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avoid crime, Venezuelans run together.
在卡拉卡斯,夜晚落單的人往往身陷險境,當地「快捷綁架」(express kidnapping)案件層出不窮,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人們走在路上就可能被劫走。快捷綁架意指一般人走在街上即被歹徒綁架幾個小時或一段時間,除了將受害人身上財物洗劫一空之外,歹徒可能會脅迫受害人從提款機領錢、要求家屬付出小額贖金、或是趁此時間刷爆受害人信用卡。
不過,卡拉卡斯的情況似乎更加嚴重,像是前政府民兵、毒梟、歹徒,以及風紀敗壞的警察擁槍自重,成為治安的死角。卡拉卡斯殺人案件數量正急速攀升,據犯罪研究機構Active Peace指出,去年殺人案件高達3,973件,居全球都市之冠,並且幾乎為1998年的3倍。當地謀殺率為每十萬人122件,是紐約的30倍以上。
分析師指出,治安日益惡化,人們不滿情緒增高,導致委內瑞拉強人查維茲欽點的接班人馬杜羅(Nicolas Maduro)在4月總統大選差一點敗選。馬杜羅曾派遣軍隊進駐街道,期盼藉此維護治安,但犯罪專家指出,這些維安手段的效果不大。
喜愛夜間慢跑的人們,也因此衍生集體慢跑的模式。發起人之一的伊達戈,一開始為了安全考量,與幾個朋友相約慢跑,久而久之愈來愈多人加入,透過推特等社交網站宣傳,如今已有兩百多人一起慢跑。
經營保鏢行業的Chamel Akl表示,許多人會聘僱一個晚上的保鏢,或是宴會結束後護送他們回家。他說:「當晚上十點後需要回家時,他們會打給我,可能會需要我們提供1台防彈車,或是提供保鏢人員送他們從餐廳返家。」
■谷歌收購以色列網路導航公司Waze,可望帶動創投公司投資以國新創科技公司,並鼓舞以國本土的創業熱潮。
■Google Inc 's acquisition of mobile map developer Waze Inc. is poised to fuel a wave of invest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Israel.
網路搜尋巨擘谷歌(Google)以11億美元,收購以色列網路導航公司Waze,不但成為外國投資以國新創科技業最大筆金額之一,專家認為還有利掀起外商投資以國新創科技公司,並刺激本國創業熱潮,讓以國成「新創科技業國家」。
谷歌在6月底證實,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針對其以11億美元(逾331億台幣)收購Waze的交易,是否對市場公平交易造成負面影響而展開調查。
Waze不但是蘋果iPhone最受歡迎的地圖軟體之一,迄今已累積約5,000萬名使用者,而且人數有擴增趨勢。像以國駕駛人就紛紛放棄傳統衛星定位系統(GPS)導航裝置,改投Waze懷抱。
谷歌可望帶動新併購潮
若再結合谷歌地圖軟體本來的功能,容易讓人擔心相關市場會出現壟斷。投資專家看好Waze賣給谷歌後,能擴大Waze的獲利能力,谷歌在導航軟體上繼續領先蘋果等對手。
從以國崛起的Waze能獲得谷歌青睞,得歸功於以莽撞聞名的以國駕駛人。
以國交通壅塞,讓許多趕時間的汽機車駕駛人常變換車道、不保持安全行車距離等,以求早點到達目的地。具備語音導航系統的Waze發明人沙貝塔(Ehud Shabtai)即身受其苦,於是給智慧型手機設計Waze導航系統。
Waze根據用路人所處位置、行動速度等各方資料,透過網路分享到其他Waze使用者的設備上,讓彼此了解何處塞車、道路車流量、行車速度和交通事故等資訊,讓駕駛人更準確地掌握路況,並提供最佳行走路線。
由於Waze使用者之間可以對話,商業顧問吉茲伯格(Issamar Ginzberg)形容使用者間有種「袍澤情誼」,這是增加使用者意願的因素之一。
沙貝塔在2008年成立公司2年後,免費的Waze行動應用軟體(App)除了在美國大受歡迎,以國約90%駕駛人下載使用Waze。迄5月底,以國馬路上有逾170萬名Waze使用者。
以國電子產品銷售員萊奧(Yossi Laor)說,在Waze以外的軟體都是垃圾。居住在以國的美國人魯特曼(Jay Ruderman)說,過去在以國街頭問路,問三個人就有三個答案,用Waze後就沒這個煩惱。
被谷歌看中後,Waze成為以國少數能以逾10億美元賣出的科技公司。創投公司Canaan Partners合伙人沙雅(Izhar Shay)說:「這將有助吸引更多創投資金錢進以色列。」
許多以國新公司在還沒壯大之前就被人收購。創投公司YL Ventures GP合伙人黎特史多夫(Yoav Leitersdorf)說,以國新創企業極少上市,被大企業併購對新公司來說相當重要。
根據全美創投協會(NVCA)資料,去年創投界投資以國公司金額,年增41%至8.992億美元。
刺激消費性應用軟體發展
黎氏認為Waze被收購,可激勵更多以國公司,從事以消費性為主、以數位媒體和內容為方向的應用軟體;目前業界主要從事資訊處理,客戶鎖定大企業而非一般消費者。
以國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讚揚Waze把以國科技推向世界舞台。
以國國會議員馬格烈特(Erel Margalit)看好谷歌收購Waze,可推動以國高科技產業,邁向快速成長的消費市場。他說:「以色列不再只是研發中心,而是創意中心。」
出韓國記
- 2013-07-14 01:40
- 工商時報
- 【譚淑珍】
出韓國記圖╱路透 |
■因為金融嚴格管制、匯率不穩定、高稅負等各種不友善的措施,過去10年來,外資金融機構在韓國不斷上演「出走」記,只留下漆黑、空蕩蕩的一棟棟大樓…
■Considering the country's poor track record in the labor market, taxation, English-fluency and living conditions for foreigners, Korea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在2012年的夏天,站在首爾明洞路口,隨意往高樓大廈張望,很難不注意到匯豐銀行的HSBC的4個英文字母,匯豐銀行在韓國有11家分行。
2013年的夏天,匯豐銀行已經決定,將關閉在韓國的10家分行,同時撤出消金市場,這已經是過去10年來,第8家外資銀行撤離韓國了。
接著,荷蘭保險公司荷蘭國際集團(ING)也正做著從韓國「走出去」的準備,並與韓國東洋生命進行售出韓國分公司的洽談。
還有,英國保險公司英傑華集團也打算出售友利英傑華生命的股權,從韓國撤出,美國國際集團(AIG)也取消了在韓國設立亞太總部的計畫。
而韓國的友利金融從2013年下半年正式推行民營化,然而,外資金融機構參與的意願不是不高,而是根本沒有。
而正當原本「進軍」韓國的外資金融機構,開始「走出去」時,卻沒有新的外資金融機構再「走進來」。
這也讓韓國離當初要比拚上海、倫敦,甚至要成為全球國際金融中心的夢想,是愈來愈遙遠。
作繭自縛 金融夢碎
影響所及,韓國當初為圓「夢想」而在首爾汝矣島興建的3棟超高的國際金融中心大樓,除了最先蓋完的第一棟樓有勉強「駐」滿外,其他兩棟樓,每到夜晚,其空無一人的情形最是明顯,相較於有燈光的第一棟樓,它們是漆黑一片。
即使是在「駐」滿了的第一棟大樓裡,卻沒有一家名實相副的大型外資金融機構,但是,有Sony、LG,甚至還有Philip Morris(香煙公司)。
也就是說,位於首爾汝矣島韓國金融機構群聚的「國際金融中心」,自2011年底啟動以來,沒有任何一家金融公司進駐。
究其原由,韓國金融當局嚴格管制,對金融機構、特別是外資金融機構,造成了綁手綁腳的限制是主因。
民風排外 外資卻步
2008年,匯豐銀行與龍星基金收購韓國「外換銀行」一案,就因為韓國金融監管委員會的「刁難」,最終還是放棄了收購。
「龍星基金」一案,對韓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夢不但沒有助益,反而還有反效果,讓外資金融機構因此卻步。
而且,韓國還是個匯率不穩定、稅率高,同時,解雇員工是難度相當高的國家,加上,韓國也從來不是對外國人友善的國家,不管是語言方面還是生活面,既存的現實問題,在在都是韓國想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致命傷。
事實上,在一項評估是否適合成為金融中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顯示,首爾的排名只有28,低於台北和北京。
有句話,最近馬政府為了「服貿協議」常常講:「沒有開放、競爭的心,TPP與RCEP只會是空想」,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韓國,如果沒有開放、競爭的心,韓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終究只會是夢,在韓國的外資金融機構也會不斷的「走出」韓國。
失業就去念MBA
- 2013-07-14 01:40
- 工商時報
- 【林佳誼】
失業就去念MBA圖╱路透 |
■美國聯準會將失業率與貨幣政策掛勾,矢言在失業率降至目標前,不會縮減刺激措施。但美國就業市場在歷經多年衰退後,許多勞動力早已流失在統計範疇之外,也讓失業率指標日益失真。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se departure from the labor force since the start of the last recession adds a layer of complexity to the Federal Reserve's effort to attack unemployment by linking monetary policy to the jobless rate.
曾是世界名校曼哈頓音樂學院(MSM)研究生的史瓦茨(Andrew Schwartz),自從2011年認定主修音樂難以糊口,選擇中斷學業後,換過一個又一個的低薪工作,就是找不到穩定的發展機會。最後,他只有破釜沉舟重返校園,但目的是為了念個MBA。
今年26歲的史瓦茨大嘆:「MBA這3個字,對我而言將會非常的珍貴。」因為他相信,過去有99.9%的人資都把他的求職信丟到垃圾統裡了,另外0.1%的人,還會對他的音樂學歷嘲笑一番。
工作 愈來愈難找
除了史瓦茨以外,還有數百萬計的美國人,自從2007年次貸風暴引發金融海嘯,又連帶導致嚴重經濟衰退以來,就一個一個地被迫離開原有工作,甚至漸漸地脫離就業市場。
由於這些人早已停止求職,不會反映在美國官方統計的失業率裡頭,所以即便美國聯準會(Fed)正在亟力透過貨幣寬鬆刺激,來達到降低失業率的目標,但實際上卻未必能夠挽回這些早已流失的勞動力。
曾任聯準會研究員的JP摩根大通首席美國經濟學家費拉里(Michael Feroli)便說,失業率或許是判斷勞動市場健康的最佳指標,卻仍舊不夠完美。正因為勞動參與率(LPR;在職中和積極求職人數在16歲以上人口所佔比重)下降,這個不足之處也愈來愈大。
根據美國勞動部公佈數據,美國失業率在4月落至7.5%的4年新低,但是勞動參與率卻也已降到63.3%的1979年來最低紀錄。更別提失業率又在5、6月份回升到了7.6%。
也就是說,美國失業率持續下降,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勞動參與率不斷墜落,愈來愈多人離開就業市場之故。
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威廉斯(John Williams)坦言,過去兩年來勞動參與率墜落速度讓人「震驚」。他說,聯準會還在研究這些數據背後的真正原因,才能進而判斷是否能夠靠政策刺激來振興就業。
提高勞動參與率 有得等
聯準會現已明言將貨幣政策與「雙率」掛勾,也就是直到失業率降至6.5%、通膨率升破2%以前,都不會宣布升息。但如失業率下降到6.5%,但實際就業卻沒成長,那麼聯準會是否還要按計畫升息呢?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駐紐約美國經濟學家夏雅提瓦(Yelena Shulyatyeva)說:「這可是聯準會的大難題。」
舊金山聯準銀行經濟學家在1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一旦人們離開勞動力,往往就得再過好幾年,才會重新開始尋覓工作。而就目前美國就業人口數還遠低於衰退前高峰的前提來看,要想提高勞動參與率,恐怕也會需要幾年時間。
以今年即將前往喬治亞州立大學就讀MBA的史瓦茨為例,從去年8月他辭職開始準備申請學校算起,再加上標準的2年MBA修業時間,算起來他至少得經過3年,才會再度投入勞動市場。
但值得高興的是,至少史瓦茨對於MBA畢業後未來仍充滿信心。他說:「我真等不及念完書好去找到一份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