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04 05:16:42| 人氣1,3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你認識*人*嗎....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繁華的人類居住空間之ㄧ東京鬧區一角

根據演化論,人類起源是查爾斯·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認為人類起源於類人猿,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人 Homo sapiens 為「有智慧的人」,是一種靈長目人科人屬及直立行走的物種。粒線體DNA與化石證明人類大約於500萬年前起源於東非。

與其他動物相比,人具有高度發達的大腦,具有抽象思維、語言、自我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此種能力,加之人類直立的身體導致人類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動,使得人類對工具的使用遠超出其它任何物種。截止至2011年11月,世界人口已達到70億,大約是所有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75%。

與其他高等靈長類動物一樣,人類是社會性的。人尤其擅長用口頭、手勢與書面語言來表達自我、交換意見以及組織。人類創造了複雜的社會結構,從家庭到國家。人類個體之間的社會交際創立了廣泛的傳統、習俗、價值觀以及法律,這些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礎。人類在地球上獨一無二,還由於人類具有審美的觀念,再加之人類自我表達的慾望和相對大的大腦,人類創造了藝術、語言、以及科學。

人類從生物、精神與文化各個層面來定義,或者是這些層面定義的結合。人類希望能夠理解並改造環境,試圖用哲學、藝術、科學、神話以及宗教來解釋自然界的現象。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導致了高級工具和技術的發展。雖然人類不是唯一使用工具的物種,但是人類是已知的唯一會用火、會穿衣、會烹調食物及其他高級技術的物種。

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被認為與神聖的力量或存在有關;而在神話學中,人的靈魂也會被拿來與其他的人型動物作對照。如人工智慧或天使是沒有肉體的靈體,獸人或亞人則只有慾望和膚淺的情緒。文化人類學上,人被定義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複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生物,尤其是他們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助的目的。

在哲學與法律裡,人類、人、個體是有著不同的意義的。前者指的是這個物種,而後者則是一個行為個體;譬如說在約翰·洛克的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II 27 和伊曼努爾·康德的Introduction to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個體就用來指稱一些非人的動物,同時也可指稱神祕動物、人工智慧,或是外星人。

人的生命開始於受精卵。男性通常透過性交的方式使得女性受精,有時也可能以人工受精。人在生長初期稱為受精卵,受精卵在女性的子宮歷時38周經過各種生長時期,最後終於變成胚胎,再變成胎兒。變成胎兒後,就可以準備出生,胎兒被女性從體內娩出後第一次靠自己呼吸,同時改稱為嬰兒。一直到成為嬰兒後,人才開始受到法律保護,少數某些地區可能由子宮內的胎兒時期就開始保護。人的生命結束於死亡。

與其他生物相比,人類的生產過程顯得複雜許多。長達24小時以上的痛苦分娩並不少見,有時甚至可能造成小孩或母親的傷害或死亡。直到20世紀在某些發達國家才有比較高的生產成功率。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是否真的比較容易失敗還有爭議,因為這些地區的婦女聲稱她們所採用的自然分娩法不但較安全也較不容易對產婦與小孩造成傷害。死亡往往帶來不舒服的感覺或是懼怕。葬禮是人類社會的特色之一,通常也起因於對死後世界的信仰。但一個人長生的方式往往只能透過後人的膜拜與繼承。

人的情感,最多是由大腦而產生的。通過感官對外界的認識,而形成自己的看法或態度,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並且逐漸深入,形成情感。人類的外表在文化與藝術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們使用化妝、服裝、珠寶,甚至是刺青等來裝飾他們的身體。髮型與髮色的不同也暗示著一些文化上的差異。一個人外貌是美是醜對一個人的生活有重大的影響。

對於食物飲水的需要也在人類文化上表現出來。無法取得食物就會飢餓,無法取得飲水則會口渴甚至脫水。飢餓或脫水過久都造成死亡;人類可以兩個月不吃東西仍存活,但最多14天不喝水就會死亡。成人平均一天要睡七至八小時,兒童大約是九至十小時。年紀較大的睡六七個小時左右。但是通常現代人都睡得不太夠。比如大學生常常只有六個小時。人會老會病導致身體狀況的下降。醫學是一門研究如何保持身體健康的科學。

人是雜食性動物,能消化植物和動物。人有作為雜食性動物的重要特徵,一個純肉食或純素食者會令身體患上缺乏症。純肉食者的飲食會導致壞血病,而純素食者的飲食則會導致一定數量的營養素缺乏,包括維生素B12。特別是維生素B12,作為純素食者一定要經常補充 。一些人會選擇戒吃一些或所有的肉類,一般會出於宗教,道德,生態保護,或健康的原因等等。

人類的飲食反映在地區文化,亦引致了食物科學的發展。一般而言,人能根據平時儲存在身上的脂肪生存二到八個星期不等,但沒有水則通常過不了兩個星期。現今,糧食不足依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每年均有300,000人因飢餓而面對死亡的威脅,兒童營養不良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然而全球糧食分配是不平均的,而且肥胖疾病在一些國家的人口之中達到非常高的比例。至一萬年前,人開發了農業,農業技術大大增加了人類的糧食來源。這導致了人口快速增加和城市的發展;由於增加了的人口密度,傳染病的傳播更快速。在不同的時間、地區,和不同民族,飲食文化大大的變化了。

人類在地球上除南極洲以外大部分地區長期定居生活。大部分平原地區是人類人口密集的地區,世界上有2/3的人生活在距海岸線不超過500千米的區域內。山地和高原地區的人口稀少。目前人類使用的語言大約有7200種,其中只有約2000種有自己的文字。

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言有漢語 (中文)、英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俄語、法語和德語等。根據東英吉利大學的人口生態學家威廉·薩瑟蘭對6809種語言的分析來看,將近1/3的語言處於非常危險的地步,有46種語言分別只有一人能夠掌握。大部分語言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但也有少數語言是在某個時候被人為創造出來的,它們被稱為人工語言(或人造語言),比如世界語。

人類透過種種交流以致力於理解人們間溝通的領域。1>與自己的內心傳播。2>與他人的人際交流。3>團體內的群體動力。4>組織內的組織交流。5>跨不同領域文化的跨文化交流 。

城市是人口較為稠密、工商業較為發達的地區,一般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等機能分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轄功能可能涉及較其本身更廣泛的區域。城市中有樓房、街道和公園等基礎建設。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隨人類文明與進步發展起來的。學者們普遍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

最早的城市起源於大約一萬年前的中東。在那之前人類過著散居的生活,以捕獵及游牧維生。後來進入了農耕時代,人類才開始定居。位於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由於土壤肥沃、農產過剩,居民無須擔心食物缺乏,因此可以投入製造及發明的行業,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於是開始傳播。此時的城市,仍以軍事防禦和舉行祭祀儀式為主,生產功能其次,因此規模不大。當時東方的商業城市卻開始崛起,如唐朝的長安及宋朝的汴京;13世紀地中海地區的義大利半島的米蘭、威尼斯、佛羅倫斯及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或者阿拉伯半島的巴格達等。這些都市由於位居交通要衝,不論是商業、貿易及文化交流均十分興盛,因此得以蓬勃發展。

但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陷,通往印度及中國的貿易路線遭到阻斷。由於對香料及絲綢等東方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再加上對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甚至傳教等因素,造成後來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經濟中心因此逐漸由地中海移至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及荷蘭的港口城市。

繼19世紀的工業革命之後,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工業革命造成了科技快速的進步及許多發明的問世,進而造成許多工廠的建成。由於工廠大多設置在交通方便的大都市附近,造成農民不斷湧入這些都市,城市化的現象也開始由工業革命起源的英國向世界各國擴張。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美、德與法國等工業強國,都市化的程度都相當之高。這不僅是富足的標誌,而且是文明的象徵。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武器的改良及新型態戰爭的出現,遭受戰火波及而死傷的平民數量大幅增加,再加上都市居民為了躲避攻擊,而大舉遷移至鄉村,造成都市人口銳減。

戰後,鄉村人口大量回流都市,造成都市人口暴漲、發展快速,由於市區人口日益擁擠,都市面積便大幅增加,與之附近的市鎮及郊區相連,因此形成了許多大型的都會區。之後產業技術的改良及醫療設施的改善,更是加劇了都會區數量及規模的大幅增加,都市化的現象日趨明顯。到了今日,全球已有超過30億的人口居住於都市,然而歐洲、美國及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都市發展已近飽和狀態;在拉丁美洲、非洲、中國大陸及印度等地區的都市,人口成長仍然相當迅速。

由於科技的發展以及地球物種的膨脹,導致空間發展的局限,人類已致力於宇宙殖民地Space colony、Space settlement、Space city、Space habitat(又稱「太空殖民地」、「宇宙殖民島」、「宇宙島」、「空間城」、「宇宙都市」、「太空城市」、「太空居民點」等)的開發。是十九世紀科學界提出的在宇宙空間中建立一個仿似地球,且適合人類居住的空間,成為太空移民的熱門方案。

現在的模式一般是在196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Gerard K.O'Neil所提出方案定型,計劃因種種原因未具體實現,但在許多科幻作品如機動戰士GUNDAM、超時空要塞、星界的紋章、拉瑞·尼文的已知空間(如環形世界)系列中已被引用。

因為世俗主義的盛行和對大自然的熱愛,而厭惡把人類為了靈性擠身於較小的人造場所過著紀律的生活,而希望在地球上解決問題,或至少在其他行星上開拓。到冷戰時期,當時曾經被視為解決地球人口爆炸以及自然資源枯竭等問題的解法之一,但隨著冷戰結束,各國對太空開發的投減少,以及先進國家出生率降低等變化,直到目前為止仍未具體實現。

構想中早期的宇宙殖民地被設置於地球與月球軌道之間,萬有引力互相平衡的區域,即法國天文學家拉格朗日所計算的拉格朗日點。在殖民地內部重現地球的自然環境,並藉由自轉的離心力來模擬重力的作用。

構想中的宇宙殖民地中可以模擬地球中的大氣,先進的類型有平原、高山、河川、河流、海洋等,造成自然的水循環,而且會種植植物,以吸收二氧化碳及提供氧氣,還會飼養各種的動物,造成食物鏈,為人類提供食物和水等必需品。所有的東西都能自我循環,使人們能在模擬地球環境下生活。

宇宙殖民地主要的能源來自太陽能,由於太空環境中不受地球大氣影響,可直接吸收太陽能,因此利用太陽能已能提供足夠的能源。如果在遠離太陽的軌道上,可以改用核能或反物質。



                                構想中的宇宙殖民地內部

台長: 幻羽
人氣(1,386)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何處無江湖? |
此分類下一篇:你認識"人"嗎....~續~
此分類上一篇:薄熙來---案外風雲.....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