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6-29 12:24:05| 人氣1,5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史努比*說~耶魯骷髏會+*白金鑽石骷髏頭*外一篇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每一屆的15名骷髏會成員都會像這樣拍一張合照。在茶几上放的就是真正的骷髏與骨頭,後面的鐘時間通常會調到8點

骷髏會(Skull and Bones),又稱骷髏骨、優羅嘉俱樂部(The Eulogian Club)、死亡騎士團(The Order of Death),是美國一個秘密精英社團,每年吸收15名耶魯大學四年級學生入會,成員包括許多美國政界、商界、教育界的重要人物,其中包括3位美國總統以及多位聯邦大法官和大學校長。

一些人相信骷髏會長期控制著美國,並擁有不可告人的動機;然而也有許多記者調查後認為該組織與普通的大學學生社團並無不同,而且類似的秘密精英組織也存在於幾乎所有的一流大學。

骷髏會於1832年由耶魯大學畢業生威廉·拉塞爾(William Russell)創立。他出生於美國一個富裕家庭,耶魯大學畢業後曾赴德國遊學一年,據信他在那裡結識了德國某一秘密組織的成員,並從此迷上了秘密社團。回到美國後他召集了大學裏一批好友,成立了秘密組織骷髏會,首批成員中包括阿方索·塔夫脫(Alfonso Taft),此人後曾出任過美國司法部長,其兒子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威廉·塔夫脫。

威廉·拉塞爾選定用一個骷髏和兩根交叉的骨頭作為骷髏會的標誌,並用「322」作為協會的標誌。其中「32」代表的是協會成立的年份1832年,後一個「2」則表示該會是德國一個組織的第二個分支機構。此外,「322」也可代表公元前322年,據說是希臘神話中掌管口才的優羅嘉女神升天的年份。該組織也崇拜希臘女神優羅嘉,並在某些場合中自稱「優羅嘉俱樂部」。

協會創立之初沒有固定的聚會場所,一般每周舉行一到兩次聚會,多在深夜舉行,舉行時會在舉行地點的門上掛出骷髏會的標誌。1856年,一名骷髏會成員丹尼爾·科伊特·吉爾曼(Daniel Coit Gillman,此人也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首任校長)以骷髏會創辦人之名成立拉塞爾信託基金會,負責掌管骷髏會的財政。在當年,該基金會購置了一棟房產,從此成為今後骷髏會的固定聚會地點,被稱作「墓地」(tomb)。

大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名骷髏會成員向協會捐贈了位於紐約州北部聖勞倫斯河(St. Lawrence River)一座面積約40英畝的小島鹿島(Deer Island),作為會員休閒度假的地點。該島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曾經是骷髏會成員們經常光顧的休閒地,但是據一些新的骷髏會成員表示,該島上的設施由於缺乏必要的維護,目前大多已經荒廢,到該島上度假的人員也明顯減少,不過每年新入會的會員總還是會被帶到島上感受一下氣氛。

在骷髏會的一百多年歷史中,它始終是耶魯大學眾多學生社團(包括秘密社團)中最受歡迎的社團,每年所吸納的15名會員也被認為是耶魯大學最優秀的學生,雖然有時候吸收的會員也並不僅僅以學生的表現而以其家族背景來決定。根據公開的骷髏會成員資料顯示,有幾個大家族在骷髏會中佔有特別偏高的比例,包括了塔夫脫家族、布希家族、哈里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等顯赫世家。

由於骷髏會神秘與精英主義的特性,許多人相信骷髏會有著特殊甚至不可告人的罪惡使命。很多人相信近現代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是由該會策劃的,包括原子彈的研製、《時代》與《新聞周刊》兩大左右國際輿論的美國媒體的成立、豬灣事件、甘迺迪遇刺案、水門事件以及美國的外交政策等。然而雖然在所有這些事件的決策者中,確實都可以找到骷髏會成員的身影,但因此斷定骷髏會是這些事件的幕後主使卻依然沒有確鑿的證據。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民主黨與共和黨推舉的兩名候選人小布希與約翰·克里竟然都是骷髏會成員,又進一步加深了許多人對於骷髏會的猜疑。

此外有關骷髏會本身的一些活動與行為也引起公眾的揣測。許多曾經進入過「墓地」的人稱骷髏會收集了大量人體骷髏標本;也有傳言稱每年的新會員會在入會儀式中用希特勒曾使用過的銀質器皿來享用豐盛的大餐;會員的聚會中有一個項目是會員必須躺在棺材中講述自己的性生活史甚至手淫,一些人甚至進一步推斷這樣做的目的是在將來可以藉此威脅並控制成員。此外比較有趣的傳說則包括了由於骷髏會的隱秘性,只要任何人在公開場合中提到了「骷髏會」,在場的骷髏會成員就必須離場。

但是也有一些骷髏會成員透露稱,以上的描述大多偏離事實,例如現在「墓地」中已經沒有了真人大小的棺材,所以也就不可能強迫會員爬進棺材內談論有關性的話題。至於用餐器皿到底是否為希特勒所使用過也從來沒有考證過。人們對於骷髏會的傳言大多言過其實,骷髏會實際上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兄弟會組織,而且類似的秘密學生組織在各大學也非常常見,光耶魯就還有像捲軸和鑰匙協會(Scroll and Key)、狼首會(Wolf's Head)。其他像哈佛大學的坡斯廉俱樂部(Porcellian Club)、劍橋大學的劍橋使徒(Cambridge Apostles)等,都是性質類似的組織。

2000年美國環球製片公司出品了一部恐怖片《骷髏》(The Skulls),講述了一所美國頂尖大學的兩名學生被選入了一個秘密組織後如何發現了一宗該組織操控的謀殺案,並決定與之決裂的故事。這個明顯影射骷髏會的組織被描繪成一個類似黑手黨的犯罪團伙,從事謀殺、賄賂、商業詐騙、包庇等各種違法勾當,從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加深了美國公眾對於骷髏會的偏見與誤解。

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團,骷髏會與其他眾多學生社團一樣有著獨特的文化與傳統。例如在稱呼上,骷髏會成員被稱作「騎士」(knights),而非骷髏會成員則被叫作「野蠻人」(barbarians)。每名成員入會之後都會取一個綽號,這些綽號可以是以前的骷髏會成員用過流傳下來的,例如最高的男性成員按傳統被叫作「長惡魔」(long devil)、最會與異性打交道的則被叫作「馬各」(magog,威廉·塔夫脫就曾用過這個名字,老布希據說也是這個名字)等。當然也有一些綽號也是成員自己取的,沒有什麼典故,例如小布希的綽號就是「臨時工」。

在挑選新會員方面骷髏會也有傳統。每年5月的某一個星期四是骷髏會與捲軸和鑰匙協會等其他高年級秘密社團的選員日。過去這個程序是完全公開的,不過目前已經轉為隱秘。骷髏會的老成員(也就是即將畢業的15名成員)很早就要開始討論挑選合適的人,有時候甚至一些已經畢業的、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骷髏會成員也會列入推薦名單。在以前骷髏會這類的社團總是能夠從校方取得每一個學生的成績單與課外活動記錄,作為選拔的標準,但這一做法在遭到眾多人的批評後被摒棄。秘密社團之間互相也有競爭,都希望能夠挑選到最好的人入會。在過去由於各社團之間缺乏交流,往往會出現幾個社團同時搶一個人的現象,然而現在不成文的規矩是每個社團在選員日前幾個星期就開始試探性地接觸目標學生,試探他的意願。這樣一來可以避免社團間的惡性競爭,也可避免社團被學生拒絕的尷尬(這種事情雖然少見,但也時有發生)。

新會員在選員日當天被通知入選(實際上這些人在此之前就已經知道了)後,就會經歷一系列的入會儀式,骷髏會一般會盡量邀請一些著名的骷髏會會員參加,以加深新會員的印象。入會儀式非常繁瑣甚至有些幼稚,其中最經典的一段是模仿英國的授爵位儀式,用一把劍輕輕敲打新會員的肩膀,授予其「騎士」的稱號。儀式結束之後這15名會員就被正式接納,他們也將在今後的一年中建立起兄弟般的友誼。

骷髏會的15名在校會員一般每周聚會一次,主要目的是增進會員之間的感情與思想溝通。每周都會有一個主題,然後每人發表大約半個小時的個人見解,有時會有爭論。每次都有一個人負責記錄下每個人的發言綱略,這些記錄都會被妥善地保存在「墓地」中,一些早期的會議記錄已經被公開,被存放在耶魯大學圖書館。當這15人離開耶魯時,他們已經對彼此非常了解,而且擁有了特殊的情感聯繫。

對於已經離開耶魯的骷髏會會員,他們每10年會收到兩本名冊,一本是《在世會員名冊》(目前大概有800名在世的骷髏會會員),一本是《已逝世會員名冊》。骷髏會還會不定期地編撰一些有關組織的歷史。骷髏會沒有會費機制,而是鼓勵會員自願捐款(給拉塞爾信託),以維持社團的運作。資金的大部分被用於「墓地」和鹿島的維護(包括會員畫像的修復、設備更新等),以及聚會時的食物和飲料開銷。

不可否認的是,骷髏會在美國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曾經有三名骷髏會成員當上了美國總統:威廉·塔夫脫、老布希和小布希。在商界,摩根斯坦利的創辦人就是一個骷髏會成員,而影響巨大的媒體巨頭亨利·盧斯(Henry Luce)也是骷髏會成員,他創辦了當今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政論雜誌《時代》。另外,洛克菲勒家族的多名成員也都參加了骷髏會。中央情報局成立之初幾乎就是骷髏會成員的天下,以致於非骷髏會的高層主管都感覺與這個機構格格不入。另一個骷髏會會員主宰的領域是教育界,多位耶魯大學校長就是骷髏會成員,而在1886年至1985年的長達99年中,居然有高達80%的耶魯教授來自於骷髏會。

然而這並不是說骷髏會就能夠控制美國政府各部門與華爾街的各大金融機構。事實上骷髏會是一個非常鬆散、對成員沒有太多約束的組織,成員們因此在很多事情的看法完全不同,在原子彈、豬灣事件、越南戰爭等事件中,雖然在決策層中不乏一些骷髏會成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很多骷髏會會員表示過公開的反對,甚至引發內部的爭論。骷髏會能夠為會員提供的最有力的財富,恐怕就是一張覆蓋了美國精英階層的關係網。

                    
骷髏會的標誌是一個骷髏和兩根交叉的骨頭,再加上神秘的數字「322」

~:~社交網路 (2010)“非主流”傳記電影~:~

  

類型:劇情 / 歷史

地區:美國

導演:大衛·芬奇

演員:傑西·艾森伯格 / 安德魯·加菲爾德 / 賈斯汀·丁伯萊克

時間:20101001

簡介: 

 

2003年秋天的一個夜晚,在哈佛大學讀心理學系的學生馬克·紮克伯格(傑西·艾森伯格飾)在他的電腦面前坐下來,開始非常熱情的構思著一個全新的點子:對於這位曾經拒絕了微軟百萬年薪的工作而立志于到大學深造的小天才而言,沒有什麼比他此刻頭腦中的計畫更刺激:馬克要做一個囊括全球所有人的網站,他要大家在上面工作、學習、娛樂、交友……他的室友愛德華·薩文(安德魯·加菲爾德飾)雖然認為馬克的想法太過瘋狂和不切實際,可是鑒於馬克之前入侵學校網路的駭客行為的“偉大”,愛德華最終還是決定和馬克一起,設計這個無比龐大的網站。


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個看似輕率的網站製作計畫,卻帶來了全球性網路與通訊的革命。憑藉他們創立的名為facebook的網站,在短短六年時間內就聚集了5億用戶,馬克成為了歷史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徹底改變了他和他身邊人的生活。但是,這位成功的企業家,在輝煌的事業成就和巨額的財富背後,卻不得不面對與朋友的分道揚鑣,以及更多讓他身處利害關係的陷阱當中……

作為全球排名第二、訪問量僅次於google的網站,facebook擁有超過5億的用戶和上百億美元的品牌價值,而這個網站的創始人,卻是一位從大學輟學的80後。年紀輕輕的億萬富翁,誰都想知道他在成功背後的那些傳奇故事,於是,名為《社交網路》的電影也就應運而生了。

 

這部電影根據暢銷小說改編而成,原著作者是曾經寫過《決勝21點》小說的本·麥茲裏奇,對於這本講述以facebook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為主角小說以及改編而成的電影《社交網路》,本·麥茲裏奇談及到他創作故事的由來:“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並不想是簡單的寫一個跟成功有關的故事,因為如果按照這個思路,那麼其實和市面上其他講述成功商人的勵志書籍並沒有什麼區別,包括我自己,也寫過類似的故事。我很好奇的一點是,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如何把握那麼巨大的財富,他在這條成功的大路上,究竟遇到了一些什麼樣的的阻礙?我是抱著這樣的視點在寫作,我希望給大家展示一個與你預想裏不一樣的億萬富翁的成長經歷,而在馬克·紮克伯格身上,的確具備這些元素。他是一個天才,他也經歷過一些人生的危機,而他自己又非常瞭解心理學,他經常剖析自己,會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裏自我掙扎,我在採訪他的時候深刻的感受到這一點,他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所以我希望把他內心的這種矛盾刻畫出來。而電影版本會更加戲劇化,在《社交網路》裏的馬克,更像一個隻存在於虛擬世界的人物,沒有人會相信這樣的人真正活在我們的世界裏,所以讓我們知道這是一個真正億萬富翁的時候,大家會驚歎的。”


關於人物傳記電影,如何取捨真實經歷,又如何虛構製造戲劇效果,則成為改編的重點。對於這一點,擔任《社交網路》編劇一職的阿倫·索爾金說道:“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容易改編成電影的故事,因為馬克·紮克伯格本身的經歷就足夠傳奇。他改編了年輕一代人的生活,我們身邊的人幾乎都在使用他所創立的網站,我要做的,就是告訴使用網站的大家,這個網站是如何被馬克所建造出來的。這期間會發生很多故事,他在網站的建立過程裏遇到的各種麻煩和危機,素材非常多,我們雖然在一些情節上進行了虛構,但做得並不過分,畢竟大家都知道馬克,他不是一個虛構的人,有很多媒體都曾經訪問過他,做過報導,大家都在關注馬克,電影著重的,是挖掘那些有可能不被發現的故事。有時候,看起來不相關的兩件事,其實內在有著微妙的聯繫,本·梅立克敏銳的捕捉到了這一點,利用這種似是而非的可能性來寫出了故事,而我們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強化,最終形成了這部不那麼主流的傳記電影。”


對於《社交網路》那“非主流”的傳記方向,本·麥茲裏奇也深表贊同:“沒有多少觀眾願意在電影院看到那種不需要思考就能明白故事是什麼樣的傳記電影。《社交網路》不是紀錄片,也不是單純的讓傑西·艾森伯格把馬克現實生活裏的經歷重新在大銀幕上複製一遍。我在真實的基礎上加進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許在某些事情的潛在聯繫上,不那麼容易被人發現,但如果我把這種聯繫挑出來,然後展現給觀眾,觀眾會覺得,原來還有這樣一層想像不到的故事面。所以《社交網路》即是傳記電影,觀眾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和現實有所聯繫的劇情片。”

 

《社交網路》整部電影的核心,全在於男主角傑西·艾森伯格所扮演的哈佛輟學生、facebook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身上。對於首次拍攝傳記電影的大導演大衛·芬奇而言,他過去的作品有著太多輝煌的履歷,《七宗罪》《搏擊俱樂部》《本傑明·巴頓奇事》都是影迷耳熟能詳的經典,這次選擇這樣一部描述當代年輕人創業的故事來拍成電影,大衛·芬奇談起了他的創作動機:“我認為如今的年輕人大多都比較迷茫,這種迷茫我曾經在《搏擊俱樂部》裏有過一些探討,但沒有深入下去,在這段時間裏,我反復的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才能讓如今的年輕人體會到自己在世界裏的地位,他們又如何才能在社會上創造讓別人認可的價值?而這個時候我看到了關於馬克·紮克伯格的書,我覺得他非常有代表性,他能夠成為這一代年輕人的榜樣,通過他的故事,我想可以為年輕人們提供一些人生道路上的參考。退一步講,即便觀眾厭煩說教,這也是一部有趣的、關於青春的電影。”


扮演男主人公的是與馬克·紮克伯格同是80後的傑西·艾森伯格,他曾經出演了《神秘村》《魷魚和鯨》《冒險樂園》等電影,尤其是去年在被譽為最好看的僵屍片的《僵屍之地》裏擔任男主角,讓他獲得了不小的關注度。談及這次在《社交網路》裏飾演年輕富豪馬克的經歷,傑西·艾森伯格說道:“這個故事很吸引年輕人,因為我每天都會使用facebook,和朋友們交流著生活,而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facebook的故事,所以我是懷著崇敬與好奇在拍攝這部電影。它完全超乎了我的想像,電影裏所揭露的許多秘密會讓facebook的粉絲感到十分意外,看了《社交網路》你會知道,原來很多驚人的決定,其實往往就在一念之間。當然,影迷們大可也不必太當真,電影始終是電影,裏面有一些或真或假的情節,這完全沒必要代入到我們的現實世界裏。大家只需要看著一個天才是如何成功的就可以了。” 

      

      

台長: 幻羽
人氣(1,519)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