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09-04 03:44:21| 人氣1,2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決戰時刻談美國精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部電影的首映是選在今年的美國國慶日(7月4日)當天,其企圖十分明顯,就是想借由這部描寫美國獨立戰爭的史詩電影,來宣揚所謂的”美國精神”。

  ”決戰時刻”和前幾年的”ID4”所呈現的企圖幾乎是一樣的(兩片為同一個小組所製作)而這個經過好萊嗚的包裝,外加以大手筆的行銷做法,來推薦的”美國精神”,到底是什麼呢?

  電影裡的表現看似說的清楚明白,其精神比如說:愛家勝過愛國(本片名原為愛國者),個人勝過團體,為了維護理想不免一戰,為了生存不免一戰,為了親人不免一戰,行事不能拘泥,正義終會彰顯,戰爭恐怖,和平最好....拉哩拉渣一大堆加在一起後,在配上感人的對白和音樂,然後觀眾可能就會得到一個東西,那就是”感動”!(搶救雷恩大兵和勇者無懼也是用同樣的手法)

  那觀眾是為了那些拉哩拉渣的東西所感動嗎?又好像不是,好萊嗚會給你我一個模糊的答案及理由,那就是”天賦人權”,意思就是觀眾是為了”天賦人權”而感動。可是人權是什麼,卻又不能用上述那些拉哩拉渣的東西來代表。

  所以囉,片中所謂的”美國精神”,只有美國人自己才願意相信其存在,,X是打死不信的。

  反倒是X在這裡還要將真正的”美國精神”做一簡單的分析:

  
  美國歷史上記載,所謂”第一批的美國人”,是於1620年搭乘”五月花號”,在現今的美國麻州海岸登陸的,102位清教徒。換言之,寫美國史的美國人,還是認為之前就生活在美洲大陸的印地安人,他們不算是”人”。

  這種”選擇性記憶”的行為,又可以從”清教徒”談起﹔清教徒是1517年宗教改革開始後的產物。

  起因是當時教會腐敗不堪,而政府又教育大家:人民與上帝必須透過”教會”才能溝通。馬丁路德是第一個提出質疑的人,他認為”人可以透過禱告和上帝直接做溝通”。

  馬丁路德的觀點獲得了廣大民眾和德國政府的支持,便自訂了新的教規和成立了新的教會,這就是”新教”,也就是現在泛稱的基督教,而原有教會和其信徒,就是”天主教”。

  後來瑞士人喀爾文也起而效法馬丁路德,而喀爾文的教徒,就被稱為是”清教徒”(清教徒也算是新教,也算是現在泛稱為基督教的一部份)。

  但是清教徒始終沒有得到任何政府的支持。不過政府的支持是兩刃劍,會同時使得宗教繁榮及腐化﹔像路德教派就在德國政府的支持下,逐漸喪失了理想性﹔但路德教派還是大言不慚的高談理想,只因”天主教”更腐敗!相形之下,路德教派的墮落,也可以解釋為”有理想”了。

  但沒有政府支持的清教徒,其理想性就因此一直保留下去﹔但這也是他們令人討厭的地方,清教徒的”真清高”,戳破了天主教和路德教派的”假清高”,因此清教徒的遭遇很慘。(你想一想,老是說國王沒穿衣服的小孩子,會不會被腦羞成怒的國王殺掉?)

  被四處迫害而流浪的清教徒,只好設法去找容身之處,”新大陸”就是他們選擇的”家”。

  而把美洲說成是”新大陸”,這也可以看出歐洲人(包含清教徒)的虛偽,他們寧願相信,這是一塊上帝賜給他們的,沒有人煙的”淨土”﹔而不願相信在事實上,這塊土地是有印地安人居住的。

  這在X看來,像是上帝對清教徒的試煉,清教徒若是能和印地安人相安無事的生活下去,真的建立所謂”理想的淨土”,那麼清教徒的理想就的確是真實的。

  可是清教徒選擇的,卻是寧願相信印地安人不是人,然後給自己理由去迫害印地安人,然後繼續大言不慚的高談自己的理想,然後不知不覺的走向路德教派的老路。

  由此可知,自封為理想者的人為惡,比起一般人為惡,是還要恐怖的﹔因為他們深信”上帝”是站在他們那一邊,因此做起惡事來,是更加果決且毫不手軟的。

  這就是”清教徒”的部分人格特質,就是美國開國祖先的部分人格特質。

  當然,也可能是現在美國人的部分人格特質。

  所以我們看到,在電影決戰時刻裡,紅蕃全部不見了。而黑人被殺的畫面,只是為了利用來彰顯英軍的殘暴,卻不敢再加以描述,比如說,電影中活人哭泣死人的畫面,全部是白人的特權﹔導演並非是不願意,讓黑人活者出來哭一下黑人死者,而是深怕觀眾因此注意到,在那個時代,黑人的”存在”問題。(片中雖有一黑人要角,卻像是出來替白人背書的)

  話說回來,若是觀眾將焦點轉移到紅蕃及”黑人問題”上,導演想要精心製作的”理想新衣”,就會不戳而破了。再說得明白一點,在電影”決戰時刻”的那個時代,根本不是一個”充滿理想的時代”,而是編導硬要為之。

  導演刻意誤導觀眾的地方還很多,X就在這裡再舉一例:

  當時還沒有徵兵制,真正的徵兵制是在後來發生的法國大革命後才”誕生”,因此英軍也好,法軍也好,大陸軍也好,都算是”職業傭兵”。職業傭兵的效忠對象是他的”雇主”,而雇主通常是”國王”。換言之,當時還沒有所謂的”民族主義”或是”國家主義”,士兵打仗全是為了錢及自己的”武德”﹔也就是說在當時的英軍裡面,不是只有英國人而已,還包含了德國騎兵和各國部隊。

  說的比較誇張一點,若是英國國王率領著法國步兵,對抗著由法國國王率領的”英國弓弩手”,也是不稀奇的﹔對於軍隊問題的細節,X會在後面再做詳述。

  在此X只是要說,片中看似英國的”民族部隊”與大陸軍的對抗,那是導演刻意要引導觀眾的部分,導演要觀眾認為:這是一個國家的軍隊壓迫一群善良人民的行為。因為也只有如此,才能更彰顯”美國獨立的偉大性”,而讓觀眾忽略了,當初”為何要打”的理由。

  因為真正的理由,導演說不出口,主因是”錢”,談錢,還會剩下多少的”理想性”?

  話說回來,這還是”大美國主義精神”的作祟,好萊嗚明明有技術可以拍出事實,可是卻要拍的很”迪士尼”。

  這種裝小孩子天真的行為,X是一笑置之,卻不知”苦主”英國人的心裡是如何了?

  關於美國精神就談到這裡,下一篇X要談的是”決戰時刻”的時代背景。

台長: X
人氣(1,2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