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09 10:19:21| 人氣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談死亡的祝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談死亡的祝福──釋見日 主講/編輯組整理

你害怕或忌諱死亡嗎?其實死亡是需要慶祝與平等對待的,當死神敲門時,如果我們能以友善的方式及接受的心情來回應,我們將不再執著,那是最大的幸福……

說不出口的「祝你死亡快樂!」今天要和大家探討的主題是「談死亡的祝福」。

  什麼是「祝福」?有人生日時,買一個鮮奶油蛋糕,插滿蠟燭,然後唱「祝你生日快樂」,這是一種祝福。有人要遠行,請他上館子吃一餐,說些「一路順風」、「鵬程萬里」的話,也是一種祝福。但有人祝福死亡嗎?死亡要怎麼祝福?死亡向來只有悲傷,要如何說得出「祝你死亡快樂」?尤其,當我們剛面臨親人往生時,都會陷在難過的感受中,無法以平靜的心來面對,更別說是給予喜悅的祝福了。我們不妨回憶一下:當熟識的人往生時,我們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有位學佛的居士,家裡開咖啡廳,店名叫「古典玫瑰園」,一走進去,裡面飄散著一股烤蛋糕的香味,廳裡每一個角落都有玫瑰,牆上則掛著名家畫的玫瑰;另外,除了咖啡,室內還賣各種花茶,所以還充滿著薄荷香、茶葉香、檸檬香、向日葵香。老闆的女兒讀的是文學,也有學佛,她希望自己死的時候,靈堂就要散發這種香氣,還要播放貝多芬的鋼琴小品「給愛麗思」,同時每一個去看她的人,都得帶一朵玫瑰,唸一首詩給她聽,她認為這是一種最後的享受。這真是一場浪漫的玫瑰告別式,而你希望別人如何給你最後的祝福呢?相對地,當別人離開時,你又會如何表達你的祝福之意呢?

  前幾天,我和幾位法師去為一位往生的男居士助念,他四十多歲,平日雖然身體不好,但並沒有甚麼嚴重的病兆,竟不料說走就走了,留下妻子和三個子女。他的妻子非常傷心,一直責怪自己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來弔喪的親朋好友也說:「才四十幾歲,怎麼年紀輕輕地就走了呢?」

  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對死亡一直存著莫名的恐懼,無法在當下給予死者祝福,我們所想的事都與死者的幸福無關。


死亡需要慶祝與平等對待
  這是因為傳統上總是認為死亡是個悲劇,是件悲傷的事,是不能提起也不敢面對的問題。因此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執著生存,而排斥死亡。這種心態其實並不健康,因為死亡就像出生一樣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人不可不面對的事實,死亡應有它存在的功能。

  站在佛教立場來看,死亡又稱為「往生」,也就是另一個再生。所以,如果你慶祝生日,那麼你也要慶祝死亡,因為出生是死亡的開始,而死亡是另一個出生的開始。一個人如果對死亡也能給予如同出生的慶祝,那麼他將可以免除不必要的恐懼,而會變得更有勇氣,使生命力的開展得以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小孩子不會去擔心生和死,因為他沒有甚麼顧慮;年輕人則投入在世間的追求中,想要更富有,更有權勢,得到更多的聲望,他很少去思考這個問題。但是,不管你是一個年輕人或老年人,不管你是富有的或貧窮的,就在死亡即將發生的那個時刻,我們將不再有任何差別,死亡對一切眾生的平等態度,會帶領我們超越所有生命的歧視,超越所有生命的愚蠢遊戲,一起走向這一期生命的終點,和其他人及世界道別。

  死亡使我們走出貧富的桎梏,走出人類自我假設的牢籠,但人們常破壞了這美好的時刻,即使亡者活了一百歲,人們還是會哭泣,並表現出他們的同情心說:「他死得不是時候,死亡不應該發生。」或者,他們會安慰那個臨終的人說:「不要擔心,醫生說你將會被救活,我們會一直陪在你的身旁。」甚至連醫師也會避開這個主題,他們不會對他說死神已經在門前,反而給他一個虛假的、善意的安慰:「不必擔心,你將會被救活,請相信我們。」但是,基本上,這並不正確,因為這樣做,並沒有給死亡平等的待遇。

  前年,我九十五歲的祖母往生,一個人活到九十五歲夠不夠呢?對敬愛她的人而言,活再多歲永遠都不夠!由於我從小是祖母帶大的,所以即使出了家,對於她的離去,內心還是很難過。一直到今年,我才比較能客觀地面對祖母的逝世,我想,如果我已祝福她到極樂世界,那麼她就在那裡其樂無比了,不是應該慶祝嗎?我還難過什麼呢?但是,觀念要轉化不容易,所以,現在就讓我們來認識死亡在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也許可以幫助我們以健康的心態來面對它。


死亡是生命的頂點
  如果你能將死亡蛻變成慶祝的時刻,那麼對你的父母、兄弟、太太或先生就會有很大的幫助,你算是給了他們一份很好的生命禮物。在你接近死亡時,這件事很容易就可以做。

  如果我們常仔細地觀察,就會發現:沒有什麼東西曾經被生下來,也沒有什麼東西曾經死過,就如《心經》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有的東西都只在因緣生滅中顯現或消失,有時候它們會變得看得見,有時候變得看不見。變得看不見是處於休息狀態,就好像在每一天之後,需要在夜裡有個很深的睡眠來重新獲得活力,使我們再度變年輕。同樣地,在每一世之後,我們需要死亡,需要一個新的顯現,我們要允許它,讓生命按照它的方式去走,而我們則帶著很深的信心與願力前往,當然,這是需要準備的。

  在印度,人們認為死亡是生命的頂點,是生命最終的開花。在死亡當中,整個生命都加總起來。生命是一個走向死亡的朝聖旅程,換句話說,從出生起,你便已經開始在走向死亡。

  人類的無明之一即是「反對死亡」。而「反對死亡」意謂著你將會錯過生命本身,因為死亡與生命本就深深地互相牽連在一起,它們並不是分開的兩者。生命是成長的過程,死亡是它的開花。旅程和目標並不是分開的,目標其實就是旅程的終點。當死亡被視為生命的頂點,是生命的開花季節,那麼你就不會反對死亡,而會去沉思它、享受它。

  我記得道證法師當年罹患腫瘤時,許多蓮友都很震驚且難過,她的妹妹當時在國外讀書,她打電話給道證法師的第一句話是:「你準備好了嗎?」法師說:「至少信心是堅定的。」當時有位很敬佩道證法師的學長號啕大哭,道證法師反問她說:「我們念佛的人,平常念佛是『畫龍』,每一筆、每一劃都很重要,最後等的就是『點睛』,現在,我就要去見彌陀了,你難道不羨慕我嗎?」這就是把死亡當作開花、視死如歸的典範。


死亡無處不在
  從生命的實相來看,死亡並不是只有在你臨終的時候才來,死亡其實早就透過很多方式來臨,並且從一開始的時候就來了。從出生的那個片刻起,它一直都在向我們走來,當你的童年消失,變成一個青年或少女,你難道沒有看見它嗎?死亡已經發生了,童年已經不復存在,童年已經死了,那扇門已經關起來了,你無法退回去,你無法再抓住它,它已經永遠走掉了;然後有一天,青年會變成老年,你會再度死掉。

  事實上,如果你再深入地看,你將會看到你每一個片刻都在死亡,因為你每一個片刻都在改變,每一個片刻都在「生」,接著便是「死」,我們就在「生」和「死」的兩岸之間流動。

  死亡在我們的生命中靜靜地發生,你聽不到它的腳步聲,它不會發出噪音,它一直在發生,因為它的發生是那麼地連續,所以你看不到它;我們只會注意那些突然發生的事。

  然而,當死神敲門時,如果能夠以一種友善的方式,以一種接受的心情來回應,那麼我們將不再恐懼,因為它早已是我們親密的朋友。而免於恐懼與執著,能讓我們「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那是最大的幸福。世間一切都會成為過去,無常無時不在,然而,所有走過的一切,都將因你我的播種,而使生命之花開得更加芬芳。

…… 詳閱全文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56/education1.htm
《香光莊嚴》第五十六期

台長: 香光
人氣(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香光莊嚴 |
此分類下一篇:日日是好日
此分類上一篇:諸香中,戒香為最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