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vkc4763 於
2013-2-27 00:51 編輯
題目中說的明治天皇被暗殺是怎麽一回事吧。請看一下明治天皇即位前和即位後的情況對照。
即位前(睦仁親王時代)
|
即位後(明治天皇時代)
|
元治元年(1864年)7月禁門之變的時候,聽到炮聲和宮女的尖叫,睦仁親王(當時13歲)暈厥(失神)。
|
明治天皇威風凜凜,在馬上檢閱近衛兵,大聲發布號令。
|
睦仁親王自幼體質虛弱。每年都傷風感冒。16歲的時候,還在宮中忙於和宮女一起遊戲。
|
體重24貫(約90公斤)的巨漢,和側近玩相撲的時候,可以把對手扔飛。
|
睦仁親王到了16歲,寫的字還是“金釘流”,也就是說寫的很爛。而且他也不關心政務。
|
明治天皇寫的書法是“達筆”。而且熱心學問,富有教養。
|
即位前的睦仁親王沒有騎馬的紀錄。也就是說不會騎馬。
|
明治天皇在鳥羽伏見的時候,騎馬閱兵。
|
睦仁親王生活舒適,種過豆,所以沒有得過天花,臉上沒有麻子。
|
嘴巴周圍有麻子。所以不喜歡照相,特地請意大利銅版畫家
Edoardo Chiossone 給自己畫肖像畫,然後對肖像畫拍照,作為自己的禦真影。還為了隱藏麻子而留了胡子。
|
睦仁親王習慣用右手。對女色也沒有特別強的欲望。
|
明治天皇是左撇子。對女色方面,說的好聽點也是“艷福家”。
|
基本是“佐幕攘夷派”(親德川
= 公武合體), 繼承了先帝的“攘夷”政策。 |
基本是“倒幕開國派”,與孝明天皇的政策堪稱180度轉向。
|
相信看過上面表裏的內容,誰都不會認為這兩個人是同一人物。即位前體質虛弱、患有癔病、寫字很爛、不喜女色,只知道和宮女遊戲的“睦仁親王”和之後那個善於騎馬、好學、書法出眾、能在相撲中把對手扔出去的巨漢、風流的“明治天皇”是同一人物嗎?要把這兩個人物畫等號很難吧?那麽,可能性只有一個,就是:某人替換了睦仁親王(京都明治天皇),成為了明治天皇。而睦仁親王和他父親孝明天皇一樣,被巖倉具視一派的人暗殺了。
明治天皇像,胡子好多吧
那麽,那個我們知道的“明治天皇”到底是誰呢?他的名字叫“大室寅之佑”(與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有血緣關系),其祖先就是南朝初代後醍醐天皇。也就是說,他和“熊澤天皇”一樣,是南朝後裔,所以他和他的兒子大正天皇才會對南朝系關照有加。
下面這張是《三浦皇統家》中記載的南朝系圖:
也就是說,倒幕派暗殺了頑固不化的“佐幕派”孝明天皇及體弱多病沒有利用價值的睦仁親王,擁立了居住在長州的南朝後裔。以南朝系的明治天皇(大室寅之佑)替代了北朝系的孝明天皇·睦仁親王。這已經不是“倒幕”了,而是“王朝交替”。所以,北朝孝明天皇的“忠臣”德川將軍和會津松平家就成了南朝明治天皇的逆賊。
這裏還有個“證據”,出於《皇統譜》(皇室系圖):
如這張系圖所繪,明治天皇的正妻是“昭憲皇太後”,這裏就有問題了。天皇的後妃原本應該稱“皇後”,也就是說,應該是“昭憲皇後”才對,但是為什麽這裏用了原本對“天皇的母親”或“先帝的後妃”才使用的“皇太後”這個尊稱呢?而且,明治天皇的兒子·大正天皇的生母是典侍(後宮稱謂之一)柳原愛子。為什麽明治天皇與昭憲皇太後沒有生小孩呢?是昭憲皇太後的身體有問題?會不會情況是這樣的:
如果情況真的如上圖那樣,昭憲皇太後是睦仁親王的正妻,又怎麽樣呢?那就解釋的通了。明治天皇(大室寅之佑)和昭憲皇太後之間沒有發生過“關系”,那也一點不奇怪,或者說這樣才是理所當然的。怎麽能把自己的身體交給殺死自己丈夫,並冒用丈夫之名的男人呢?更何況當時和現代的日本相比較,還是很重視女性的貞操的,尤其象她那樣地位崇高的人,她的自尊心就更不允許這樣做了。所以昭憲皇太後的一生,可以說是被“監禁”在皇宮裏度過的。
再考慮一下她被尊稱位“皇太後”的問題,也就很好理解了。雖然作為“京都明治天皇”很短命,“睦仁親王”還是繼承了孝明天皇的“先帝”。因為是“先帝”的妻子,所以是“皇太後”。這樣的話,柳原愛子才是明治天皇真正的皇後了。
大家可能會想,只要皇後死的比天皇遲,那後任天皇尊稱她為“皇太後”就是正常的。的確,昭憲皇太後是死於大正3年4月11日,生前是“皇後”。同年5月9日,按宮內省第9號告示,被追封為“昭憲皇太後”。大正4年5月1日,內務省發布第30號公告,決定建造明治神宮,祭祀神名為“明治·昭憲皇太後”。當時就立刻有有識之士提出了異議,理由如下:
1.
兩陛下並列稱呼的場合,應該稱“天皇皇後兩陛下”,而不是“天皇皇太後兩陛下”。“皇太後”是天皇母親的意思,這樣看起來會搞亂輩份,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母子兩人。為了體現明治神宮祭奉的是夫妻兩人,應該改為“明治天皇·昭憲皇後”。
2.
按慣例,稱呼死去的人的時候,應該按這個人生前最高的地位來稱呼。“皇太後”的地位等級要比“皇後”低,所以,要改“昭憲皇太後”為“昭憲皇後”。
那怎麽不改過來呢?官方的說法是這樣的:大正天皇即位後,一條美子(昭憲皇太後)就成了皇太後。她去世的時候,宮內大臣沒有改她的稱號,直接以“昭憲皇太後”上報大正天皇,被批準。此後,歷年多次有人要求更改這個稱呼,但是宮內廳的回答都是“不能改”。理由大致有以下兩點:1.這是天皇裁準的,即使搞錯了也不能改。2.
已經在禦神體上刻了名字,鎮座了。不可能改鎮座的日子。所以一直到現在,明治神宮裏供奉的還是“明治天皇·昭憲皇太後”。
此外,還有一件事情值得註意。暗殺了伊藤博文的朝鮮人安重根在接受法庭審判的時候,說了一句爆炸性的話“伊藤自己就是暗殺天皇的大罪人……”看來當時民間一定有些風傳,但是因為明治憲法的第3條:“天皇神聖不可侵犯”,沒人敢做深入的調查。奇怪的是朝鮮人安重根是怎麽知道這種極為機密的事情的呢?
這次王朝交替是很隱匿的事情,它是通過暗殺孝明天皇·睦仁天皇父子,並暗中偷桃換李,用替換明治天皇這樣的卑劣手段才得以實現的。結果,是引發了日本最大的動亂——“戊辰戰爭”。而這場戊辰戰爭
,才是結束南北朝歷史的最終戰。 http://musicwave.blog.hexun.com.tw/56269269_d.html 一 北朝已經滅亡
了解日本歷史的都知道,日本歷史上有一個“南北朝時代”。一般的說法(幾乎100%都是這麽說的),南北朝時代是從後醍醐天皇潛行吉野開始,至1392年(北朝明德3年·南朝元中9年)雙方達成“明德和約”,南北朝統一,此後的皇位都是由北朝系繼承……一般教科書也是這麽些的。但是真實的情況是——北朝滅亡了!那麽“明德和約”以後繼承了皇位的天皇們是誰呢?
先來看一下南北朝時期的天皇譜系圖:
在通史中,南朝系的後龜山天皇(第99代)之後,是北朝的後小松天皇。這個並沒有錯,問題是,南北朝統一後的初代天皇“後小松天皇”,他的父親到底是誰?
大家都知道。室町幕府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從將軍位上退下來後,開始向明朝皇帝朝貢,獲得了“日本國王”的封號,他死後,更是被日本朝廷贈予“太上天皇”的尊號(被4代將軍·義持婉拒)。幕府將軍不管地位多麽高,終歸是天皇的臣子,稱“日本國王”未免有點囂張。還被授予“太上天皇”的稱號實在是太過分了。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後小松天皇實際上是足利義滿的兒子。
為什麽說後小松是足利義滿的孩子呢?後小松天皇的“父親”後円融天皇和足利義滿又是什麽關系呢?
下面是通史中說的兩位天皇的關系:
實際的情況卻是:足利義滿強暴了後円融天皇的皇妃·藤原嚴子(通陽門院),結果有了後小松。
事實上,足利義滿不只強暴了通陽門院,他把後円融天皇的3個寵妃,也就是他的所有後妃都強暴了。因此,後円融天皇身心受創,36歲就死了,也因為這樣,後円融沒有後代,後円融天皇的系統,因其本身的死而斷絕。
之後,足利義滿的魔爪又伸向了北朝的另一個系統——伏見宮家。
伏見宮家從北朝第3代崇光天皇之子容仁天皇開始,一直延續到明治時代,是名門中的名門。但是這個名門,實際上到第2代就斷絕了。請看下面的伏見宮家系圖:
如圖所見,伏見宮第3代貞成親王,因其子彥仁親王成了第102代·後花園天皇,成為了“太上天皇”,稱後崇光院。使伏見宮第二代就斷絕的,就是這個貞成親王。這個被說成是伏見宮初代榮仁親王兒子的人,本來只是“住在伏見宮家的人”,父親是足利義滿。證據一:明治天皇敕命編纂的《皇室系圖》和山岸辰藏氏的《大日本百科全書》,內中有如下關系圖:
○─ 貞成親王 ─ 後花園天皇 。
通史中記載貞成親王的父親伏見宮初代榮仁親王怎麽只用個“ ○
”表示?可以想象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兩人並不是父子關系,而且貞成親王的父親是個不能寫明的人物。
證據二:貞成親王自己留下來的《看文禦記》中的記載,簡單歸納下: 1.
貞成親王一直到40歲為止都隱名埋姓住在菊亭左大臣家,後來才住到伏見宮。 2. 他稱呼“父親”榮仁親王為“禦所樣”(主人)。 3.
他稱呼小自己10歲的“弟弟”治仁王為“新禦所樣”。並奉其為上位。
《看文禦記》雖然沒寫的很詳細,但是種種證據表明,榮仁親王·治仁王等伏見宮家的直系,都被貞成親王及其幕後黑手足利義滿所毒殺。在一族斷絕後,貞成繼承了伏見宮家。
綜上所敘,足利義滿是在有計劃有步驟的以足利家的血統,替換天皇家的血統。
二 南北朝沒有結束
1392年(北朝明德3年·南朝元中9年),南北朝雙方簽署了“明德和約”,長期的戰亂終於結束。
“明德和約”最主要的內容是:
1. 南北朝合一後,以“北朝“的後小松天皇為統一後的天皇。 2.
後小松天皇的下任天皇,由舊“南朝”系中選出。具體點說,就是舊“南朝“後龜山上皇的皇子·小倉宮實仁親王。 3.
以後的天皇繼承,按“兩統叠立”執行。也就是舊“北朝”系和舊“南朝”系的人交替繼承。
南朝的後龜山天皇把正統皇位讓給了北朝的後小松天皇,自後醍醐天皇吉野潛行以來,時隔半個世紀,終於回到了京都。但是,京都(幕府)側對待後龜山法皇及其他原南朝系的人卻十分冷淡,只重視“北朝系”,對北朝系給以厚待。足利義滿完全把“明德和約”置之腦後了。而且,京都也是幕府的大本營,幕府的監視非常嚴密,後龜山法皇等南朝系的人無法自由行動。1410年(應永17年),後龜山法皇再度潛行到吉野,這就是“後南朝”的開始。
“後南朝”,這是個很少看到的詞匯,但是以後的應仁之亂·戰國時代的爭亂卻與其有很大的關聯。甚至可以說,從後龜山法皇潛行吉野到 1514
年(永正11年)南帝王駕崩為止這一個世紀間,是第二次南北朝時代。在通史中雖然沒有這個說法,但是在此期間,確實和南北朝一樣,同時存在著兩個天皇。
那麽,怎麽會發生兩個天皇並存的情況呢?其原因就是,“明德和約”中最重要的一條:兩統叠立,被北朝(幕府)側破壞了
。而且,其手段也太卑劣,最終促使南朝方再度決起。那麽卑劣的手段是指什麽呢?請先看看下面的系譜圖:
有沒有發現什麽嗎?北朝系的第101代·稱光天皇的名字叫“實仁”,發音“みひと”。後南朝的初代·小倉宮太上天皇的名字也叫實仁。兩個人的名字一樣。但是,並不是一開始的時候就是一樣的。稱光天皇原先的名字是“躬仁”,發音也是“みひと”,兩個字的寫法不一樣。那麽為什麽稱光天皇要把一個字改掉呢?或者說是被改掉?這就是幕府(北朝系)玩弄的奸滑手段。
看一下上面“明德和約”的主要內容,其中明確說明後小松天皇的後繼天皇應該是舊南朝系·後龜山天皇的皇子·小倉宮實仁親王。但是後小松天皇也是人,他也疼愛自己的孩子,足利氏也希望後繼的天皇是自己人,於是破壞兩統叠立的約定,把皇位傳給了躬仁親王。正好,兩人的名字發音相同,都叫みひと,於是把“躬”改為“實”,這樣就替換了小倉宮的位子。
被奪走了皇位的小倉宮親王,大膽采取了和父祖·後醍醐天皇同樣的手段,秘密潛行到吉野,樹立了後南朝。另一方面,在父親·後小松天皇和幕府的謀劃下,安穩的登上了天皇寶座的稱光天皇對這件事情卻有著負罪感。當他知道了自己父親出生的秘密(是足利義滿的兒子)和“伏見宮家斷絕”事件後,為自己的體內流著這樣的血液而慚愧和憤怒,於是舍棄了皇位,離開了皇宮。從某種意義上說,擁有純樸性格的稱光天皇也是“歷史”的受害者。
那麽,這之後的後南朝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呢?擁有天皇之證“神器”的小倉宮之子·尊義親王(中興天皇),其子尊秀王(自天皇)繼承了“南朝皇位”。但是,1457
年(北朝長祿元年·後南朝天靖15
年),本來已經歸順後南朝側的赤松氏突然背叛,殺死自天皇,奪取神器。繼承自天皇的小倉宮第四皇子·尊雅親王(南天皇)也被前來奪取神器的足利方刺客殺傷。正是這處傷最終導致南天皇年僅29歲就駕崩了。其後由南天皇之子信雅王(南帝王)繼承皇位,當時他只有5歲。
此時的後南朝已經如風前殘燭,搖搖欲墜。為了挽回局勢,後南朝方挑起了最大的決戰,結果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三
最大的決戰·應仁之亂
1467年(應仁元年),以細川勝元為首的東軍,和以山名宗全為總大將的西軍發生激戰,雙方投入25萬的總兵力,開始了長達11年的大戰亂,世稱“應仁之亂”。這場大動亂通常被解讀為是由於足利將軍和管領畠山·斯波兩家爆發繼承問題才引起的。但實際上,從另一面來說,這是南北朝爭亂的延續。
西軍的總大將·山名宗全為了對抗宿敵細川勝元,表示歸順後南朝,隨著山名宗全的歸順,大和·和泉·紀伊的大部也都歸順了後南朝。後南朝勢力大增,成為了幕府·朝廷(北朝)面對的重大問題。因此,細川勝元等北朝勢力對後南朝發起進攻,擊斃了指揮後南朝軍的將軍宮·尊慶王,削弱了後南朝勢力。但是,這又成就了山名宗全的另一張王牌。
1471年(北朝文明3年·後南朝明應3年),山名宗全把後南朝的“天皇”·南帝王(熊野宮信雅王)迎接到了自己妹妹居住的京都西陣的安山院的禦所。這個行動是什麽意思?答案很簡單,奉後南朝天皇·西陣南帝(遷移西陣後南帝王的稱呼)之命以號令天下。山名宗全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後南朝方取得勝利,自己在西陣南帝的權威下,取得天下霸權。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1473年(北朝文明5年·後南朝明應5年),山名宗全和細川勝元這兩個東西兩軍的總大將相繼死去,但是兩軍的對峙又持續了4年。原本是將軍·管領家內部的騷動,不知不覺的演變成了北朝·後南朝的爭亂。原本以畿內為主的戰場也擴大到了全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後南朝西陣南帝就是“潘多拉的盒子”。如果後南朝沒有再興,沒有西陣南帝,山名宗全沒有和後南朝勢力聯合,那麽“應仁之亂”也許只會停留在政權中央內部(畿內),不會發展到全國也說不定。但是,“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了。結果,“中世”以幕府為頂點的舊中央集權系統價值觀被打破,日本歷史進入了“近世”——不拘於權威,強者淘汰弱者的封建制——戰國時代。
時代的車輪從“中世”滾滾向前來到“近世”,後南朝的命運又怎麽樣了呢?失去了山名宗全這棵大樹,中世最大的決戰·應仁之亂又以沒有勝利者的局面告終,西陣南帝隱匿身份,改名為“熊澤現覺坊”,經由東海道、甲州前往奧州。其後,展轉各地,1514年(永正11年),在尾張一之宮結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享年61歲。後南朝的皇統自西陣南帝改姓熊澤後,繼承了這個姓氏。二次大戰後,風靡一時的“熊澤天皇”寬道,就自稱是其直系後代。
這裏說一下“熊澤天皇”寬道。熊澤寬道原本在名古屋經營一個雜貨店。1945年因戰爭而失去了自己的店,生活陷入困苦。同年,日本被聯合國軍占領,他立刻向占領軍司令麥克阿瑟遞交了請願書。他自稱是南朝第9代天皇西陣南帝(熊野宮信雅王)的直系後裔,父親死後,自己已經即位南朝第118代天皇,要求認可自己的地位。實際上,他的父親熊澤大然已經在明治時代提交了要求承認皇嗣的請願書,並被認可,封為“尊憲王”。當時占領軍正希望弱化日本皇室權威,所以很關註這件事情,美國和日本的各大媒體都紛紛報道,稱其為“熊澤天皇”。熊澤一下子成了名人,熊澤也乘勢在全國各地宣傳遊說,強調自己的南朝正統身份,並要求當時的天皇裕仁(昭和天皇)退位。但是當時的歷史學家否定了熊野宮信雅王的存在,昭和天皇也在全國各地行幸,激勵國民,大受歡迎,在這種局面下,占領軍和民眾對熊澤天皇的關註也冷下來了。
1951年,熊澤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主張“天皇裕仁欺騙國民,奪占正統南朝天皇的皇位,沒有天皇資格。”但是法院以“天皇不受司法約束”為由駁回訴訟。
其後熊澤及其支持者雖然繼續多方活動,但都歸於失敗。之後,宣布退位,自稱法皇,1966年在東京因癌癥去世。
這裏還有個謎團。戰後,“熊澤天皇”寬道要求“北朝”的昭和把皇位讓給“南朝”正統的自己,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什麽,熊澤寬道的父親大然(尊憲王)向明治天皇要求認可南朝正統身份的上奏會被認可呢?這就很難理解了。此外還有幾個迷:
1. 當時的掌權者·明治天皇和政府,為什麽會對毫無力量的熊澤家給予一定的照顧呢? 2.
明治天皇是北朝系的。那麽,明治10年編撰的《大政紀要》中說“南朝是正統·北朝是閏統(非正統)”,怎麽會被明治天皇認可的? 3.
從後南朝第3代起天皇皇陵都由宮內省(廳)管理,為什麽? 4.
大正天皇吉野朝拜式中祭祀後南朝第2代·中興天皇和自天皇的時候,獻納5000元巨款(當時的錢),為什麽?
“北朝”系的明治·大正天皇為什麽對南朝系如此照顧?不是普通的“照顧”,而是“特別關照”。關於這個迷,我們下面一章來解釋。
關於這個迷,有人用明治天皇被調包來解釋。 中文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