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9-15 10:32:53| 人氣2,2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略說--念佛三昧--華嚴念佛三昧--一二(下)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華嚴念佛三昧論  菩薩戒弟子彭際清述

 

念佛法門。諸經廣贊。約其總貫。略有二途。一普念。一專念。如觀佛相海經。佛不思議境界經等。但明普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經。阿閦佛經。無量壽經等。特明專念。今此華嚴。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專亦普。略標五義以貫全經。

 

一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門。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門。三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門。四念毗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門。五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門。別申問答。豁破群疑。普與見聞。同歸一乘雲爾。

 

一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者。

 

吾人固有之性。湛寂光明。遍周塵刹。諸佛別無所證。全證眾生自性耳。如來出現品云。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廣大周遍。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又雲。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云何離於妄想。須知一切眾生顛倒執著。全是諸佛法身。何以故。顛倒執著常自寂滅故。於此信入。諸佛法身。無處不現。清淨圓滿。中不容他。念念不迷。心心無所。從此起行。具足大悲。究竟大慈。於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離當念。因果圓成。故曰才發菩提。即成正覺。

 

如賢首品初發心功德品。廣明斯事。如是念佛。能於一切處見如來身。又如光明覺品。世尊放百億光明。從此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盡法界虛空界。而文殊說頌。教人離於有無異生滅去來種種諸見。遍一切處觀於如來。是為入佛正信。

 

出現品亦云。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見於如來。應遍一切處見於如來。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如來身亦複如是。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

 

又云。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一切三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

 

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無障礙故。無障礙智慧即如來境界故。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自性念佛者。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念自性佛者。無念外之佛為自所念。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以不識法身自性故。將謂別有故。入此門時。一念功德過於虛空。無有限量。

 

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者。

 

一切如來稱法界量。現種種身。示無盡莊嚴。作無邊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為其體。如世主妙嚴品雲。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眾像。于諸境界無所分別。以此智不思議故。無分故。為能具足如斯力用。

 

在凡夫地。聞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圓修圓證。墮于二乘聲聞境界。諸佛大用不得現前。是故此經初會六品。全顯如來果德。二會至八會三十二品。明進修階次。直至菩提。總之不出六位因果。為令行者昭廓智境。窮諸行門。不取偏空而嚴佛土。

 

而初會中普賢三昧一品。正顯佛華嚴全體。經明普賢菩薩。入一切諸佛毗盧遮那藏身三昧。此三昧者。依於法界。稱性遍周。一切刹塵。普身示現。教諸眾生不舍塵勞。繁興大用。隨說世界成就品。說華藏世界品。以示淨穢諸刹。一切唯心。唯能深入普賢願海者。一切處無非佛土。一切時無非佛事。此三昧品貫徹全經。尋文自見。

 

至善財童子遍參知識。而德雲比丘。解脫長者。鞞瑟胝羅居士。俱以念佛一門而得解脫。如德雲言。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

 

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詣十方以下。即念報化佛也。隨順法身。起於報化、法身無量。所感報化亦複無量。故下文雲。見於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佛。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是名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諸佛別無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隨順眾生而作佛事。此念佛人亦複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觀行具足故。能見佛光明。智慧光明不從人得。唯藉緣因得顯發故。

 

下文又開諸大菩薩三七念佛門。盡於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處。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說法。念念佛滅度。一以自心無邊智行而為其體。本具三身。一念相應。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遍攝一切諸三昧門。

    

又如解脫長者言。我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見十方各十佛刹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我若欲見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寶光明如來。蓮華世界寶蓮華光明如來。妙金世界寂靜光如來。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善住世界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如是一切悉皆即見。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則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所謂無礙莊嚴解脫者。離一切相。成一切相。雖然如夢如幻。而亦不壞夢幻諸境。若不入此夢幻法門者。便如舍利弗大目犍連等在逝多林。不見如來神力境界。以善根不同故。

    

又如鞞瑟胝羅言。我開  檀座如來塔門時。得三昧名佛種無盡。我入此三昧。隨其次第。見此世界一切諸佛。所謂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孫佛。屍棄佛。毗婆屍佛。提舍佛。弗沙佛。無上勝佛。無上蓮華佛。如是等而為上首。於一念頃。得見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佛。

 

此佛種無盡。皆由普賢願行所生。蓋普賢願行。俱以四無盡句而得成就。所謂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是則佛種無盡。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來。畢竟無有般涅盤者。是知諸佛報化。該一切數。如阿僧祗品說。窮一切時。如如來壽量品說。遍一切處。如菩薩住處品說。如是念佛。二際平等。生滅一如。盡未來劫無有間斷。

 

三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者。

 

夫法身無朕。假於名而法身顯矣。報化無邊。緣於名而報化該矣。須彌偈贊品云。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但聞佛名。已植勝因。何況數數繼念。

 

如文殊般若經云。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阿彌陀經亦以執持名號。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又如兜率偈贊品云。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賢首品雲。若常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若常睹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

 

前偈論持名。故言數。後兼報化以徹法身。故言無量。雖然人知有量之數。而莫知離量之數。知即數之名。而不知離數之名。知離數之名。故終日念而未嘗念也。知離量之數。故念一佛而即遍攝一切佛也。如隨好光明品雲。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複如是。自說是佛。不著於我及以我所。

 

然初入此門。必依乎數。日須克定課程。自一而萬。自萬而億。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內。如春在枝。春非枝外。

 

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切故。乃至報化不異名字。名字不異報化。亦複如是。

 

故如來名號品。謂一如來名號。與法界虛空界等。隨眾生心各別知見。則知世間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隨舉一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又如毗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毗盧概之。以一切諸佛皆有毗盧藏身故。古今不異故。

 

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亦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三世。當念無餘。不曆刹那。成佛已竟。

 

四念毗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者。

 

如世主妙嚴品。十方諸大菩薩及天龍神鬼所說諸頌。各出自證法門。以如來果地發人信解。令人念佛三昧。自是說如來現相品。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諸大菩薩及諸世主說偈贊佛。而十地品每曆一地。必曰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是知諸位階次雖殊。莫不以念佛為其本行。佛佛道同。舉一毗盧攝無不盡。

 

故普賢十願常隨佛學一門雲。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佈施。乃至成大菩提。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由我本師因地修行。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故所感報化。亦廣大無邊不可思議。行者誠能決定信解。知一切佛不離自性。起勇猛心。起擔荷心。便與本師初發心時等無有異。

 

又如寂靜音海夜神言。我得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已能入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法界安立海。見彼一切法界安立海。一切佛刹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佛國土。一一佛土。皆有毗盧遮那坐於道場。於念念中成等正覺。現諸神變。所現神變。一一皆遍一切法界海。而開敷樹華夜神入出生廣大喜光明解脫門。憶念毗盧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悉皆明見。妙德圓滿神得自在受生解脫門。入毗盧遮那無量受生海。亦見如來於一切世界一一塵中無量佛刹。示現受生。常無間斷。

 

如是念于毗盧遮那。即念是佛。即佛是念。盡十方虛空乃至鐵鋒芥子許。無一不是毗盧法界。是名念法界佛。亦名遍念一切佛。所以善財童子初參德雲。即聞念佛法門。最後普賢菩薩為說稱讚如來勝功德偈教人信解。依舊不離念佛法門。法界始終。更無二諦。

 

偈曰。或見此界妙無比。佛無量劫所嚴淨。毗盧遮那最勝尊。于中覺悟成菩提。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所圍繞。悉已住於灌頂地。充滿十方諸世界。又云。或見釋迦成佛道。已經不可思議劫。或見今始為菩薩。十方利益諸眾生。或見如來無量壽。與諸菩薩授尊記。而成無上大導師。次補住于安樂刹。

 

是知諸佛法界。遍攝遍融。彌陀全體遮那。極樂不離華藏。隨眾生心。見各不同。而佛本來常不動故。故末卷即以回向極樂終之。具如後文所說。

 

五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者。

 

普賢行願品云。欲成就如來功德門。當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于此願王受持讀誦。臨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是經專顯毗盧境界。云何必以極樂為歸。蓋阿彌陀一名無量光。而毗盧遮那此翻光明遍照。同一體故。非去來故。於一體中。要亦不礙去來故。

 

如大乘起信論云。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此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既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蓋毗盧報土。與二乘凡夫無接引之分。而極樂則九品分張。萬流齊赴。一得往生。橫截生死。視此娑婆。迥分勝劣。諸經廣明。今不具錄。

 

然他經所指。或言十念。或言一日乃至七日。或觀丈六。乃至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要之不出數量。未若此經。一念普觀。豎窮三世。橫亙十虛。初發心時。即超數量。斷有淨因。最為殊勝。由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遍攝眾生。與此願王體合虛空。絲毫不隔。是故不移時。不易處。任運往生。還同本得。

 

下文云。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所共圍繞。文殊普賢。不離此處而現彼方。隨眾生心。念念出現。故知阿彌陀佛在極樂國中。常轉此經。熾然無間。又此法門。非妙智觀察。無以明我心本具之淨因。故首文殊。非大願莊嚴。無以圓我心本具之淨果。故次普賢。而觀音彌勒。一則次補彌陀。一則次補釋迦。二聖同會、以證樂邦華藏通一無二。而彌勒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此淨土之正因也。觀音以如幻聞熏無作妙力。遍入國土。成就菩提。此淨土之極果也。

 

下文云。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全部華嚴。於此結果。諸有智人。決宜信入。一念因循。輪回無盡。嗚呼苦哉。或問。如上五門。為當從一門入。為是五門併入。

 

答。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彌陀。全顯唯心淨土。舉一法身。攝無不盡。然理則頓悟。事須漸除。故華嚴教指。十住初心即同諸佛。然五位進修。不無趣向。未臻妙覺。階次宛然。至十地始終。以大願力。於一念頃見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佛。所居之地。悉隨所見之佛而為差等。

 

此土行人。縱能伏惑發悟。而未證無生。寧逃後有。不依佛力。功行難圓。必待回向樂邦。親承授記。淨諸餘習。成滿願王。斯為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其或粗窺向上。未盡疑情。尤須專一持名。翹勤發願。如子憶母。畢命為期。加以教觀熏修。助發勝智。感應道交。功無虛棄。斯則全憑一念。便攝諸門。所貴絕利一原。切忌回頭轉腦。

 

又問。子欲闡念佛法門。何不以淨土諸經為導。而力主華嚴。據果論因。恐難合轍。

 

答。子不讀無量壽經乎。經中敘分。首述普賢行願。勸進行人。三輩往生。俱云發菩提心。終之以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縱修功德。還墮胎生。然則誠欲坐寶蓮華。登不退地。必也依文殊智。建普賢願。回向往生。今此華嚴。正當其教。至觀經上品上生者。必誦讀大乘方等經典。言人乘方等。則又莫若華嚴最尊第。因果無差。有何紆曲。

 

又問。華嚴法界。密義重重。以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雲何唯一念佛門而能普攝。

 

答。誠如所說。教指宏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入此一門。乃能遍徹無邊法界。是故善財童子于普賢一毛孔中。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盡未來劫。念念周遍無邊刹海。此念佛人亦複如是。以一念本無量故。

 

且杜順法界觀。特設三門。一真空門。簡妄情以顯理。即前念佛法身是。二理事無礙門。融理事以顯用。即前念佛功德是。三周遍含容門。攝事事以顯元。即前念名字是。

 

又清涼疏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雜餘業。即入事法界。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即入理事無礙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測。即入事事無礙法界。

 

是知一念佛門。無法不攝。故此經以毗盧為導。以極樂為歸。既覲彌陀。不離華藏。家珍具足。力用無邊。不入此門。終非究竟。

 

又問。方山論謂他方淨土。是權非實。准今所論。如何會通。

 

答。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實報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有餘土。二乘所居。四同居土。凡聖交參。或穢或淨。此土行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回向西方。惑業未斷。生同居土。欣厭既切。粗漏漸除。聞法增進。生有餘土。若修圓教為因。深達實相。以普賢行願。回嚮往生。便感得實報土。親承佛記。分證寂光。是故。住權乘者。一切皆權。如法華化城。不外自心故。明實相者。一切皆實。如此經極樂。全具華藏故。

 

方山著論時。行願末卷未至此方。故於淨土一門。輒生分別。卻與經文互相乖刺。須知從真起幻。即幻全真。生滅俱離。自他不二。一念圓融。普周法界。方為一乘中道了義。

 

且方山吃緊提唱。唯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覺。然依教詮判。正大不易。何則。圓信位中。見思惑盡。並斷塵沙。進入圓住。豁破無明。證無生忍。位齊別教初地。若依自力。譬彼群氓。驟希寶位。即謂本來是佛。不落階梯。亦賴善巧方便。始能克證。

 

何如行願末卷中說。以深信心。持誦十大願王。一刹那中。往生極樂。住不退轉。從凡夫地。創發信心。橫超直入。至圓至頓。無比無倫。幸遇完經。因緣非淺。衣珠故在。客作徒勞。奉勸高流。同心信受。

 

又問。隋僧靈幹作華藏觀。臨終見大水彌滿。華如車輪而坐其上。但得直趣華藏。何須更覲彌陀。

 

答。華藏世界。有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香水海。有十不可說微塵數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種複有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西方極樂亦在其中。首楞嚴云。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今靈幹所生。其為極樂淨土邪。其為餘方淨土邪。俱未可知。然則但覲彌陀。即是直趣華藏。前有善財。後有龍樹。如斯軌轍。千聖同行。不遵佛。自困多岐。是則名為可憐憫者。

 

更以近事徵之。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圓頓教觀。晚主延慶。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別徒眾曰。華嚴世界。洞徹湛明。甚適我懷。今將行矣。乃令舉所述彌陀贊曰。無邊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蓮華宮。蓮宮周遍遍空海。空海獨露彌陀容。阿彌陀佛不生滅。難覓難拈水中月。絕非離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說。我與彌陀本不二。妄覺潛生忽成異。從今掃盡空有塵。父子天然兩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業無瑕玷。我今以此念彌陀。不見彌陀終不厭。贊畢。隨眾唱佛數百。諷觀經至上品上生即斂念坐脫。

 

極樂華嚴。是同是別。諸有智人。急須著眼。是論作於乾隆四十八年冬十二月。既成。汪子大紳評之曰。此淨土正因。華嚴正信也。又曰。五念一念。一念無念。其明年春.過丹徒.王子禹卿見而賞之。為之敘.大紳頗歎為奇特。尋奉先尚書公諱。既葬。屏居僧舍.展讀大經.與方外友性宗唯然相質證.輒于此論時有損益。其後數年。自錢塘歸。重閉關文星閣中。修念佛三昧.長夏寥寂。複出前稿點勘再周。錄成此本。于賢首方山外。不妨別

出手眼。設遇雲棲老人.定當相視而笑也。

 

               時乾隆五十六年晦際清記--華嚴念佛三昧論終。

 

明末清初四大師帶來漢地佛教中興的氣象,尤其是蓮池祩宏淨土教的實踐與弘揚,對當代士大夫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事,彭際清是因閱讀紫柏達觀、雲棲祩宏、憨山德清及藕益智旭,所謂明末清初四大師的著書而由儒向佛,且成為一位「志在西方,行在梵網」的淨土教實踐者。彭際清身在如此的時空環境及受家學的影響,不僅成為佛教學者,而且是位篤實的淨土教實踐者。他在二十九歲時,斷肉食,三十四歲時,從真諦寺香山老人聞學實定(17121778年),受菩薩戒。歸依受戒後的彭際清,真摯地修行者,《一行居集》卷5《一行居閉關記》,將他的實踐,作了如下的描述。

 

乾隆五十年春,知歸道人屏居文星閣,顏所住處,曰一行居。佛語文殊師利,欲修一行三昧,心繫一佛,專稱名字。即於念中,能見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道人習此三昧久矣,因以命之。如此,彭際清雖身為居士,但是過著如僧侶似的生活。不過,彭際清為何如此謹嚴地從事宗教生活呢?他在《一行居集》卷1〈受菩薩戒發願文〉中,敘述自已的心願如下:

 

若我際清克勵身心,護持戒品,盡此形壽,必生淨土。十方三寶為我証明,令我速得念佛三昧,於命終時,遠離塵垢,親見彌陀,脫然邁西,更無遮障。

 

依據上文,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此身即欲往生西方淨土的心願非常殷切,不過,卻沒談到脫離生死輪迴的事,或許到了這時代,往生西方淨土的信仰,已經含蓋了脫離生死輪迴的思想也說不定。在淨土教史上,一般視他為與宋世隆文森、畢奇紫嵐及周夢顏安世,為近代中國居士佛教的代表者,也是使居士佛教性格鮮明化的居士。他的淨土教實踐與弘揚,影響及魏源(17931856年)與龔自珍(17921841年)等公羊學派的碩儒,並招來劃時代居士佛教的全盛期,這在教史上是值得注目的。

台長: 幻羽
人氣(2,236)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第六次七七 |
此分類下一篇:略識--華嚴禪--法界三觀...
此分類上一篇:略說--念佛三昧--般舟三昧--一二(上)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