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8.24
這是去坐在台下當觀眾的筆記,
*****************
漢與非漢學術研討會(二)
歷史的詮釋
杜正勝
1.漢文化與非漢文化的互動
許倬雲
中國歷史上的人我與內外
一、主權觀念部份
1.商代的同心圓:大邑商、多子族、諸侯、方國----五服的原型
商代以前也有夏的名稱,但只有名稱而已,這是觀念,不代表實際狀況完全如此,等到西周,改採樹枝狀的,天子、封國,由周軍隊到當地,與當地土著,形成二合一或三合一的關係,經由婚姻或宗法,形成一種體制,城圈內是三合一,城圈外是三分道的,被城圈內的人統治的,
東周以後,政治次序靠著文化次序在維持,這文化次序表面上是宗法,但實際上是文化認同,因為各方國,和上層文化的融合,建立共和的體制,這種在考古學上可見,例如各諸侯國的諸侯、大夫的葬禮禮制,都是相同的,南至長江,這種文化的一致性,使得他們維持華夏意識,例如左傳中,陝西的一個民族,被晉人遷移到河南、陝西、山西的交界處,那些人自言與你們華夏人,語言風俗都不一樣,但我們可以幫你打仗,例如洛陽首都的-近角-,就有一些不是晉人的人再住,所以可知上層文化有一致性,可是被統治階級的文化,沒有一致性,所以構成華夏蠻夷參雜的情形,例如青銅器,一打仗就打到城邊,城邊也是助蠻夷,有時候蠻夷不代表貶低,有時候代表恭維,夷,東方的仁者,東方的好人,
秦漢的時候,文化轉變成大帝國的過程,天下過程的國家,例如秦的法律條文,自稱為夏人,真正臣服於秦國的外國,他們在中國法律中不存在,可以寬恕的不寬恕,可以嚴懲的不嚴懲,也就說在法律體制之外,-真誠容邦-,邦君和邦民不管,但如何界定呢?父母生在外地,為外國人,母是秦人,為夏子,是中國人,例如巴蜀的蠻夷,常世世代代娶秦女,生下夏子,然後就變成夏人了,所以同化很快,有一定法律的程序,重點在婚姻上,
秦漢以後漢有道,道是行政單位,道所到的地方,慢慢就變成一個縣,沒有縣時,一個非漢人的地區,不是政治關係,是貿易關係,道是漢政權深入非漢地的道路,西域的漢人,稱為秦人,所以稱羅馬為大秦,大是遠的意思,是西域人取的名字,外面有一個和漢人一樣的大國家,所以裡外的觀點不同,外人的認知與內人對自己的認知已經不同,
唐朝的羈糜州府有800多個,有些只有名,有些到中亞、西亞,三、五年也不來一次,唐朝天可汗的時候,還有可能,後來只是充充面子而已,元代的時候,的土官、土司,像今日的自治區,理論上官是漢人的後代,但與時計有差距,
南北朝的16國中,幾乎有11個國家實行2個制度,既是大單于,也是中國皇帝,遼人、金人也是行兩元制,當年唐太宗天可汗,也是兩元制,天可汗管外地,不代表皇帝管那些地方,雙元制,例如英國也是如此,
二、文化包容部份
1.中庸的柔遠人,孔穎達說萬國,中國以外,朱熹說遠方之人,願意來的人就來,
2.余英時說是飲食習慣的問題,禮記,但東南也吃熟食,西北不吃米,因為吃麥,以飲食習慣來界分,-林春生-說,用筷子是中國文化圈的,
3.孟子,教化,所以在邊境的地方官,用推廣中華文化,為主要工作,用政治權威來達到同化工作,用文字,因為邊境沒有文字,
4.炎黃子孫,世本系譜是故意編造出來的親屬系統,同性的人總想辦法連宗,用同胞的觀念,編造的記憶,來強固這種親人體系,例如美國言、譚、謝、許,結為宗親會,因為都是言字邊的,
5.這種關係是可以變得,
6
.三、
1.伸展、收縮的可調節性,
2.現在中國的難題是長期認為天下國家的觀念之下,但卻面臨列國、多文化的一個體制之中,中國要面臨在文化、民族、國家,這三種定義重疊的時候,要如何分開,大陸的說法,是中國是多民族、文化的國家,但國家是常常變的,民族又規定56個,但例如印度,兩個民族結婚,成為第三族,所以這個不但中國,全世界也在面對這個難題。
陶晉生
元代的時候,所有北方的人都是漢人,宋代的時候,已經有南人、北人之分,但也是相對的分法,北宋,契丹人是北人,宋人是南人,南宋時,女真人是北人,中國歷史有多次融合,很像美國在19世紀,20世紀初說的-naiiopark-,大熔爐,
在互動方面,在宋以後,在政策方面,在人民民心方面,例如皇帝要排佛,民心要信佛教。要注意漢和非漢的互動方面,以及在非漢之下,漢和非漢的互動,政治方面,宋朝對外族歲幣,遼對朝鮮、高麗、北宋,但在對內方面,內政方面,漢人的人數超過契丹人,不能算征服王朝,因為只統治中國的一小部份,統治山西和河北北部,並沒有征服朝鮮,以武力屈大宋,得到經濟貿易、土地、人民利益,但在通婚方面蠻通融的,但蒙古卻行種族的區隔,對中國文化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北宋上層婦女,喜歡用契丹的東西,因為比較時髦,因為他們學佛教的裝扮,稱為佛裝,非漢對漢的抗拒,對自己的保存,甚至企圖要同化漢人,例如契丹文字,例如女真的金世宗,例如清初,例如自訂文字,滿文、女真文,滿文之前用女真的,然後用蒙古的,自訂文字,但文字減弱,不再通行,1940年代,-vioto-和-洪家生-寫的,遼代社會史,中國不能同化漢族,例如我自己的寫的一本書,女真在清代時候的漢化,俄羅斯的一個學者,他不認同一點,
另外一個就是通婚,
蕭啟慶
族群問題最嚴重的是元代,元代是一個非漢族王朝,族群生態、政策、關係、漢化四個方面,
族群生態,民族多,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統治的和多數的民族,脫節,元代有四大族群,蒙古人,游牧民族,落後,人數少,在中原定居的約幾千萬人,色目人,是蒙古人和漢人以外的人,色目是膚色名目的意思,不是眼睛有顏色的人,種族多,文化多,例如馬可波羅,文化差距大,有幾十萬人,和蒙古人分享政權,漢人和南人,文化最高,人數最多,約有六千萬到一億人,但政治權力非常的小。
族群政策,是個征服王朝,少數統治的政權,常保以貴族為中心的蒙古族統治權,所以政策不是要族群可以和諧,而是要對統治的民族,加以壓制和分化,表現在兩分面,一個是等級制,另一個是多元文化制,沒有企圖要同化漢族,但是為了要分化,允許可以多種語言兼用,各種宗教,可以保存各種風俗,和白人的殖民政權,也是維持白人的統治,壓抑殖民地人民,進行分化,和元朝是相同的,
族群關係、心理。元代族群政策,違反公平正義的原則,所以影響到關係、心理,官員的任用是以種族和家世作為標準,所以蒙古、色目人佔進優勢,在經濟方面,是剝削的關係,憑藉政治力量,在社會方面,妨礙各族的交往,但無法阻止族群自然融合的趨勢,因為族群等級是歧視,不是分隔,和當地融合,當時社會交往的基礎,不是族群,而是社會階級,社會階層相同的人,互相交往,所以四種人互相交往,有通婚的關係,例如*洪先復*寫的書,元朝的通婚,在心理方面,在夷夏之變的思想,並不是很存在士大夫心裡面,但不平等仍存在,色目人、蒙古人有征服者情結,視南方為奴隸,在漢人眼中,他們是不識字、不闇政事,對色目人的印象,貪心狡詐,寡不知廉恥,和漢族夷夏之變的思想結合,成為元末的革命的思想基礎,
漢化問題,決定人數的多寡,和文化的高低,主要對象是蒙古人和色目人,過去,印象中,蒙古人的低文化和漢人格格不入,陳垣寫的一本書,我寫過幾篇文章關於蒙古漢化和漢學的問題,顯示蒙古和色目人在婚姻、宗教、語文、姓名、喪葬、居處受到漢文化影響非常大,而且琴棋詩畫也有人精通,而且蒙古出現士人階層,跨大,而且有菁英家庭向下滲透到群眾家庭,和漢人的士人階層互相交往,蒙古西文化,對漢文化影響不大,主要是在科技,、社會用品、民間風俗、髮飾、服飾、語言等,並非因為文化的內在價值,而是因為他們在政治上佔優勢,所以在明代之後,禁止胡風,所以風俗都沒有延續下去,影響不大,我同意*wesfurger*的看法,就是種族歧視在的時候,是不可能真正的融合。元代在後期,漢化的蒙古人,一方面認同漢族,和漢族士大夫交往,有私人的群體意識,認同漢文化,但又因為政治利益,要保持保存蒙古、色目人的族群、政治認同,所以是一種分裂的人格,所以明代之後,有些人自動消溶於漢族社會。
可以得到兩點啟示:文化落後的少數族群,即使強調自我保存、種族歧視,但因為政治需要,仍鼓勵漢文化,所以認同混淆,武力下降,歧視造成族群關係緊張,兩者相互影響,造成滅亡,
第二,元代行種族等級制度,但政治無法取代文化、社會的運作,政治干預只能減緩,不能禁止。
近代國族的形成
張灝
院士,
根基性的語言性,1895年以後?,20年之間,國族觀念,因為傳播媒體的出現,報紙、大型出版社,學校,尤其大學是民族主義興起的地方,自由結社變成團體。
兩種影響,一是外來影響,二是國際環境,帝國主義上升,傳播媒體出現,宣傳,所以散播開來。
合群保種,在1895年之後,隨著西潮而來的世界觀,取代華夏的世界觀,認同感,在新的世界,新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認同,所以國族主義是對當時的世界,產生出來的。王夫之沒有這樣的世界觀,種族排外的思想,帶有血緣的種族觀念。
國族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
國族是知識份子,在1895年之後,內外影響下,對歷史主義重新建構,對歷史記憶開始新觀念,所有中國人形成生命共同體,彼此根基性的聯繫,所有的中國人像一個大家庭,例如近史所的*沈宗橋*的文章,我與我?的建構
當時康梁說的中國所賴以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儒家道德。
代表大多數人的想法,第二,靠血緣和體質為聯繫。血緣和體質,區別和世界其他不同的依據。都仍有種族霸權的心理,所以清末有反滿、排滿的思想。國族意識仍以漢族為主體。當時的情勢之下,但今日應該可以有理性可以來檢討國族的觀念。
大陸現在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將來勢必要走向民主,不僅要在形式上平等,而且要大家自覺的,尊重族群文化平等的發展。
19世紀末,政治次序危機,兩個,族群解體,政治制度,辛亥革命之後,西藏獨立,仍要面臨族群解體危機,國族有狹隘、排他的漢族霸權。
汪榮祖
國族的觀念是西方的觀念,國族可能比民族好一點,因為民族和種族常常意思混淆,西方自羅馬分裂逐漸形成國族,但中國直到19世紀,仍是大帝國,所以當時兩個世界,一個國族,一個帝國,馮桂芬可能是第一個察覺到這兩個世界的人,馮桂芬發覺兩個世界,中國只是全世界東南的一省,中國不是天下,中國只是數百個國家之一,之後例如鄭觀應,比喻成春秋列國,直到康有為,更加確定,例如康有為的奏搞,變法藍圖,要把一個漢唐帝國,變成近代國家,君主立憲,國家不要分種族,是一個文化、歷史的國家,但是到晚清,被打破,革命就是強調夷狄之辨,尤其章太炎,強調漢沙文主義,強調歷史記憶和神話,例如章太炎,1900到1911年,非常的排滿,以至於有人說他是種族主義,但他只是為政治服務而已,他在死的時候,他堅持要五色旗,所以排滿不是他的信念,民國之後,排滿情緒減少,但大眾的漢沙文主義,一下不可收拾,所以英國學者*馮課*,就是種族主義的民族主義,但漢沙文主義已經變成民族主義,所謂china或Chinese,都是指漢文化,中國文化就是漢文化,
堅持多元多民族的國家,也許在談判的時候,會多一點籌碼,例如國旗上有56個星,比美國還多六個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