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朋友來電,在電話中彼此聊了許多農業、生態、土地、生命的問題,之間朋友突然問道:「是什麼樣的經歷,讓年紀尚輕的你能有如此深刻的心靈體悟?」
翻閱過往記憶,此刻心中所明白的生命價值,諸如:「幸福其實是尋常」、「人與其他生命盡皆平等」、「面對苦難的他人、社會與整個環境自己也負有一份責任」等等;能明白這些重要的人生道理,都是因為十多年來自己有幸走進自然,並結識許多「對土地以禮相待」的可愛朋友;而此刻年紀稍長,我終於知道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教導和給予的恩賜。
只不過內心其實非常清楚,人生的諸多體悟並不會是突然迸出來的,即使有哲人說過:「生命是一個迴圈,無始無終。」但若從微觀世界來看,一個完整的圓仍需由無數的「點」所串連而成,那麼這個引領我踏入「認識生命真諦的迴圈」並「尋獲真正快樂」的「點」是什麼呢?
因著朋友的提問而陷入長考的自己,突然湧現許多來自「原鄉」的記憶,而一切都是從那個狂放不羈的學生歲月開始,那是自己第一次進入了深山,並感受到被山擁抱的自在,也是第一次與原住民交流,因而遭遇了生命中最美的驚豔與靈魂震動。
那樣的山,那樣的人
說來慚愧,若不是因為學生時參與校內的山地社會服務隊,自己對原住民的認識可能永遠只停留在書本裡的傳說與故事吧!
新生那年的暑假,隨著學長姐們循著彷彿沒有盡頭的山路進入新竹「尖石」,山路曲折,隨著不斷迂迴、拔高的道路,水泥建築退去了,四周代以高聳挺拔、濃蔭遮天的森林,在清朗日光中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熟悉的城市景觀逐一消逝,除了車聲、隊友的打呼聲,耳中只餘溪水、微風與群鳥的歌唱。
即使自己是在鄉間長大,但進入尖石鄉的群山後,才第一次認識了什麼是「大山」,什麼叫「森林」,那種被山林所擁抱的感覺真好,不只是身體,而是整個心靈都舒展了開來。
對比於迢迢山路,到了部落後則更是驚訝在這麼深山當中竟有聚落存在,同時還有學校,即使這裡全校一到六年級學生全都被編到一個班級上課,人數還遠不及平地小學的一個班。
服務隊的主要工作是在暑假期間帶小朋友做活動以及課後輔導。但因為自己是社團中唯一讀電子科的新生而被編到了「電修組」,簡單的說就是負責到部落的各戶人家中做「免費的電器修護」,說實話自己哪有維修電器的能力,但因為資訊的不發達,當時許多部落家庭裡的電器往往只是因為一些接線錯誤、裝設錯誤或機器讀取頭髒污的問題而無法使用,因此電修組在部落仍是有少許用武之地,甚至囊括耶誕燈泡的維修。
只是記憶所及,印象最深的不是自己修好了多少電器,而是多數部落家庭日不閉戶的磊落風俗。記得每每造訪一戶人家總是逕自推門而入才開始喊人,因為出工、務農的關係,多數家庭總是只有老人在家,面對我們這些闖空門而入的毛頭小子,從不見部落老人顯露出絲毫的疑慮與排拒,他們總是和善相迎,噓寒問暖;若恰巧碰上午後在家裡小酌的老人們,那麼不管桌上是什麼山珍,總要請我們吃上一口、喝個幾杯,雖然是生平第一次謀面,但部落的老人卻像遇到多年不見的好友般的禮遇我們;在那時大家忘了年齡、忘了身份,甚至無需名姓,只是快快樂樂的享受當下的相聚。
及至一些傍晚的晚會活動,自己常被原住民小孩圍攻,全身上下抱著、掛著、圈著近十位小朋友,同樣是第一次見面,但沒有人露出一絲羞赧、怕生,完全一幅天真爛漫的樂園景象。
擁有的愈少 卻愈快樂
那樣的山,那樣的人,至今猶不能忘,在十多年過去後的此刻,自己彷彿大夢初醒般的明白,原來在當時他們已經成為自己追求「理想生命狀態」的一張藍圖,一種心靈上對於美好生活的真實描繪。
初訪部落的印象除了山、除了人之外,之所以在那時造成內心震撼不已的原因還有一些外在條件,這些條件便是現代社會下山裡人的現實生活。隨著電修組的學長一戶戶拜訪部落人家,多數中生代的大人因為工作而離家在外,每一幢房子盡皆破爛而簡陋,鐵皮屋頂加鐵皮牆壁是常見的外觀,內部則是簡單、但同時也是脆弱的木結構。多數孩子是隔代教養,在那裡我未曾見過電視遊樂器、漂亮衣服,甚至一些尋常可見的零食也不存在;記得在上山前學長姐都會千叮萬囑,部落沒有商店,肚子容易餓的人要自備乾糧,結果容易攜帶又有熱量的七七乳加(巧克力)和要給小朋友的糖果總是塞滿我們每個人的口袋與背包。
在如此現實而貧困的物質條件下,在教育、經濟、交通、資訊等各方面都明顯落後平地社會許多的部落,為何自己遇見的每個老人、青年、小孩都掛著一張真誠、無偽的笑臉?為何他們可以把根本是陌生人的我當作是他們的孩子、朋友或大哥哥般對待?為何他們生活得那麼自在?自此筆者的內心再也無法停止去問:「為什麼他們擁有的那麼少,卻可以活得那麼快樂?」
因著蒼翠挺拔而動植物豐富的山,因著那樣和善、開朗而質樸的原住民,讓我開始驚覺名利是如何的對人心造成傷害,也進而朝向追尋心靈健康與生態平衡的道路前進。
布農的聖誕節
時光推移,因為機緣也因為畢業後的一些工作關係,而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部落,其中自己和南投信義鄉的布農族似乎特別有緣,尤其自2004年起,每年都會到陳有蘭溪谷兩側的部落參加他們獨特、熱鬧,彷彿過年般的耶誕節。在東埔一鄰,連續三天的耶誕節活動自平安夜的凌晨3:00拉開序幕,由教會長老帶領青年團契從部落最遠的一戶人家逐一開始報佳音,最後全村人會隨著報佳音的隊伍聚集到教會裡,然後依組別,從幼稚園的小朋友、青年團契到老中青組成的大人組輪流上台表演;耶誕節當天中午教會會準備愛餐,所有的人包括當天造訪的遊客都會被邀請,然後是耶誕晚會,同樣每一個布農族人都要輪番上台,接著隔天是一整天的分組籃球比賽,再隔天是比排球。
除了有國小、幼稚園孩子參與的團康活動;甚至老人也能下場同樂,在球類比賽時不僅每一組都有老人參加,為了讓老人也有玩到球的機會,在東埔對面的望鄉部落裡,甚至發明了在同一個場地用兩顆排球同時玩的排球賽。
參與了一年又一年的耶誕節活動,細心的人一定會發現,在部落裡每一個人都是被關心的,不管是還不太會說話的孩子還是長者,每一個人都有表現、表達的機會。雖然十多年過去了,雖然我發現原住民在發展上依舊的弱勢、仍然常被漢人剝削,甚至教育程度仍然偏低;但部落緊密的社群連結,待人和善的風俗,純真不造作的個性也同樣一點沒變。
真正的快樂
那麼真正的快樂到底是什麼呢?
在望鄉部落的運動場上,有起跑後會突然轉向朝媽媽跑去的小孩、有為了小小孩而在終點線上直接擺著洋芋片、可樂果、五香乖乖的賽跑;有兩人三腳衝刺時卻發現愛狗跑進來同樂的笑鬧景況;有戴著斗笠的老婦人也可以玩得愉快的健走;有脫了鞋後反而健步如飛的男孩女孩;還有不管來自何方,只要願意就能隨興下場參與的遊客。
在部落的運動場上不興頒發獎狀、獎牌,雖然只要是比賽便會有名次先後,但在這裡第一名和最後一名的獎品其實差不多,可能是洗衣粉一包、牙膏一條,可能是面紙或洗髮乳;只要參加,人人有獎。
還記得,有一年東埔一鄰發生火災,當時在部落裡的人全數動員幫忙滅火,有水桶的拿水桶,有臉盆的出臉盆,就連在鄰近地方打零工的人一聽到消息,即使老闆告訴他們只要繼續工作就出雙倍工資,但沒有一個人留下,每個人都是義無反顧的在第一時間趕回部落參與滅火。
有趣的是,那次的火災事件其實並非布農朋友告訴我的,而是聽聞自溫泉街上一家特產店的漢人老闆娘。從沒有一個部落朋友主動提過這事,當然更沒有人拿這事來向我訴苦,他們總是只分享快樂,也總是不吝於拿出僅有的、最好的食物和美酒招待朋友,而個人生活中的苦難卻不掛在嘴上。後來我知道,在火災之後有人貢獻土地、有人貢獻勞力,幫助房屋燒毀的住民在另一處蓋了臨時居所。
至此我終於明瞭,「真正的快樂」其實是來自「對他人的無私分享與互持互助。」因為走進大山、走入部落,而使我發現到人與人的相處可以是如此的親密,而當有一天,我們開始學習去善待他人、幫助他人,屆時我們便會發現:一條能夠讓我們獲致真正的快樂的道路出現眼前。
這是我在原鄉所尋獲的秘寶,是自古老年代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可愛的原住民朋友所教會我的生命真理。
2008.2.11
2008.6.4 修改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