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6月18日訊】(大紀元李洋綜合報導)在當今中國的版圖上,衡陽只是華中地區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不過,在68年前,這裡卻因為一場極其慘烈的城市爭奪戰而著稱於世。1944年,日軍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並摧毀中美西南空軍基地,派出橫山勇率領的日軍第11軍約10萬多人,於6月23日開始攻打當時的戰略重鎮——衡陽。以軍長方先覺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十軍約1.7萬人,與日軍展開了一場震古爍今的城市爭奪戰,史稱衡陽保衛戰
這場有著「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之稱的戰役是中國整個抗戰史上作戰時間最長、雙方傷亡士兵最多、程度最為慘烈的城市爭奪戰,也是中國抗戰史上鮮有以少戰多並殲敵數倍於己的最成功的戰役,它與諾曼底登陸、太平洋跳島登陸戰齊名,被列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三大有名戰役。
第十軍國軍浴血奮戰47晝夜,苦守孤城至陷落,其頑強抗敵的意志驚天地、泣鬼神,取得了戰損比1:3的優異戰績,贏得了中外廣泛讚譽,連日本軍亦稱第十軍「寸土必爭,其孤城奮戰之精神,實令人敬仰」。
同時,此役亦給侵華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打破了日軍妄圖3天拿下衡陽的戰略意圖,在時間上大大推遲了日軍企圖打通大陸交通線日程,最終導致日本東條內閣的垮臺。
日軍發動最大規模「一號作戰」 大舉入侵中國
在中國抗戰後期,1944年,日軍為扭轉太平洋戰爭不利態勢,打通從中國東北到滇緬的大陸交通線,傾舉國之力,發動最大規模的「一號作戰計劃」,其意圖是先攻佔平漢鐵路之南段,進而打通湘桂及粵漢鐵路兩線,摧毀中美空軍基地,防止中美混合空軍對日軍中國戰線後方與沿海補給線的打擊,同時摧毀中華民國政府繼續抗戰之意志,並藉此鼓舞日軍士氣。為此,日本動用了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來對一個地區進攻所使用之最多的兵力,海、陸、空軍併進,開始了侵華以來在中國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也是抗戰後期最艱苦的戰役。
從1944年春夏起,日軍向豫湘桂黔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略性進攻,國軍官兵英勇抗擊日軍南進。6月18日,長沙淪陷。日軍開始對衡陽進攻。6月23日進抵衡陽近郊,並繼續南進,牽制衡陽外圍的國軍,以孤立衡陽。
衡陽是連接東南和西南的戰略要地,包括航空、水運、鐵路、公路,戰略價值重於長沙。這次擔任守衛衡陽的是中華民國國軍第十軍,第十軍在抗日戰爭中是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有「泰山軍」 之稱。軍長方先覺為黃埔軍校第三期高材生。此前方先覺已參加過多起戰役,此次奉命守備衡陽。
衡陽保衛戰是在迎戰日軍的左中右三路包抄的情況下拉開戰幕的,日軍約10多萬人,兵分三路進攻衡陽。
以少戰多 殲敵數倍
1944年6月23日,日軍向衡陽發起第一輪進攻。日軍中路由湘潭經衡山,攻衡陽正面;右翼出湘鄉趨永豐,攻衡陽西南面;左翼由醒陵出攸縣、茶陵,南犯安仁、宋陽,包抄衡陽東南面,企圖切斷第四戰區國軍由韶關北援衡陽的通道。方先覺指揮第十軍英勇搏戰,多次擊退日軍攻勢。
衡陽城西南面有無數山坡高地,第十軍在這裡構築有四通八達的戰壕工事和無數暗堡據點,並將每個山頭陣地前的斷巖主坡削成九十度陡峭絕壁,進攻者只能架雲梯才能向上攀登。對於中國軍隊的斷崖工事,《日本帝國陸軍最後決戰篇(衡陽戰役之部)》有這樣的描述:「我軍既難以接近,也無法攀登,此種偉大之防禦工事,實為中日戰爭以來所初見,也堪稱中國國軍智慧與努力之結晶。」
日本人把這些防禦工事稱為「方先覺壕」。守軍在敵機、敵炮狂轟濫炸時,都躲了起來。日軍以為陣地已被摧毀,嚎叫著潮水般地向高地撲來。守軍待日軍湧到陣地前,突然從山頭上甩出手榴彈將日軍炸了回去。
6月24日,日軍第六十八師團在耒陽渡以西欲強渡耒水(湘江水系),從南面圍攻衡陽強渡,被守軍擊退。26日拂曉,日軍佔領衡陽機場,從衡陽之西、西南形成了對衡陽的包圍。28日,日軍力圖合圍衡陽,發起了第一次總攻擊。第十軍官兵憑藉堅固工事和優勢炮火,奮力還擊,但停兵山、高嶺據點守軍全部犧牲,殲滅日軍亦不下千人。
28日至7月2日,5天中日軍一再遭受損失,不得不於7月2日暫停進攻。首次總攻失利的日軍沒有想到,對手的防禦和鬥志如此強。
日軍於7月11日晨發起第二次總攻擊,向衡陽城垣傾瀉了大量的炸彈、燃燒彈和各種毒氣彈。守軍抵抗極為頑強,與日軍反覆爭奪一些要點。日軍付出極大的代價,也無法接近守軍的核心陣地。至15日守軍退西禪寺、張飛山,改守第二線。此後雙方對戰,寸土必爭。
面對數倍於己的日軍,第十軍官兵英勇奮戰,各級軍官身先士卒,在人員傷亡嚴重情況下,輕傷者自願重返第一線。同時,日軍的進攻衡陽亦付出了重大傷亡,又有聯隊長一名、大隊長六名被擊斃,但仍難以進展,不得不於19日再次停止進攻。在此期間,日軍企圖向第十軍誘降。
在保衛衡陽作戰中,7月27日、8月2日,國軍空軍兩次向衡陽城內投下蔣中正的手令,令方先覺軍堅守衡陽城待援。但日軍拚力堵截支援衡陽的國軍。
日軍自第二次總攻後,僅奪得小部份陣地,無大的進展,損傷卻更慘重。衡陽久攻不下,日本第十一軍司令官橫山勇親自出戰,增調兵力,準備進行第三次總攻。
孤城苦守 痛擊日酋
第十軍將士頑強死守衡陽一個多月,千年古城--衡陽在日軍炮火不停的轟擊和飛機的輪番轟炸下夷為平地。此前日軍在攻勢屢遭挫折之後,遂施火攻。利用飛機投擲大量的燃燒彈,全城一片火海,守軍囤積之糧彈被焚燬,無數受傷軍民被燒死,衡陽被夷為平地。此時衡陽城內國軍傷亡慘重,糧彈匱乏。城內士兵只能吃燒焦的米煮成的糊飯,佐以鹽水。
日軍還使用催淚性和糜爛性毒氣襲擊守軍,公然違反國際公約。強渡耒河之後,日軍又多次在進攻中使用毒氣彈。6月30日守衛五桂嶺南端陣地的國軍第七連,除不在陣地的4人外,全連80餘人中毒身亡。後來據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化學戰情報官的研判,這些毒氣彈是芥子氣與路易氏劑的混合物。
相持至8月守軍處境已非常艱難,被日軍包圍了四十多天,彈藥早已靠美軍飛機空投接濟。此時守軍靠空投糧草、彈藥已相當困難,炮兵無炮彈禦敵,改成步兵。3日,日軍對衡陽大肆轟炸。迄3日拂曉,西禪寺守軍陣地失而復得3次,傷亡慘重。經過一個多月的苦戰,第十軍傷亡極大,連雜兵伕役亦抽調投入第一線戰鬥,狀極慘烈。
8月4日,日軍發動第三次總攻,以飛機大炮向核心陣地和市區狂轟濫炸,4個半師團的日軍從南北西三面猛攻核心陣地,戰鬥異常激烈。在日軍猛攻下,堅守衡陽城一個半月的第十軍已疲弊異常,難以再戰:經46個晝夜盛夏酷暑的激戰,未得休整,糧彈匱乏,營養不良,痢疾流行,醫藥奇缺,減員嚴重,已沒有堵截缺口的兵力。
8月6日,日軍飛機和炮兵繼續對守軍核心陣地進行轟炸、掃射和施放毒氣,其步兵則趁機楔入,與守軍展開激烈巷戰……。8月8日拂曉,衡陽在外無援兵,內無彈藥的情況下陷落。
抗戰史上奇蹟:戰損比1:3
衡陽保衛戰從1944年6月23日開始至8月8日城陷而結束,歷時47天,方先覺軍長率領的第十軍,只用了不足1.7萬人的兵力,就吸引了日軍5個師團10多萬人的部隊,並使日軍受到了空前的重創,僅以一軍之力,承擔起如此巨大的戰略任務,這在中國抗戰史上無疑是個莫大的奇蹟。
歷史資料顯示,此次衡陽之戰,日軍共發動三次總攻,戰鬥結束後,日軍五個師團傷亡人數,美國統計是7萬人,中國估計是3.9萬到7萬人之間;第十軍國軍傷亡1.5萬人。
國軍第十軍以疲憊之旅抗擊數倍於己的優勢日軍,創下了以少戰多,殲敵數倍,擊斃日本高中級軍官300多人的輝煌戰績。衡陽戰役對日軍而言,可說是在中國戰場上,最慘烈的一戰。據稱,血戰間日軍的兵力前後補充了三次。在城郊的陣地爭奪戰中,日軍付出了損失六萬多人的代價,而中國守軍至最終只損失了不到一萬人。這種戰損比在當時日軍中是不接受的。日本戰史承認,此役「犧牲之大,令人驚駭」,為「中日八年作戰中,唯一苦難而值得紀念的攻城之戰」。
雖然衡陽城最終陷落,但方先覺率領的第十軍將士英勇頑強堅守衡陽城47晝夜,打破了日軍妄圖3天拿下衡陽的戰略意圖,遲滯了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的進程,贏得了包括日軍在內所有人的尊敬。日軍戰史稱:方先覺為「驍勇善戰之虎將」,第十軍「寸土必爭,其孤城奮戰之精神,實令人敬仰」。日本軍官謂:「中國軍隊勇敢作戰的情形,不僅此地日軍敬佩,就連日本天皇和大本營都已有所聞。」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把衡陽定為抗戰紀念城。1947年8月10日,衡陽抗戰紀念城在岳屏山頂舉行了命名奠基典禮時,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頒訓詞:「我第十軍殘餘部隊,喋血苦守此兀然孤城者,歷時48日之久,此為全世界稀有之奇績,而我中華固有道德之表現與發揚,亦以此為最顯著。」
當時時文稱:「抗戰八年,戰死疆場之英雄烈士,至少數十萬人;而保衛國土,致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數;但其對國家貢獻之大,於全局勝敗有決定作用者,當為衡陽守軍。」
在衡陽之役結束後,方先覺所率第十軍所屬各師師長均獲頒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勳章,第十軍也成為中華民國建軍至今唯一一個師長以上將官共獲得四座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勳章的部隊。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6/18/n3615160.htm二戰三大名戰役-衡陽戰役國軍奮戰47晝夜?p=all
記住歷史 民間建抗戰博物館
- 2012-06-29 01:46
- 旺報
- 【特派記者張凱勝/雲南騰衝──保山報導】
▲滇緬抗戰博物館館徽。(記者張凱勝攝) ▲當年盟軍使用過的吉普車,現陳列在滇緬抗戰博物館。(記者張凱勝攝) |
大陸當局於2005年肯定國軍8年抗戰在正面戰場的貢獻後,凸顯遠征軍當年浴血奮戰的歷史,就有賴大陸民間的「草根」力量,這可分為對歷史與對老兵兩部分。對歷史,騰衝人段生馗以其所藏,成立大陸第一所民間抗戰博物館;對老兵,民間團體則捐資助其生活。
「滇緬抗戰博物館」成立於2005年、二次大戰結束60周年,現任館長段生馗正職是銀行副行長,閒暇之餘熱衷蒐集滇西抗戰的遺物,從館址選在位於當年遠征軍反攻騰衝指揮部的舊址──騰衝縣和順鎮,足見他對博物館的用心之深。
館徽 代表戰爭與和平
博物館前的庭院矗立的館徽,是仿自當時一名美國士兵空閒時用刀雕刻一枚彈殼的形狀,彈身刻有PEACE(和平)字樣及一個V,連接彈身的十字架兩端,各站著一隻鴿子,代表戰爭與和平。
面對博物館右邊,有一輛遠征軍使用過的吉普車,車身後面陳列著當年滇西居民開闢滇緬公路的用具,段生馗說,有人民胼手胝足的開路,軍車才得以行駛,可見當時軍民有共禦日寇,將其逐出國門的決心。
日侵華鐵證 俯拾皆是
館內珍藏1000幅老照片及6000多件文物,大部分是段生馗近30年的收藏。展示文物包含日軍屠殺工具、細菌戰及化學戰實物、慰安婦私人物品、以及日軍活體解剖台。博物館後院豎立「滇緬抗戰壯士牆」,供遊客悼念。
中共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去年參觀滇緬抗戰博物館時,得知是私人創辦,有感於經費不足致使館內設備不足,文物保存不易,便指示由中央帶頭,地方配合,在國殤墓園旁成立「滇西抗戰紀念館」,預計今年10月前後完工。段生馗說,「屆時墓園與紀念館連成一個專區,更能完整地呈現滇西抗戰史的原貌。」
關愛老兵 出錢又出力
在照顧老兵方面,近年來,大陸民間自動發起許多關愛老兵活動。騰衝縣台辦主任楊建華指出,為使老兵生活無虞,宋慶齡基金會發給老兵每人每年1000元(人民幣,下同);位於深圳的特安公司則是每人每月500元。在雲南保山開設金水閣酒店的杜建明,2005年起資助100名老兵,每人每月100元,整整持續3年。
創立「滇西1944」白酒品牌的董事長張如明,同樣,愛心不落人後,他說,公司會從每賣一瓶酒的價錢中,提出1元作為關愛老兵的基金。
保山在滇西抗戰時曾被日軍施放鼠疫、霍亂等細菌,保山人受日軍荼毒極深。張如明是70後的保山人,有感於這段歷史再不重視就會被後人逐漸淡忘,於是常與關愛老兵的志願者,主動去探訪這些老兵。
滇緬抗戰史學者李正表示,迄今為止,關懷老兵的活動都是志願者的自發行為,例如製作象徵抗戰勝利的遠征軍榮譽勳章,這些都與政府無關。這種來自民間的草根力量,不僅為老兵提供生活上的協助,更重要的是對於這群被社會漠視多年的老兵,送上心靈的慰藉。
李正舉例說,93歲老兵楊良平,去年回到闊別74年的浙江新會老家,便是在志願者主動聯繫、準備與規畫下成行。自己感觸最深的是,8年來他從獨立研究滇緬抗戰史,到現在有許多志願者主動跟隨他跑遍滇西各地做調研,「我不再感到孤單,有這麼多人願意投入,我會堅持下去。」
飛虎樓 回溯烽火年代
- 2012-06-29 01:46
- 旺報
- 【特派記者張凱勝/昆明報導】
在滇西抗戰中,雲南省會昆明是美國飛虎隊的基地,一幢位在市中心的歐式5層樓洋房,曾經是陳納德將軍所率領的飛虎隊的辦公處所,以及陳納德的官邸。洋房原名國慶大樓,在飛虎隊使用後更名為「飛虎樓」。
飛虎樓建於1941年,昆明市人民政府於2006年將其列為昆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建築。時隔近70年後,曾運籌帷幄的飛虎樓如今披上商業彩衣,轉型為主題文化餐廳──飛虎樓主題餐廳,所幸仍保留濃郁的飛虎隊味道。
餐廳主通道宛如時光隧道,兩旁展示著與飛虎隊相關物品,林林總總包括飛虎隊制服、鋼盔、軍刀、電話、腳踏車等,牆上掛著陳納德、陳香梅、宋美齡等人的舊照,餐廳服務員則穿著仿自抗戰時期的國軍軍服,彷彿讓人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餐廳內部正上方懸吊著一架飛虎隊P─40戰鬥機,這架以3:1的比例完全仿照原機製作而成的模型,不停旋轉著螺旋槳,似乎想要再次凌空而起,翱翔在蔚藍的天空。
還原史實 國防部莊嚴撫忠魂
- 2012-06-29 01:46
- 旺報
- 【記者張凱勝/台北報導】
抗戰血路抗戰時期中國對外聯繫的陸上命脈「滇緬公路」。(記者張凱勝攝) |
在大陸官方定調,民間出資、出力下,8年抗戰的史實原貌正逐漸還原。對此,領導對日作戰的中華民國政府,是如何看待遠征軍這段光榮歷史?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表示,政府向來以莊嚴態度給予高度重視,並縝密蒐整與編纂抗戰史籍,絕不容許國軍抗戰遭到竄改或扭曲。
羅紹和指出,有關抗戰時期國軍滇印緬作戰戰史,除收錄於國防部發行之抗日戰史,更編纂《抗戰時期滇印緬作戰:參戰官兵訪問紀錄(上)、(下)》、《抗戰時期滇印緬作戰:一個老兵的親身經歷與畢生研究》等書,完整保存相關史料。
編纂抗日戰史 計335冊
目前國防部編纂與典藏之對日抗戰相關史籍,在編纂抗日戰史方面有335冊、譯印日軍對華作戰紀要為46冊,合計381冊。羅紹和接受《旺報》專訪指出,為彰顯國軍官兵抗戰之忠勇、忠烈事蹟,國防部於「國軍歷史文物館」第2陳展室設立「8年對日抗戰」常態性陳展空間,呈現抗戰史實與各項珍貴文物,讓參觀的社會大眾,均能認清抗戰史實。
對於流落異域、尚未回歸故土的遠征軍陣亡將士忠骸,羅紹和表示,「回歸事實,撫慰忠魂,乃國軍一貫立場」,國防部將持續清查國內、外早年因公殉職先烈遺骸,並透過各種管道,蒐尋史料(蹟)及完善紀實,讓英靈早日入祀忠烈祠享祭。
傷亡慘重 遺骸埋當地
第一次入緬作戰的遠征軍在緬北撤退時,部分軍隊西進到印度,例如孫立人率領的新38師,之後於印度蘭伽整編成為中國駐印軍,1944年與滇西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也是遠征軍的一部分,在激烈戰事中同樣傷亡慘重,陣亡官兵遺骸當時常就地掩埋未能及時迎靈回國。
為了讓這些在異國的英靈能夠長眠安息,羅紹和說,國防部於2010年派員赴印度蘭伽墓園辦理整修現勘作業,並完成墓園整修工作計畫,復於2011年配合國防部納編蘭伽墓園整修專案小組,區分3階段赴印度辦理招標訂約、履約查驗及完工驗收作業。羅紹和說,墓園在旅印華僑、外交部及專案小組同心協力下,順利完成整修任務,為先烈長年安息之處所提供最佳的照顧。
老兵凋零 盼一代比一代強
- 2012-06-29 01:46
- 旺報
- 【記者張凱勝/台北報導】
中國青年軍協會理事長莊穆,18歲那一年(1944)響應蔣委員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投筆從戎,經過嚴格篩選後編入青年遠征軍第207師。當時青年遠征軍編為9個師,序列從201師到209師。
莊穆接受《旺報》專訪時表示,由於他有高中學歷而入選陸軍輜重兵汽車兵團,被送往印度蘭伽(中國駐印軍訓練基地)等處,接受現代化軍事運輸、駕駛及其他戰鬥技能等訓練,並隨任務需要駕車奔馳在印緬戰場及滇緬公路上。
1945年,輜重兵汽團奉命整編為中美混合旅,由美軍親自督戰苦練,因此戰力堅強,深獲盟軍激賞。莊穆說,美軍計畫派遣輜重兵汽團赴菲律賓由麥克阿瑟將軍指揮,協同美軍聯合作戰,伺機進攻日本本土,大夥知道後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但因美對日投下兩顆原子彈,二戰隨即結束。「壯志宿願未償,大家都引以為憾。」
莊穆原籍江蘇江陰,但從小在上海長大,復員後於1946年進入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就讀。大陸淪陷,他先到香港在美國之音(VOA)中文部工作4年。來台後在政府機關任職、退休。
今年86歲的莊穆,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做在印度時,新一軍軍長孫立人(曾任新38師師長)所教的健康操,數十年如一日。他感慨地說,「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但一代要比一代更強,國家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