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2-23 19:27:34| 人氣8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效果不如預期 基改作物幫倒忙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效果不如預期 基改作物幫倒忙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根據英國《衛報》報導,一份來自印度、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共20個糧食安全組織所發表的報告指出,基因工程沒有提升糧食產量,反而增加了農藥用量和促進超級雜草(superweeds)的生長。

基因改造作物20年前在美國被研發出來,之所以被稱為奇蹟的穀物,是因期待它可作為糧食危機、氣候變遷和土壤侵壞的解決方案。然而,評估報告發現已經在25個國家中生長、栽種面積達15億公頃的基因改造作物無法改善人類當前的問題。

報告認為,自基因改造技術研發之後,當前的飢荒已經成為氾濫的問題了。在投資高昂經費後,抗旱特性和耐鹽容忍度的試驗仍未進入任何具體實驗計畫。

農藥用量不減反增

分析報告中,最令人擔心的是原本研發出的基因改造作物可以降低殺蟲劑用量,但結果卻與原意相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量大幅增多。

可以抵抗昆蟲病害的蘇力菌抗蟲棉花(Bt cotton)在中國大量栽種,1997年以來,害蟲的數量已增加12倍之多。2008年一份刊登在《國際生物科技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的研究指出,種植蘇利菌抗蟲棉花所獲得的收益,已被殺蟲劑的需求用量給消耗殆盡。

在阿根廷和巴西種植基改大豆的農人發現,他們使用除草劑的用量比種植非基改大豆的用量多了1倍。印度組織九種基金會(Navdanya Foundation)的調查結果則顯示,蘇利菌抗蟲棉花在印度栽種後,殺蟲劑用量增加13倍。

報告披露一份實證研究,表示雜草已經衍生出抗藥性,對基改作物公司所研發專門對抗基改作物的除草劑也失效,導致越來越多的超級雜草在美國生長得非常旺盛。10種雜草在美國22個州佔地達6百萬公頃的農田中叢生,影響的作物包括大豆、棉花和玉米。

結果農人必須使用更多的除草劑來對抗有抗藥性的雜草,基改作物公司則付錢讓農人使用效力更強更毒的化學藥劑。報告中寫道:「基因改造的奇蹟很顯然地在農田裡步履蹣跚。」

基改公司成隱形殺手

基改作物公司成功地在許多國家向超過1,500萬名農民行銷產品,大部分透過官方遊說、收購當地種子公司和剷除市場上的傳統種子,被點名的全球3大公司包括孟山都(Monsanto)、杜邦(Dupont)和先正達集團(Syngenta),總共囊括全球超過7成的種子市場,他們握有專利及智慧財產權來銷售種子,並向農人收取額外費用。

報告譴責孟山都掌控印度95%以上的棉花種子市場,從中操作種子的銷售價格,更是過去15年來超過25萬名印度農人因負債無力償還而自殺的幕後黑手。

這份不畏大公司惡勢力的報告,獲得法國農民聯盟(Confédération paysanne)、國際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匈牙利蓋婭基金會(The GAIA Foundation )和美國食品安全中心(Center for Food Safety)等多個非營利組織的支持。

他們也質疑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提出人類與動物食用基改食品後明顯過敏的證據。並表明科學家們往往不願意正視安全的議題,因害怕被與持有技術的公司有利益糾葛的事務攻擊。

孟都山針對報告提出的反駁聲明表示:「我們認為基因改造作物的安全和效益獲得適當地建立,在已銷售的數十億份含有基改食品的餐點當中,尚未有任何一個不適案例或傷害與基改作物有關。」

這份聲明佐以美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委員會國家研究會議(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出版的《轉基因作物對美國農業可持續性的影響》(The Impact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on Farm Sustaina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報告,這份報告在結論指出,美國農民瞭解比起傳統作物,種植生物科技作物的永續經濟和環境效益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病蟲危害、減少殺蟲劑用量和提升產量等效用。

牛津大學史密斯企業與環境學院(Smith School of Enterprise and the Environment)院長,也是英國前任首席科學顧問大衛‧金(David King)譴責非洲糧食欠缺是肇因於部分富國反對栽種基改作物。

報告則提出回應,基改作物提高糧食不安全性,因為大部分為製造生質能源的基改作物佔用了栽種地方糧食的土地。

九種基金會執行長范達娜‧席娃也是報告的共同作者,她說:「基改作物的農作方式破壞了耕種生態,基改作物和傳統作物共同存在是不可能的,因為基因污染和對傳統作物的遺害是不可能去控制的,當大型跨國企業掌握的糧食系統規模漸增,化學和基因污染在散播的同時,基改公司已經把刀抵在農民的脖子上,他們正摧毀追求利潤的其他方式。」

藏種於農:農民保種,永續的農業之路

本報2011年12月2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藏種,一個塵封的技術。

一位關心台灣農民、對種子自主權擁抱熱情與理想的學者,啟發了一批實幹的農學者,結合了願意長久陪伴的企業,啟動了一個計畫、無數個行動,重新寫下台灣農民藏種育種的故事。 農民保種 意義非凡

故事要從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說起,平常在課堂上傳授保種的技術,也關心農業現況。2007年糧食危機,更讓台灣糧食安全以及糧食自主權的議題浮上檯面。

隨著基改作物大量耕作,全球種苗逐漸集中於5大種苗商身上,台灣雖然仍禁止耕作基改作物,但並不禁止進口基改作物;在基改種苗商眼中,台灣是一塊尚待開發之地,跨國種子大廠蠢蠢欲動,孟山都子公司甚至已經來台設辦事處;再加上政府對植物專利權欲鬆綁,都讓郭華仁警覺到農民再不掌握種子自主權,恐怕沒辦法對抗基改作物,無法種出多樣、豐盛的糧食來,而民眾也在不知不覺中吃進基改作物,缺少選擇餘地。

早在2005年的時候,從事自然農法的黎旭瀛、陳惠雯夫婦就告訴郭華仁,關於秀明農法提倡留種自播的工作。2006年綠色陣線協會也邀請了澳洲的保種專家來台演講,與郭華仁主持的台大種子研究室交流,將國外的做法引進到台灣。大地旅人又在2010年初舉辦種子保存工作坊。

主婦聯盟合作社也於2008年邀請他以及綠色陣線參與台灣無基改農區運動,在2010年中開會時都感受到重新學習保種技術的迫切與必要性。

因此台大種子研究室結合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主婦聯盟基金會、綠色陣線協會、大地旅人等團體,在2010年9月10日邀請各組織,舉行了全國首次的農民保種座談會,並建立網站平台,提供為各單位報導保種活動的地方,並且舉辦種子工作坊,全省走透透,喚起農民種子自主權,並將保種的技術整理傳承,與土地深深結合。

「農民的留種自用,無意間替人類進行種子保育的工作。」郭華仁表示,農民留種自用是萬年來的習慣,也是在各地方創造出千萬種適地品種的基礎;隨著科技以及種苗企業的發展,作物的商業生產已大多採用育種家在慣行農法之下所選育出的新品種,並偏重具商業價值的少數特性,導致作物品種多樣性的降低,也喪失了農民發現而且選留新遺傳特性的機會。

「藏種於農」就是指農民保種,其重要性與國家作物種原庫不相上下。郭華仁解釋,種原庫的功能是將過去農民所累積下來上千萬品種長期保存,讓其所含基因不會改變;農民保種則是可以在氣候變遷的過程,讓農民能夠創造合適新環境的新地方品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合樸之秋

因為這樣的熱情與行動,當走訪到了台中時,種子不但萌芽,而且破土而出。

去(2010)年11月來到台中場的種子工作坊,合樸農學召集人陳孟凱與合樸台灣米部落的孫崇傑一聽之後,便尋思怎麼把這理念做出來。他們結合了5個團體,發展了「藏種於農」計劃,結合有機稻米與大豆輪作,以雜糧耕作增加糧食自給率、並且培養出適合台灣、甚至花蓮或台中等地適合的強韌品種。

種植對農民是熟悉的事情,但是這個計畫除了種植還有保種的任務。陳孟凱說,之前雖然知道留種、育種的重要性,但聽了郭華仁的課,更充分了解。今年3月份為了植物專利權的公聽會,他再次到台大開會,會場中邀請了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分享到泰國米之神基金會的經驗,提到當地的常民幾乎都可以自己育種,而非交由專家。陳孟凱大感興趣,便請合樸台灣米部落安排與12位夥伴一起到泰國取經。

這趟泰國學習之旅,讓陳孟凱萌生在台推廣米之神農法以及農民保種的工作。除了結合銀川、豆之味幾個多年的合作夥伴,2008年即開始合作的伊聖詩正逢10周年慶,並定主題為「拾穗」,於是也送計畫書給伊聖詩,並得到同意,一個由民間推動的計畫,於焉成形。

只是這個將近30年沒有人種植的作物,重新回到台灣的土地,是否能成功,挑戰著計劃執行者的毅力,「台灣太久沒種,老一輩的技術都不在了,再不留種,以後可能有錢也買不到了!」務實的陳孟凱,小心謹慎地規劃相關的工作。

目前以花蓮富里銀川釋出2公頃農地為這項具有實驗精神的計畫基地,富里這塊長期以來無污染的土地,將持續以自然農法耕種。堅持以非基因改造、無農藥及化肥出產的天然黃豆為原料的豆之味公司也支持這個計劃,這批台產無毒黃豆,將由豆之味全部認購。有此保證,計畫推動的更順利。

豆之味原本都是進口國外的有機大豆,卻發現越來越難買得到,關心食品安全的人越來越多,因此有機耕作供不應求。這個計劃將解決這個問題,培養出台產優良大豆品種。

稻米的行銷則由合樸以及伊聖詩負起。 伊聖詩拾穗

今年屆滿十周年的伊聖詩,長期以來結合藝術與活動來傳達環保訊息,連續幾年地球日,更以「綠色藝術市集」來支持在地、無毒與健康的小農生產。這幾年更由芳療事業跨足到麵包界,以日光大道品牌,每日提供新鮮、無添加、美味的麵包。

伊聖詩以諧音而將十周年主題訂為「拾穗」。小時候深深為米勒的畫作所吸引,「拾穗」這幅畫作所描繪的農婦彎腰撿拾麥穗,深深感動伊聖詩執行副總經理黃禹銘。拾穗、晚禱這些畫作裡面,金黃色、飽滿的稻穗非常美麗,原以為是田園之美,後來才體會到農婦撿拾稻穗之辛苦,以及農民在一天辛苦工作之後仍懷抱著感恩的心情,因而感受到貼近土地的需要,而對農民、農業與農村多一點關注。

黃禹銘說,以前很少去想種苗是怎麼來的,有一天醒來覺得很可怕,原來以為有的選擇權卻發現並不是如此,例如基改作物一開始以為是好的,了解之後才知道不是這麼一回事。能將藏種於農的概念傳遞下去,他覺得很榮幸。「吃這件事太重要了!」

而這個藏種於農的計畫,至少需要3個階段,每個階段3年。第一個3年便以育種為主要目的,培養出適合土地之種苗。「一個種子要育種能成為適應當地土壤的種子,至少需要8代才能穩定,更保守的說法是12代。」陳孟凱以30年的時間來看待這個計畫,9年是最低門檻,即使如此,仍是段漫長的時光,而伊聖詩承諾全程陪伴、支持。

第一次生產的稻米已經收割了,富含蛋白質、6000公斤的米,將以「藏種於農」的套裝禮盒面市。在禮盒包裝,伊聖詩仍一以貫之,將美學加入農產品中,實踐農學即美學的精神,由曾擔任《PPAPER》等雜誌內容創意兼藝術指導的馮宇設計,而如此精緻的禮盒,將透過伊聖詩的通路,讓消費大眾得知,進而購買。 一條永續的農業支持之路

「藏種於農」的概念,不但是一項行動計劃,還可以是一本書。當它成為一本書,傳遞的力量更廣泛了。

將藏種於農的概念變成一本人人得以閱讀的書籍,推手是計畫聯絡人田麗卿。他在聽了郭華仁演講錄音檔之後,深深為之折服,身為編輯人的他,立即湧現一個念頭,何不將這些內容整理成書?透過閱讀,可以讓更多人知道藏種於農的重要性。於是他與郭華仁洽談,將藏種於農課堂14講的講稿,加上整理的資料,編輯成《藏種於農》這本書,首批印刷全由伊聖詩贊助,而且只蘊含在藏種於農禮盒,在書店買不到。

田麗卿編撰這本書,也為了瞭解藏種的技術,開始收集種苗並且拜訪各地的傳統種子行,這項計畫也包含提供農民種苗交換的平台。等待種苗孕育出來的時間。過程中,田麗卿和伙伴們也須思考要怎麼安排類似的盛會。

這個計劃除了由郭華仁教授等專家在技術面提供農民育種的資訊,並以米之神的農法內化成為適合在地的耕作方式;銷售面結合伊聖詩的通路,之外,更重要的是結合一群相同理念、願意長久支持農民的「股東」加入,陳孟凱希望透過穩定的消費者,支持參與的農民賣掉自己的農產品,獲得足夠的經濟回饋,自足,建立互信。

因此,藏種於農的股東,必須要上課學習,計畫中也提供親炙農地的機會,未來也將有轉屬網頁,股東透過網頁上的互動,組織為一個厚實的社群。

這一切都顯示這是項長久的、馬拉松式的計畫,需要時間累積、醞釀。陳孟凱除了強調耐力累積,不急著展現成果,更重視草根、以農民主導的過程,專家只是從旁協助。不刻意宣傳這項計畫,穩紮穩打,要博得消費者的信心。等站穩了腳步,還要將經驗傳遞、傳承下去。

 

陸農業部:秋糧豐收 連8年增

旺報【記者陳曼儂╱綜合報導】

大陸今年自然災害多,包括北方冬麥區的冬春連旱,長江流域旱澇急轉,西南地區也有乾旱的問題,為居高不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帶來隱憂,但大陸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昨日宣布「秋糧豐收已成定局,全年糧食有望實現『八連增』」,但因成本上升,糧價還是「不會跌」。

大陸國務院新聞辦昨日舉行新聞發布會,陳曉華表示,截至9月26日,全大陸秋糧已收穫3.2億畝,完成種植面積的27.6%,晚稻長勢良好,秋糧產量有望高於去年。

種植面積增加

今年以來大陸官方極力「保耕地」來確保糧食生產,陳曉華表示,今年農地面積增加900多萬畝,秋糧增產已成定局,今年夏糧已增產62.4億斤,早稻增產28.5億斤,加上秋糧增產,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量將邁上1.1兆斤的新台階,實現連續8年增產。然而今年大陸自然災害不少,為什麼還能增產?陳曉華表示,除了今年播種面積增加到16.6億畝外,主產區的東北地區大豐收,彌補西南地區因災減產的損失。

玉米基因改良 不歸路

雖然糧食連8年增產,但價格也持續上漲,陳曉華坦承,因為成本上升,糧價未來還會「溫和上漲」,且目前農產品品質安全的隱患還很多,為確保農民生活與種植的積極性,除加強監管,28日也宣布在小麥主產區提高最低收購價,明年生產的白小麥(三等,下同)、紅小麥和混合麥最低收購價均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人民幣,下同),比今年分別提高7元、9元和9元。

不過陳曉華也說,今年糧價上漲的空間「非常有限」,雖然蔬菜價格會隨季節變化,但畜產品價格在目前高位運行一段後就會逐步回落,水產品價格也將保持基本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官方這次也再度證實目前在進行的玉米基因改良計畫,是一條「回不去」的路。

大陸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產國,但近來因用量大增、加上美國玉米價格較低,開始大量進口,讓不少人憂心會重蹈大豆覆轍、最後被美國把持,陳曉華表示,據大陸海關統計,今年1至7月玉米進口比去年同期減少26.2%。

陳曉華表示,因為消費結構升級、養殖業發展及工業加工需求,玉米需求會有大增長,官方正在研究玉米產業發展規畫,將通過建立基地、推廣良種、發展機械化等措施及政策,來扶持發展玉米生產,所以「我們現在對玉米轉基因技術的發展高度關注,已經批准一個玉米品種安全證書,現在還處在試驗階段」。

大陸2001年在廣西試種美國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玉米,2009年就發現廣西過半大學男性精液異常,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講座教授郎咸平曾撰文說這是「陽光下的投毒」。

GMO不可靠 氣候變遷下飲食習慣決勝負

本報2011年12月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核能和基因改造並列20世紀兩大爭議科技,在核能議題沸沸揚揚的台灣,大眾對基改議題卻是一知半解。當人類一窩蜂投入減碳行列之際,台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葉欣誠指出,GMO(基因改造有機體)食物對人類的影響更需關心,「人類毀滅可能導因於GMO!」

很多人不知道基改作物的存在,但我們每天早餐喝的豆漿,10之9.9都是基改大豆做成的。台灣大多數未標示的食物都是基因改造作物。葉欣誠2日在「基因改造科技與食品安全論壇」,以「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為題,說明基因改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他說,基改食物的出現是個悲劇。

25年前出現的GMO食品,大家都以為可以挽救糧食危機,然而20年來,糧食危機仍然存在,而基改作物造成不可逆的生態危機已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現在只能減緩傷害。」葉欣誠說。

全球暖化對許多事情造成影響,糧食減產是其中之一,因此研究抗蟲、抗熱的基改作物似乎可行。

Lester R. Brown曾以「衰敗的國家」一詞來形容連自己的人民都養不活的國家。氣候變遷導致表土流失、水資源匱乏以及氣溫上升,是糧食短缺的主因,也是讓國家步入衰敗的原因。隨著全球暖化和其他議題的惡化,衰敗的國家為了解決糧食問題而導入基改食物,看似短期內能解決問題,放長遠來看,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造成更嚴重的生態及糧食危機。基因改造的原理是把DNA序列重新排列,這原是一種調適策略,不見得是好的,雖然解決一個問題卻製造十幾個問題。

研究指出,未來40年,要餵飽全球人口得需增產7成的糧食。其實糧食增產的背後,有些因素是可以改善的。葉欣誠舉以玉米餵豬為例,一開始是為了解決過產的問題而用來餵豬,現在逐漸成為習慣。因此演變成美國80%玉米用來餵豬,20%出口。餵豬的品種和台灣人吃的玉米是相同的,如此糧食錯置,原本可以改變的。

類似的情況還有把可以吃的東西拿去做生質燃料,為了讓汽車跑得動的玉米,甚至可以餵飽一個國家,因此使用生質燃料成了道德議題。目前對於生質燃料的研究已經到了第二、三代,過程中也反省了這個道德面向。

不健康的飲食是GMO崛起的主因,過度吃肉,使得一部分原來可以餵食人類的糧食,用來餵食經濟動物,因此表面上看起來糧食不足,必須仰賴GMO作物。在GMO市場邏輯下,穀物和蔬果生產量持續上升,價格卻升高;肉類和乳製品產量上升,價格相對持平;世界上很多國家肉類和乳製品成為窮人的食物,反而買不起蔬菜和穀類。

GMO利用各種不同的基因交互使用,產生各種超級作物,雖然短期可解決病蟲害、灌溉用水,產能不足等問題,但長期後果包括身體過敏,連吃馬鈴薯也過敏,因為可能有鮭魚的基因;生態系統失去自然平衡,生物抗藥性增加,以及不可預期的災難。

生態系崩解很大的原因來自GMO,基改種子透過不同方式滲透到各個國家去,變成超級雜草,強勢無解。

而GMO種子的獨斷也讓全世界的種子集中在5大公司手中,號稱全世界最大的種苗商孟山都更透過基改種子控制國家的政治經濟面。

葉欣誠指出,面對人口急遽增加以及氣候變遷的挑戰,唯有飲食習慣改變才能解決問題。此外,增加農地以及改善農耕技術,也是各國必須面對的功課。

葉欣誠解釋,世界上所有的能量都來自太陽,因為光合作用透過綠色植物把太陽轉換成能量。每個能量轉換的過程都會消耗一部分的能量,能直接利用食物是最好的方式,越能直接利用越有效率。例如,直接吃蘋果,和將蘋果拿來餵動物人類再去吃肉,相較之下,後者對於熱能的消耗更多,越容易造成全球暖化的效應。

飲食習慣牽動糧食需求,傳統農業社會人類肉類吃的很少,但社會富裕,肉類的需求也增加。改變飲食和健康習慣是讓糧食的分配回歸永續的關鍵,不吃很多肉不是宗教的行為,而是永續社會的作法。

這場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灣大學種子研究室、綠色陣線協會4個團體所主辦的論壇,邀請了國內幾位重要的學者從社會面、健康風險討論基因改造作物的衝擊,也邀請幾位專家分享日本、中國的基改作物現況,並邀請綠色和平分享他們在全球反基改作物的經驗。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透過論壇的形式讓基因改造的概念得以澄清並創造對話的空間。目前台灣法令未允許種植基改作物,但基改食品卻早已充斥市場。郭華仁期待能實地走訪農田,找出種植基改作物的案例,以及針對未標示的基改食品持續監測,但限於經費,目前仍做不到。

 

超級野草除不盡

工商時報【鍾志恆】

■美國農業為解決超級野草問題,讓殺蟲劑用量暴增70%,除了引起環保問題外,每年也為此多花10億美元。

■Farmer efforts to control resistant weeds are estimated to cost nearly $1 billion a year and result in a 70 percent increase in pesticide use by 2015.

超級野草已成為美國農業頭痛問題。專門研發農化產品的孟山都過去「藥到草除的除草劑已對具抗藥性的野草無效,連農民使用劑量暴增也感無力。除了影響農作收成,毒性強的農藥也威脅環保。農民每年光為除草就得花1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收成損失。

專家估計美國1,100萬英畝農地受超級野草侵擾。有些野草以每天幾英吋速度生長,就算農民大量使用全球銷售量最高的孟山都除草劑Roundup也難見效。因為那些超級野草已開始對Roundup主要成份嘉磷塞產生抗藥性。

野草難除 作物難收割

9月是美國農民秋收期,野草難除對農業構成威脅,因為除草費用和收成損失等問題已相當嚴重。尤其全球糧價創新高和人口膨脹,世界已不能承受農糧減產與過度使用農藥所產生的經濟與環保等問題。

美賓州州立大學生態學教授摩坦森(Dave Mortensen)認為野草是個大問題,但大眾對此所知無多,因為真相被產業界把持。

美國野草科學學會(WSSA)、環保署和農業部8月曾視察中西部農產區抗藥性野草所造成影響,WSSA科學政策部主管凡韋臣(Lee Van Wychen)表示情況愈來愈糟。

孟山都的Roundup配合能對抗它的Roundup Ready基因改造作物,曾讓種植玉米、黃豆、棉花和其他作物的農民能以容易又便宜的方式去掉會損害收成的野草,也幫孟山都賺進數十億美元。

在除草劑等農藥的幫助下,農民改變行之有年的輪作法。但長久使用除草劑後,農民現在發現具抗藥性的超級野草已成大患,即使把長期種植玉米的田地偶爾改種黃豆也於事無補,讓他們須改變農藥的劑量和混合使用而增加耕作成本。

由於孟山都農藥效力減,其股票評等被Gilford證券在8月調降至賣出,對手Dow AgroSciences要趁這個大好機會搶奪除草劑市場。儘管孟山都強調其Roundup仍有大部份美國農民使用,但也坦承抗藥性野草已是所有農民問題。

除草劑 威脅食用安全

長期使用Roundup的農民已開始大量混合其他農藥來對抗野草,但此舉已引起環境和大眾健康的團體關注,因為部份農藥具致癌風險。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表示除草劑裡的嘉磷塞用量,在1992年僅1.1萬公噸,但到2007年暴增至88萬公噸。研究顯示使用後會污染空氣和水道。專家認為污染問題會威脅民眾的食用安全。已有團體遊說主管機關控制嘉磷塞的使用。

摩坦森指出,對嘉磷塞具抗藥性的超級野草品種數量,從1995年時的零,到現在已達21種,平均每年新增1至2種。為此而增加使用的殺蟲劑量,預估到2015年時將增加70%,並每年多負擔10億美元。

即使如此,農民仍抱怨野草讓他們每英畝農作收成減少1到2英斗。以黃豆每英斗逾14美元計算,1,000英畝農地損失逾2萬美元。

投資機構Gabelli分析師威克斯(Amon Wilkes)表示,雖然含嘉磷塞的Roundup面臨競爭壓力對孟山都是潛在問題,但由於其不斷推出新產品,他仍對孟山都前景持多頭看法。孟山都堅持Roundup Ready作物配合除草劑的耕作系統具長期價值,對農民和環境都有利。

台長: 綺羅
人氣(8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 個人分類: 農業/畜牧業/漁業 |
此分類下一篇:台灣非基改保種網絡 台東農村、部落動起來
此分類上一篇:瑞岩香米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