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5-24 08:59:48| 人氣3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正見因緣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000524---正見因緣果──悟因法師.jpg




正見因緣果──悟因法師

 

《雜阿含經》形容正見猶如日出前的晨曦。還沒見到太陽,太陽的光明就已經去除黑暗、大地一片曙光。正見作為八支、三學的眼目、行為的導向,其重要性就如同晨曦的曙光,漸漸遠離暗冥,看待事物會越來越清晰、正確。

 

正見是正見四諦。四諦是包括世間、出世間的雙重因果。很多人談因果側重談果報、業報、業果,誠然,知果才會畏因;或說如是因如是果,因果之間就是由條件集合而生起、條件滅去而離散。因緣生、因緣滅,在生住異滅中沒有獨自的自性。其存在由諸緣決定,其本性是空。所空的是獨立的自性,不是否定那個法的存在。因此每一法詳實地說是因、緣、果、報。因此修行是「觀因緣」、「觀緣起」、觀「因緣果報」,這是修學佛法的最核心,也是修行的下手處。

 

正見是表現無漏智慧,既是行道的開端,更是涅槃解脫自在的完成者。印順導師說,在三乘共法的經典裡,慧是有很多名稱的,如慧,見,明,觀,忍,智,覺;正觀,正見,正知,正思惟;如實觀,如實知,如實見,如實知見,如實思惟;擇法等。本文「正觀緣起」即從正觀四諦、了知緣起法的生滅變異,如實了知貪瞋癡煩惱,參透煩惱當下的理想心態。

 

人的組織有色心二法。色法就是色蘊,色身;心法就是精神心理方面的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些心理精神的活動是何等的豐富。蘇東坡描述的「曾不能以一瞬」,即是說難於描述剎那中的心念。心念活動是不停且變動的,一個念頭一個念頭,一連串的相續,前念引生後念,形成川流般向前奔騰。這種心念奔流就是業力。這些念頭推動發號施令,形成身行口語和意念,留下軌跡和業力保存在八識田中。我們的心就是這麼個運作模式。生生世世在生死中輪迴不息,苦不堪言。而改變這種心念奔流的惟一方法,只有從心的念頭訓練覺知,從心下手,逐漸改變它的鎖鏈關係。

如何「覺知」。例如聽到一句話令我憤怒、生氣,這種感覺內心一定知道。哪一個想法,哪一種觀念支持我生氣?生氣充塞我心中,臉紅脖子粗,是生氣的相;聲音變了,口出不雅語言,這是修羅相;接著完全籠罩在修羅的氣氛中。你覺知心被抓住、控制,漸漸的無法做主了。心是如此嗎?此時若起一念覺知:那句話有那麼大的重量嗎?有那麼嚴重嗎?那句話只是一時的聲音,他的用意在我耳中竟變成自我折磨?你覺知:我的心在前一念是喜孜孜,後一念卻生氣了。前一念是善,後一念是不善。心到底是善?不善?此刻你覺知到心的無自性。如此把心交給別人控制,無異是受貪瞋癡擺佈、受無明蒙昧驅使!覺知,即是觀緣起的開始。

 

再舉例來說,上街賞花,是眼看花,不是花看人。喜歡與否人人各異。再以耳聞聲為例,聽到門碰撞的聲音,心生惱,是聲音讓你惱?是耳朵讓你惱?如果是聲音讓你惱,則我們坐在講堂裡,前門後門都關起來,沒有聽到風雨聲就不會煩惱,就是對症下藥囉?不!當你想到外面又是風又是雨,過去淋雨的不快湧上心來,你還是憂慮擔心。所以不是眼見色、耳聞聲,也不是色見眼、聲音跑到耳中而產生煩惱。是「心」由窗外風雨聲引生憂慮擔心。這些憂慮擔心若放任活躍,會讓心的澄淨形成混濁之流,又潛入心的底層。這是心的相應原理。心識的活動從無始已然,而轉變方向的可能在心的「覺知」。

 

但心在哪兒?禪宗二祖慧可問初祖達摩:「我心不安。」初祖答:「將心來,(吾)與汝安。」初祖叫慧可把心拿出來,說可以替他安心。結果慧可遍尋身心上下找不到心,就回初祖說:「覓心了不可得。」這時初祖說「(吾)為汝安心竟。」

慧可「覓心」的公案,現代仍然要用它來用功。大家找看看,到底心在哪兒呢?在心口那兒嗎?在頭腦?不!在你看著我時,你睜大眼睛盯著我瞧的那兒。我們每個人活著時都活蹦亂跳的,眼能見、耳能聽、嘴能吃能說、腳能走、……,心一直在這些境界中,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起作用,沒有一刻稍歇。

 

「心」,隨緣應現,不停在某一處。「心」也可以被訓練止於一處,這就是修奢摩他(修止)或修剎那觀。心是可以被調柔駕馭的。把心安止在所緣境上,自己是可以決定的。若當下讓你不舒服,可以換個立場、角度,轉個思考方向,「六根門頭好修行。」而不是眼不見、耳不聞、舌不嚐、……。千經萬論就是教我們在觸境安心之道。這是可以肯定的。

 

講到這裡,大家知道修行的核心了。禪宗祖師說「搬柴運水總是禪機」,這不是要大家到深山裡去修行,你知道生活裡處處是道場。你工作謀生,你肯定工作、歡喜工作。歡喜接受,就是在工作中加入了當下善待善用的「因緣」。現在坐在講堂,你接受當下,歡喜託講堂的福,不必吹風淋雨。即使有風有雨也能自我肯定。臺灣年年有颱風,風雨吹淋,有人越是表現傑出。有的人環境很好,卻不知珍惜。環境是我們接觸的所緣緣,個人歡喜、接受、改變是加入個人的因緣。

桌上這盆花,你看這花,歡喜嗎?歡喜!有人感慨:「可惜它還沒開。」花開未開是另一回事。在花兒呈現的當下,你如實地知道它,心如是回到當下,透徹的了然,「如實知」。寒山詩云:「說食終不飽,說衣不免寒,飽食須是飯,著衣方免寒。不解審思量,只道求佛教,回心即是佛,莫向外頭看。」修行在內在清淨,不在向外馳求。若再投射卜卦、問神、算命、地理風水、觀乩,則與正見更是南轅北轍了。

 

------ 摘自《香光莊嚴》〈正觀緣起〉第 104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article.php?aid=102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台長: 香光
人氣(3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香光莊嚴 |
此分類下一篇:再跑啊!再跑啊!
此分類上一篇:正法之味—自由之味/菩提比丘著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