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1月25日訊】依傳統習俗,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豐盛的年菜,但因為大部分現代人平時就吃得好,所以過年反而想到一些較為精緻或養生的菜餚,或者乾脆上館子品嘗各家道地的名菜。無論如何,到了年節總令人連想起中國博大精深「吃」的文化。然而奠定近代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卻源自於宋朝。兩宋由於經濟繁榮社會富庶,加上朝野重視科舉制度,進京赴考及貨商交易的結果,造成人口的流動與南北飲食的大交流,於是促成了中國五大菜系的逐漸成形。
歐洲自西元1950年文化學的研究,開始探討食物和飲食行為的社會與文化意涵,將飲食看作是觀察社會群體的最佳切入點,學者烏里希‧托克斯多夫(Ulrich
Tolksdorf)曾說:「在需求與滿足之間,人類確立整套饌食文化體系,人類滿足感官需求的方法,幾乎清一色是傳承而來,換言之是經由文化習得的。」
這說明飲食是理解人類社會、文化變遷及歷朝生活的重要指標。年關將近,親朋好友齊聚難免飯局,在現代多元、複雜又發達的餐飲環境裡,我們何去何從?今年不妨回溯一下古代,看看宋人豐富、細巧又富創意的飲食生活!
宋代飲食 豐富細膩冠古今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經濟最發達、工商貿易最活躍的一個時代,人口眾多、密集都會。宋太祖開國之初,全國戶口超過300萬戶,至宋徽宗已超過2千萬戶,當時北宋汴京城擁有百萬以上的大城市,大批的商人、業主、手工業者應運而生,構成了龐大的中產階級,宋代多采多姿的飲食文化,實歸功於當時豐盛的物質條件。
翻開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比照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周密《武林舊事》,書中眼花撩亂、成百上千的盛筵、美食、與小吃,猶如天上繁星點點,令人歎為觀止!
依《夢華錄》「州橋夜市」中的描述,州橋的酒樓被稱作「正店」者全汴京僅72家,屬頂級酒樓,宣和年間的酒樓,更修三層相高、五樓相向,各有飛橋欄檻,明暗相通,珠簾繡額,燈燭晃耀,酒樓之規模宏大而華麗。
為吸引顧客上門,店家無論菜餚、茶、酒、器皿皆精緻奢華,烹飪手法工序日趨複雜,烹、煮、烤、爆、溜、炒、煨、蒸、滷、燉、臘、蜜、蔥拔、酒、凍、簽、醃、托、兜等數十種,僅一家正店菜單就有241道菜色,可見宋代菜餚精緻、細膩而多變化。
五大菜系 形成於宋
宋室南渡之後,隨著大量北方人口的遷入,東京的飲食也大量進入了臨安,南北飲食再次得到充分的交流,形成飲食混淆、無南北之分的世代。吃遍江湖的美食家、歷史學者逯耀東認為,兩宋是中國飲食文化發展中第一次南北大規模交流。許多學者的研究也認同,中國八大菜系或五大菜系的形成就在此時。
由於宋代文風鼎盛,科舉受到學子的重視,在競相赴京考試中,各方仕宦學子將家鄉風味與故鄉習俗帶到京城,地方與京師頻繁的流動往來,各地風味飲食在京城交流,形成了多元飲食的京城風華,再經由不同地區的文人吸收,帶回故鄉又融入了當地的飲食,增添了當地飲食新風味,所以今日川菜、浙菜、粵菜等菜系正逐漸成熟,最後各自形成了一個獨立菜系。
士夫淡泊素雅 東坡肉為代表
宋代經濟產業發達,許多食物的取得變的較為廉價與容易,面對物資漸豐、誘惑亦多的社會,和沿自五代的奢華飲食觀,因為文人氣節的復甦,社會奢華風氣受遏,加上道學等觀念的注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多不贊同奢侈行徑,儉約風氣儼然成為主流,文人皆以崇尚此道為傲,並且蔚為風潮地擴展到了飲食觀上。
宋代文風對飲食文化的影響至深,體現了宋代文人在飲食的地位與取向,也成為社會主流風氣的指標之一。宋代文人食存五觀,舉箸常如服藥,宣揚「清、真、簡」的飲食觀。士大夫飲食「淡泊素雅」蔚為風尚,流傳至今的「東坡肉」在宋代其實是淡泊飲食的代表,完全不同於今日成為盛宴的佳餚。
東坡肉相傳出自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他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還是一位精於烹飪的美食家。東坡被貶於黃州時,馬正卿為他購得黃州城東廢地數十畝,築有東坡雪堂,在貧困的生活中,蘇東坡仿製前人的做法改良,將燒豬肉加酒做成紅燒肉小火慢煨而成,豬肉色澤紅潤,湯質稠濃,味道醇厚。
蘇東坡有首《豬肉頌》:「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由於兩宋皇宮不食豬肉,「御廚止用羊肉,不登彘肉」,此菜於黃州發起廣受平民百姓歡迎,後傳至南宋首府杭州,發揚光大,遂成杭州名菜。
東坡肉(攝影:龔安妮/大紀元) 茶飲興盛 盛世清尚
中國飲茶風尚發展至宋代,已成為庶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北宋繼大唐、五代之遺風,民間飲茶風氣十分興盛,不僅由城市到鄉村,更從中原、江南擴及契丹、西夏、回紇等地方,自宋徽宗以來,多位皇帝皆嗜好飲茶,上行下效,民間有貢茶進獻、朝廷有賜茶禮制,茶作為犒賞近臣及敦睦外邦的賜禮,兩宋自王公貴族、士大夫文人,下至黎民百姓,全民嗜茶愛茶,茶肆到處林立,市井喫茶之風勃興,已成為大眾生活文化。
北宋王安石《議茶法》中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南宋吳自牧《夢粱錄》進一步提到「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國人傳頌的開門七件事,語出吳自牧的創意連想,更有學者主張「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視為人類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完整不可或缺的一環,茶可飲、可品更臻及養生、修性的最高境界。
資深品茗者,經常透過茶與大自然神交,身心進入不飢不渴、怡情悅性、物我兩忘的最高境界,暗合宋代理學「存天理、去人欲」,文人「清、真、簡」飲食的核心價值觀念。茶善於吸收天地山川雲露的精華,茶湯中可品出花、菓、草、木泉、石等自然之味,加上人為手工技術與人文環境的襯托,品茗的內涵,對人而言能滿足極大的時空幸福感。
清新空靈 徑山香茗
宋代產茶地域遼闊,長江以南各省無不產茶,最具代表性的是福建官培的團茶以及兩浙的草茶,「草茶」是指當時人所炒或蒸的鬆散茶葉,遠望如同一堆細草之故。兩浙地域靠近臨安首府,經士大夫,文人與商賈傳播,自然名聲大噪,著名的有:雙井、日鑄、臥龍、寶雲、香林、白雲、天目及徑山,筆者在19年前遠赴浙江餘杭的徑山寺,經多次考察與茶品鑑賞,咸認不亞於杭州龍井(宋代白雲茶),由於徑山茶與茶法在宋代傳播到了日本,成為日本茶道的發祥地,在台北兩場「徑山茶品賞會」,引發台北無數的淑媛紳士多重回響與感動!
自1991年秋季筆者第一次上徑山考察,從完全無知到如獲茗寶,短短的十數次現代品茗活動記錄驚現,此茶擁有中草微量成分,能平緩現代社會冷漠、衝突、矛盾的心結,具有愛的質素,可以化解塵市帶來的壓力與毒素,這是徑山茶最珍貴的地方。徑山茶來自徑山寺近千年禪修誦經功德,無形中為山靈與茶樹長年吸收,開湯品飲時能令今人感受到清新、脫俗而澹遠的空靈,當年評述:清、高、鮮、醇、嫰、潤、勻、亮八字,味淡而韻長,具有久浸不澀、不異質的穩定特點。◇
徑山寺1992
年採春茶畫面(攝影:白宜芳/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