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12 06:46:05| 人氣4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http://book.bfnn.org/article/0253.htm


淨空法師主講

劉承符居士記



淨空法師於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在加州哥波廷諾市(CUPERTINO)淨宗學會講心經,為期一週。承張德聲居士惠賜錄音帶七卷,恭聽之後,摘要筆記,彙成斯篇,供養讀者。



各位同學:



今天我們有這麼好的機緣,在美國淨宗學會與大家研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殊為慶幸。古大德常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世尊一代時教,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的時間最長,佔了二十二年,般若經的份量也最重,可見佛法教學是以般若智慧為主。有些人誤會認為修淨土者往往疏忽了般若智慧,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在阿彌陀經中可以看出,世尊為宣揚這個法門,於諸大弟子中,特別揀選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菩薩眾中特選大智文殊大士為對象。如非真有大智慧很難接受這個法門。因此智為能度,對淨宗說非常恰當。



歷代翻譯心經共有十四種,常見的有七種,此次採取流通最廣的玄奘大師譯本。在中國各宗各派皆選心經列入朝暮課誦,可見在整個佛教中其所佔的地位。茲以時間關係,雖不能詳細解說,但一定會把精要之處提出來向大家作一個簡報。



經題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八個字,可分四個段落,1、般若,2、波羅蜜多,3、心,4、經。般若是梵語,古印度的言語,翻成中國話,意思是智慧。在翻經規則方面有五不翻:一為秘密,如咒語,皆音譯。二為含多義,在中國找不到適當的詞彙,如婆伽梵,此名相含多義。三為中國無,如閻浮提,樹名,中國無此樹。四為順古,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五為尊重,如般若。通常說般若有三種,一為實相般若,真空之體,即真實的相狀。第二為觀照般若,乃實相之用。第三為文字般若,詮釋言教,整個佛經皆屬文字般若。般若的別名很多,如真性、實相、首楞嚴、中道、畢竟空等等。佛說出如此眾多名字指一件事,目的是不讓我們執著名相,叫我們體會真實的意趣。大智度論上有一首偈:「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名字。」此偈非常重要,說明佛為眾生說經,建立許多名相術語的因由。通常般若翻作智慧,智是照見,知俗諦,慧是揀別,照真諦。換言之,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鑑別的作用。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總之,照了一切法不可得,通達一切法確實無有障礙,乃真智慧。



波羅蜜多、波羅譯為彼岸,蜜多譯為到。合之即彼岸到,若依中國的文法應為到彼岸。其意義如中國人的成語「到家了」很接近。如畫畫功夫純熱,說他的功夫到家了,也就是究竟圓滿之義。般若波羅蜜多即「究竟圓滿之智慧」,與一般所說的聰明智慧有差別。梵文之到彼岸,古人註解中說,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有般若圓滿的智慧才能離開生死,證得大涅槃的彼岸。佛在經論中常提到,凡夫修行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其時間用劫算而非用年算。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都曾經聞法修行,才能有今天的善根福德因緣,聞到世尊所說究竟圓滿的大法。我們既有過去生中無量劫修行,何以還未成佛?應知佛說三大阿僧祇劫是由小乘初果須陀洹算起。過去生中雖有修行而未證初果,其修行時間都不能算,修到初果才算不退。從此再經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歷一個阿僧祇劫,此時道力微,被煩惱伏,名遠波羅蜜。由初地至七地,歷第二個阿僧祇劫,道力增長,有能力伏煩惱,名近波羅蜜。由八地至十地歷第三個阿僧祇劫,道力盛,禪定智慧能力增強,盡伏煩惱,名大波羅蜜。在四教中屬於別教。



心字是中文,自古以來解釋心字之文甚多,但以心為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精要一語最為圓滿。心經為大般若經之綱領,所以稱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臟,至為重要。最後經字是通題,佛所說的言教,經弟子們結集成文,皆稱為經。古來大德解釋經字,常用貫、攝、常、法四字。貫是貫穿所說之義理,換句話說,每一部佛經都是一篇有系統的文章,從頭到尾一直貫穿下來,絕無雜亂,攝為攝持所化之眾生,使讀者百讀不厭,如磁鐵吸針一樣。常是古今不易,法是遠近同遵,確實超越時間與空間,即今人所說之真理。



本經是唐朝玄奘大師翻譯的,大師是河南偃師人,姓陳名褘。十三歲在洛陽淨土寺出家,貞觀三年到印度求學,歷一百二十八國。當時西域與印度均未統一,有許多小的國家。留學到中印摩竭陀國那爛陀寺,此項古蹟到現在依然存在。他受業於戒賢論師及勝軍居士,他的老師是一僧一俗。貞觀十九年回國,三年去的,往返共十七年。大師世壽六十五歲,圓寂於唐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公元六六四年。由印返國後翻經十九年,翻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份量之多為譯經師之冠,對中國有最大的貢獻。所譯經典均收入大藏經。這部心經是大師在貞觀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終南山翠微宮翻經院譯的。過去南京金陵刻經處楊仁山老居士曾把大師所譯經典刻版流通。該刻經院曾送我一全套,我把它收藏在達拉斯佛教會五0一樓上。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中文譯此菩薩名字有兩種,翻「自在」是表智慧,菩薩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於法自在。翻為「觀世音」表菩薩大慈大悲,循聲救苦,此二名各有取義,表明菩薩自行化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是修行,歷事練心。凡夫心不清淨不平等,菩薩是覺悟的人,在一切順逆境中修清淨心平等心,以究竟圓滿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深對淺而說,在經教中有淺深二種:第一類人空般若,破除我執,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此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三乘所修的,謂之共般若,賢首家稱為大乘始教。第二類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更進一步,破了法執,不但見空,又見不空,此與前面三乘人所見所悟的不同,稱為不共般若,亦即圓教初住以上菩薩所證的,教下謂之實教菩薩,包括大乘的終教、頓教、圓教。觀自在菩薩所證的即深般若波羅蜜。



照見是功夫,智慧的運用,修行的樞紐。為三智用,此三智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亦即智慧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的見解與看法就屬於智慧。第一種空觀深者,能斷見思惑,顯一切智,見真諦,真諦即哲學家所說的本體。第二種假觀深者,能斷塵沙惑,顯道種智,見俗諦,就是對法界自然現象完全通達明白。第三種是中觀深者,能破無明,顯一切種智,見中諦。一切智與道種智是一不是二,前面兩種的觀照均偏在一邊,未達到圓融。等到觀照功夫深了,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對宇宙人生之真相完全明白,無絲毫疑惑,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見到中諦。



五蘊即萬有,分為色、心二法。色法即物質,一切物質皆以色為代表。心理精神方面的以心為代表,心分為四類,受、想、行、識。受是前五識,想是第六意識,行是第七末那識,識是第八阿賴耶識。



色法是物質,物質是眾微聚,聚是因緣生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說明五蘊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講眾微是比喻,說明所有物質皆是由眾多微細分子聚合的。現在科學儀器進步,可以用顯微鏡看到原子電子以及基本粒子。金剛經講所有物質皆為一合相,由分子組合成為一切物質,佛的五眼圓明比我們用顯微鏡觀察還要來得準確。



佛說基本物質有四種特性,謂之四大,即地、水、火、風。地大代表物體,它雖然小到肉眼看不到,而確有其物體之存在。火大代表溫度,水大代表濕度。科學家有另外一個說法,說它帶陽電稱為火大,帶陰電稱為水大。它是動的稱為風大,四大是代表基本物質的四種特性。



本經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即是經文第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中色蘊包括一切物質現象,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識。五蘊皆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皆無自體,乃真實相,真實相是空相。空的意義有四種:(一)空無義、因緣所生,皆無自性,自體不實,畢竟皆空,此義易懂。(二)虛空義、無粗相而有微妙色,有名無實,一切法均如此。(三)心空義(四)法空義。心空是一絲毫染著皆無,經論中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才能觀察到諸法真相。因一切法,相有體空,一切法了不可得,空為諸法之實相。金剛經所說,如夢幻泡影,形容至於恰當。把一切事實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難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難皆由迷惑顛倒妄想執著而來,妄想執著帶給我們無量無邊苦難。事實真相明白,妄想消除,執著永斷,一切苦難就遠離了,此之謂度一切苦厄。



諦觀身心,但見五蘊。諦是仔細的意思,觀是用智慧去觀察。身是色蘊,心是受想行識,在五蘊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無量劫來虛妄的我執即可破掉。一切煩惱皆由我執而起,我執空,煩惱即斷,煩惱斷,求六道輪迴也不可得。小乘四果羅漢,斷見思煩惱即超出輪迴,分段生死就沒了。再觀察五蘊,蘊從緣生,亦無自體,緣生無性,求五蘊相也不可得,法執也盡了。法執產生於所知障。障礙了菩提涅槃,所知障盡了,菩提涅槃自然現前,變易生死也沒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義就是這幾句話,可謂一語道破。為什麼一般人對於這種意思難以領會,因為無量劫來,妄想執著太堅固了,必須勞世尊以二十二年時間說出此事實真相,我們才能接受。上來所說是般若修學的宗旨,下面要詳細說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真相,便於我們觀察。

台長: 張一鼎 Yiiding Chang
人氣(4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