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3-21 14:27:17| 人氣2,6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史書之輔--蔡東藩著《歷代通俗演義》略識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歷朝通俗演義》共計八部

中國堪稱文明古國,且是恆綿無斷的歷史,有賴各先祖的努力及營建,方可有五千年的光輝歲月。若言沒有史書(史書是指專門記載歷史的書籍,狹義的說法是指記載歷史的古籍,依種類可分成正史、野史、別史、雜史等,依體例又可分為紀傳體(以人物為主軸)、編年體(以時間為主軸)、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軸)、別史體(以國為主軸)、雜史體(以遺文舊事為主軸)、政書體(又稱會要體,以典制為主軸)、史評體(以史事評論為主軸)、綱目體(以年表為主軸)、譜牒體(以宗譜為主軸)等等,依時間又可分通史與斷代史、國別史。)的佐證,今天的中國也沒有繁盛的景況。

今天之果,源自昔日之因,觀其往跡,讀史必修,除了正史外,其中蔡東藩這位歷史演義作家的歷朝通俗演義,堪稱一代神筆,從中細微觀閱國家發展之過程,了解古人的晶結智慧,強化個人的內涵修養。

《歷朝通俗演義》,又稱《中國歷朝通俗演義》,作者為蔡東藩(1877年—1945年),他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以10年的時間,並閱讀了正史及其他史籍等數千餘卷,以豐富的學識和驚人的毅力,先後完成了前漢、後漢、兩晉、南北朝、唐史、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清史、民國11部作品,共1040回,約600餘萬字,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凡2166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又著有《西太后演義》(又稱《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餘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迹,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蔡東藩寫書的動機,與當時民族危亡的歷史現狀密不可分。以一己之長訴之史筆,以期用通俗演義的形式講述中國歷史,以此幫助國人從歷史的啟迪中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正是他「書生報國」之意。正是因此,他才選擇了首先寫《清史通俗演義》,並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蔡東藩這套演義重史輕文,儘管略輸文采,但卻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華通史,為普及中國歷史知識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

作品的最大特色在於他對歷史真實的嚴格追求。他寫歷史演義,「語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節均有歷史記載作為根據。自然,作為「演義」,他也有虛構,特別是人物對話。但是,他很謹慎,力求符合特定歷史環境和特定歷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編造。

其著名作品包括:前漢演義、後漢演義、兩晉演義、南北朝演義、唐史演義、五代史演義、宋史演義、元史演義、明史演義、清史演義、民國史演義。當中民國史演義前八十回以袁世凱時代為核心,後八十回就以北洋政府為中心。

前漢演義又稱「秦漢演義」,共有一百回,自秦始皇滅六國,終至王莽篡漢,經歷230年。經過了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新的政治概念在中國隱隱成形,帝國成為中原大地的擁有者,取材於三皇五帝的「皇帝」稱號正式統治這片中土世界。秦朝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帝國,秦始皇為帝國的創始者,二世三世卻無法保有帝國。楚漢相爭之後,漢帝國成為正式而長期的中原統治者。漢高祖在諸多功臣的輔佐下取得天下,卻無法保証其後代為確實的帝國統治者,有懦弱的惠帝,有剽悍的呂后,終於憑著開國功臣的努力帝國重回漢家之手。文帝繼起,醞釀著大漢帝國第一個高峰時期。

後漢演義共一百回,起自王莽篡漢,終至蜀漢亡國,經歷257年。王莽接受禪讓,成為繼堯舜以後中國少有的禪讓君主。新朝短暫的統治,一片混亂中在綠林、赤眉兩大集團橫掃中原之時,昆陽之戰決定新朝非正統地位的存亡,數位群雄競爭者之間,劉秀以其嶄新的面貌中興帝國,接續大漢帝國,開創東漢的新興局勢。光武中興,緊接著明章之治,帶動漢帝國第二次高峰時期。自和帝至桓帝,是外戚、宦官更迭擅權的時代。自桓帝至靈帝,是宦官橫行的時代。桓帝、靈帝的兩次黨錮之禍,崇尚氣節的士風幾乎摧毀殆盡。其後黃巾之亂、群雄紛爭時代,將巨大的帝國拱手讓給了擁權自重的割據軍閥曹操。東漢之後,魏、晉承接不斷,更容不下在蜀地自命正統的蜀漢政權。魏滅蜀漢以後,大漢帝國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兩晉演義共有一百回,起自司馬炎代魏,終至劉裕代晉,經歷156年。經過三國時期的紛亂,帝國終於重現了,結束了將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只是和平日子過沒多久,歷時十六年的八王之亂,消耗國本,與漢人雜處的胡人趁機相繼發難,導致了西晉的覆亡。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國的分裂局面,不再屬於帝國的管轄。而東晉則在江東重建帝國,正蓄積能量,展開艱難的北伐重任,卻因內部權力爭奪而損耗了實力。統一北方的前秦苻堅,挾其龐大的85萬大軍,卻敗於淝水岸邊,從而失勢。之後分裂的北方,重新整合,鮮卑拓跋氏正在試圖建立新的帝國。南方內部穩定,大將劉裕脫穎而出,兩次北伐,收復長安,卻礙於年紀徒增,匆忙回師。之後接連廢黜兩位皇帝,建國宋,東晉亡。

南北朝演義共有一百回,起自劉裕代晉,終至隋朝滅陳,經歷170年。基本上,南北朝是南方與北方各自發展的一個時代。南方的南朝延續了東晉的正統政權,承繼漢人政權,延續傳統文化,被傳統史家認可為正統。而北方在五胡的紛擾下,仍然殘存著幾個國家,最由鮮卑族所統一,是為北朝。北方北魏帝國政治清明,讓南方紛亂的政局相形失色。北魏長期統治中國北方將近百年後,最終出現了危機,漢人高歡實際操縱政權,迫使現任皇帝西奔長安投奔宇文泰,帝國遂一分為二。之後高洋篡奪東魏,建立北齊,西魏則奉送給宇文覺,是為北周。北齊不敵,北方又統一在北周帝國的版圖之下,接著楊堅輕易取得政權,建立了大隋帝國。南方在梁、陳兩個逐漸縮小的帝國延續下,此時也回歸北方的統治,結束三百年的長期分裂。

唐史演義共有一百回,李氏先祖對北方各國的特別貢獻,在隋朝末年紛亂局面中得以保存實力,一舉贏得天下。太宗李世民對大唐帝國的建立更是眾所皆知,在弱勢的反對下順利取得帝位,並開創了貞觀之治。其後更有史無前例的女皇帝武則天,延續了帝國的盛世。唐玄宗的開元天寶之治緊接其後,帝國在中土大地上傲視世界各個角落。安史之亂後,唐帝國開始步入衰落。藩鎮割據、宦官專權與朋黨之爭成為唐朝政治的毒瘤。宦官掌握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命運。在中心人物紛紛不經意跳脫歷史同時,為求結束戰局,反對勢力便就地合法化,加上不很聽話的藩鎮軍閥,帝國恰也很識時務,得過且過。在長時間的冷靜沉思中,失控的帝國也曾有過振作的遐想,卻終究無法挽回。

五代史演義共有六十回,起於朱全忠建立後梁,終於趙匡胤代周建立宋朝。這個時代局勢紛亂,軍閥輕易稱帝。朱全忠建立了後梁政權,卻被另一個藩鎮軍閥李存勗擊敗,後者成立了後唐政權。兒皇帝石敬瑭依靠契丹建立後晉政權,而政權卻亡於契丹。後漢的劉知遠逐走契丹,卻也被坐大了的郭威取而代之。後周也同樣的下場,趙匡胤成為時代的終結者。

宋史演義共有一百回。經過五代十國的漫長混亂期,趙匡胤黃袍加身稱帝,杯酒釋兵權但也埋下了日後削弱帝國的種子。在強幹弱枝的基本國策下,文人政治確實解決了前朝武人篡奪帝位的機會,也塑造了文化層面的人文帝國。卻也無法突破政治亂象,政局終日紛紛擾擾。塞北強鄰外患不斷,一場靖康之難而失去了半壁江山。靖康後,高宗趙構在天堂之下的蘇杭重建了帝國,也失去回歸中土的幻想了。

元史演義共有六十回,自元太祖鐵木真開國,迄於元惠宗,共162年,自世祖忽必烈平宋,迄於順帝,共89年。當蒙古騎兵橫越草原沙漠的同時,一部世界帝國歷史隱然成形,在入主中原之前,已囊括了當時所見地圖的大部分版圖。其後,窩闊、蒙哥等陸續滅金,侵宋,定大理、吐蕃、交趾,征高麗、日本。並有拔都、旭烈兀西征建立西方四汗國。至忽必烈即帝位,定國號為大元,滅南宋。東西方文明藉由帝國內部的催化,正式匯聚於短暫的時空。然而,盛極而衰,這個世界帝國不得由馬上治天下,天怒人怨,終至瓦解。

明史演義共有一百回,自平民皇帝朱元璋開國,終至明思宗殉國,經歷276年。朱元璋應運而興,不數年即驅逐元帝,統一華夏,好不容易將當時的外族趕出中土,卻又怕不斷的騷擾,只好將長城築高築厚。也唯有此時,出現一位七次下西洋的鄭和,帶著當時的最高科技,龐大船隊大大宣揚明帝國的勢力。明成祖以善戰奪得政權,並將國都由南京遷移到北京,往後將近五百年,帝國中心始終不曾離開北京。

清史演義共有一百回,起於滿清之源起,終於清恭宗遜位,凡294年。滿清入關後,成為繼蒙古人之後的第二個外來政權,中歷所謂的康雍乾盛世,近代中國版圖大致確定。當西方世界因工業革命下而瞬息萬變之時,而處於停滯狀態的清帝國終究未能逃避現實。帝國疆域中,百姓們因著種種原因,不斷對著帝國挑起戰爭的開端,而帝國外緣則遭受西方世界不時的覬覦。一場不名譽的鴉片戰爭,將中國史拉到近代史範疇之中。接著的半個世紀,清帝國處於內憂外患而不知所措。由鴉片戰爭而太平天國,加以捻、回之變亂,元氣喪失殆盡,後雖有洋務、維新等變法改革實行,卻因守舊派勢力的阻撓而告終。義和團的排外運動導致八國聯軍的入侵,庚子賠款後清帝國己無力再振。武昌一役,不僅結束了清帝國的國脈,也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

民國史演義分成兩部,第一部以宣統三年(1911年)8月19日武昌起義開始,至民國九年(1920年)江蘇督軍兼長江巡閱使李純自殺案為止,有三集,以四十回為一集,合共一百二十回。第二部續以民國九年(1920年)江蘇督軍兼長江巡閱使李純自殺案起,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統一全國為止。有兩集,以四十回為一集,合共八十回。(以民國史演義中第二部的序言為參考),但實際上現在流行的民國史演義中,卻只到第一百六十回(即只有一集),至民國十年(1921年)9月,孫中山宣言北伐為止。民國史演義前八十回以袁世凱時代為核心。後八十回就以北洋政府為中心。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的軍事和政治人物,北洋系統的領袖。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並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為淮軍重要將領,為其家族成員如袁世凱等人進入仕途打下良好的人脈基礎。袁世凱於清季投身行伍,襄贊洋務運動及新政,自道員、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在袁世凱的襄助下,中華民國成立。袁氏當選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甚至於1916年建立君主立憲政體,自立中華帝國皇帝,但終歸失敗。袁氏是一個投機份子。在光緒帝委以大任時,他卻投靠慈禧太后後黨。到宣統帝繼位後,被攝政王強迫退休的他,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強迫攝政王退位,掌握清廷大權,本應平定革命的他,反來為自己的利益,支持革命迫清廷皇帝退位,而得任民國總統。這完全沒有立場可言,僅僅是選有利益的一方投靠之投機分子舉動。))

由於蔡東藩是民國時代人,故民國史演義中包含大量民國時代的官方文獻,例如清室優待條件的原版及決定版、孫中山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辭職文及推薦袁世凱繼任總統的咨文、袁世凱制定的大總統選舉法。國民大會第一至三次擁戴書(擁立袁世凱稱帝)。二十一條日本的原案及最後修改後的方案。雲南護國軍的討袁文告。孫中山先生的建國大綱、孫中山先生宣告北伐的原文等等,同時,民國史演義中對每件史事會非常仔細的描述。使讀者能詳細了解民國時代。

                                   

蔡東藩(1877年-1945年),名郕,字椿壽,號東藩,中國清朝至民國年間浙江省山陰縣臨浦(今屬蕭山)人,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蔡東藩於1945年春、日本投降前夕逝世,享年六十九歲。

20歲前中秀才,清末以優貢生朝考入選,調遣為福建省以只縣候補,不久即因厭惡官場稱病回家,以教書和行醫為生,編有《中等新論說文選》、《內科臨症歌訣》以及《留青別集》、《留青新集》《風月吟稿》、《寫憂集》等文學作品,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蔡東藩用10年的心血,以豐富的學識和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前漢、後漢、兩晉、南北朝、唐史、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清史、民國共11部歷史通俗演義,合稱《歷朝通俗演義》(又稱《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時間跨越兩千餘年,又著有《西太后演義》(又稱《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餘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蹟,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蔡東藩寫書的動機,與當時民族危亡的歷史現狀密不可分。以一己之長訴之史筆,以期用通俗演義的形式講述中國歷史,以此幫助國人從歷史的啟迪中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正是他「書生報國」之意。正是因此,他才選擇了首先寫《清史通俗演義》,並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蔡東藩這套演義重史輕文,儘管略輸文采,但卻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華通史,為普及中國歷史知識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

《歷代通俗演義》總結前人的經驗,努力使真實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是中國豐富繁多的演義作品中具有特色的一部。它不僅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史學,並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36年該書出版第四版時,江蘇省立南京中學校長張海澄致函會文堂說:《歷朝通俗演義》于中等學校學生文史知識,裨益匪淺,特採作課外補充讀物。作為普通讀者,倘若不是精確地瞭解中國歷代的大事經緯和主要人物,也很值得一讀。

《歷代通俗演義》融歷史與文學為一體,以作品的可讀性為讀者所接受。它在情節的設置上,巧妙地運用了許多傳統筆法,如笙簫夾鼓法剝筍脫殼法層巒疊翠法畫龍點睛法避實就虛法烘雲托月法摹聲繪形法等許多演義小說中的傳統筆法,把原本是枯燥的史事,演義成令人不忍釋卷的文學作品。同時,在行文上多用短句,在遣詞造句中也以朗朗上口為目的,使讀者不覺厭煩,形成了一種獨具風格的文字美。從而為普及中國兩千多年歷史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歷代通俗演義》,努力尋求歷史興旺關鍵,勸善懲惡,褒是斥非,洋溢著鮮明的歷史正義感和愛國主義、民主主義精神。閱讀該書,既可輕鬆愉快地獲得歷史知識,又可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啟迪。從史學的角度來看,《歷代通俗演義》為世人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華通史,留下了一部可以當作廿四史的輔助讀物,為後起的紀實文學開了先河,作了先導,是文學和史學熔為一爐的可貴嘗試。它不僅是海內外廣大群眾所喜愛,為普及中國歷史知識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同時也是對通俗史發展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蔡東藩之孫--蔡福源

台長: 幻羽
人氣(2,601)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