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阿不今年也是這輩子第一次自己種稻所收成的米】
故事,可以從柑園國中的蟲蟲咖啡屋開始談起。
或許你會好奇,在一所公立國中內怎麼會有「咖啡館」的出現?而且這還是在校方、家長會、老師與學生的通力合作中,利用校內一處閒置空間,老師和學生親手打造出的一間媲美專業咖啡館的「蟲蟲咖啡屋」。在裡面,我們不止是煮咖啡,我們還能夠自己烘焙咖啡生豆,把一個農產品(生豆原料),變成一杯桌上的美味咖啡,而裝盛所用的杯、盤,都是陶藝社學生的作品;咖啡屋裡牆上所掛的藝術品,不管是木雕、刺繡、國畫,也都是學生的心血結晶。
如果你的心思足夠細膩,那麼你或許會猜到在四溢的咖啡香背後是有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在裡面的;而我想說的是,這個道理不只存在心中,同時也轉化為我實際的生活,它就是此刻我正努力在做的事──「從種籽到餐桌」課程。就在執筆的前一週,同樣是柑園國中,我和農學社的同學把校內有機菜圃裡的地瓜給挖了出來,之後拿到咖啡館清洗乾淨然後一起做了道地瓜料理。從埋下地瓜苗到桌上的一道美食,我們每個人都完整經歷了一次他者(植物)的「生命之旅」;而這個從種籽到餐桌的全部過程,就是我們的收穫,也是學習。在我的認知裡,這樣的學習正是少數幾種真正能符合教育根本目的的學習方式中的一項──人之所以需要受教,最終也是最初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人生預作準備。」而學習農藝,正是一種最真誠而直接了解生命的方式之一,藉由認識我們所吃的食物以及體認食物如何影響了我們的健康後,這樣的知識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會讓我們理解到──我們對於食物的生產方式與浪費是如此巨大的改變了這個世界──我們正在吃掉自己賴以維生的星球;然後因為這樣的理解,而願意做出正向改變。
雖說我是在農村長大,但小時候並沒有學到什麼農業知識;而長大、讀書,學得是電子專業,和土地、農業更是八竿子打不著。但是自2001年(26歲時)開始接觸園藝,2006年踏入農藝的世界至今,這一段未滿十年的光陰卻使我對於人生的選擇、生命的方向有了截然不同的轉變。回想多年前當我拿起筆決定寫本園藝書時,我所了解到的是「園藝可以觸動人對於美的感受,從而促使人們去追求一種更為自然和諧的生活。」而就在不知何時的某一天,我突然憶起自己會種的花草樹木愈來愈多,然而對每天吃下肚子的蔬菜雜糧卻所知甚少,於是我開始想像,是否我可以當個農夫,然後去過一種與土地相依為命的生活,然而在心中的想像還來不及成形之前,我已經起身嘗試,一頭栽入學農的生活當中。因為自己心裡清楚,如果沒有親身實踐──是不會有答案的──而這種「想到就去做」的傻勁,正是我的聰明,也是我的愚笨。就在一連串的挫折、失敗、實踐、收穫之後,我學到了另一件事──「答案一點都不重要」,『心裡老想著「我以後要如何、如何」』的這個念頭只會成為人生前進時的阻礙和盲點;真正重要的是:『在有限的生命裡,我們到底做了什麼?』
種菜、蓋房子並不為了自給自足
知道阿不(我一般時候所用的名字,本名已經很少使用了)在種菜,知道阿不開始學習蓋房子,許多人對阿不說:「很羨慕你的自給自足生活。」結果阿不常常會給出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回答:「根本沒有自給自足的生活。」
阿不解釋說,從每個人出生開始直到死去前,我們所呼吸的氧氣、喝下的每一口水都不是我們自己能夠製造的;我們擁有形體,所以需要支撐身體的陸地;當然我們也沒辦法自己出生,所以每個人必然有一個父親,和一個母親。從社會層面來看,我們無法自己受教(如果沒有良師、益友的話),同時我們還需要有人編織、生產食物;有人在當醫生,所以生病的時有地方求助;甚至談到無形的精神需求,每一個擁有信仰者或多或少都還需要一個神衹、一部經典。
生命總是彼此交織的,而且錯綜複雜,在阿不的人生經歷中,他學到的少數幾個生命真理裡有一個是這麼說的:「每一種情緒反應都像一支擲出的迴旋標,因此當你真誠的付出愛時,你便有機會回收到一份幸福;當你以憤怒示人時,就要小心別人以暴力相向。」因此隨時隨地的,我們都以自己的心態、行為,在和這個世界以及所有認識或不認識的眾生建立關係。
因此阿不學習有機農業,進行協力造屋,推廣農、園藝教育,甚至是「儘量”不”努力賺錢」,都只不過是阿不選擇的一種與世界應對的方式。自給自足的生活在阿不的認知裡是不存在的,充其量,自給自足不過是一個「相對詞」,相對於每個人和社會機器的大量或少量連結,是泥足深陷在經濟掛帥的社會體系中,或者看清自由經濟的弔詭,想辦法擺脫或減輕自己對於社會體系的依賴。
因此阿不想做的、正在做的,或許我們可以概括的這樣說:『是在尋求與實踐一種「為自己的生命作主」的生活,嘗試去當自己人生的主人,並選擇以「愛」的方式面對世間。』阿不相信,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去尋找自己的「自主生活」,當自己生命的主人,然後對支撐我們生命的這個世界去多加關心。
只是對多數人來說,我們到底又該如何去過自己的「自主生活」,剛開始實踐時也許會很難;因此阿不喜歡用清朝文人鄭板橋所寫的「喫虧是福」來做為行事準則,鄭先生是這麼說的:「淌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益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然而只要我們願意開始嘗試,一切都不會太遲。
2009.5.1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