師升座之後,開始誦念出他的著作,卻震驚了那爛陀寺,大家都認為他是菩薩的化身。這部著作就是他著名的《入菩薩行論》,相傳他誦唸到:「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 無緣最寂滅」時,身體慢慢升到半空中,最後沒入虛空,大眾只聽到他不斷的誦唸聲。後來他離開了那爛陀寺,至南印度修行傳法,有許多神奇事蹟傳世。

 

寂天繼承了月稱中觀應成派的傳統,但是他在某種程度上也採納了清辨論師的觀點,融合了中觀自續派與應成派兩者,使他成為後期中觀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以簡攝繁,以及見行相應二點。在西藏,寂天的思想經由阿底峽大師介紹深刻地影響了藏傳佛教,他本人也因此被尊稱為寂天菩薩。不僅阿底峽將《入菩薩行論》編入噶當六論當中,在藏地也被藏傳佛教四大派大量的講解、著疏和引用,包括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巴楚仁波切的《普賢上師言教》。

 

在華人世界中,寂天的思想傳播一開始並沒有得到漢傳佛教廣大的迴響。宋朝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天息災譯師曾經將他的著作《入菩薩行論》翻譯為四卷《菩提行經》,譯者將作者訛誤為龍樹。而法護將 《諸經要集》、《學處要集》翻譯為《大乘寶要義論》、《大乘集菩薩學論》,前者作者佚失,後者譯者將作者訛誤為法稱。

 

直到民國時代,台灣的如石法師(陳玉蛟)將《入菩薩行論》從藏本譯漢,並介紹寂天相關的著作,此譯本被四川喇榮佛學院的索達吉堪布講授為《入菩薩行論廣釋》,寂天的思想才被華人所知。另外隆蓮法師、堪布貢噶旺秋都各自有從藏譯漢的《入菩薩行論》的譯本。他的著作有《入菩薩行論》、《學處集要》、《經處集要》。

 

<6>寂護,又譯為靜命、禪怛羅乞答。藏族人民稱之為希瓦措(zhi ba tsho)或菩提薩埵(bo dhi sa ta')。八世紀印度佛教僧侶,那爛陀學者,西藏佛教人士。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建立了最初的藏傳佛教僧團,是西藏前弘期最重要的殿基者之一。與蓮花生、赤松德贊,合稱師君三尊。他也是隨瑜伽行中觀派的主要建立者。主要的弟子為蓮花戒。

 

寂護出身孟加拉地區的王族(有人說奧里薩),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後師從中觀派清辨大師,是著名的那爛陀寺佛教學者。但是他在見解上與其師清辨不同,主張綜合瑜伽行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的觀點,建立了隨瑜伽行中觀。寂護大師受到藏王赤松德贊的邀請,自尼泊爾至西藏地區傳法。西元 794年 接受七位西藏貴族的請求,授予他們出家戒成立僧團,史稱「預試七人」或「七覺士」〈Sad mi drug〉,是藏傳佛教僧團的開始。這也是西藏僧團戒律為說一切有部不是大眾部的原因。

 

寂護大師在西藏的傳法活動,引起了西藏舊有貴族與苯教支持者的不滿,藉口當時發生的嚴重冰雹、瘟疫、雷擊等災害,認為這是因為寂護大師傳入佛教,觸怒了當地神明所致。藏王受到極大的壓力,只能讓寂護大師返回尼泊爾。寂護大師建議藏王至烏仗那地區邀精通密法的蓮華生大師入藏。蓮華生大師入藏之後,展現極大的神通力量,降伏了當地的神靈與苯教修行者,並且為桑耶寺灑淨,讓它能夠順利的開始動工。藏王再度邀請寂護大師返藏。寂護大師返藏之後,與苯教支持者展開了數次大型的辯論,辯破了他們的各項論點,佛教信仰在寂護大師與蓮華生大師協力合作之下,開始流行於西藏地區。並合之建立桑耶寺。

 

寂護大師以桑耶寺為基地,傳播佛教。他見到當時西藏地區僧侶的學養不足,對佛教又有許多誤解,建議藏王派人至印度那爛陀寺求學,學習梵文,並將佛教經典譯成藏文。他在桑耶寺住持了十三年,最後在西藏入滅。隨著佛教信仰的流行,藏傳僧侶內部也發生了教義之爭。其中一派的領導者,是來自漢地的摩訶衍。摩訶衍和尚教授禪宗荷澤派的思想,強調不作意、頓悟成佛。但是寂護大師門下不認同這種說法,他們遵守寂護大師所教授的教法,認為修學應有次第,強調觀行,以智慧分別力漸修而至成佛。

 

為了解決紛爭,藏王舉行了一次大型的辯經大會,邀請寂護大師的弟子蓮花戒論師代表,與摩訶衍那門下進行辯論,最後由蓮花戒論師勝出。藏王下令驅逐摩訶衍大師及其門下,不允許他們繼續在西藏傳教,同時宣布此後西藏佛教須以寂護大師所教授的內容為準。寂護雖然師從清辨大師,但是他的思想與清辨有所不同。清辨的思想接近於說一切有部、經量部,被後世稱為順經部行中觀派。而寂護大師與其弟子蓮花戒大師受到唯識思想的影響,將瑜伽行唯識學派融入中觀思想之中,建立了隨瑜伽行中觀派。

 

寂護大師的另一位弟子師子賢,根據解脫軍所傳的《現觀莊嚴論》,為它作了四部註釋書,是《現觀莊嚴論》的重要註解者。寂護大師著有《中觀莊嚴論》,又自作註解,後來成為藏傳佛教的根本五大論之一。他又註解《二論分別論》作《二諦分別釋》,以宣揚中觀教法。

 

<7>蓮華戒(梵文:Kamalaśīla,生卒年不詳,約西元 740年-795年)論師,音譯為噶瑪拉希拉,古印度佛教僧侶,為寂護大師之徒,對於藏傳佛教前弘期佛教教義的奠基,有著巨大的貢獻。蓮華戒大師,在寂護大師二次入藏時,跟隨其師入藏,藏人相傳,在旅途中,蓮花戒大師曾經施展神通,降伏了十二丹瑪女神和念青唐古拉山神。隨後他返回那爛陀寺繼續修行。

 

西元762年,寂護大師過世後,藏地因為漢地禪宗僧侶摩訶衍和尚傳入頓悟成佛的學說,引起教義爭論。藏王赤松德贊派人至印度,敦請蓮華戒大師入藏,在桑耶寺召開辯經大會,史稱「拉薩法諍」。雙方辯論的結果,由蓮華戒大師獲勝,藏王於是禁止摩訶衍一門繼續在西藏講授漢傳佛教,將他們驅逐出藏。從此藏傳佛教以寂護大師與蓮花戒的見解為主流。在拉薩法爭之後,蓮華戒大師的行蹤,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得很清楚。據藏地傳說,蓮華戒大師受到摩訶衍派的信徒襲擊,受傷而死。另一個傳說則指出,蓮華戒大師後來又返回印度,繼續修行。

 

蓮華戒大師受到寂護大師的影響,屬於隨瑜伽行中觀派,揉合了中觀自續派與瑜伽行唯識學派的觀點,認為在心外無境,與其師祖清辨大師的立場有所不同。他曾經為寂護大師《攝真性頌》作《攝真性難處釋》,註解《中觀莊嚴論》作《中觀光明》、《中觀莊嚴論精釋》。

 

其中,《中觀光明》一書,與智藏大師的《二諦分別論》,寂護論師的《中觀莊嚴論》合稱為中觀自續派三大傑作之一。他也曾經為法稱論師的《正理一滴》作《正理一滴註》,是藏傳佛教因明學的入門必讀經典之一。他曾經為許多佛經作註解,著名的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他也曾為《稻稈經》作了註疏。

 

受到藏王的請託,蓮華戒大師又作了三篇著作,作為佛教的入門指引,合稱《修次三篇》,簡介了修行者如何由發菩提心開始,次第修行直至解脫成佛的方法,這是藏傳佛教修行道次第論的開端。其中《修次初篇》,宋施護漢譯為《廣釋菩提心論》。

 

<8>聖解脫軍〈梵文名Vimuktasena,生卒年不詳〉,或稱為解脫軍,印度佛教中觀派論師,約活動於西元第五、六世紀之間。後世對解脫軍其人的生平並不清楚。相傳他出生在中印、南印的交界處耆婆羅洞窟,是世親弟子覺使的外甥,在雞胤部中出家。他的傳承,後人也不清楚。一說他從世親受《般若經》,在僧護門下學習《中論》。另一個說法,他是陳那的弟子,曾經向清辨學習中觀派學說。

 

藏傳佛教傳說,聖解脫軍跟解脫軍是兩人,解脫軍是聖解脫軍的弟子。但有另一派認為,聖解脫軍即是解脫軍。相傳他在學習《現觀莊嚴論》時,發現它的學說與《般若經》多所不合,感到非常疑惑。解脫軍揉合了彌勒《現觀莊嚴論》、世親般若學、與僧護所傳的龍樹般若學,別出途徑,為融合中觀與瑜伽行派的思想先趨。後來遇到一位名為寂鎧的優婆塞,他在補陀落迦山時向觀世音菩薩求取得到二萬頌的《般若經》,寂鎧將這部《般若經》交給解脫軍。

 

解脫軍發現這部二萬五千頌的《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的意旨相同,沒有出入。於是根據這部二萬頌《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作《二萬五千頌般若經現觀莊嚴論釋》,成為最早揉合瑜伽行派與中觀派學說的論師。著有《二萬五千頌般若經現觀莊嚴論釋》。

 

<9>阿底峽(梵文:Atiśa982年-1054年)尊者,又譯為阿提沙,原名月藏,法號吉祥燃燈智(梵文: Dīpakara Śrīāna),生於東孟加拉超越城中,他重新建立了藏傳佛教僧團,重申戒律,並重新闡明了佛教根本教義,是對西藏後弘期佛教貢獻最大的印度高僧。阿底峽出身王族,父親名為善勝吉祥,母親名為吉祥勝光。十一歲時,阿底峽前往中印度那爛陀寺親近菩提賢論師,後跟隨阿伐都帝,居住在金剛座,學習出離心及《中觀論》。

 

十八歲時,至超戒寺,向北門守護者那洛巴學習密法。二十九歲,依大眾部說出世部戒護上座處出家,學習戒律及因明。又至飛行寺法鎧論師座前,聽受《毘婆沙藏》。三十一歲,至蘇門答臘師從金洲法稱,學習《現觀莊嚴論》,以及寂天論師所著《學處集要》、《入菩薩行論》等經典。在島上居住了十二年,在這期間,他還曾至爪哇島,向一位乞食瑜伽士求取加持灌頂及密法教授。四十四歲(1025年),返回印度超戒寺擔任住持,成為印度相當知名的大學者。五十八歲,受古格王朝智光王(意希沃)的請託,決心入藏傳戒以及傳授佛法。開創噶當派。其弟子眾多,最著名者為庫敦·宗哲雍仲、俄·勒貝喜饒、仲敦巴·甲哇迥乃三人,合稱為「庫、俄、仲」。1054年八月十八日,在聶塘入涅盤。

 

他的《菩提道燈論》將人分成下士(人天乘)、中士(小乘)、上士(大乘)三等,各有不同修行方法,但是皆是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修行基礎。他將發起菩提心作為一切的根源。他來到前很多僧人也使用黑巫術(因之前是苯教徒),後來整頓戒律,恢復佛教清淨。

 

阿底峽尊者著有《菩提道燈論》、《菩提道燈論-難處釋》。後宗喀巴以《菩提道燈論》為底本,寫作了《菩提道次第廣論》,成為藏傳佛教的根本論書之一。後被編入噶當六論之中。其中三士道的道次第修學次第深入藏傳佛教各大派。民國時期,法尊法師將《菩提道燈論》翻為漢文,後經如石法師重校,將之流傳於華人社會。

 

         

 

                                       俄羅斯佛教徒

 

近日,俄羅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辦了一場反映俄羅斯佛教史的展覽。此次展覽主要展出的是俄羅斯卡爾梅克共和國、圖瓦、阿勒泰等所在地區佛教寺院的歷史上及現在的一些圖片。

 

俄羅斯駐印度Alexander Kadakin的大使希望此次展覽能幫助印度人更多的瞭解俄羅斯佛教徒的生活。他表示,俄羅斯佛教有著豐富的傳統,並且俄羅斯佛教徒一直以來在佛教信仰方面和印度兄弟姐妹保持著緊密聯繫。

 

佛教在十七世紀出現在俄羅斯。當時俄國擴張至西伯利亞與卡爾梅克人來到南俄,因此佛教也是俄國傳統宗教。1741年,俄羅斯女沙皇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發佈詔書,宣佈佛教為俄羅斯國家宗教,這標誌著佛教的地位在俄羅斯得到官方的認可。

 

俄羅斯佛教多數是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是經喀爾喀與厄魯特傳入俄羅斯。現在信仰佛教的俄羅斯地區是布里亞特、外貝加爾邊疆區、卡爾梅克共和國和圖瓦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是歐洲唯一信仰佛教的國家,在1887年有29間印經所與一些喇嘛廟。在十月革命後佛教被禁止,在30年代喇嘛被指是日本間諜。

 

蘇聯瓦解後佛教再次復興,藏傳佛教也是俄國遠東居民的宗教,在聖彼得堡與莫斯科有少量信徒也有藏傳佛教佛廟。其他信徒是中國、韓國、越南移民,1992年達賴也首次訪問俄國。目前,俄羅斯有1400萬佛教信眾。

 

          

 

                2012年新年-俄總統梅德韋傑夫祝賀俄羅斯佛教徒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