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耳聞大陸的種種,卻沒辦法確定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只能隨媒體或聽說的資訊起舞。而近年台灣與大陸的交流增加,陸生也越來越多,這其實是一個能辨別傳聞真假的機會。但也因此產生了諸多台生與陸生的比較,許多學者不時發出警訊說,如果國內的大學生再不努力,將會面臨大陸學生的嚴重挑戰,造成國家競爭力衰弱。
不過其中有些論點太過杞人憂天,台灣學生或許沒有大陸學生來得吃苦耐勞,卻還是有其優點,以我遇到大陸學生的經驗,首先我必須承認,大部分的陸生都比台生來得用功,但也非全部學生都是如此!
傳聞眼見為憑
在大三時,來了一位東南大學的女同學,白淨淨講話輕聲細語,且話中不時夾雜名言佳句,文學氣質自然流露,完全不像是讀機械的女生。
她早上8點的課從未遲到,只有早到,上課時一半以上同學不是睡著就是在玩手機;她卻全神貫注,甚至不能在上課與她說話,即使是想問她問題。
一次上選修課時,她坐我旁邊,有地方聽不懂想要請教她,她對我比不要說話的手勢,當下覺得她很高傲(她與我不同班),與她同班的朋友注意到我的表情說:「她上課不說話,你下課再問她。」才發現自己誤會她了,下課問她也的確願意與我討論,且講解非常仔細。
學期末各科成績公布,她的成績讓台灣學生難以望其項背,也因為這學期,讓我對大陸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努力、努力、還是努力。
我升上碩一後,教授也不斷向我強調以後的對手不會只有台灣人,感嘆大陸學生的勤奮與努力,台灣學生卻大不如前。大陸學生的競爭力早已被台灣老師所認同,身處於台灣的我們必須更努力,我們面對的是一條已經蛻變的龍。
研究所裡也有大陸同學,小王與小張,分別來自西安交大及哈爾濱大學。可能因為過去刻板印象和大學的經驗,在初次見面時就覺得他們散發不簡單的氣息,不過也的確如此,尤其哈爾濱大學的小張更是誇張。「讀書相當認真,天天去排圖書館。」這是我過去聽到大陸大學生讀書的現象,但大學所遇到的大陸同學也沒天天排圖書館,當時覺得這說法過於誇張,直到見到小張才知道這是事實。
那時正值暑假,我天天到研究室報到,每次進去都沒有見到小張,這與我的印象大大衝突,我一直納悶著。一日在好奇心驅使下問了朋友:「小張是不是很混啊!怎麼都沒有到研究室。」,朋友有點驚訝回:「你在說什麼,他很認真,你現在去自修室一定可以看到他,他覺得研究室不夠安靜,所以都在自修室讀書。」當下才恍然大悟。
觀察了一個月,小張的確都在自修室讀書,整間也只有他,偶爾才有幾個要準備考試的學生與他作伴。與小張熟了以後,問他為什麼暑假也這麼認真,小張笑了一下:「習慣吧!」,由於大陸人口眾多,因此大陸學生必須要在學生時期就進行「卡位戰」,時時刻刻都戰戰兢兢,每分每秒都至關重要,或許也是因為如此,小張到了台灣還是保持隨時看書的習慣。
開學後才與小王有多一點接觸,小王就比較像台灣學生,更準確地說是較能融入台灣的教學環境。小王上課只要他覺得無聊,他一樣睡著,這點跟我大學所見的大陸同學有點不同;不過小王不會翹課,這還是保有一點點陸生在我心中的印象。
只讀有用的書
只讀有用的書
不過.與他們相處後我深刻體會到大陸學生的可怕──陸生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但大部分「資優生」走的路都是父母鋪好的,少有自己去想過、選擇過。
成績上,小王的表現並沒有特別突出,他也相當融入台灣學生中,常常和研究室一起出遊,且大部分還是他規畫。曾問過小王對於台生的印象,他覺得並沒有他同學說的那麼混。接著我有點不好意思地開口:「我對大陸學生在成績的印象上應該都像小張這樣,但你……。」小王笑了出來:「我是覺得不要太差就好,我現在目標是讀英文,以後想要到美國去讀博班,這才是我的目標。在大陸強的當然很強,基數這麼大一定會有特別厲害的人。」聽完這話,更大的震撼是明明是同年紀,他卻對往後10年已有一個詳盡的藍圖。
至於小張,他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大學畢業後先到法國工作1年,法文和英文都非常流利,工作後覺得自己的知識不足,才又回到學校,至於為何來到這裡?他說只是單純想到台灣看看。
某日發現他都在研讀資工的原文書,問他為什麼,他嚴肅地說:「在大陸工科裡唯有讀資工有『錢』途。」,我又問他是否有在讀本科系的書籍,他看著書沒有抬頭看我說:「考前才複習,我認為有些東西根本沒有必要學。」心中長久的疑惑頓時解開,因為期中考有一科小張考全班最高,在期末考卻考不及格,還被教授約談。聽完他的說法我全身雞皮疙瘩,是否要得全班最高分完全取決他想不想讀。
當然小張還是有科目被當,不過那是因為小張不喜歡那科,所以幾乎都沒有交作業。曾勸過他,小張嚴肅的說:「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且我覺得那科對未來沒有幫助(那是教授要他選的),用這些時間來讀有用的書不是更好嗎!」
在陸立足不易
小張的成績一直維持在「高檔」,除了幾科以外;而小王則是在及格邊緣,但兩人對於未來都有一定的規畫,也都希望到美國開闊視野。他們對於未來職業目標很明確,且不斷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有人說他們這樣的生活枯燥乏味,然而在他們想法裡認為時間不是拿來虛度而是要充實。小張舉他的朋友當例子,他的同學為了拚托福,除了進補習班外,就只去圖書館,每天苦讀英文10個小時。小張說他這樣已經算輕鬆了。「算輕鬆了。」這話一直迴盪於我心中,很汗顏,因為我做不到。
時刻戰戰兢兢的心態,跟大陸近年經濟快速起飛有關,世界500大企業大部分都已在大陸設點,而這些公司的基本薪資又高於其他同行,在僧多粥少情況下,唯有不斷進步的人才能在職場上存活,這也凸顯要在大陸立足越來越不容易,這是台灣小島國難以想像的。
曾經聽過一名台灣科技大廠的經理說:「在大陸我要兩個人,求職信卻來了2、300封,且大多還都是名校畢業學生。一樣的工作,在台灣卻沒有人要應徵,我甚至聽過同行說他們到學校研究室一間一間『遊說』,希望學生畢業後到他公司上班。」說完,那經理無奈地笑了一下。
在台灣畢業後面對的職場是選擇題,但大陸面對的是非題。近十年來大陸高校不斷擴招,EMBA如雨後春筍般紛紛竄起,收費高得嚇人,但是報考的學生仍有如過江之鯽,甚至還有不少人追求博士學位。但在台灣卻以為只要能拿到大學畢業證書,就可一解就業的燃眉之急。
曾看過一篇報導,有超過一半的大陸學生不認為台灣學生是對手,他們的眼光放在全世界擁有尖端科技的國家,英文能力只是基本,在大陸職場的競爭是台灣人無法想像的殺戮戰場。大陸學生在高張力的環境成長,造成陸生與台生對於求學態度的不同。生長台灣實在太幸福,但如孟子所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勇於面對問題才是台灣最緊急的問題。
我即將升上碩二,離踏入社會更加接近,在求學最重要的兩階段,運氣很好,讓我遇見了大陸學生。我必須糾正過去台灣人對於大陸學生刻板印象、將其神話的誇大說詞。
大陸學生是認真,用功程度的確非台灣學生能比擬;但也非每個都是如此。就如小王所說:「在大陸強的當然很強,基數這麼大一定會有特別厲害的人。」大陸學生課業強弱也是因人而異;但他們對於未來的企圖心較台灣學生強上許多,對於未來的規畫也明確許多,這是無庸置疑。
世界級的競爭早已發生許久,台灣諸多學者也不時會發表悲觀言論,認為台灣學生的學習態度很糟糕,會動搖國本;但我認為大部分都是危言聳聽、言過其實,不能說學者全錯,畢竟他們是專家一定有其根據,但也不盡然全對。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競爭」早已經壓在肩上,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不可忽視;台灣沒有必要自亂陣腳,但也不能再混下去,不然隨時間的流逝,台灣學生可以立足世界的機會越來越小。
台灣曾經靠十大建設、人民團結共體時艱,度過石油危機,甚至創造傲人的「台灣錢淹腳目」經濟奇蹟。這些輝煌是先人共創,我們曾有過,沒有理由無法再次展現!不過最重要是,我們需要拋棄一些沒用的自我安慰,比方時常聽到一些學者說台灣學生在課業上拚不過大陸學生;但在創意上還是略勝一籌,原因是台灣處於多元化的社會。
但在我看來,這些不過是自我安慰的說法,矇蔽學生的眼睛讓其自我感覺良好。並不是說台灣學生的創意差,而是認清事實更重要,大陸職場環境比台灣競爭激烈數倍,難道大陸就沒有廣告或創意公司嗎?想必還比台灣更多。這樣的環境難道孕育不出創意鬼才?認清事實,努力拚搏不是更重要嗎?大陸進步的速度是全世界有目共睹,反觀台灣呢?
大國有大國必須面對的問題,小國有小國可以做的事,不需要妄自菲薄,新加坡就是最好的例子。新加坡與台灣有許多相似之處,同為海島型國家,且以對外貿易為生存主軸,天然資源缺乏,都是靠「腦礦」發達的國家。
只是在近10年,台灣由四小龍之首淪落到四小龍之尾,反觀新加坡經濟一路往富裕國家邁進,最大原因就是台灣近10年來鎖國故步自封,新加坡卻靠著優秀的制度,開放競爭勇猛精進。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機會是自己找出來的。台灣還是有機會,但若一直存在「大學就是由你玩4年的心態」,那未來就只剩絕望。不怕晚只怕不開始,亡羊補牢絕對比守株待兔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