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9-12 13:17:30| 人氣2,434|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近代佛教省思....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經二千餘年,傳承一貫的佛教,在過去,對於中國和印度的學術思想、政治、教育,都有過輝煌的功績。到了中國以後的佛教,自魏、晉、南北朝,隋、唐以後,一直成為中國學術思想的一大主流,而且領導學術,貢獻哲學思想,維繫世道人心,輔助政教之不足,其功不可泯滅,推開後世佛教徒偏誤的流弊而不言,僅從大處著眼,可以贊許它是哲學的哲學,宗教的宗教,一點也不為過。

 

至於它的流弊所及,有許多地方可以被社會所指謫,都是積非成是的佛教末流,對於真正佛教的教義,和它的偉大精神,並不相涉。但依照中國目前佛教,和東南亞各地佛教的作風,前途未可樂觀,而且值得憂慮,佛教界的人士們,雖然人人有感於將來適應的可畏,依然猶是積重難返,無法改弦更張。

 

爰就其目前情況,試舉六點結論,以供現代佛教的參考。可是這些言論,只是隨筆寫來,還談不到有所建議,更不是有所為的批評,只是一舒感想而已。

 

一、佛教的命運:自教主釋迦佛牟尼創立四眾弟子的制度以來,出家的男眾比丘——俗名和尚,女眾比丘尼——俗名尼姑,還有在家的男眾和女眾——俗名統稱居士,或加上男女兩字以示性別。釋迦牟尼以住持(負責)佛教儀範,弘揚佛法的任務,咐囑於比丘眾。以護持佛教的責任,交托給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做為扶持佛教的護法。因此在中國、印度、日本等國家,歷代世世相仍,佛教的命運,都仰仗政權與社會名流的維護。到了十九世紀末期以後,民主政治的制度,推翻數千年來帝王政權專制政體的陋習,佛教徒對民主自由的認識不夠徹底,對法治的法律知識不夠瞭解,仍然依草附木地去攀緣于社會人士,或仰賴殘餘的舊式政權之間。從今以後,由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新階段,還要一仍不變地仰人鼻息,以維衰命,不自尋求所以立於新世紀的路線,恐怕命如懸絲,危同壘卵了。

 

二、佛教的經濟:二千餘年來的佛教,無論在中國、印度或日本,向來便在農業社會中求乞剩餘,用以維持自己的生命,對於宗教集團本身的經濟觀念,從來沒有做過考慮,況且動輒以戒律為當頭棒喝,使教內有識之士,也不敢提出主張。只有中國的佛教,在唐代經過禪宗叢林制度的建立,才有略具規模的宗教集團,類似集體農場制度的產生,這種制度,以後也隨佛教形式和教義,傳到日本。但在目前,受資本發達,工商業劇烈競爭,社會經濟結構整個變遷的影響,全仗舊有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已經不能自全生計,何況還不能自力更生,依靠托缽募化為務。今後還要想以這種附屬生存的方式,用以維持佛教,恐怕不待別人的消滅,就根本無法立足。

 

三、教徒的團結:世界任何宗教的宗旨,本來都是主張個人自由的真正自由主義者,除了西洋的宗教,早已另有宗教行政的瞭解,自有一套具體的組織法規以外。佛教的個人自由主義,可以說已經自由到了極度,一變為絕對自私的程度,至少在形式上是如此的。如果說中國人都缺乏團結性,我想中國佛教徒的不團結,足以為中國人不團結的標本取樣。到目前為止,向來內在的僧俗弘法之爭,以個人師僧為標榜的徒眾權利之爭,門戶派別之爭,居士眾中自我崇高之爭,傳法的優劣之爭,甚至瑣碎如衣著之爭等等,不一而足。釋迦牟尼在世,素來以僧伽為和合互敬的教訓,到此自毀自敗,一破無遺。倘使還不自省自救,只想避世高蹈,恐怕在二十世紀以後,便無可立於天地之間了。

 

四、教育學識的條件:過去佛教在中國的興盛,全賴師僧們學問知識的淵博,品德修持的規範,成為上下社會普遍崇拜的偶像,因此才形成了佛教的崇高與偉大。可是這些大師們的學問與知識,大多都在未出家,或已出家的初期,對於普通學識,已有高深的修養,然後配合佛學的精義,才能成為一代宗師,而且他們本身也就是真正的教育家。現在呢,受過普遍的教育程度,已嫌不夠,只要披上架裟,能講幾句佛理和解釋一些佛學名辭,便自視為天人師表,實在急需反省求學,力求充實自己,才不愧對高深淵博的教主。過去在印度的後期佛教,便提倡大乘菩薩,自身須具備有五明的學問:

 

1)內明(由修道而悟道)。(2)因明(精通邏輯,到現代還應該包括各種宗教哲學和其他人文科學等)。(3)聲明(各種文字學與文學)。(4)醫方明(擅長醫藥)。(5)工巧明(具備工藝技術,到現在應該包括技術科學等技能)。

 

時到二十世紀的後期,教育、知識的普及,日益普遍,如不立即反省,急圖充實自己,向來以天人師表標榜的佛教,恐怕難以自圓其說吧!目前雖然也有許多地方,舉辦僧眾教育,但必須謙虛瞭解,教育是百年大計,以一個外行,甚至自己根本不懂教育,或者只知宗教教育的人來辦教育,恐怕一誤再誤,不可收拾。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謙虛接受教內教外的忠告,絕對是利多弊少的。

 

五,修證的缺乏:佛學教義,除了哲學思想的超人一等以外,最為重要的,它不是空談學理,它是要以人人身心為實驗的條件,去身體力行,這樣躬行實踐,才可以求證到一個圓滿的答案。因此,佛學的本身,以現代眼光看來,是最有科學精神,而經得起時代考驗的,何況其中除了哲學思想以外,有關理論科學的原理原則,也非常充沛,只是這一豐富的寶藏,尚未被世人所大量地開發而已。目前的佛教,說理者多,修證者少,處在二十世紀的科學時代,有何見證可以使人肅然起敬呢?況且因為佛教徒缺乏修證,即使說理,已經發現有許多歪曲的理論,這是一種極其可怕,自毀教門的危機,應當切實修整觀念,向自證自省去努力。

 

六、參政的趨勢:在二十世紀民主思潮的風氣中,世界上凡是開明的國家,對於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團體的依法參政,應是毫無疑問的事實。但目前的佛教,對於大慈大悲的佛教宗旨,如何配合世界上各種政治思想與制度,確定一種政治主張的學說,毫無具體辦法,只憑憤憤思進與躍躍欲試之氣,以素來缺乏政治修養的習慣,企圖躍上政治舞臺,一展教主式大無畏的雄風,恐怕百無一是之處。這點尤其值得深思靜慮,必須先求具有卓見的學識,再求立於不敗之地而後可。

 

總之,未來佛學的前景,試以質能分析:如就宗教信仰來看,它的舊徑路,似乎越走越窄;如就學術思想而論,它的新境界,必將愈拓愈寬。因為,它有宏博的宗旨,湛深的教義,智周萬匯的思致,廣大圓融的說理。何況,它的歷史悠久,善信眾多,在木魚青磬,山中林下,不乏沉潛卓越先見明知之士,為了佛教,為了護法,似乎應該各抒所見,各盡所能,一本能仕堪忍的毅力,見義勇為的精神,來荷擔如來的家業,重振佛教的雄風,以適應未來時代的潮流,爭取未來時代的光榮。其實振衰起疲,端在念力一轉,此誠筆者所為翹首盼待,馨香禱祝的了。

 

佛教在亞洲各國,它仍然存在有傳統的威望,時代的潮流在變,佛教也正在變中,將來佛教變成如何的宗教,現在還難以預料。不過,從宗教的立場來說,亞洲大部分國家,還是佛教的天下。尤其東南各地的佛教,雖然對佛教學術本身,仍只限在小乘思想的範圍,甚至還是神佛不分的混同現象,但以佛教號召的旗幟,還是很鮮明,我之能來,敵亦可往,默察東南亞佛教的大勢,令人有不勝隱憂之慨!近代以來,歐洲人的信仰或研究佛教,都以東南亞的佛學思想作藍本,美國在現代,由歐洲傳入,又滲合日本後世的佛教思想,身為佛教第二宗邦的中國佛學,依然被人所忽銣,或在有意地被輕蔑之中,想是中國佛教徒的高明之士,一般與有同感並應深加警惕的!

 

歐美佛教傳播的情形,既已略如前述,在這二十世紀的前半個世紀以來,許多人聽說英美人士也在研究佛教,就眉飛色舞,認為中國的佛教已傳播到了西方,引以為榮。或者認為歐美人研究佛教,有科學的精神,比中國自己的佛教更好,準備欣然就道,前去留學研究。這些盲目的心理,實在非常可笑,老實說一句,歐美人士研究佛教,可能使佛學思想更有精細的考訂,但並非就是正法重興的機運。而且現在正值開始播種,幾時能夠開花結果,總要等到二十一世紀以後再來看它的成績。今且舉出五個原因,就可瞭解世界佛教的趨勢。

 

(1)佛經的翻譯: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自漢末到隋、唐,約四、五百年間,才在唐代有了真正的果實。而且須知中國文化,早在秦漢以前,本身自有相當高明的成就,根基淺薄的暴發戶,要想通過翻譯而變成普通觀念,這是談何容易的事。況且翻譯佛經,不比翻譯普通書籍,首先要兼具兩種不同文字的高度文學修養,其次還要已經親自證到佛法修持的境界。單就兼通兩種文學的高度修養而言,已經很不容易,何況還要有真修實證的證驗工夫。

 

中國過去翻譯佛經的名宿,如印度人鳩摩羅什等,中國人玄奘法師等,以天才的語文學家,而兼有修證佛法的高深素養。然而他們還須仰仗國家的全力支持,設置數千人聚居的譯場,專心從事翻譯。一句一字地斟酌,往往反復辯論數月之久,才能定稿。而且隔一個時期,若還有人認為譯義未妥,便重新再來翻譯,所以一部佛經,往往有好幾種譯本的不同,經數百年後,某一譯本,才被公認為可靠的信典。

 

歐美人士,以各種不同的語言,經過幾年或十餘年的研究,用本土習慣性的思想,說是客觀,實在是作主觀的研究,以一人之力,即遽加譯述,究竟可靠到何種程度,實在很難說。即使由中國人去翻成外文,仍然需要具備上述的條件才能做到。所以現在歐美所翻譯的流行佛經與佛學思想,我們勢須小心求證,此其一。

 

(2)佛學經典的根據:歐洲人士所傳承的小乘佛學思想,他們所發現的梵文本,多是印度後期佛教的梵本,與千餘年前釋迦牟尼或阿育王先後時期的梵文,已有很大出入,必須要與漢文各種譯本相參校或考訂,那才比較可信,而現在歐美譯經並未經過這項工作,甚至還有不重視漢文佛經的趨勢。況且西洋文化,自希臘前史而形成今天的歐美文化,它本身也有數千年獨立的文化傳統,不能不加領會,此其二。

 

(3)佛法的修證:佛教學術,不僅只屬思想,它的學說,固然有類同於西方哲學思想的形態,但它的修證方法,是反求諸己,而不是像對自然界加以研究的物理方法。佛教初入中國,如佛圖澄等,都以親自修證有素的神通作證,才使我們相信接受。現在不自求證于己,單從文字思想去弘揚推廣,自然流為一種東方思想體系,於佛教度世精神,減色不少。且對西方人實事求是,拿證據來的要求,將以何為對,此其三。

 

(4)禪宗的傳播:禪宗的宗旨,本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法門,其實質重在修證。唐、宋以來流行的禪宗法語、公案、機鋒等等,已與中國文學及中國通俗方言,不可或分。到了日本,約當中國元明之間,已經變質。目前無論中國與日本,談禪者多,修證者少。以中國人研究禪宗,對古代文學詞章等造詣不深,或不瞭解唐、宋時代的韻聲與各地的方言,已經有許多隔膜,和扞格難通之處。現在歐美以一變再變的禪學,在一花一葉之間,心領神會其輕鬆幽默的意境,便認為禪就是如此,我們自己不能反證,也隨聲附和,不加糾正,誤處恐無有底,此其四。

 

(5)佛學定慧的傳授:印度教的瑜伽術,和中國西藏密宗的修身方法,正交互流行於歐美,一般人相率傳習,作為一種東方神秘的健身運動,甚至和催眠術混淆不清。真正佛法的禪定,不要說根本沒有傳過去,而且自己人也大多數不會,徒以求取虛譽而西渡教化他人,誤人乎?誤己乎?為佛教嗎?為個人嗎?真須深加反省和檢討,此其五。

 

子孫叢林的最初建立,可能和百丈建立叢林制度,是先後同時的時代產品。因為禪宗是重師承門派的,所以門庭設立,也是順理成章的當然結果。尤其到了晚唐五代之間,五家宗派分立,各家的徒孫法子觀念,便已牢植人心了。所以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就各有它子孫次序的派演代字,代代流傳下來,直到現在,還在應用。

 

有時,他們是把這流傳的代字次序用完了,再來從頭算起,如此輪轉無窮,卻不同宗法社會的族系,始終重於層層遞下的。明清以後,國內叢林,大多是臨濟宗的子孫,其餘各宗,已經衰落到不絕如縷了。此外,演變愈久,便有子孫小廟的興起,這就等於一個僧眾的小家族,除了沒有男女夫婦的關係,絕對宗奉佛教以外,其餘一切習慣,與俗人差別並不太多,也可以說,只是一個獨身者的修行集團而已。

 

等而下之,東鄰日本的家庭寺廟制度的興起,行見東方佛教,快要完全變質,對於叢林制度的嚮往,只有引用孔子的一句話說: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因此歐美各國的佛教,在二十世紀後期,正在開始傳播階段,想必不會為過吧?為了佛教文化,凡學佛人,應當瞿然自省!

 

            (節錄自--南懷瑾居士--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台長: 幻羽
人氣(2,434) | 回應(2)|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第六次七七 |
此分類下一篇:略識禪宗叢林及打禪七....
此分類上一篇:從白馬寺略觀中國佛教....

幻羽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浙江溫州人,中國國學學者,中國古代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
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南宅殿後村,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現居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廟港太湖大學堂。
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來到台灣。之後成為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他在政大、輔大及文化大學都有開課,政壇要人如蔣緯國、白萬祥、王昇、馬紀壯、蔣彥士等人常前往旁聽。
1983年,其弟子王昇遭蔣經國解職,解散劉少康辦公室。據傳蔣經國懷疑南懷瑾可能成為新政學系在台灣的新領袖,為避禍,南懷瑾於1984年移居美國。
在蔣經國死後,李登輝的重要核心幕僚,包括蘇志誠與劉泰英,都是南懷瑾的學生。
是許多想進入中國傳統文化人的捷徑,對無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個重要引入角色。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銷著有貢獻。是生活實踐的宗教家、哲學家、禪宗大師和國學大師。
南懷瑾長期精研國學,讀書數十萬卷,於佛、道皆有精深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諸學,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堪稱一代宗師,在中西文化界有巨大聲望。
在臺灣則多由佛道入門,佛教方面如《金剛經說什麼》、《圓覺經略說》、《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南懷瑾可說是密教準提法在台灣、香港的重要推動力。在算命及中醫學亦扮演不可缺的首階,如《老子他說》、《易經雜說》、《莊子諵譁》、《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等著作。
2012-09-12 16:15:30
幻羽
據鳳凰網2012年9月30日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張國慶實名認證微博透露,著名文化學者南懷瑾先生於29日下午4時在蘇州逝世,享年95歲。曾傳病危引各界關注--據京華時報9月22日報道,台灣著名文化學者南懷瑾病危的消息近日引起各界關注。太湖大學堂秘書處前天發佈公告稱,南先生確實「四大違和」,不希望受到打擾。
據台灣媒體報道,南懷瑾此前因感冒引發肺炎,住院接受治療,近日病情轉重,傳出病危消息。前天,太湖大學堂秘書處發佈公告說:「懷師數十年來為法忘軀,近來四大違和,現正住於禪定,我們在護關中,敬請各位勿來打擾。如有進一步確切消息,會敬告各位。」
2012-09-30 19:59:42
版主回應
中評社北京9月30日電/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於9月29日在蘇州太湖大學堂去世,享年95歲。
浙江在線報道,今天上午,樂清市委宣傳部、樂清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的官方微博發布了此消息。
南懷瑾先生,一九一八年出生,溫州樂清南宅殿後村人。在聽聞南懷瑾先生去世的消息之後,樂清不少市民自發前往南懷瑾先生紀念館拉起橫幅,悼念南懷瑾先生,悼念橫幅上面寫著“家鄉人民懷念南懷瑾先生”。
樂清市文聯副主席倪蓉棣先生也發布多條微博,悼念南先生。倪蓉棣在微博中回憶,“1993年,樂清撤縣設市,我主編畫册“樂清市”,曾托人請南先生題名,南先生欣然答應。此事我印象深刻,至今還保存著他的墨寶。”
溫州市決策咨詢辦公室副主任倪考夢今天上午也實時更新微博,把他在溫州樂清市翁洋街道前進村南懷瑾先生紀念館裡看到的關於南先生的事跡以及家鄉人民悼念的情況一一記錄下來。同時,不少網友也通過微博的形式,緬懷這位國學大師。
2012-09-30 20:05:40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