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4-10 23:28:11| 人氣4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貼]犀利人妻中薇恩一角的看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米子說:所以每個人都要清楚的正視自己的傷口...

就不會有無止境的矛盾.糾結....無意間折磨自己和別人

學會和自己安詳共處,接受自己,心境真正的澄靜清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犀利人妻中,黎薇恩這個角色,從初登場的大剌剌、進入職場的天不怕地不怕、成為安真與瑞凡婚姻的小三、引導狗仔做偏頗的報導、指責安真等人的加害。薇恩從天真浪漫到千夫所指,黑化的有些迅速,但薇恩的個性、行為走向在劇中卻也有脈絡可循。

薇恩的成長環境主要來自第一集安真媽的敘述:父親是婦產科醫生,國中時全家移民到美國,而後父母離婚、各自再婚有各自的小孩,收不收留都很為難…..

對薇恩的性格描寫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集薇恩被誤會是康德的小三時,薇恩的自白:「連我爸媽都不歡迎我,我沒有人要、沒有家」。沒有家背後代表的是情感沒有可以依附的對象,就像植物沒有根,可以想見薇恩的生命是失重而迷惘的。同集裡薇恩說「如果有個地方太溫暖的話,我怕我會賴著不想走」。或許對薇恩來說,讓人害怕的不是溫暖,而是信賴、生根後如撕裂般的遺棄,就如同對父母的信任最後卻被視為麻煩,不知是否收留一般。

心理學家John Bowlby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關係是影響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最大因素。在他的臨床經驗觀察中發現,那些行為偏差的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而且似乎在嬰兒期的時候,主要的照顧者與孩子之間並未建立一種品質良好的互動關係,他稱這種關係為「依附」。


依附是指與重要他人間情感的強烈連結,多數人最早的依附則是來自父母的強烈情感連結。Sullivan認為人是透過別人的眼光來認識自己。因為幼時強烈且濃郁的依附情感,與父母的關係便成為我們怎麼認識自己的關鍵來源。

發展心理學家Ainsworth將依附型態分為三類:第一種是「安全依附型」,這類嬰兒與主要照顧者在一起時,把主要照顧者當做「安全堡壘」,敢主動地去探索陌生環境;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有哀傷 的表情,但當主要照顧者回來時則露出欣喜,並尋求與主要照顧者身體上的接觸。第二種是「焦慮/抗拒型」,這類孩子常留在主要照顧者身邊,很少去探索環境;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則有非常苦惱的反應,當主要照顧者回來時卻出現矛盾情緒,他雖然對主要照顧者很生氣,但仍想要試著接近母親,不過若主要照顧者試著與他有身體接觸,他則加以反抗。第三種則是「焦慮 /逃避型」,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孩子只有少許不悅,主要照顧者回來後,他則掉頭不理睬,逃避與主要照顧者的接觸。
這些依附關係是由照顧者與孩子共同互動所產生的,然而心理學家指出安全依附型的孩子在未來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的發展,都較其他兩種類型的孩子還要好,因此嬰兒時期的親子關係可說決定了日後孩子的發展。
1987年兩位社會心理學家Hazan與Shaver把原本應用在兒童期親子關係的「依附」概念,延用至成人的親密關係,他們認為早期的依附關係會在孩子腦中形成一種「運作模式」,孩子帶著這運作模式長大,並進而影響他與人際互動情形。例如幼年是安全型依附的人,傾向會與情人建立相似的關係,當情人離去時雖然會引發難過,但當兩人相聚時,又會快樂地彼此相待。焦慮型依附的個人在相同情況下,則容易引發嚴重的困擾,不太能忍受分離,當情人回來時,即使心中想要親近對方,但行為卻表現出排斥與抗拒,造成關係 緊張。逃避型依附的個人則是甚少表露情緒,當與情人分離時不會表現出不悅,當相聚時則出現冷淡與逃避,這種舉動常讓對方不知所措。

在薇恩的心裡,或許因為爸媽片斷又為難的愛,讓薇恩逐漸發展出「沒有人愛我」的信念。小孩子小時候很難去理解父母只能給予有條件、有限制的愛,很多人透過合理化來解釋父母給愛的侷限:是我不夠好,不是父母不好;是我不值得被愛,不是父母不愛我,最後演化出「因為我不值得被愛,所以沒有人愛我」的結論,再帶著這個結論過自己的人生。

然而人在擁抱一個信念的時候,會不斷的找證據、收集資料印證這個信念。
當我們內心相信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時候,常常看不到別人對我們的好,只會看到別人對我們的傷害,再反過頭來印證自己的不值得被愛。

有人在關係的開始會討好對方,就像薇恩一開始送巧克力到安真家中。若討好的模式不如預期的被接納、喜愛,就會反過來印證「果然是我不好,沒有人愛我」的信任;也有人在關係中透過攻擊對方來測試,當薇恩說「我最討厭姐夫」的時候,一方面是在發洩自己內在的憤怒,另方面在她不自覺中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指責來測試對方對自己的在乎。有時別人會哄他,如「你討厭我、我也關心妳」,如此一來滿足了薇恩期待被在乎的需求,卻也增強了在關係中不斷地出現指責、安撫的戲碼,直到有天對方狀態不好了、疲憊了,不能無條件的給予時又再度的驗證薇恩「果然沒有人愛我」的信念,搞得大家身心俱疲,當事人也傷痕累累。

很累,不是嗎?但當人相信了自己不值得被愛,即使接收了別人給的善意,也會解釋為同情、虛假,來自過往重要他人的重大挫敗經驗會一次一次的提醒薇恩「你不夠好,她們最終會離開你,就像妳爸媽一樣」。

像薇恩這樣的模式,現實生活中常會看到的,是一個人帶著受傷的心,去愛一個受傷的人,再讓她們的小孩受傷,變成家族間的傳遞。因為覺得自己不完美,而找一個不夠好的對象,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內在的不安,認為這樣的對象不會遺棄自己,而後的結果常是彼此在親密關係中重演幼時的劇碼,在片斷的愛裡彼此折磨最後證實彼此沒有能力愛人,再把這樣的傷害傳遞給下一代。

我一直覺得痛苦是讓我們看清自己的眼鏡,大部分的人在醒著之前都是用習慣的模式在看世界、過生活,而通常清醒的契機來自於痛苦後不得不的學習。
「你會被你自己無窮無盡的渴求給溺死」,若非溺水的痛苦,薇恩可能還停留在對周圍人事物的指責,重演自卑討好、悲傷自責、憤怒攻擊的行動劇,繼續不斷在「沒有人愛我的信念」打轉。當得到瑞凡卻發現填不了內心的空缺、痛苦時,薇恩才有機會正視自己心裡渴求的黑洞。
就像天蔚媽所說,薇恩需要去修復內心的創傷。運氣好的話,我們會遇到一個有智慧愛我們到可以包容我們傷口並催化它復原的人,但多數的時間中這樣的功課還是需要自己去做,去愛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孩、去發現那些沒有能力給愛的大人心裡也有個受傷的小孩,以及原諒那些沒能力的大人,跟自己和解後,才有能力去愛自己、愛別人

台長: ♡ 伊織米子
人氣(4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