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1-17 01:57:00| 人氣1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漢與非漢學術研討會(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8.8.22

先說明一下,
這是研討會,我記錄的筆記,
我不是上台發表的人啊~~



********************

漢與非漢學術研討會(三)


當前的問題

張玉法

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台灣的發展

杜維明

當代台灣的文化認同與肯認政治

全球化、網路、資本主義、科技,所以人文邊緣化,例如說英文和中文的新加坡人,全球化的本土化,

階級,南北問題,全球的南北問題。年齡代的問題,過去30年一代,現在大一和大四都有代溝。信仰,基本的價值取向,過去擔任宗教的衝突,現在擔心宗教內部的衝突,因為全球化的問題更突出,這個觀念是在60年代,*Alex Anderson*提出來的,說17、18歲的認同危機,到群體的認同危機,甚至學科認同危機,他認為,歷史的實際和心理的真實感覺,這中間互動的矛盾,以及這個人的情節和其他人的關係,一個人的情節可以影響其他人。從兩方面討論,文化,通義是指,文化是一個比較涵蓋的意義,從一般的型態,例如中國文化,整體的價值取向,模糊,但有具體經驗可知,專義方面,不含政治、經濟等,

華人,中國人。文化認同是政治抗議,例如抗議是對中共政權或對中國文化體系的抗議?

黃俊傑

一、台灣文化認同要在何種脈絡中思考

兩個脈絡,台灣與近代世界的互動,和台灣認同在中國密切互動形成中,台灣在離心力和向心力(原鄉)的拉鋸中,例如*沈光文*的詩,*歲歲詩歸詩不窮,器及無路更隨同*,但同時的江蘇的*徐福遠*的詩,*千載必經經此地,問君何必苦離回*,最具體呈現的是鄭成功,開山聖王,離心力,和延平郡王,向心力,例如曹永和的書,鄭成功開創大於繼承,或相反?

二、三個關係中國人的哲學,依據歷史論述。三個關係是不可分割性,內在緊張性,不穩定性。

不可分割性:中國人的政治認同,也是經由作為文化領域一部份的歷史解釋而進行,國家認同依據歷史經驗,例如兩岸所爭的,1.制度之爭,這是國民黨的說法,2.台獨份子,台灣和大陸的斷裂性,強調台灣的獨特性,土著化,反抗精神,尤其強調日本人統治台灣對台灣的貢獻,使得台灣人很不像中國人,3.大陸是說,中國近代史,就是中國民族爭解放,反帝,爭獨立,反殖民的歷史。這三種國家論述,相同點是從歷史解釋出發,來論述國家認同。

內在緊張性:政治認同是短期,權力的,文化是深層。1895-1945,台籍知識份子對中國文化的嚮往,精神世界有祖國意識,是種集體記憶,理想化的祖國,所謂的心靈的建構,是以漢文化認同為基礎的,因日壓迫,所以喚醒加強對祖國的想念,但國民政府接受的態度,又使祖國意識幻滅。

不穩定性:互相競爭,孟子:舜是東夷之人也,文王是西夷之人也,?兩者有競爭關係,尤其現代因為中共的緊張。

三、台灣人的意義問題

台灣人這個詞語是兼具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的,兩面性的,是在相對和具體的歷史脈絡中演進的,因而取得不同意義。在1895年,之前,台人的意識並不突出,漳泉、閩客之爭,在1895之後,所有台灣漢人相對於日本殖民者,台灣人意識凸顯,例如抗爭的,台灣文化協會,蔣渭水,就強調是中華民族對抗大和民族,1949之後,相對於從大陸來的外省人,成為一個抗爭的意思,1987年,解嚴之後,台灣邁向民主化,定義改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相對,台灣人意指四大族群,不是抽象概念,

四、文化關懷

在孔孟時代,早就有超越國家主權的關懷,台灣意識成為政治抗議而提出的,例如日治,台灣為抗日、抗帝、抗殖民,例如支持的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光復之後,成為反對國民黨,近代成為反對中共,所以要從政治,轉為文化發展論述,成為文化中國。

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海外華人的發展

王賡武

院士

移民海外的華人,多學問或經商,傳統有和這個是相對的,因為文化,漢人為什麼會外移呢?所以現在外移,這是一個很大的轉折,所以過去是沒有移民史的,因為是不忠不孝,也沒有自願移民,因為中國是個大陸文化、農業文化,連在國內移民也是不應該的,文化和政治是分不開的,分開是現代的觀念,宋代之前是沒有海外華人的,初期仍是做生意,直到清中葉,清朝出去是犯法的,也不是移民的,在外地做生意成功的,就不回去的。有的仍回去。第二階段,是大量華工,工業革命需要大量勞工,勞工外移,當時仍是犯法的,直到1893年才改變。西方的保護僑民概念,漸漸被清代接受,出去幾千萬人,考慮到他們出去的情況、待遇,有的到美國、澳洲,清得到一些報告,出去的人,家鄉觀念很強,但沒有什麼政治意義,如果欺壓,有抵抗,但和政治立場沒有關係,和清朝也沒有關係,自己建立政治力量來對抗,從哪裡來,講哪種方言已經不重要了,已經全都是華人了,要殺的時候全都是華人了,到了19世紀末,清保護僑民,中國政府和海外移民建立新的關係,國民黨之後,愛國華僑出現這種,認為仍會回國,仍忠於中國的,直到五十、六十年代,

美國很早就有留學生,學生回來是當官員、教授的,美國和東南亞經驗是完全不一樣,在美國做生意很少成功的,是在20、30年才有的,有的還是在大陸、香港賺得,或是在美國受良好教育的,但在東南亞就做生意容易成功,西方最近幾年越來越歡迎華人移民,出現自願移民,而且很想移民,過去移民是非常難過,因為現代國籍概念和過去不一樣,

蕭新煌

有本省、外省之分,變成四個族群,不過老住民不完全是非自願移民,是半自願移民,有經濟因素,南島語族,到漢人移民,到日本殖民,到國民黨,到地方族群,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尋根,對於只有50年的新住民,原鄉仍然在大陸,但對於300到400年的原鄉,就是在台灣,1980年,美國移民,是屬於發展性新移民,和老僑不一樣,甚至與60年代的不一樣,他們因為投資、教育、經濟而移民,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不是因為不愛國。

綜合討論

楊國樞

1.
漢人比非漢人軟弱,歷史記憶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2.杜正勝
前四世紀,孟子罵南方訣舌之人,許行說我是蠻族,我不是漢人,但華夏已經不是今日的華夏,非漢自認為漢,文化價值、標準有關,
3.*朱宏源*近史所
族國,由族建國,先建國再求國內成一族,是國族,晚清流行國族是錯的,因為當時是族國,民國五年,才有中華民族這個名詞的出現。
4.史哲所,?
主權概念在西方十六世紀才出現,中國則到十九世紀,例如清代在牡丹社事件,稱為化外之民,例如西藏,清代和西藏的關係,是鬆的關係,天朝關係,不是現代的主權關係,例如歐盟給予主權觀念,新的意義,中國沒有反省的接受西方的觀念,現在西方又變了,
5.民族所,伊凡諾幹
孫文說一個民族形成一個國家,少數民族可自決,但是不可以分裂獨立,中共說國民黨民族歧視,現在台灣的原住民政策,不是少數民族政策,社會福利政策,我在日本留學8年,那些台獨人士不承認我是台灣人,
6.
7.
8.*朱宏源*
9.*郝延平*
10.*包家林*
一、元朝仍然對中國有影響,例如白話文學,例如明代的梃杖,二、猶太人保存了自己的文化,但是到了中國之後,卻消失了。三、即使在海外,仍然關懷,例如孫文在美國,例如六四民運的人士。
11.語言所,李壬癸
依據語言,母語為哪一種族,例如漢語為漢人,漢語,在東西漢交接時,閩語先分化,漢族語有6000-7000年的歷史,但分化是在2000年,例如南島語系有6000年,南亞語系和南島語系在8000年前,有親屬的關係,
12.*楊濟華*
卡雅在台灣6個月,在國外17年,為什麼依然想念台灣?
13.王賡武
14.
韓國說是儒家的的母國。
15.蕭新煌
有人主張漢字文化圈,例如印尼殘害華裔,死的90%印尼華人,都是印尼籍,所以不管自己認同是何,也要考慮到別人的認同。
16.杜維明
朝鮮廢除漢字,產生文化認同危機,現在他們要看更古的東西,就必須要學中文。
17.近史所,?
例如中國的貨幣,只有文字,不像西方有女王頭等,而且在中國近代史方面,漢族屬於弱勢,是相對於列強而言,少數人歷史記憶代替多數人的歷史記憶。瞭解自己的來源和現況,例如二二八之前,政府不願承受台灣已經相當日本化,國民黨把50年對日的歷史記憶,仍在主流文化之中,中共則說台灣50年,50萬人抗日,但只有少數,這就是以少數人的歷史記憶代替多數人的記憶。文化認同不代表政治認同。
18.台史所,*蔡蕙玉*
19.張玉法
政治偏見,歷史方法是談自己認為的事,台灣人認定的問題,不是歷史在乎的事,只要他們認為自己台灣人,在歷史上就視為台灣人。
20.民族所,*余郭全*
用人權概念鬆動主權概念
21.
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破壞大於建設,雖然本意是要解放、平等,但結果相反,中共在大躍進的時候,甚至有2700萬人餓死,但是實際上,有4000萬人餓死,民族主義,要獨立,但依賴性,仍必須依附在其他的意識型態上,民粹主義想要獨立,但是無法獨立,所以成為政客的工具。人權觀念,啟蒙運動,康德。
22.許倬雲
23.楊國樞


台長: 白菜2號
人氣(1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白菜園 |
此分類下一篇:人必須先對自己誠實,才能對別人誠實!
此分類上一篇:漢與非漢學術研討會(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