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1-24 05:40:52| 人氣1,3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釋禪一二~:~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附錄~:~釋禪一二~:~

 

問曰。何以名練禪。

 

答曰。諸聖人樂無漏定不樂有漏。離欲時淨有漏不樂。而自得今欲除其滓穢故。以無漏練之。譬如煉金去其穢無漏練有漏亦復如是。從無漏禪起入淨禪。如是數數。是名為煉。復次諸禪中有頂禪。何以故名頂有二種。阿羅漢壞法不壞法。不壞法阿羅漢。於一切深禪定得自在。能起頂禪。得是頂禪能轉壽為富轉富為壽。復有願智四辯無諍三昧。願智者。願欲知三世事。隨所願則知。此願智二處攝。欲界第四禪四辯者。法辯辭辯二處攝。欲界初禪。餘二辯九地攝。欲界四禪四無色定。無諍三昧者。令他心不起諍。五處攝。欲界及四禪。

 

問曰。得諸禪更有餘法耶。

 

答曰。味定生亦得退亦得。淨禪生時得。離欲時得無漏。離欲時得。退時得九地無漏定。四禪三無色未到地禪中間能斷結使。未到地禪中間捨根相應。若人成就禪下地變化心亦成就。如初禪成就。有二種變化心。一者初禪。二者欲界。二禪三種三禪四種四禪五種。若二禪三禪四禪中。欲聞見觸時皆用梵世識。識滅時則止。四無量意五神通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入九次第定九相十想三三昧三解脫門三無漏根三十七品。如是等諸功德。皆禪波羅蜜中生。是中應廣說。

 

問曰。應說禪波羅蜜。何以但說禪。

 

答曰。禪是波羅蜜之本。得是禪已憐愍眾生。內心中有種種定妙樂而不知求。乃在外法不淨苦中求樂。如是觀已生大悲心立弘誓願。我當令眾生皆得禪定內樂離不淨樂。依此禪樂已。次令得佛道樂。是時禪定得名波羅蜜。復次於此禪中。不受味不求報不隨報生。為調心故入禪。以智慧方便還生欲界。度脫一切眾生。是時禪名為波羅蜜。復次菩薩入深禪定。一切天人不能知其心。所依所緣見聞覺知法中心不動。如毘摩羅鞊經中。為舍利弗說宴坐法。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三界。於三界中不得身心。是為宴坐。復次若人聞禪定樂勝於人天樂。便捨欲樂求禪定。是為自求樂利不足奇也。菩薩則不然。但為眾生欲令慈悲心淨。不捨眾生菩薩禪。禪中皆發大悲心。禪有極妙內樂。而眾生捨之而求外樂。譬如大富盲人。多有伏藏不知不見而行乞求。智者愍其自有妙物不能知見而從他乞。眾生亦如是。心中自有種種禪定樂。而不知發反求外樂。復次菩薩知諸法實相故。入禪中心安隱不著味。諸餘外道雖入禪定心不安隱。不知諸法實故著禪味。

 

問曰。阿羅漢辟支佛俱不著味。何以不得禪波羅蜜。

 

答曰。阿羅漢辟支佛雖不著味。無大悲心故不名禪波羅蜜。又復不能盡行諸禪。菩薩盡行諸禪。麤細大小深淺內緣外緣一切盡行。以是故菩薩心中名禪波羅蜜。餘人但名禪。復次外道聲聞菩薩皆得禪定。而外道禪中有三種患。或味著或邪見或憍慢。聲聞禪中慈悲薄。於諸法中不以利智貫達諸法實相。獨善其身斷諸佛種。菩薩禪中無此事。欲集一切諸佛法故。於諸禪中不忘眾生。乃至昆虫常加慈念。如釋迦文尼佛。本為螺髻仙人。名尚闍利。常行第四禪。出入息斷在一樹下坐兀然不動。鳥見如此謂之為木。即於髻中生卵。是菩薩從禪覺知頭上有鳥卵。即自思惟。若我起動鳥母必不復來。鳥母不來鳥卵必壞。即還入禪。至鳥子飛去爾乃起。復次除菩薩。餘人欲界心不得次第入禪。菩薩行禪波羅蜜。於欲界心次第入禪。何以故。菩薩世世修諸功德。結使心薄心柔軟故。

 

復次餘人得總相智慧。能離欲如無常觀苦觀不淨觀。菩薩於一切法中能別相分別離欲。如五百仙人飛行時。聞甄陀羅女歌聲。心著狂醉皆失神足一時墮地。如聲聞聞緊陀羅王屯崙摩彈琴歌聲以諸法實相讚佛。是時須彌山及諸樹木皆動。大迦葉等諸大弟子皆於座上不能自安。天須菩薩問大迦葉。汝最耆年行頭陀第一。今何故不能制心自安。大迦葉答曰。我於人天諸欲心不傾動。是菩薩無量功德報聲。又復以智慧變化作聲。所不能忍。若八方風起。不能令須彌山動。劫盡時毘藍風至。吹須彌山令如腐草。以是故知。菩薩於一切法中。別相觀得離諸欲。諸餘人等但得禪之名字。不得波羅蜜。復次餘人知菩薩入出禪心。不能知住禪心所緣所到知諸法深淺。阿羅漢辟支佛尚不能知。何況餘人。譬如象王渡水。入時出時足跡可見。在水中時不可得知。若得初禪同得初禪人能知。而不能知菩薩入初禪。有人得二禪。觀知得初禪心了了知。不能知菩薩入初禪心。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

 

復次超越三昧中。從初禪起入第三禪。第三禪中起入虛空處。虛空處起入無所有處。二乘唯能超一不能超二。菩薩自在超。從初禪起或入三禪如常法。或時入第四禪。或入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或非有想非無想處。或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或入無所有處或識處空處四禪乃至初禪。或時超一或時超二。乃至超九。聲聞不能超二。何以故。智慧功德禪定力薄故。譬如二種師子。一黃師子。二白髮師子。黃師子雖亦能超。不如白髮師子王。如是等種種因緣分別禪波羅蜜。復次爾時菩薩常入禪定。攝心不動不生覺觀。亦能為十方一切眾生以無量音聲說法而度脫之。是名禪波羅蜜。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若亂若定皆是不二相。餘人除亂求定。何以故。以亂法中起瞋想。於定法中生著想。如鬱陀羅伽仙人。得五通日日飛到國王宮中食。王大夫人如其國法捉足而禮。夫人手觸即失神通。從王求車乘駕而出。還其本處入林樹間。更求五通一心專至。垂當得時有鳥在樹上。急鳴以亂其意。捨樹至水邊求定。復聞魚鬥動水之聲。此人求禪不得。即生瞋恚。我當盡殺魚鳥。此人久後思惟得定。生非有想非無想處。於彼壽盡下生作飛狸。殺諸魚鳥作無量罪墮三惡道。是為禪定中著心因緣。外道如此。佛弟子中亦有一比丘。得四禪生增上慢謂得四道。得初禪時謂是須陀洹。第二禪時謂是斯陀含。第三禪時謂是阿那含。第四禪時謂得阿羅漢。恃是而止不復求進。命欲盡時見有四禪中陰相來。便生邪見。謂無涅槃佛為欺我。惡邪生故失四禪中陰。便見阿鼻泥犁中陰相。命終即生阿鼻地獄。諸比丘問佛。某甲比丘阿蘭若命終生何處。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諸比丘皆大驚怪。此人坐禪持戒所由爾耶。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禪時謂得四道故。臨命終時見四禪中陰相。便生邪見謂無涅槃。我是阿羅漢今還復生。佛為虛誑。是時即見阿鼻泥犁中陰相。命終即生阿鼻地獄中。是比丘受是惡道苦。是故知。取亂相能生瞋等煩惱。取定相能生著。菩薩不取亂相。亦不取禪定相。亂定相一故是名禪波羅蜜。如初禪相。離欲除蓋攝心一處。是菩薩利根智慧觀故。於五蓋無所捨。於禪定相無所取。諸法相空故。

 

云何於五蓋無所捨。貪欲蓋非內非外亦不兩中間。何以故。若內法有不應待外生。若外法有於我亦無患。若兩中間有兩間則無處。亦不從先世來。何以故。一切法無來故。如童子無有欲。若先世有者小亦應有。以是故知先世不來。亦不至後世。不從諸方來。亦不常自有。不一分中。非遍身中。二亦不從五塵來。亦不從五情出。無所從生無所從滅。是貪欲若先生若後生若一時生。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先有生後有貪欲。是中不應貪欲生。未有貪欲故。若後有生先有貪欲。則生無所生。若一時生則無生者無生處。生者生處無分別故。

 

復次是貪欲貪欲者不一不異。何以故。離貪欲貪欲者不可得。離貪欲者貪欲不可得。是但從和合因緣生。和合因緣生法即是自性空。如是貪欲貪欲者異不可得。若一貪欲貪欲者則無分別。如是等種種因緣貪欲生不可得。若法無生是法亦無滅。不生不滅故則無定無亂。如是觀貪欲蓋。則與禪為一。餘蓋亦如是。若得諸法實相觀五蓋則無所有。是時便知五蓋實相即是禪實相。禪實相即是五蓋。菩薩如是能知五欲及五蓋禪定及知一相無所依入禪定。是為禪波羅蜜。

 

復次若菩薩行禪波羅蜜時。是五波羅蜜和合助成.名禪波羅蜜。復次菩薩以禪波羅蜜力得神通。一念之頃不起於定。能供養十方諸佛。華香珍寶種種供養。復次菩薩以禪波羅蜜力變身無數。遍入五道以三乘法教化眾生。復次菩薩入禪波羅蜜中。除諸惡不善法。入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其心調柔一一禪中行大慈大悲。以慈悲因緣。拔無量劫中罪。得諸法實相智故。為十方諸佛及大菩薩所念。復次菩薩入禪波羅蜜中。以天眼觀十方五道中眾生。見生色界中者受禪定樂味。還墮禽獸中受種種苦。復見欲界諸天七寶池中華香自娛。後墮鹹沸屎地獄中。見人中多聞世智辯聰。不得道故。還墮豬羊畜獸中無所別知。如是等種種。失大樂得大苦。失大利得大衰。失尊貴得卑賤。於此眾生生悲心。漸漸增廣得成大悲不惜身命。為眾生故懃行精進以求佛道。復次不亂不味故。名禪波羅蜜。如佛告舍利弗。菩薩般若波羅蜜中住。具足禪波羅蜜。不亂不味故。

 

問曰。一切煩惱皆能染著。何以故但名愛為味。

 

答曰。愛與禪相似。何以故。禪則攝心堅住愛亦專著難捨。又初求禪時。心專欲得。愛之為性欲樂專求。欲與禪定不相違故。既得禪定深著不捨則壞禪定。譬如施人物。必望現報則無福德。於禪受味愛著於禪。亦復如是。是故但以愛名味。不以餘結為

                       *大智度論卷第十七~節錄*

台長: 幻羽
人氣(1,301)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第二次七七 |
此分類下一篇:禪七修行系列二之(六)第五篇
此分類上一篇:禪七修行系列二之(六)第四篇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