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任何人際交往都是在交際雙方所結成的心理距離中進行的,適當的心理距離是人際交往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語言可以拉近或推遠相互之間的心理距離。要想擁有圓滿而順利的社會生活,有分寸地使用恭敬的語言是很重要的。這類語言要依據時間、場合、目的微妙地表達,均衡地加以運用。俗話說“過猶不及”,如果言辭過恭反而會顯得膚淺。
適度的禮貌,是維繫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之一。人與人之間的禮貌,有一定的形式、程式和措辭等,人人都必須遵循。“殷勤過度,反而無禮”。法國作家拉伯雷曾說過:“外表態度上的禮節,只要稍具知識即能充分做到;而若是想表現出內在的道德品行,則必須具備更多的氣質。”那麼從言辭到行動總是恭恭敬敬的人,也許是氣質上有欠缺。
他們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很快,遇到新鮮言辭就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而且有躍躍欲試、不吐不快的衝動。這種人的缺點是沒有主見,不能獨立面對困難並加以解決,易反覆不定,左右徘徊,性格比較軟弱。這種人如果能沉下心來認真研究問題,鍛鍊意志,無疑會成為業務高手。
這些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一般總是低聲下氣,始終用恭敬的語言、讚美的口氣說話。初交時,對方也許會有不好意思的感覺,但絕不會對這些人產生厭惡。然而,隨著交往的日益深入,對方便會逐漸察覺這種人的態度,而且會氣惱不已。這時對他的評價,大多變為:“那傢夥原來是個口是心非、表面恭敬的人!”
這種人幼兒期一定受到過雙親嚴厲而又錯誤的教育,尤其在禮節方面。因此,那些在一般人看來是可容許的慾望,卻不為他們的良心所許可,導致他們產生了恐懼、罪惡和不安等感覺。於是,他們便將種種慾望、衝動和情緒全壓抑在內心深處,並死死禁錮著。但是,被壓抑的慾望、衝動和情緒越積越多,總有一天會形成強大的衝動而發泄出來。他們覺察到這一點,為求掩飾,便啟動反作用的心理防衛機制——對人更加恭敬。這等於說,這類以令人難以忍受地過分謙恭的態度對待別人的人,內心往往鬱積著對別人的強烈攻擊欲。
日本語言學家樺島忠夫說:“敬語顯示出人際關係的親疏、身份、勢力,一旦使用不當或錯誤,便擾亂了應有的彼此關係。”在某種無關緊要或特別熟悉的人際關係中,我們根本沒有必要使用恭敬語。不過,在很親密的人際關係群中,碰見有人突然使用恭敬語對你說話,那就得小心了:是否在你們之間出現了新的障礙?如果在交談中對方常常無意識地使用敬語,就說明你與對方心理距離很大。過分地使用敬語,就表示有激烈的嫉妒、敵意、輕蔑和戒心。
所以,當一個女人對男人說話時,若使用過多的敬語,絕對不是表示對他的尊敬,反而是表示“我對他一點意思也沒有”,或是“我根本就不想和這類男人接近”等強烈的排斥情緒。
有些人雖然彼此交往了很長時間,雙方也很了解,但是,對方依然在使用客氣與親切的言辭,說話也十分謹慎。在這種情況下,對方如果不是在心理上懷有衝突與苦悶,就是在心中懷有敵意。反之,有人故意使用謙遜與客氣的言語,是因為他們企圖利用這種方式和態度闖進對方心裏,突破對方心中的警戒線,實際上,他們的真正動機在於掌控對方,實現居高臨下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