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4-07 14:12:54| 人氣2,0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貼 SPFA 演算法 (最短路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來源 : http://www.nocow.cn/index.php/SPFA

算法简介

SPFA(Shortest Path Faster Algorithm)是Bellman-Ford算法的一种队列实现,减少了不必要的冗余计算。也有人说SPFA本来就是Bellman-Ford算法,现在广为流传的Bellman-Ford算法实际上是山寨版。

算法流程

算法大致流程是用一个队列来进行维护。初始时将源加入队列。每次从队列中取出一个元素,并对所有与他相邻的点进行松弛,若某个相邻的点松弛成功,则将其入队。直到队列为空时算法结束。

这个算法,简单的说就是队列优化的bellman-ford,利用了每个点不会更新次数太多的特点发明的此算法

SPFA——Shortest Path Faster Algorithm,它可以在O(kE)的时间复杂度内求出源点到其他所有点的最短路径,可以处理负边。SPFA的实现甚至比Dijkstra或者Bellman_Ford还要简单:

设Dist代表S到I点的当前最短距离,Fa代表S到I的当前最短路径中I点之前的一个点的编号。开始时Dist全部为+∞,只有Dist[S]=0,Fa全部为0。

维护一个队列,里面存放所有需要进行迭代的点。初始时队列中只有一个点S。用一个布尔数组记录每个点是否处在队列中。

每 次迭代,取出队头的点v,依次枚举从v出发的边v->u,设边的长度为len,判断Dist[v]+len是否小于Dist[u],若小于则改进 Dist[u],将Fa[u]记为v,并且由于S到u的最短距离变小了,有可能u可以改进其它的点,所以若u不在队列中,就将它放入队尾。这样一直迭代下 去直到队列变空,也就是S到所有的最短距离都确定下来,结束算法。若一个点入队次数超过n,则有负权环。

SPFA 在形式上和宽度优先搜索非常类似,不同的是宽度优先搜索中一个点出了队列就不可能重新进入队列,但是SPFA中一个点可能在出队列之后再次被放入队列,也 就是一个点改进过其它的点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可能本身被改进,于是再次用来改进其它的点,这样反复迭代下去。设一个点用来作为迭代点对其它点进行改进的平 均次数为k,有办法证明对于通常的情况,k在2左右

算法代码

Procedure SPFA; 
Begin   
initialize-single-source(G,s);
initialize-queue(Q);
enqueue(Q,s);
while not empty(Q) do begin
u:=dequeue(Q);
for each v∈adj[u] do begin
tmp:=d[v];
relax(u,v);
if (tmp<>d[v]) and (not v in Q) then enqueue(Q,v);
end;
end;
End;


procedure spfa;
begin
fillchar(q,sizeof(q),0); h:=0; t:=0;
//队列
fillchar(v,sizeof(v),false);
//v[i]判断i是否在队列中
for i:=1 to n do dist[i]:=maxint;//初始化最小值 
inc(t); q[t]:=1; v[1]:=true;dist[1]:=0;//这里把1作为源点 
while not(h=t)
do
begin
h:=(h mod n)+1;x:=q[h]; v[x]:=false;
for i:=1 to n do
if (cost[x,i]>0)and(dist[x]+cost[x,i]<dist[i]) then
begin
dist[i]:=dist[x]+cost[x,i];
if not(v[i]) then
begin
t:=(t mod n)+1; q[t]:=i;v[i]:=true;
end;
end;
end;
end;
void SPFA(void)//好久以前写的……今天丢上来……话说我都不记得SPFA怎么写了……囧……ms存图是矩阵……嗯嗯
{
int i;
queue list;
list.insert(s);
  for(i=1;i<=n;i++)  
    {
     if(s==i)
      continue;
     dist[i]=map[s][i];
     way[i]=s;
     if(dist[i])
     list.insert(i);
    }
  int p;
  while(!list.empty())
   {
     p=list.fire();
     for(i=1;i<=n;i++)
       if(map[p][i]&&(dist[i]>dist[p]+map[p][i]||!dist[i])&&i!=s)
         {
          dist[i]=dist[p]+map[p][i];
          way[i]=p;
          if(!list.in(i))
          list.insert(i);
         }
   
}
}
以下為另一篇搜到的資料
來源 : http://baike.baidu.com/view/682464.html?fromTaglist
/**********************************************************/
  求单源最短路的SPFA算法的全称是:Shortest Path Faster Algorithm。 
  SPFA算法是西南交通大学段凡丁于1994年发表的.
  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算法在效率上一定有过人之处。
  很多时候,给定的图存在负权边,这时类似Dijkstra等算法便没有了用武之地,
而Bellman-Ford算法的复杂度又过高,SPFA算法便派上用场了。
  简洁起见,我们约定有向加权图G不存在负权回路,即最短路径一定存在。
当然,我们可以在执行该算法前做一次拓扑排序,以判断是否存在负权回路,但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我们用数组d记录每个结点的最短路径估计值,而且用邻接表来存储图G。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动态逼近法:设立一个先进先出的队列用来保存待优化的结点,
优化时每次取出队首结点u,并且用u点当前的最短路径估计值对离开u点所指向的结点v进行松弛操作,
如果v点的最短路径估计值有所调整,且v点不在当前的队列中,就将v点放入队尾。
这样不断从队列中取出结点来进行松弛操作,直至队列空为止。
  定理: 只要最短路径存在,上述SPFA算法必定能求出最小值。
  证明:每次将点放入队尾,都是经过松弛操作达到的。
换言之,每次的优化将会有某个点v的最短路径估计值d[v]变小。所以算法的执行会使d越来越小。
由于我们假定图中不存在负权回路,所以每个结点都有最短路径值。
因此,算法不会无限执行下去,随着d值的逐渐变小,直到到达最短路径值时,
算法结束,这时的最短路径估计值就是对应结点的最短路径值。(证毕)
  期望的时间复杂度O(ke), 其中k为所有顶点进队的平均次数,可以证明k一般小于等于2。
  实现方法:建立一个队列,初始时队列里只有起始点,
  在建立一个表格记录起始点到所有点的最短路径(该表格的初始值要赋为极大值,该点到他本身的路径赋为0)。
  然后执行松弛操作,用队列里有的点去刷新起始点到所有点的最短路,
  如果刷新成功且被刷新点不在队列中则把该点加入到队列最后。重复执行直到队列为空
  判断有无负环:如果某个点进入队列的次数超过N次则存在负环(SPFA无法处理带负环的图)

台長: Morris
人氣(2,00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演算法 |
此分類下一篇:轉-Size Balanced Tree(SBT)(1)
此分類上一篇:轉-Dijkstra/Johnson’s algorithm and Fibonacci heap(fib heap)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