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06 12:56:13| 人氣3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代啟蒙教材(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二的中國教育史的報告,
歷史系的就算在修教育學分,
也選了中國教育史這種課,
感覺有混水摸魚的嫌疑~~
沒錯~~
對我們歷史系的人來說,
寫這種歷史性的教育報告,
真的很容易啊~~~~哈哈


********************

歷代啟蒙教材(一)


一、 前言


中國古代的教育,不管官學方面的太學、國子監和郡國學,或是私人的書院,一開始的入學教材都是四書五經。但對於還不識字的兒童而言,這樣的教材當然是很不適合,所以他們在進這種學校之前,會先在地方受私塾教育或在家中受家庭教育,先識字、寫字,擁有基本程度。所以這種專門作為識字的教材就稱為「啟蒙教材」。


啟蒙教材的主要對象是兒童,可是在過去,有人受教育的目的僅是為生活中識字的方便,所以也有非兒童的人採用這種教材,但這不在啟蒙教材編者的考量內,基本上,啟蒙教材仍是專門給兒童的識字教材。


啟蒙教材隨著時代的變化,主要目的仍在識字,但在形式和內容上,均有所改變。秦代的教材仍在識字、寫字上,但後代的教材,更在識字的基礎上,將內容擴大,同時也成為兒童增加常識和學習倫理道德的依據,即使只是在識字的教材,也出現編的更完備,能兼顧常用和沒有重複字的教材。另外,宋代時,理學家重視啟蒙教育,許多理學家開始編寫啟蒙教材,內容常與倫理道德規範有關,兒童一邊識字,一邊從書中學習生活守則、道德、禮教,尤其以朱熹為代表。明清時,啟蒙教材不僅承襲前代的教材,新編寫的教材也更為豐富,更為創新,甚至出現以圖輔文的教材。


二、 秦漢的啟蒙教材

(一) 秦代的啟蒙教材


相傳《史籀篇》是周代史官教學童的書,共十五篇,已經失傳很久。


秦代時出現根據《史籀篇》寫出的:李斯的《倉頡篇》,趙高的《爰歷篇》,胡母敬的《博學篇》,這三本啟蒙教材,是用小篆為字體編寫的字書,四字為一句,目的在寫字、識字,可能也是為順應秦始皇統一文字的要求,同時教授字體和語法,成為漢以後編寫字書的先驅。

漢初,地方的教師,把這三篇合併,稱為《倉頡篇》,共五十五章,三千三百字。但重複字很多。



(二) 漢代的啟蒙教材


漢代時,揚雄作《訓纂篇》,此書由自作的《訓纂篇》,和異動《倉頡篇》重複的文字,兩部份合併而成,本書前者34章,2040字,後者55章,3300字,共14篇,89章,5340字。後來東漢的班固,又接續揚雄,作13章,共7180字 ,字無重複。東漢和帝時,郎中賈魴作《滂喜篇》。後人以《倉定陵的許多資料,逐漸消失,有西漢成帝時,將作大臣(掌宮殿修建)李長的《元尚篇》,張揖的《埤蒼》,蔡邕的《勸學》、《聖皇篇》、《黃初篇》、《女史篇》,班固的《太甲篇》、《在昔篇》,崔瑗的《飛龍篇》,朱育的《幼學》,樊恭《廣蒼》等。



(三) 急就篇


東漢和帝時,黃門令 史游作《急就篇》,仿《凡將篇》體制寫成,因文首為「急就」二字,故名,原共32章。本書以七言韻文為主,間以三言、四言句,,內容依物分類,含跨姓氏、衣著、農藝、飲食、器用、音樂、生理、兵器、飛禽、走獸、醫藥、人事、事業等。但用字頗有重複,組織也極雜亂。茲錄第26章於下:


春秋尚書律令文,制禮掌故砥礪身,智能通達多見聞,名顯絕殊異等倫,抽擢推舉白黑分,跡行上究為貴人。丞相御史郎中君,進近公卿傅僕勳,前後常侍諸將軍。


《急就篇》成為漢以後的通用字書,直到唐代才沒落。


不過,《急就篇》得以流傳後世,被保留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書法。史游當初所用何種字體無可考,但三國吳的皇象,以章草寫「急就篇」,因為是書法傑作,屢被後代臨摹,而被保留下來。後世將《急就篇》和章草連結,稱之為「急就章」。唐時,顏師古為《急就章》作注。


三、 魏晉南北朝的啟蒙教材

(一) 千字文


《千字文》,由南朝梁,梁武帝時的周興嗣所作 。形式為四字韻文,共250句,1000字,無一重複字。對仗工整,文字典雅,條理井然有序,內容廣泛,包含天文、地理、歷史、人倫、教育、生活等各方面。是一本非常優良的識字兒童教材。節錄一段於下: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本書在唐代已經很盛行,而自唐後到明清,一千三百年間,皆採作兒童教材。流通廣泛,影響深遠。中國最重要的啟蒙教材「三」、「百」、「千」、「千」,其中第一個千,即指《千字文》,可見其影響深遠。


(二) 其他教材


《開蒙要訓》,流通於唐、五代,但成書年代應在六朝。形式是一句四字,兩句一韻,共1400字。內容介紹天地、四時、自然、天文、疾病、飲食烹調、動植物、警惕兒童的話等。


另外還有,晉散騎常侍(天子身邊的侍衛官)顧愷之的《啟蒙記》,晉著作郎束晰的《發蒙記》,陸機的《吳章》,《雜字指》,《俗語難字》,《雜字要》等。


四、 唐代的啟蒙教材


(一) 蒙求


《蒙求》,為唐代著成的教材。本書盛行於唐、宋、元、明時代,並開「蒙求」體 之風,故本段除介紹此書,也將後代受其影響的同類作品,一併提及。


《蒙求》,唐李瀚所作 。書名源自易經。形式是每句四字,兩句一韻,共631句,2484字。本書專門收集歷史人物的事蹟,彙編而成。每句四字,上下對偶,各講一個歷史人物或傳說人物的故事,例如「匡衡鑿壁,孫敬閉戶,孫康映雪、車允聚螢。 」


宋代之後,出現許多與《蒙求》同類的著作;有的以蒙求為名,例如宋王令的《十七史蒙求》,《廣蒙求》,《序古蒙求》,《春秋蒙求》,元陳櫟的《歷代蒙求》,宋方逢辰的《名物蒙求》,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等。就內容而言,後代的《三字經》、《龍文鞭影》、《幼學瓊林》也算受《蒙求》的影響。


宋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介紹天地萬物,自然知識,也兼及倫理道德。例如:


天尊地卑,乾坤定位。輕清為天,重濁為地。
麗乎天者,日月星辰。……
人生而群,不可無教。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別而夫婦,信而友朋。長幼有序,是謂人倫。


元代陳櫟的《歷代蒙求》,介紹歷代的朝代、帝王帝系,及其治亂之道。例如:「漢高勃興,寬仁大度。誅秦蹙項,光啟炎祚。 」簡明扼要,條理分明。被明初的朱升合刊為《小四書》之一。


(二) 其他教材


《太公家教》,作者不知名。主要以四字成語最多,也間雜四字句及字句長短參差的,共約兩千五百字。屬於家訓文學,文字非常淺白,內容多取材自古代典籍,在說明做人處事的道理,很符合家訓,訓誡子弟的本意。是從中唐到北宋初年最盛行的一本兒童教材,流傳廣泛,甚至被譯為女真、朝鮮、滿洲等文字。本以亡佚。本世紀才在敦煌又被發現。轉錄一段於下:


小兒學者,如日出之光;長而學者,如日中之光;
老而學者,如暮之光。人生不學,冥冥如夜行。


另外還有《兔園冊》,或稱《兔園策府》。唐杜嗣先所作,作者有時被誤以為是虞世南。今已不傳。

台長: 白菜2號
人氣(39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白菜園 |
此分類下一篇:歷代啟蒙教材(二)
此分類上一篇:青少年個別訪談與分析(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