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5-23 03:33:46| 人氣1,6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詩雨~72~"吃飯"的文化知多少?

推薦 3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對於"吃"視為是一種文化。一般一日三餐,分吃早飯、午飯和晚飯,發展到現在,在許多大中城市,許多人形成了吃夜宵的習慣。吃飯是人攝入負熵維持耗散體系的主要方式,亦作喫飯泛指生活或生存。

 

袁枚《隨園詩話》卷二:蘇州 薛皆三 進士有句云:人生只有修行好,天下無如喫飯難。瞿秋白 《餓鄉紀程》三:各人吃飯問題的背後,都有世界經濟現象映著。吃飯並不是只是吃米飯,吃饅頭、麵條等等都能說是吃飯。

 

好的食相

  

首先,要嚴記吃飯只吃七分飽,這樣不僅避免眼睛大肚子小,也有利於身型保持。現在很時興“All you can eat”這種任你吃到飽的自助餐。

  

其次,只揀眼前的菜吃,歪著身子撐著筷子夾菜,實在不可取哦。不過,現在中式餐桌一般都裝有圓轉盤,想吃什麼轉一下就在眼前,方便許多。但在轉盤前,先看看同桌人是否在夾菜或盛湯,避免讓人有搶菜的感覺。

  

再次,用餐時,嘴中有食物請勿說話,否則菜屑從口中噴出,很失禮也很難堪哦。手裏拿著筷子,如果想盛湯先將筷子放下再拿起湯勺,不要拿了筷子又拿湯勺,所有器皿一手握,那樣感覺會很土氣

  

最後,所有的食屑,碎骨,應當放在骨碟裏,直接丟在餐桌下或在桌旁都是很有礙觀瞻的,如果沒有骨碟可以用紙巾鋪墊代替。如果可以的話,請儘量使用公筷母匙,既衛生又雅觀。

  

觀察飯桌上的食相是考量人教養最簡單的方法,因為是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素質和背後的家庭教育了。

  

鑒於食相的私密性,觀看一個人進食其實是一件既興奮又娛樂的事,還帶著點犯罪感。社會也一向有借共飯來增加瞭解、促進交流之風俗。於是同桌吃飯也就具有了表演的性質,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學意義。

  

食相,又做吃相,有的時候並不僅是指進食的樣子,而是指做事的漂亮與否,姿態和姿勢的醜陋與否。做人做事可以做得合理合法,但是也可以做得吃相難看,例如,13年前聶衛平與藤澤秀行對局時以一個老北大荒知青的頑強所放出的那一個制勝的棋招,至今仍有人為其吃相的難看而感到難過。

  

食相和大部分的禮儀一樣,都具有禁忌的性質,說穿了,無非就是要我們儘量克制各自的動物本能,成為一個合乎社會規範的文明人。然而,飲食和性,正是人類最難以克服的兩種頭號動物性衝動。從《禮記》開始的種種食相禁忌,基本上都是反自然的。例如,中外的食相禁忌皆無一例外地反對以犁庭掃穴和狼吞虎嚥的風格進食,這一條顯然是針對我們的先人而來。

  

食相是多媒體的,不雅的食相,還包括一些不該在餐桌上發出的聲音。儘管進食過程中所發出的聲音也來自于空氣的振動,但是這種聲音被公認為不雅和非禮。與反對狼吞虎嚥相比,禁止在吃飯時發出非禮之聲還是有些道理的,屬於遠古的回聲。在那些比舊社會還舊的社會裏,食物總是短缺的,肚子總是餓著的,一旦得到了吃的,除了儘快把它吃掉,還得在進食的時候把音量收細,以免招引來搶掠者。而《國家女排管理細則》首次觸及食相:第13條:文明進餐,吃有吃相。

 

吃飯的品質和習慣直接影響著人的身體健康。吃了幾十年的飯,可是您真的會吃嗎?

 

1.不吃湯泡飯

  

許多人喜歡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或者乾脆直接將飯泡進湯裏,吃湯泡飯。而這種吃法很不科學,不利於身體健康。

  

因為經常吃湯泡飯或邊吃飯邊喝水(),吃進去的飯菜往往是囫圇吞棗,沒有經過口腔的咀嚼消化便到了胃裏,使胃的負擔增加了許多。同時,由於水()還可沖淡唾液和胃中的消化液,使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受到了影響,久而久之,則會引起消化不良,易患胃病。

  

另外,由於消化不充分,也會降低胃腸對食物中營養素的吸收,從而影響身體健康。

  

有些家長貪圖方便,進餐時大人吃什麼,小孩也吃什麼,經常利用湯泡飯喂孩子,既省時又方便……湯泡飯不可取。

 

2.不狼吞虎嚥

  

由於工作節奏的不斷加快,不少人吃飯速度相當快,狼吞虎嚥,三下五除二,10分鐘不到一頓飯就解決了,這種就餐行為對人體健康極為不利。

  

眾所周知,人們吃飯的目的除了獲得美味享受和飽腹之外,更重要的還是為了從各類食物中獲取全面的營養。要想獲得充足的營養,勢必要使食物能最大限度地消化和吸收。食物進入口腔後,首先經過唾液的混合和初步消化,並經過牙齒的咀嚼,大塊食物變成小塊食物,澱粉類食物如米飯、饅頭、麵條等,在唾液酶的作用下被水解為糊精或麥芽糖,以備進入胃腸後易為機體所消化吸收。

  

大家知道嗎?肥胖與吃飯速度有關

  

就餐時如果狼吞虎嚥,食物在口腔中停留的時間必然會縮短許多,不能充分地與唾液進行混勻和消化,大塊食物也得不到仔細的機械加工。這樣,既影響了唾液對食物的消化,又加重了胃的負擔。長此下去,除了可能易患胃腸疾病以外,還可能因為消化吸收不佳而影響身體健康。

  

最新研究發現,飲料中所含的果糖會刺激人體中一種導致暴食的激素分泌。這個發現再次給人們暢飲甜飲料的習慣敲響了警鐘……喝甜飲料會導致暴食。

 

3.邊吃邊聊好

  

傳統習慣中,有食不言的說法,認為吃飯時說笑,會影響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近年來,海內外專家提出一個新觀點,邊吃邊聊好,因為氣氛和諧、心情舒暢有利於消化。人在進餐以後,要借助消化液的功能,才能有最好的消化吸收。無拘束地談話進餐,大家都高興,此時,胃部消化液分泌能達到最佳狀態。

 

4.不看書學習,不看電視

  

每當復習考試來臨之際,常常見到這樣一種現象,一些學生一邊吃飯一邊看書學習,或剛吃完飯就抱上書本。

  

人體內血液的分配也是遵循多勞多得的原則,當看書學習時,大腦處於勞動工作階段,血液便會多分配一些至大腦,以保證大腦的工作。就餐時,為了使胃腸道能更好更充分地消化吸收食物,血液流經胃腸系統就相對其他時間多一些,直至飯後3040分鐘,這就是許多飯後犯困想睡覺的原因。邊吃飯邊看書或者飯後立即看書學習,既學習不好,還可能由於看書學習使得胃腸道的供血不足,影響消化,長此以往而導致胃腸疾病。同理,飯後馬上看書學習也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

  

隨著電視節目的日益精彩,不少人為了不落下那些吸引人的故事情節,吃飯時也不願意關掉電視,便一邊吃飯,一邊津津有味地看電視。與吃飯看書學習一樣,這種行為也不利於身體健康。

 

5.不談不愉快的事情

  

目前,在不少家庭的餐桌上往往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一些家長會一邊吃飯一邊詢問孩子的學習考試情況,當孩子回答說考試成績不好時便會招來家長的一頓數落或指責。這樣一來,孩子的情緒立刻一落千丈,胃口大減,從而導致了飯量和胃液分泌減少,長此以往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影響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 

 

            

阿富汗

  

用大吃大喝表示感謝,這是阿富汗一些地區的習俗。這裏招持客人十分誠懇,如果你吃得差不多了,對主人說夠了,我不想再吃了。主人會不理睬你,你必須繼續吃下去,吃得越多,對方越高興,那才是禮貌。如果隨便吃幾口就停嘴,對方會不高興。到這些地方去做客,需事先帶點助消化藥。

 

汶萊

  

吃多吃少,隨你便,這是汶萊人的待客習俗。在汶萊,家裏來了客人,不管認識不認識,只要向自己問好,主人就會笑臉相迎,熱情接待,把家中吃的東西都拿出來供客人享用。但是主人從不勸食,對方吃不吃、吃多吃少、好吃不好吃,從不過問。主人認為這樣問客人是不禮貌的。

 

印度

  

我吃飯,你付錢。在印度的一些地區,如果同商業談判對象和朋友共進晚餐館,他們會自自然然地說你的資本比我的多,所以這筆餐費應該由你付。不熟悉情況或初來乍到的客人,常常會被這種場面鬧得啼笑皆非。錢多的人或是受歡迎的人應該付錢---他們認為這是對你的尊重,與摳門或挨宰不能相提並論。

 

瑞士

  

吃定量,多吃自費。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瑞士人精打細算,節約成風。在這個國家承辦的世界性高層活動,一日三餐固定供應每人一份份餐,或是把這份餐費發給個人,讓你自己找地方去吃。除此之外,每人免費供應一茶。誰要是多吃多喝,得自己另外付錢,國內外客人一視同仁,概不例外。先訂協議後吃飯。

 

澳大利亞

  

與澳大利亞人共進午餐要特別注意記住哪一頓飯該由誰付錢,如果你付錢過於積極或忘記付錢都是不禮貌的,在一般情況下,你提議喝酒,通常由你付錢,不可各自付錢,除非事先說好。吃多少要多少,嚴格三光

 

德國

  

德國人視浪費為罪惡,討厭凡事浪費的人,所以一般人都沒有奢侈的習慣。與德國人相處,務必遵守這個習慣,才能跟他們打成一片。如與他們共進餐館,不能多要根本吃不了的東西,自已要的飯菜必須吃光,也要用麵包蘸著吃下去或喝光,用舌頭舔光盤子的場面也司空見慣。

 

荷蘭

  

荷蘭人習慣於每天吃一頓熱飯,農民一般中午吃,其他家庭則把熱飯安排在黃昏,飯前人們要喝上一杯冰鎮的酒。這頓飯總是從上菜湯開始,然後上茄汁對蝦、鯡魚之類。早午餐主食多為麵包,配以冷肉、熏排骨、罐頭魚、乳酪、果醬。早餐飲茶,午餐喝加咖啡加奶或涼牛奶。甜食有牛奶蛋糊、燉水果加奶油、薄餅或蘋果餡餅。

 

埃及

  

埃及人煮飯一般是先放4碗水和4湯匙植物油和鹽放在鍋中煮沸,再放入淘洗過的大米,旺火煮開後用文火燒。

 

西班牙

  

西班牙人愛吃雞飯。他們先將帶骨雞肉煮湯,再炒熟這些雞骨肉,加入米後炒至略焦黃,再倒入洋蔥、蒜頭、番茄醬和雞湯,慢火煮20分鐘,湯乾飯熟即可。

 

義大利

  

義大利人煮飯則是將米和蔥末一同倒入油鍋炒一下,再加鹽和水,用文火煮一小時,食前加黃油和乾酪攪拌。這是傳統的歐洲食法。

 

海地

  

海地人喜食橄欖油飯。做飯時,先把水燒開後下米,然後倒入橄欖油,水乾飯熟後,過冷水,再塗上牛油,上火再燜,水幹即可。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人煮飯時用一份大米、二份水再拌以適量的鹽、醋、油,用文火煮熟,再倒入大盤子中,上面鋪些番茄片食用。

 

南美洲

  

南美洲一些國家流行洋蔥飯。先把水煮開,放入碎洋蔥、鹽和大米,慢火煮熟即可。

 

中東地區

  

中東地區流行吃菜飯。這種飯是先炒熟,再將切好的菠菜倒進去翻炒,一加入米、番茄、鹽、胡椒,再加水用小火煮幹吃。此飯叫菠菜飯。

 

瑞士

  

瑞士人煮飯比較講究,將大米、水、牛奶各一份,加上雞蛋黃、糖和鹽,攪拌均勻後再用文火煮。當米飯水分吸幹時,再將打成泡沫的蛋白倒入,飯稍為發黃即起鍋食用。

 

美國

  

美國人善做番茄汁飯,方法是先將洋蔥、蒜頭炒出香味,加入番茄汁和水,倒入米煮熟即可。

 

          

餓了吃飯這件事再自然不過,但很多平時看著挺可愛的孩子,一到吃飯時,什麼毛病都來了:挑食,青菜不吃,肥肉不吃;好不容易吃了兩口,轉身就走,可大人剛收拾完飯桌,孩子又打開冰箱找吃的……家長總是抱怨孩子不懂事兒,其實,孩子的這些毛病,全是家長用心培養出來的。這些飯桌上的誤區,你家的飯桌上是不是也有呢?

 

飯桌誤區一:追著孩子吃飯

 

總想讓孩子多吃些,這是中國家長最普遍的想法,多吃才能長大個兒媽媽做這麼好吃的飯你才吃那麼一點,不行,再吃兩口在這些飯桌上最常聽到的配音聲中,孩子的吃飯這件事漸漸變了味兒,小的時候追著喂,長大了又得逼著吃,搞得飯桌像是戰場,一頓飯下來,家長累心又費力。到底追著孩子吃飯是好還是壞呢?要怎麼讓孩子吃飯才對?

 

家長們完全可以放鬆一些,讓孩子擁有吃飯的自由。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對15食欲差的孩子進行了為期6天的觀察,發現孩子在吃飯時不論表現得怎樣差,結果仍然保持了進食量與需要量的生理平衡。可有的家長說,小孩子家,不知營養搭配,如果不管讓他自己吃,那怎麼得了?其實,人都有自身的平衡機制,正像《甲方乙方》中那個吃膩了龍蝦的主兒,他不是自己就想吃棒子麵粥了嗎。在這方面,家長們不妨學學美國家長的做法,每餐儘量給孩子提供不同類型的食物,如果汁、水果、肉食、麵食等等,吃什麼,吃多少,都由孩子自己決定。

 

吃飯這件小事,卻能培養孩子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那就是獨立思維的能力。孩子吃飯,必須自己決定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或者自己是饑,還是飽。如果明明沒有飽,為了貪玩而不再吃,那麼過一會兒他挨餓,就應該。那是他自己的選擇,他自己承受後果。真嘗到苦處,下一次他就不會重犯。犯錯誤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學習過程。而如果總是聽從家長的吩咐,孩子會漸漸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當然,家長們也應當讓孩子嘗試一些平時沒吃過的食物,這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孩子嘗試新鮮事物的能力。

 

飯桌誤區二:飯桌上訓孩子

 

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孩子在餐桌上挨過父母的批評,好多家長平時工作忙很少能跟孩子坐在一起,於是吃飯時就成了家長關心孩子的重要時間,先問學習成績,再問思想動態,然後就是滔滔不絕的說教,但你知道飯桌上訓孩子帶來什麼壞處嗎?……

 

吃飯的時候往往是孩子們身心最放鬆的時刻,而家長們恰恰選擇這一時間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這使我們一直提倡的吃飯時要讓孩子保持的愉快心情蕩然無存。父母在吃飯時批評孩子輕則引起其心情不好影響口,重則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古訓說食不言,寢不語,但一家子一言不發,悶頭吃飯,卻不是一件賞心樂事。全家人在一起用餐,這是往往是孩子表達欲最強的時候,是孩子發表高論新聞的好機會,同時也是父母瞭解和指導孩子的最佳時機,更是加深家庭成員之間感情的紐帶。所以找個令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有參與發表自己高見新聞的機會。而家長要注意的是,儘量不要談讓孩子緊張的話題,切忌一人說了算的家長式說教。

 

飯桌誤區三:“吃無吃相”

 

吃有吃相一直是我國的傳統,但漸漸被很多家長忽略了這個問題。有的家長出於對小孩的寵愛,任小孩放任自由,吃起飯來毫無規矩。實際上這種行為對於小孩日後的行為習慣是百害無一利的……

 

現在孩子們都吃得不錯,可好多孩子的吃相卻讓人不敢恭維:家人或是客人還沒坐下,他那裏就已經吃到半飽了;好吃的東西,先往自己碗裏夾,別人不管是准,先等等再說。至於咀嚼東西以及喝湯時,響聲不斷;挾菜時東挑西翻,一盤菜它幾筷子就不成樣子了,咳嗽打噴嚏時,直沖著別人,不懂得用手作相應的遮擋。自己先吃完了,轉身就走,不懂得招呼其他吃飯的人慢慢吃……有一篇短文寫一群中國留學生在國外餐廳裏吃飯,到了喝湯時,呼嚕聲響成一片,讓外國友人側目而視。

 

關於吃相,最重要的是家長要以身作則。從孩子第一次坐上家庭餐桌的時刻起,父母就要格外重視對孩子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從怎樣用勺、用筷,到禮讓、分享,再到怎樣與人溝通、交往,都是吃飯課的內容。飯桌上父母要注意把良好家風傳給子女,培養他們尊老愛幼、禮貌待客的優良品質。一旦孩子養成了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麼以後各種教育將會變得簡單而自然。

 

吃相這件事,光說是不行的。所以還要讓孩子實習一下,帶孩子到外面吃飯就是不錯的選擇。可以選擇帶孩子去環境比較安靜的餐廳,讓孩子學著點菜,學會在餐廳裏的用餐禮儀;甚至如何有禮貌地對待服務員。而在餐廳裏吃飯的眾多食客,也自然成了孩子實習的老師們。

 

飯桌誤區四:餵養環境無關緊要

 

有的小孩吃飯時,周圍的人七嘴八舌地聊天,使餵養人不能集中注意力喂孩子,也不能與孩子進行交流,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在給兒童餵飯時聊天或開著電視,餵養人在孩子集中精力看節目的時候把飯喂到孩子嘴裏。其實,這既不利於兒童與餵養人間的交流,長此以往,還可能降低兒童對食物的味覺敏感性和對饑飽的感知力。

 

專家認為,兒童餵養環境應該是中性的。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凡是餵養環境比較安靜的,嬰兒一般能將注意力集中在進食和與餵養人的交流上。曾聽老鄉說過一句歇後語:掰嘴喂的家雀不好養。而遠在美國的兩位科學家,用另一種方法證明了老鄉的話確有道理。這兩位心理學家多德拉和米勒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結論,吃飯不但會影響到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對於孩子吃得少或幾頓不吃的焦慮,主要是擔心孩子營養不夠,長得不如別的小孩高大。事實上,每個孩子未來的高矮胖瘦,除了與營養有關外,與遺傳有很大關係。另外,每個小孩的生長速度也存在個體差異。如果長期存在吃飯難則要具體分析。為避免孩子吃飯困難,建議家長注意以下幾點:

 

1、家人以身作則,讓孩子瞭解吃東西和用餐禮儀的重要性。也許某段時間內,孩子的表現不符合成人的要求,但只要持之以恆,孩子自然會接受這些良好的行為模式。

 

2、良好的就餐和飲食習慣必須從小養成,在孩子還不會走路時就固定餐桌、餐位,愉快進餐,長期堅持就會形成行為定勢。

 

3、飯前避免劇烈運動,飯前運動劇烈,容易肚子疼。

 

4、安靜進餐,不要邊吃飯邊玩,或者邊看電視邊吃飯。

 

5、如果孩子實在不想吃,說明孩子確實不餓,不要勉強,餓一兩頓不會把孩子餓壞,而勉強地逼迫孩子吃卻會使孩子厭食。 所以,儘量不要以強迫的手段讓孩子進食,而應該以鼓勵或引導的方式讓孩子感到吃飯 是一種享受。

 

6、用餐前儘量不要讓幼兒吃零食,尤其是甜點心、巧克力、冰激淩等,使孩子空著肚子等待吃飯,饑腸轆轆渴望吃飯。

 

父母也要多花一些時間瞭解幼兒營養的知識,以輕鬆與理解的態度,培養寶寶正常發展過程中的飲食行為習慣。在配合身心發展的狀況下,提供營養豐富而且色香味都誘人的可口飯菜,使孩子的營養攝取達到均衡,並喜歡自己安靜進餐,養成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

 

                 

台長: 幻羽
人氣(1,664)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