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日)在上班時,突然想到了史記裡面的三段情節,恰巧都是和”朋友”這個名詞有關係的。在此要特別強調,只是純粹的心情記事,並無任何的企圖,或是想要表示些什麼。
第一:
出自淮陰侯列傳。
淮陰侯指的就是韓信,韓信幫漢高祖消滅項羽有功,而被封為楚王,但漢高祖劉邦擔心韓信勢力太大,有造反之虞。所以在巡查至楚地時,就將韓信抓了起來,而帶回首都長安軟禁,並且貶為淮陰侯,而淮陰是韓信的故鄉,X所要說的第一個情節就是發生在淮陰這個地方。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信亦之其意,怒,竟絕去。
....信至國....即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
這段翻成白話就是:
韓信年輕時常去找他的一位朋友,這位朋友當著南昌亭長這個小官(漢高祖劉邦就是亭長出身),所以貧困的韓信常去他家吃飯,而一吃就是吃了好幾個月,亭長的老婆因此嫌惡韓信的厚臉皮,於是故意用些小計倆讓韓信吃不到飯,韓信知道後,也知道他的亭長朋友,並不反對他的妻子如此對待韓信。所以韓信覺得受到羞辱,一氣之下就和亭長絕交,然後走了。
悠悠數年過去,韓信再回到淮陰時,已經是尊貴的楚王身分,韓信再去找他的亭長朋友,並送給他一點點的錢財當作是當初讓他吃飯的回報,韓信似乎是有意的說:
我的老友啊!看來你不過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你當初沒讓我餓死而供我吃飯,這是好事啊!但為何不將好事做到底呢?
第二:
出自刺客列傳。
荊軻游於邯鄲,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默而逃去,遂不復會。
....魯句踐已聞荊軻之刺秦王,私曰:”嗟呼!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為非人也。”
這段翻成白話就是:
荊軻遊歷到趙國的第一大城邯鄲,在那裡他認識了新朋友魯句踐,後來兩個人為了下棋的規則問題吵了起來。看來是魯句踐比較沒品,他大聲的罵了荊軻,於是荊軻就不講話的離開了,而一直到死,兩個人都沒再見過面了。
後來魯句踐知道荊軻去刺殺秦王失敗的重大新聞後,私底下是感到非常的後悔與懊惱,自言自語的說:
唉!他要去刺秦王,為何不好好的先磨練劍術後再去呢!我實在是對荊軻看走了眼,真沒想到他和我的想法是一樣的(指的是對抗暴秦),我當初為了下棋這種小事忍不住罵了他,他就一直把我當成不是他的同志啊!(魯句踐的言下之意似乎是說,如果荊軻心中沒有芥蒂,像做這種大事應該會來找魯句踐商量才對。)
第三:
出自張耳陳餘列傳。
張耳,大梁人....陳餘者,亦大梁人也....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為刎頸交。
........
由於原文太長,X在此就略過不表,而直接說明情節部分。
張耳和陳餘都是魏國大梁城的人,陳餘年紀比張耳小,就以對待父親的禮儀來對待張耳,兩個人的友情非常的好,可以說是生死之交。
後來秦國統一天下,建立了秦帝國。而張陳二人都因為是之前魏國的知名政治人物,所以轉瞬間都成了通緝犯,而兩人在逃亡過程中更是建立了深厚的互信與交情,後來因為許多人起兵造反,整體情勢轉變。張陳二人便趁機擁立了一個趙國的亡命貴族當趙王。張耳就是丞相,陳餘便當將軍。
但他們運氣真是非常的背,秦帝國的軍隊主力不挑其他的造反勢力下手,偏偏先挑中了張耳陳餘的趙國來開刀。而相形於秦帝國數十萬的虎狼勁旅,趙國的軍隊簡直就像小綿羊般可憐。但張耳並沒有坐以待斃,他寫了許多求救信函給其他的造反勢力(這當中包括後來大大有名的西楚霸王項羽),並且要陳餘出城去招募士兵。也因此不久後秦軍兵臨城下時,張耳是和趙王被圍困在鉅鹿城內,而陳餘則是在包圍圈的外頭招募士兵。
當時幾乎所有的造反勢力在收到張耳的求救信函後,都一同渡過黃河來救援,但當他們看到如狼似虎的秦帝國部隊後,也都嚇得不敢輕舉妄動。所以眼睜睜的看著鉅鹿城每天被秦軍攻打。張耳這時候氣極了,但他更氣的是為何連他的生死之交陳餘,都不願回來替他解圍。
於是張耳派了兩個親信出城去責備陳餘,當這兩個親信將張耳的話帶到後,陳餘卻是冷靜的分析利害給這兩人聽,陳餘的理論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張耳是一定死定了(因為在秦軍的包圍之下),與其回去和他一起死,那不如留得有用之身,還可以替張耳報仇。不過這兩位親信並沒有聽進陳餘的話,於是陳餘給他兩人五千名士兵。這兩人便帶兵去打數十萬的秦軍,不用想,當然是羊入虎口,死得乾乾淨淨。
可是張耳在城內並不知道他的兩位親信已經死於秦軍之手,但這時候卻出現了奇蹟。短小精幹的楚國造反勢力在項羽的帶領下,才剛趕到現場,就如虎入狼群般的殺向秦國部隊,並且以寡擊眾的奇蹟式的勝利,秦帝國部隊死的死,逃的逃,也就因此解救了鉅鹿之圍。
張耳雖然揀回一條命,但對於陳餘之前的坐視不理仍耿耿於懷,於是便在慶功宴上當眾責罵陳餘的忘恩負義和見死不救。陳餘原本沒有回答,後來張耳又追問兩位親信的現況,而陳餘就照實對張耳說都死在秦軍之手,但張耳卻是不相信,反倒是懷疑陳餘殺了那兩人。陳餘在情緒激動之下,索性丟出了將軍的印信,說:你以為我會那麼在乎這個將軍的頭銜嗎!說完便轉頭進了廁所。
張耳見狀,才察覺到自己錯怪了陳餘,原本想等陳餘出來後再和他和好﹔但這時候張耳的其他部下,卻慫恿張耳趁此大好機會收回兵權。張耳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拿走了將軍印信,然後裝作仍在生氣的模樣離開了。而陳餘去廁所也似乎是假裝的演戲,他出來後看到張耳真的將將軍印信拿走了,自然是氣得咬牙切齒,從此之後,兩人關係已形陌路,說是”仇敵”或許還會更貼切些。(寫到這裡突然想到台灣政治版的李郝關係和李宋關係)
後來的演變才更是荒謬,張耳投入劉邦的漢陣營,陳餘則是投靠項羽的楚陣營。劉邦當時和項羽決戰,想要說服陳餘倒戈過來,陳餘竟然提出條件,就是要看到張耳的人頭才甘願。劉邦倒也油條,只是找了個和張耳長的很像的人,把他殺了,將頭送給陳餘﹔這陳餘也是老花眼了,竟然也沒有看出來這個頭是假冒的!於是陳餘就真的背叛項羽投靠劉邦。可惜劉邦自己不爭氣,70萬大軍竟然打不過項羽的數萬之師。陳餘這時發現壓寶劉邦是錯誤的決定,同時有發現了張耳還活著,因此一氣之下,又倒戈回項羽陣營了。
其實按照司馬遷的看法,張陳二人其實都不是什麼好貨,兩人都是口裡將生死之交說的動聽,心理面卻是更在乎著自己的利益。也因此到後來的演變是雙方都恨不得殺了對方,因為曾是最親密的友人,雙方都知道對方政治上的罩門所在。
不過結局還是陳餘比較倒楣,他去對上了軍事天才韓信,韓信用背水之陣破了陳餘累積數年成果的50萬大軍。韓信是張耳的同事,當然是知道張耳心意的。所以陳餘兵敗之後,被處斬於抵水上(也就是漢軍背對擺陣的那條河水)
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背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翻成白話就是:為什麼這對朋友以前是如此的誠意相慕?後來卻是相互怨恨到如此的強烈呢?難道不是由於雙方都是以利益在估算著對方嗎?)
X寫於休假日,於台中。
文章定位: