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軼事
孫思邈,是京兆東原人(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原)人,出生于隋開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歲(也有說他活了141歲),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藥王”。
孫思邈7歲時讀書,就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就能侃侃而談老子、莊子的學說,並對佛家的經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稱為“聖童”。但他認為走仕途,做高官太過世故,不能隨意,就多次辭謝了朝廷的封賜。隋文帝讓他做國子博士,他也稱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後,召他入京,見到他50多歲的人竟能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歎,便道:“所以說,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皇帝還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孫思邈拒絕了。高宗繼位後,又邀他做諫議大夫,也未被允。孫思邈歸隱的時候,高宗又賜他良駒,還有已故的鄱陽公主的宅邸居住,就連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文學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師長的禮數來侍奉他。
一次,盧照鄰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名醫能治癒疑難的疾病,是什麼原因呢?” 孫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見其醫學上的造詣頗深。他答道:“對天道變化瞭若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參政於人事;對人體疾病瞭解透徹的人也必須根源于天道變化的規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猶似輪轉。那麼又是如何運轉呢?天道之氣和順而為雨;憤怒起來便化為風;凝結而成霜霧;張揚發散就是彩虹。這是天道規律,人也相對應於四肢五臟,晝行夜寢,呼吸精氣,吐故納新。人身之氣流注周身而成營氣、衛氣;彰顯于志則顯現於氣色精神;發於外則為音聲,這就是人身的自然規律。陰陽之道,天人相應,人身的陰陽與自然界並沒什麼差別。人身的陰陽失去常度時,人體氣血上沖則發熱;氣血不通則生寒;氣血蓄結生成瘤及贅物;氣血下陷成癰疽;氣血狂越奔騰就是氣喘乏力;氣血枯竭就會精神衰竭。各種徵候都顯現在外,氣血的變化也表現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嗎?”
孫思邈還對良醫的診病方法做了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邊落足一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制敵機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蕩天地。這就是孫思邈對於良醫的要求。其實,何止於醫者,僅從為人的角度上來講,恐怕要做一個有氣度、有擔當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偉大人物。
被封為藥王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為京兆華原(今陝西耀州)人。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是集唐代以前中醫藥學大成之百科全書,被稱為“藥王”。有關他的許多故事,雖經1400餘年仍在民間流傳。
孫思邈採用懸絲診脈,用針灸治好了長孫皇后的難產病後,唐太宗非常高興,賞賜他金銀財寶,封他官。孫思邈都沒有接受。唐太宗就封他為藥中之王,並賜予他沖天翅的王冠和赭黃色的王袍。
開國元勳尉遲敬德聽到消息後大為不悅,心想自己為唐朝打天下,屢立戰功,也沒有封王,孫思邈進京才幾天,竟得到如此殊榮。他要追趕孫思邈,奪回王袍王冠。孫思邈預知有人要來奪王袍,就把沖天翅扳成順天翅,把黃袍翻穿成紅袍。敬德領兵追到灞橋時,見孫思邈身穿紅袍,頭戴順天翅,在柳蔭之下恭候。敬德感到不好意思,便改口說:我專程趕來,想討些靈丹妙藥。孫思邈送給他靈丹十八丸,保他東征勝利。後來敬德後悔自己不該妒忌,便擊掌發誓,願在孫思邈成聖後站班助威,聽憑調用。此事流傳民間,至今成為美談。
鋸末治腹痛
孫思邈剛開始行醫時,就在故鄉孫家原村。有一次,鄰里的一對中年夫婦抱著小孩,急急忙忙地找他看病。小孩嘔吐不止,手捂腹部喊痛,父母慌得不知所措。孫思邈仔細診斷後,認為是受寒而得。這時看到旁邊有一堆鋸末,他忽然有所醒悟:檀香木理氣止痛,其鋸末也有同樣效果。於是他抓了一把鋸末,讓父親加點生薑作為引子,當即熬藥服下。夫婦半信半疑地回到家,照他說的方法煎藥,孩子喝了後,果然嘔停痛止,病很快就好了。夫婦倆高興地逢人就說,孫思邈醫術高明,救了小孩的命。從此他在鄉里聲名大振,得到周圍村莊鄉親們的信任,一有病便紛紛前來就醫。
以上所用方法中,檀香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性味辛溫,功能理氣止痛,溫中和胃,主治噁心嘔吐,脘腹脹痛。生薑為姜科植物薑的根莖鮮品,性味辛溫,功能散寒解表,溫中止嘔,主治畏寒嘔吐,風寒表證等。兩藥配伍,溫中止痛,理氣降逆,故獲良效。
用蔥葉導尿
孫思邈在治病過程中,處處留心,善於發現。傳說有一天,華原縣城東街的張先生患小便不利,聽醫生說是喝水少,因此就大量飲水,結果腹部憋脹,最後竟至小便點滴不出。孫思邈仔細觀察病情,認定患的是“癃閉”,由尿道不通所致。如何治療呢?他想,能不能從尿道插進一根管子,尿肯定會排出來。可狹窄的尿道,該用哪種管子呢?急得他從院子裏踱到門外,忽然看見有個小孩吹著蔥葉玩,他頓時有了主意,挑出一根細長的小蔥切去蔥尖,順著尿道插進,並像小孩一樣用勁一吹,果然患者的尿液從蔥葉中流了出來,腹部憋脹馬上得到緩解,病情隨之痊癒。病人直起身來,連連向他道謝說:“救命之恩,終身難忘。”於是“蔥葉導尿”被記載在他的書中。
這是我國記載最早的導尿方法,也是導尿管從此產生的緣由。而“癃閉”病採用導尿方法僅是權宜之計,並非根本治法。此病多是由於熱淋或石淋引起,只要清熱排石就可治癒。
琥珀救產婦
孫思邈出外行醫,有一天正在行走,忽然看見一行出殯隊伍迎面而來。他停在路邊,忽然上前一步,按住棺材大喊:“且慢!”送殯的人以為他是瘋子要趕走,他便說這人還沒死,你們怎麼忍心埋了呢?眾人說人早死了,你不要胡說。他說人要死了,血會凝固的,你們看棺材底下正在滴著鮮血。眾人果然發現有血絲向外流,就打開棺材請他看。只見有個婦人面黃如紙,且懷有身孕。丈夫哭訴說結婚十年沒生育,這次懷孕幾月,昨天忽然胎動並大出血。孫思邈試了婦人的鼻息和脈象,以紅花煙熏其鼻孔,又急取琥珀粉灌服,孕婦很快蘇醒過來。他又送給病家一劑藥、一幅圖,囑咐把病人抬回去,喝下這副藥,再按圖接生,保證母子平安。後來婦人果然順利生下個胖娃娃,於是眾人把他當成了神仙,孫思邈卻說:此乃琥珀之功也。
琥珀為古代松科植物的樹脂埋藏地下經久凝結而成,生於黏土層、砂層、煤層及沉積岩內。以色紅、明亮、塊整齊、質鬆脆、易碎者為佳,有蜂、蟻、松枝者尤好。性味甘平,功能鎮驚安神,散瘀止血,利尿通淋,主治心悸、失眠、驚癇、閉經、小便不利等。現代藥理證實琥珀酸具有抗抽搐以及鎮靜、降低體溫、鎮痛、興奮呼吸、升高血壓等作用。
尋找靈芝草
孫思邈在峨眉山采藥,經常去縣城行走,不料遇見曾經患浮腫病的教書先生,他感到疑惑不解,心想此人病情危重,已經無法治療,如今卻像個健康人,他是吃了什麼靈丹妙藥呢?經過詢問才知是喝了異樣的“蘑菇”湯治好的。原來峨眉山有個破廟裏住著母女二人,母親常年患病,姑娘名叫靈芝,為維持生活,她天天到山上采蘑菇,再到縣城去賣。有一天她在林深處枯樹下,發現了3個異樣的“蘑菇”,形狀像把小傘,蓋有碗口大,把有半尺長,顏色紅紫發亮。到城裏去賣時也順便把那3個“蘑菇”帶去,但沒有人買它。直至有年冬天,她賣完蘑菇準備回家時,有個青年跑來說他父親病了好多年,病危中忽然想起吃蘑菇,不料姑娘已將蘑菇賣光了,就只剩下那3個異樣的“蘑菇”,青年便買了急忙趕回家。後來昏迷的老人喝了“蘑菇”湯,第2天居然醒過來了,一連喝了3天,竟然奇跡出現,病情好轉,而且還能到街上轉悠了。孫思邈聽了非常驚奇,便上山尋找這種神奇的“蘑菇”,並用姑娘的名字,稱之為“靈芝草”。
靈芝為多孔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全株,性味甘平,功能滋補強壯,扶正固本,增強免疫,延緩衰老。主治冠心病,高脂血病,高血壓,癌症,白細胞減少症等,現代藥理證實有鎮靜安神,抗腫瘤等作用。
偶然識川芎
傳說孫思邈有一日到青城山上采藥,師徒們在混元頂松林中休息時,發現不遠處有一隻雌鶴,臥倒在地,好像生病了,旁邊幾隻幼鶴在哀鳴,過了一會兒,空中飛來一隻白鶴,嘴裏叼著幾株草藥,從高空落下,幼鶴便急忙把藥送去,病鶴吃藥後不久,病果然好了。孫思邈感到很意外,將散落的藥與自己采的藥進行對照,才知這藥是川芎,具有活血止痛作用。於是他不禁吟道:川西青城天下幽,神仙洞府第一流。白鶴巧銜送仙藥,來自蒼穹雲霄頭。
川芎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莖。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主治氣滯血瘀之脅肋疼痛、月經不調、風濕痹痛等。現代藥理實驗表明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及心肌營養血流量,增強心臟收縮力。
苦覓老鸛草
相傳孫思邈在四川峨眉山時,遇到一位40多歲的男子前來求醫。病人住在岷江岸邊,長年以打魚為生,天久日長得了風濕病。每當天寒陰濕時便兩腿關節僵硬,行動非常不便。他先用自己配製的藥為其治療,當時服用有效,可過了一段時間後又復發。於是他又到山上採摘治病的草藥,卻令他十分失望。有一天到山上采藥,無意間看到一隻老鸛在山崖上啄食一種草,他想老鸛長年累月在江河湖泊中,時時遭受陰濕之氣侵襲,為何不得風濕病?莫非它啄食的草有治療風濕的功效?於是他迅速攀上山崖,將老鸛啄食的那種草采回,用水熬成藥汁,讓病人服下。結果初服後即感到疼痛減輕,繼續服用紅腫消退,能自主走路。他深為找到能治療風濕的草藥而高興,可是不知道這種草藥叫什麼,他想這是老鸛幫自己找到的藥,所以便給此藥命名為“老鸛草”。
老鸛草為牻牛兒苗科植物老鸛草的全草。性味辛、苦,平。功能祛風除濕,疏經活絡,止瀉治痢。主治風濕痹痛,麻木拘攣,筋骨酸痛,泄瀉痢疾等。現代藥理證實全草煎劑對卡他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乙型鏈球菌、肺炎球菌及亞洲甲型流感病毒京科68-1株和副流感病毒Ⅰ型仙台株有明顯抑制作用;尚有止瀉、抗炎、抗癌作用。
梓州治消渴
唐貞觀十年(西元636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因久服丹石,患了消渴,小便頻數,晝夜百行,證屬陰虛火旺。孫思邈給他開了黃連丸,服藥後症狀明顯好轉。但他又因房勞過度,導致消渴之病加重,體質羸瘦,精神恍惚,口舌焦乾而死。孫思邈對此頗為遺憾,並告誡後人:患消渴病,其所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他;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他的論斷至今看來也是非常科學的。因此在《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中,孫思邈不但對消渴病有詳細的觀察和描述,而且對其併發症如肺部感染、心血管病等也有詳細論述。收載治療此病的方劑有75首,藥物達129種。可見他對此病有較深的研究。
消渴病類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慢性代謝性疾病。黃連丸由黃連、生地黃組成,研末制蜜丸服,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作用。而其他方中,以栝樓根、地骨皮、生石膏、黃芪、麥冬、茯苓等出現頻率最高,對後世治療糖尿病的組方用藥產生了深遠影響。
公佈屠蘇酒
唐朝初年南方時有瘟疫發生,孫思邈在常州一帶行醫,不舍晝夜搶救病人。經過半個月的努力,瘟疫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過了不久,又從小孩到大人流行起來。為了長期地預防和治療此病,他經過潛心研究,發現葛洪《肘後備急方》中有預防瘟疫的藥方——“屠蘇酒”。他便精心配製藥酒,讓未得病的人喝,結果瘟疫再也沒有發生。他為了普及防疫知識,便找來一大張黃絹,把藥物組成及炮製方法全部寫在上邊,張榜公佈在屠蘇庵山門的柱子上,讓人們廣泛傳抄。後來歲末飲“屠蘇酒”,便成為江南各地流行的習俗,而且還傳到日本等國。自此人們對他這種重視普及、從不保守的可貴精神大力傳誦。
屠蘇酒由大黃、川椒、白术、桂心、桔梗、烏頭、菝葜等組成。原方制法是將藥細切,以絹囊包貯,十二月晦日正中時懸至井中至泥,正月朔旦取藥,置酒中,煮數沸,先從小量飲起,多少不拘。
命名“阿是穴”
終南山裏有位老獵人,由於長年在外,得了腿痛病,發作時難以忍受。他多方求醫無效,後來聽說長安城有個“藥王”孫思邈,醫術非常高明,於是他來到長安求醫。孫思邈就給他服藥、扎針,但治了將近半個月,病卻不見好轉,他想,除了針十四經穴,是不是可以另尋新穴呢?他又擔心會出什麼危險,就先在自己身上試紮了數次。然後請老獵人躺在炕上,手指在腿上一分一寸地掐試針穴,並不停地問這裏疼不疼?老獵人回答不是……當他掐到有個穴位時,老獵人突然大喊:“啊,是!”孫思邈便掐住這個點,毫不猶豫地把銀針紮入這個穴位,過了一會兒,老獵人腿痛減輕了。因為療效顯著,孫思邈就記下這個新穴位。第二天又找到了一個點,就這樣紮了7天針,換了5個穴位,老獵人的腿痛病終於痊癒了。此後,孫思邈思忖給這些新穴位命名,忽然想起老獵人的喊聲,於是就將這些經外奇穴稱為“阿是穴”,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阿是穴”始於《備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裏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借驗,故云阿是穴也。”因其無固定名稱與位置,以病痛局部或壓痛點為腧穴,故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的作用。
創制抓藥櫃
孫思邈在太白山採集中草藥,他不畏艱險、翻山越嶺,或穿越茂密的森林,或攀登峻陡的山崖,由於所采之藥很多,加之性味功效不同,因此放置不能混雜。為了便於分類使用,他就讓老妻特意用布做了一個褡褳,在上面縫製了許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種中草藥,就裝到一個小口袋裏,便於回家後整理和使用。就是平時背在肩上,看病用藥也十分便利。
由於他看病時,總要把藥從褡褳的小口袋裏,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來,時間一長,人們就習慣把此法稱為“抓藥”。後來,孫思邈受到“抓藥”的啟發,依據褡褳的小袋子的方式,讓木匠做成許多小格子,格子裏又有小抽屜,將抽屜隔成三、四個方格,用來存放各種藥材,外邊寫上中藥名稱,類似木制的箱櫃,因此稱為“藥櫃”。由於這種方式非常方便實用,所以一直沿用至今。現在的藥櫃一般有81個藥鬥,每鬥分裝4味藥,取藥比較方便。
【文章擷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sangwayixi-85/article?mid=759&prev=760&next=757】
去過三才靈芝農場的人都知道,裡面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
那就是孫思邈大師~
我們這次特地介紹他的故事,
讓下次去到三才靈芝農場的人~可以更知道~為什麼他會出現在那裡!
最近颱風過境,雨下不停,大家都還好嗎?
出門一定要帶雨傘唷!能的話,盡量別出門~
家是最安全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